第一则
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元临二十四年的秋天,京都曾发生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
当时的太子以安定国都为由,请求将京都附近十里的青山也划为京郊,不准其间囊括的村庄之类随意迁徙。
皇帝不知是知道坊间对于太子耽于声色犬马的传闻,有意坐实。
还是根本不知道这传闻,只是单纯觉得扩大京郊范围的确有利于京都治理,总之竟很快准允了。
京郊有一座和身后山峦泾渭分明的孤山,名为石门。
石门山盛产一种特色的酒,名为岁寒。
其实石门山这个地方,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左不过是脚下有石门镇,顶上有石门寺,被划入京郊几年后,中间又多了个几乎占据山腰所有台地的石门院。
说起石门院,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是太子为讨太子妃欢心所建;有人说它是京都纪家的长子,为怀念心上人所建;有人说京都曾经有位达官显贵很喜欢岁寒酒,于是特意建造石门院专门用来存酒;也有人说它是南方富商为庆贺自己迁居京都,看风水而建的宝宅……
但无论是哪种猜测,皆不约而同的没有得到证实。
因为那偌大的石门院,从竣工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荒废了。
这种荒废一直持续到十多年以后。
直到有位姓伍的贵人带着家人住了进去,才终于被打破。
不过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第二则
还是说回过去的京都吧。
京都作为国都,自然繁华无比、人才济济,往来商人旅客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传闻更是源源不断。
而那些传闻当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有关纪家的长子。
许多年前纪家还未复兴的时候,纪家的长子纪望就是这络绎不绝中的一员。
那会文人间时兴羽扇,贵族女子间时兴金臂钏。
纪家没落已久,纪望官职小又不得重用,便倚靠行商来补贴家用。臣子们见怪不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这么过去了。
纪望极喜欢在季节更替、应季商人奔赴京都时,常住在货物中转的最佳地界。
地界年年都在换,他便年年都在搬。
直到有一年他再次停在石门,喝到岁寒酒。或许还遇见了一个人,此后在季节更迭时就再也没有搬离过。
传闻中,他一厢情愿的爱上了天家妻。
又有人说这段单相思的最初,是纪望的妹妹纪蕴在嫁入东宫之初与太子妃交好,想起长兄曾多次提及石门地界,便在闲聊的时候对太子妃说了许多。
约莫所有的情谊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缘”字。
即便是无疾而终。
第三则
各国混战致使局势动荡不安之初,先帝昭告天下,立嫡室所出的二皇子为太子。
一时间所有的风雨,都向才踏入东宫的嫡子侵袭。
有刺杀、难以下旨的决策、有先帝想要舍弃的族亲、有不知该何去何从的和亲公主……
但也许太子的确是天意所属,最终竟还是稳坐高处。
储君娶和亲公主为正妻,往往是即将被废黜的征兆,亦是一种**的羞辱。
所以起初世人以为太子掌握大权,会在登基前废黜太子妃。结果太子无视朝臣谏言,仍立太子妃为皇后。
后来世人又以为四海安宁,新帝总会找到机会废黜皇后。结果皇后从始至终都是皇后。
故事的最后,流言蜚语戛然而止。京都不知为何,忽然流传起了帝后伉俪情深的佳话。
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可能他们自己也忘记了。
世人当做饭后闲谈的轶闻,往往度过几个春秋,见过几次麦子熟透,就会被抛至九霄云外再不复返。
正如我开头所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感谢阅读[抱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京都轶闻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