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沈氏绣庄,最先苏醒的是绣架上的丝线。沈知意推开大门时,就看到张姨正坐在最靠窗的绣架前,手里捏着 “太湖雪” 蚕丝线,对着晨光穿针 —— 银白的丝线在她指间流转,像一缕被留住的月光。
“张姨,您怎么这么早?” 沈知意走过去,帮着把散落的绣线轴归拢整齐。张姨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这‘太湖雪’线细,得趁着早上光线好穿针,不然老眼昏花的,容易断。” 她举起穿好的针,针尖悬着一小段金线,“你看,当年你母亲就喜欢用这种线绣‘缠枝莲’,说细丝线绣出来的花瓣,能透着光看到脉络,像活的一样。”
沈知意的心轻轻一动,她拿起母亲留下的旧绣绷,上面还残留着半朵未完成的 “缠枝莲”,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痕迹。“我小时候总缠着母亲教我绣花瓣,” 她指尖拂过旧绣绷,“可我总绣不好脉络,母亲就说,‘绣花要先懂花,你得知道花瓣怎么长,针脚才会跟着活’。”
正说着,其他老绣娘也陆续到了。李婶手里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红糖糕:“知道大家最近赶订单累,我早上特意蒸了糕,垫垫肚子。” 王姨则带来了自己泡的菊花茶,用玻璃罐分装着,分给每个人:“天热,喝点菊花茶败火,绣活也能静下心。”
绣庄里很快热闹起来,绣针穿过棉布的 “沙沙” 声,伴着偶尔的笑语,像一首温柔的曲子。沈知意走到最里面的绣架前,这里坐着的是最年长的赵奶奶,她正对着投影仪上的 AI 轨迹皱眉 —— 赵奶奶做了四十多年苏绣,习惯了凭手感绣制,突然要跟着机器轨迹走,总觉得别扭。
“赵奶奶,您试试把针脚稍微放轻些?” 沈知意蹲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调整角度,“AI 轨迹只是帮您定方向,您熟悉的手感还在,咱们就当是多了个‘帮着描线的小徒弟’。” 赵奶奶试着绣了几针,果然顺畅了些,她松了口气:“还是知意丫头有办法!以前周兰在的时候,哪有人管我们老绣娘习惯不习惯,只知道催着赶工。”
提到周兰,绣庄里的气氛微微沉了沉。张姨放下绣针,叹了口气:“当年周兰为了省成本,把‘太湖雪’换成劣质线,还逼着我们用机器绣‘云纹盘金绣’,说是‘效率高’。可那样绣出来的东西,哪有苏绣的魂?后来我们不肯,她就找借口把我们都辞了。”
沈知意握着张姨的手,轻声说:“以后不会了。咱们绣庄,既要赶订单,更要守着苏绣的魂。AI 只是辅助,真正的匠心,还在咱们的针脚里。” 她转头看向墙上的订单进度表,五百份手帕已经完成了一半,每一份都绣得精致,金线流转间满是温度。
中午,陆时衍带着技术团队过来调试系统。他刚走进绣庄,就被空气中的红糖糕香吸引:“看来我来的正是时候,赶上了大家的‘下午茶’?” 李婶笑着递给他一块糕:“陆总尝尝!咱们知意丫头有福气,能遇到你这么帮着绣庄的人。”
陆时衍接过糕,走到沈知意身边,看着她手里的绣品:“进度比预想的快,按照这个速度,一周就能完成订单。” 他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一个新的界面,“技术部优化了 AI 系统,现在能实时显示每幅绣品的针脚密度,还能自动标记需要修改的地方,能帮大家省不少事。”
沈知意凑过去看,屏幕上的 “云纹” 轨迹旁,多了一圈淡绿色的提示线,哪里针脚密了、哪里线张力不够,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太实用了!” 她眼睛一亮,“赵奶奶他们就不用总担心针脚不达标了。”
赵奶奶听到这话,笑着说:“有了这‘智能小徒弟’,我这老骨头也能跟得上年轻人的节奏了!” 绣庄里的笑声又响了起来,陆时衍看着眼前的场景,眼底满是温柔 —— 他喜欢这样的绣庄,有匠心,有温度,还有沈知意认真的模样。
下午三点多,孟晚星抱着一摞包装材料进来,脸上带着点疑惑:“知意,刚才我去取快递,看到有人在绣庄门口鬼鬼祟祟的,还拿着手机拍咱们的窗户。我问他干什么,他说‘路过随便拍’,转身就走了,看着有点可疑。”
沈知意心里一紧,她走到窗边,掀开窗帘一角往外看,街上行人来来往往,没看到可疑的人。“会不会是‘非遗集’的人来考察?” 她猜测道。陆时衍却皱起眉头:“‘非遗集’的考察时间定在下周,而且不会偷偷摸摸拍窗户。你还记得那人穿什么衣服吗?”
孟晚星想了想:“穿黑色连帽衫,帽子压得很低,看不清脸。手里拿着个黑色的手机,好像贴了磨砂膜。” 陆时衍拿出手机,给助理发了条消息,让他调取绣庄附近的监控。“不管是谁,咱们多留个心眼。” 他看着沈知意,“订单快完成了,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
沈知意点了点头,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她想起张姨说的,周兰当年找过几个学徒仿冒 “云纹盘金绣”,难道现在那些人又开始动歪心思了?她握紧手里的绣针,指尖传来丝线的触感 —— 不管是谁想搞破坏,她都要守住绣庄,守住这些老绣娘的心血。
傍晚,夕阳透过雕花窗棂,落在绣品上,金线泛着暖光。沈知意看着老绣娘们陆续离开,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意 —— 她们终于又能做自己喜欢的苏绣,不用再受周兰的委屈。陆时衍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监控已经在查了,有消息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别担心,有我在。”
沈知意靠在他肩上,看着满桌的绣品,心里满是暖意。她知道,绣庄的重启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有这些老绣娘的支持,有陆时衍的守护,她就能带着 “云纹盘金绣”,一步步走下去。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眼睛,不过是传承路上的小风浪,挡不住她们前进的脚步。
夜色渐深,绣庄的灯还亮着。沈知意坐在绣架前,拿起一块刚完成的手帕,嵌入 “非遗溯源芯片”。扫码的瞬间,屏幕上出现赵奶奶绣制的画面,老人专注的眼神、细腻的针脚,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她轻轻抚摸着手帕上的 “缠枝莲”,仿佛看到母亲站在身边,笑着对她说:“知意,做得好。”
这一刻,沈知意更加坚定 —— 她不仅要让绣庄新生,更要让苏绣的匠心,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