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他的名字
木屋抬进宫的时候,还真把永明帝给堵上了,外加兵部尚书公孙时和兵部侍郎郭增、余礼,三人对此也是大加赞赏。
这活动木板房轻便易携,拆装方便,几人合力片刻便可搭起一间,屋顶覆以油布防雨,双壁开窗透气,内里可根据需求增减床铺,容多人卧眠。
公孙时伸手敲了敲墙板,赞道:“行军时,只需车载数套,半日之内便能立起一片营寨,为士卒遮风挡雨,比之以往露天宿营、倚石而眠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且这榫卯结构精巧,铜扣加固后稳固异常,纵有风雨也不易散架,油布屋顶既能防雨又能遮阳,双壁开窗还可调节通风,实乃行军途中的良器。此等巧思,若非亲眼所见,实难想象。”
郭增亦点头附和:“是啊,以往大军行进,安营扎寨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搭建营帐,耗时不说,遇上突发军情更是措手不及。有了此物,不仅能节省搭建时间,还能让将士们得到更好的休息,精力充沛方能应对战事。”
余礼则捻着胡须绕屋细看,指着墙角的折叠支架道:“底部这轮轴设计尤为精妙,遇泥泞之地可垫木板推行,山地崎岖便拆卸轮轴,人力抬行亦不吃力。”
永明帝抚掌笑道:“更难得是拆后部件可叠放成箱,一辆骡车便能装载五间房的用料,比运帐篷还省事。”
他常年在外征战,深知行军住宿的苦楚。昔日宿营荒野,常因帐篷漏雨而彻夜难眠,白日行军更是疲惫不堪。如今见这可拆卸的移动营房,实用便捷又坚固耐用,心中不禁感慨工匠技艺的精妙,若能普及军中,定能大大提升将士们的野外宿营条件,对战事亦有莫大助益。
不,不止是战争。
若遭遇天灾水患,各地府衙亦可迅速搭建起临时安置点,为受灾百姓遮风挡雨,待灾情缓解后,所有部件拆解回收,留待下次灾害时复用,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让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配更具效率,实乃民生工程的一大创举。
这条小鱼,是要跟朝廷做生意啊……
活动木板房所用的木料虽非名贵硬木,结构看似也不难,方便推广普及,可它却不适合被当作宅子固定在那里供人居住,因为它只是一个用来解决突发事件的临时方案。
不难猜测,其构想设计初衷便着眼于“临时”二字,构件之间以榫卯和金属连接件组合,无需深打地基,只需平整地面即可快速搭建,这也意味着它难以承受长期风雨侵蚀和结构沉降。
试想,若将其作为日常居所,每逢雨季,木板拼接处易因潮湿膨胀而松动,冬季又难以抵御寒风灌入,墙体和屋顶的保温性能远不及传统砖石房屋。再者,它的空间布局较为紧凑,仅能满足基本的遮蔽与休憩需求,无法像固定住宅那样从容划分堂屋、卧室、厨房等区域,更谈不上庭院、廊檐等生活场景的延伸。因此,它更像是一件为特定场景而生的实用工具,而非承载家庭生活与情感寄托的长久居所。
永明帝心中暗忖:这生意若想做得稳当,就得找个有力的靠山,不光是为了震慑他人觊觎自己,关键是还得有权力制定规则,定下明确的规制与标准,比如木板的尺寸厚度、榫卯的规格、搭建的流程,如此一来,各地官府才能依样画葫芦,工匠们也有章可循,免得日后因偷工减料生出祸端,让这便民的好事反倒成了怨声载道的麻烦。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永明帝却有些不爽。
没报酬就算了,还得让朕想法子和户部周旋,协调其他官员配合,你嘞?朕在这里忙来忙去的,你好意思当甩手掌柜?
前几天让渊儿递话,说什么以后只管献策,不管经营,这不纯纯给朕挖坑跳呢?朕还得跳的心甘情愿!
你就不考虑贿赂一下朕……咳,就不打算献个什么宝贝,让朕也风光一把?
可恶的小兔崽子!不!臭泥鳅!老子回头就让渊儿把你香煎爆炒做成一道菜,看你还怎么蹦跶!
永明帝笑得过于真(xie)诚(e),贺维爵、公孙时等人不由侧目:陛下想到什么了?为何表情如此……和善?莫不是手痒,又想去塞外揍邻居了?
陆启渊微微侧目,总觉得亲叔叔这充满慈爱的笑容是冲他家小鱼儿去的。
很有当别人大腿自觉的陆大人走到木板房前,关上窗户,仅留入口处的小门开着,然后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跳上房顶。
哪怕贺维爵已经被震撼过一次,但当“水灯”再次亮起的时候,他还是控制不住地屏住了呼吸。
“这是?!”
永明帝、公孙时、郭增、余礼,还有跟着他们的大小太监、随身侍卫等一行人全都不由自主地往前凑了几步,目光死死盯着木板房中骤然亮起的光芒。
那光并非烛火摇曳的昏黄,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亮,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将屋内照得如同白昼。光线均匀地洒在每一寸木板上,连木纹的肌理都清晰可见,原本简陋的空间竟因这光而显得雅致起来。
公孙时下意识抬手,像是想要接雨水一般接住那光,片刻后反应过来,自己的行为似乎有点傻。
不过好在,无人在意,因为其他人也同自己一般,只是表现的没那么明显罢了。
活了半辈子,见过夜明珠的璀璨,见过琉璃灯的华美,却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光源,仿佛是将太阳的精华凝练在了这小小的一盏灯中,照亮四野。
他不禁喃喃道:“此乃何种奇术?无火无烟,竟有如此亮度?”
郭增和余礼更是惊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地往前走,恨不得钻进木屋里一探究竟。周围的太监侍卫们也是炸开了锅,虽不敢喧哗,却也忍不住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与好奇。
永明帝站在屋子中央,望向那灌满水和加了牛奶的玻璃瓶久久不语,神情专注。
“你二人跟我来。”
唐阙千在陆府暂住的事仅有几人知晓,很不巧,兵部尚书及其下属并不在保密名单上,所以永明帝只叫走了陆启渊与贺维爵,后边跟着大太监王宏景。
他们刚走,公孙时就靠近抬东西进宫的锦衣卫,小声问道:“这又是你们北镇抚司那位‘知名不具’的高人整出来的?”
小兵点头应下,但更多的就问不出来了。
尚书大人很是懊恼,那天,陛下怎么就只把姓贺的关进诏狱,没把自己也送进去呢?
白白错失了与高人交好的机会。
被念叨的贺维爵轻声打了几个喷嚏,永明帝笑道:“想喷就喷出来,别憋着,憋坏了怎么办?反正背后骂你的肯定不止一人。”
贺维爵揉揉鼻子,非常无奈,“人在陆指挥那里,作何骂我?”
陆启渊面上不动声色,只在贺维爵话音落下时,几不可察地瞥了他一眼。
“谁让你是那条鱼的‘常客’呢。”永明帝见状,哈哈大笑,“手里攥着什么?拿来给朕瞧瞧。”
贺维爵连忙献上水龙头,讲解其构造,并提到了尚在开发研制中的“打气筒”和“水泵”。
永明帝接过那铜制物件,指尖摩挲着冰凉的金属表面,目光锐利如鹰。
“为何起名‘水龙头’?”他问道,语气中并无任何不悦,似乎仅仅只是好奇。
贺维爵忙不迭解释:“传说中,有龙口吐出大水而形成雨,此物形似龙首吐水,开关之际,水流自龙口奔涌而出,故暂拟此名。陛下若觉不妥,臣等再另行商议。”
永明帝把玩着水龙头,沉吟片刻道:“龙乃天子象征,寻常器物用此名,未免僭越。不过……”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此物若能普及,惠及百姓,倒也算得上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功绩。朕看这‘水龙头’之名,既形象又便于记忆,且暗含着为苍生引水之意,便不必改了。你方才说还有‘打气筒’和‘水泵’?细细说来,这两样又是做何用处?”
贺维爵心中微动,得陛下首肯,先前悬着的心终于落定,连忙躬身应道:“回陛下,这打气筒与水泵,皆是臣等为解决民生用水与器物充气之难题所制。那打气筒,以黄铜为身,内置活塞与单向阀门,只需将其端口接入皮囊,上下拉动活塞杆,便能将空气压入其中,使原本干瘪之物鼓起,譬如给军中的皮筏充气,以往需多人费力吹鼓,有了它,一人片刻即可完成,省时又省力。”
“嗯,不错。”永明帝点头。
“而这水泵……”贺维爵有些后悔没拿样品过来,只能用手比划,“则是用粗细不一的长管组合出来的器具,先用打气筒在其内部制造出‘气压’,使内外水源形成压力差,在压力作用下,外部水源会被吸入当中,当我们拧开阀门时,水就会随着压力喷出,配合输水管道和水龙头,便可将水引至千家万户,其潜力不可限量。”
永明帝听得双目发亮,右手不自觉地按在龙椅扶手上,思索道:“气压?压力差?此等理念闻所未闻,若真能实现引水入户,那京中百姓岂不是再无需日日挑水,偏远之地亦能借管道引山泉溪流?实乃大善!”他顿了顿,颇为兴奋的看向贺维爵,“只是这水泵吸力能达几何?若遇地势高低悬殊,又当如何?黄铜长管的连接处可会漏水?这些细节,你们可有仔细推敲过?”
贺维爵额头微渗冷汗,连忙应道:“陛下明鉴,臣等已反复试验多次。目前制成的小型水泵,在平地可将水输送至三丈外,若地势有丈许落差,仍能勉强引水。至于管道连接处,经三日注水测试,尚未发现渗漏,但时日尚短,暂无法确定长期稳定性。至于黄铜长管的抗压能力,臣等选用了壁厚三分的管材,经工匠反复锻打接口,目前可承受五丈水头压力,寻常民居引水当无大碍。只是若要引高山溪流,还需增加泵体级数,臣已绘制多级泵的图纸,待工匠熟悉工艺后便可试制。”
永明帝闻言,笑道:“如此,即刻将多级泵试制之事提上日程,所需工匠、材料皆可从随意调用。待试制成功,先在京郊玉泉山设一处试点,引山泉水入皇家园林,若成效显著,朕便下旨令户部拨款,在顺天府下辖各县推广。至于管道铺设,可先从京城开始,挑选十条街巷试行引水入户,让百姓亲身感受这活水之便。待试点无虞,再逐步向各州府推行。对了,你方才提及的黄铜管材,需确保供应稳定,可命矿冶司加紧开采铜矿,工部负责监督冶炼质量,万不可因材料短缺延误了工期。”
“是。”
贺维爵应声退下,永明帝回头,似笑非笑地看向陆启渊:“你那‘灯’又是怎么回事?我看上边悬着的似乎不是水晶?莫非是琉璃?”
陆启渊垂眸应道:“回陛下,是玻璃。”
琉璃与玻璃不同,前者需以铅硝为引,经千度烈火淬炼方能成器,虽色艳,透光却不足三成;而后者以石英砂为主料,辅以纯碱、石灰石,入窑后经高温熔融,冷却时控温得当便可形成通体透亮、质地坚韧的玻璃。
永明帝眼力极好,但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他的认知里,一个完美的玻璃制品是需要耗费无数工匠心血才能勉强制成的,且稍有不慎便会碎裂。可眼前这盏水灯所用的玻璃,不仅毫无杂质,连边缘都打磨得极为光滑,仿佛浑然天成一般,这等工艺,实在超出了他对寻常匠人技艺的想象。
不用问也知道又是那条小鱼的杰作,永明帝久久无言。
一两件别出心裁的玩意是惊喜,可若事事都超出他人预期,便是惊吓了。
“……尔等觉得,他,可用否?”
不再只询问陆启渊一人的意见,并非是不信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过在意唐阙千的存在,皇帝陛下才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
贺维爵哈哈大笑,朗声道:“只要他利国利民,不危害百姓,便是只鱼妖又如何?昔年白娘子开保安堂悬壶济世,人人称赞,如今唐小公子既有此等巧思,若能为朝廷所用,为天下苍生谋福,实乃吾大成朝之幸事!依老臣看,当速速将其招致麾下,委以重任,让他那些奇思妙想都化作强国富民的利器,如此方不负这等惊世之才啊!”
说罢,目光灼灼地看向永明帝,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的恳切。
永明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贺爱卿所言甚是,朕亦有此意,只是这唐阙千年岁尚轻,又身份敏感,若骤然委以重任,恐难服众,朕思量着,不妨先让他入工部历练一番,一来可让他熟悉朝堂规矩,知晓民生疾苦,二来也让百官瞧瞧他的真本事,待日后做出实绩,再行提拔也不迟。这样既能护住他这棵好苗子,又能让他在历练中真正成长起来,为我大成朝效力时也更能得心应手,你觉得如何?”
贺尚书巴不得赶快把鱼捞自己手心里,自然不会反对,倒是陆启渊代唐阙千推辞了。
“他不会去的。”
贺大人急了,“指挥使大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唐小公子空有一身才学却隐于市井,如今陛下有意栽培,正是他施展抱负的良机,你怎能替他推辞?莫不是怕他入了工部,抢了你锦衣卫的风头?”说着,转向永明帝,拱手道,“陛下,唐阙千之才,老臣亲眼所见,若放任其埋没,实乃我大成朝一大损失。陆指挥使此举,怕是有私心啊!”
永明帝却未动怒,乐呵呵的劝贺尚书别急,先听听陆启渊怎么说。
“他懒,”陆大指挥惜字如金,但看在老大人刚才为唐阙千说好话的份儿上,还是给他解释了一番,“他这人闲散惯了,最不耐烦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工部那些规矩章程,在他眼里怕是比市井摆摊还无趣。让他日日对着枯燥的卷宗和官员周旋,不出三日,保准要么装病躲回窝里,要么直接寻个由头撂挑子走人。到时候别说历练成长,怕是连陛下的一片苦心都要被他当成驴肝肺,反倒惹得贺大人您生气,何苦来哉?”
贺维爵不信,男儿汉大丈夫,谁人不期望自己学得一身真本事,报于帝王家,来日出人头地,荣耀无双!
陆启渊很遗憾的打碎了他的梦想,“唐阙千初露锋芒之时,本使便安排人教他读书,想他来日脱罪后或能凭才学入仕,考取功名,您猜他怎么说?”
永明帝与贺大人同时露出好奇的目光。
“他说……”陆启渊轻叹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能不用就不用’。”
“……”
“我劝他听话,识相点,他回怼我‘不听老人言,开心好几年’。”
“……”
“还有诸如‘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他人’之类,贺大人,您若是劝的动他,渊反倒要向您致谢了。”
永明帝听得哭笑不得,指着陆启渊道:“你啊你,被他这般歪理带偏了还帮着说话!罢了罢了,既是这般性子,暂且放过他,强扭的瓜不甜。不过,他那些点子可不能就这么压着,总得有人替他将这些变成现实。朕看这样,你转告他,朕不强求他入仕,但他若再有什么鬼主意,务必及时告知于你,由你代为奏报。朕也不白用他的脑子,往后他在京中所需之物,只要不违律例,你可直接从内库支取,权当是朕……预支给他的辛苦钱了。”
“谢陛下。”
说完,将早就准备好的玻璃烧制法呈上,以及建造窑炉时用到的水泥,和烧制玻璃时使用的无烟炭,也一一详列,呈上。
永明帝越看越是心惊,狡猾的小鱼儿,单独列了个账本,所用银钱皆取自当初自己退给他的那三成白酒和石墨笔的利润,这是在间接表明心意——陛下我是为您打工的!我对您忠心耿耿啊陛下!这几座工坊建成后可都得挂在您名下啊陛下!记得罩我啊陛下!
“这家伙……”永明帝笑着摇摇头,“那玻璃坊何在?”
“算不得工坊,是在臣京郊宅院外的空地上随意搭建的,只造了一座窑试水。”陆启渊道。
永明帝又道:“等会儿朕要去郊外巡营,顺路去你那宅院瞧瞧。你先回去安排,不必声张,朕带几名侍卫轻车简从过去即可。”
陆启渊领命退下,不忘让外边的人把那一箱子玻璃瓶抬进来,永明帝大喜,赏了在场的贺维爵、公孙时、王宏景等人一人一只,其他四位尚书亦有专人送去。
众人捧着这晶莹剔透的玻璃瓶,只觉入手冰凉,瓶身光滑得仿佛孩童的肌肤,对着光一照,连指腹的纹路都清晰映在墙上,惊得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个失手将这“稀世珍宝”摔碎。
公孙时捧着瓶子翻来覆去地看,忽然想起方才那盏水灯,试探着往瓶里灌了半瓶茶水,又寻来张油纸蒙住瓶口,对着日头举起——暖黄的光斑透过瓶身落在地上,竟比寻常灯笼还要亮上三分,吓得他连忙将瓶子揣进怀里,仿佛抱着烫手山芋般小心翼翼。
贺维爵离宫时特意拐到库房,见剩下的玻璃瓶堆了半屋子,个个透亮无瑕,忍不住凑上前去闻了闻,只觉一股淡淡的硝石味萦绕鼻尖,心中对那烧玻璃的窑炉更是好奇得抓心挠肝,恨不得立刻跟着陆启渊去京郊一探究竟。
倒是身处后宫的陆皇后淡定多了,听闻永明帝赏赐众臣玻璃瓶的消息时,她正在窗前修剪一盆初绽的芍药。贴身宫女捧着用锦缎裹着的瓶子进来时,她只是淡淡瞥了一眼,指尖依旧轻巧地掠过花枝。
待宫女将瓶子放在妆台上,她才放下剪刀,拿起瓶子对着光细细端详,“是件好东西,太子那边可有?”
“回娘娘,太子殿下一早便收到了陛下赏的三只玻璃瓶,此刻应当正在书房摆弄呢。”宫女轻声道。
陆皇后未再多言,只轻轻叹了口气,直到陆启渊提着唐阙千准备的美妆大礼包前来拜访,她的脸上才露出几分真切的笑意。
“你这孩子,进宫便进宫,还带这些花哨东西做什么?”
放下手中剪刀,示意宫女奉茶,目光落在那精致的描金漆盒上,打趣道:“莫不是想向叔母讨教画眉的学问,回头给你那条小鱼儿也画上几笔?”
陆启渊耳尖微红,面上却依旧是惯常的清冷神色,他把漆盒放在妆台上轻轻展开,顺便将唐小泥鳅的诉求跟皇后娘娘提了一嘴。
陆皇后掩嘴轻笑,“便是他不提,哀家也正有此意。”
女子爱美不错,那也得优先考虑自身健康和安全不是?市面上的胭脂水粉大多含有金属毒物,以前不知道也就算了,如今知晓了其中的门道,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姑娘们还在用那些伤肤害身的东西。
更何况唐阙千做出来的东西确实好,即便不打着什么高大上的噱头,仅当作普通货物搁市面上卖,也不难争到一席之地。
单看水粉细腻的粉质、自然的色泽,就足以让女子们心动了,更何况还有那新奇的口红,便是陆皇后这上了年纪的人都心动,何况是爱漂亮的小娘子们。
“这种小事无需那孩子惦记,他是要做大事的人,你且告诉他,安心琢磨他的正事去吧,这些女儿家的琐事,有哀家替他周全。”
“谢叔母。”
陆启渊没说“谢娘娘”三个字,完全是将她当作自己的长辈来亲近,陆皇后非常喜欢他这个态度,不由感慨道:“你这眉眼,舒展时和阿鹿一个模样。”
其实,陆皇后不仅是他的叔母,也是他的姨母,她同他的母亲是亲姐妹。当年陆皇后嫁入燕王府时,他的母亲还未出阁,姐妹俩感情深厚,书信往来不断,直到十几年前……
想到此处,陆皇后不禁黯然。
那些泛黄的信笺还被她妥善收在箱底,信纸上的字迹依旧清晰,能从中瞧出昔日姐妹间的亲昵与牵挂,可写信的人却已不再。
陆皇后时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取出这些信笺,指尖轻轻拂过上边娟秀的笔画,仿佛还能感受到妹妹当年写信时的温柔气息,只是,每当读到信中提及对小儿子未来的期许时,陆皇后的心就像被细密的针轻轻扎着,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
那些曾经鲜活的过往,如今都已化作回忆里的碎片,散落在时光的长河中,再也无法拼凑完整。
“……”陆皇后双唇微动,陆启渊知道她在唤他另一个名字,轻轻摇了摇头。
“娘娘,渊还有公务在身,先告辞了。”
陆皇后闻言,眼中的恍惚散去些许,她望着眼前身形挺拔的青年,微微颔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去吧,万事小心。”
陆启渊躬身行礼,转身离去,绯红色的衣袍在廊下的穿堂风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
殿内重归寂静,只剩下陆皇后独自坐在窗边,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腕子上的珠串,窗外的日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如她此刻纷乱的心绪。
有路过的读者老师可以给我点个收藏么,证明我不是在单机自嗨qwq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