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同老街尽头的那条河,静默无声,却奔流不息。转眼间,沈曦已经从那个襁褓里皱巴巴的小不点,长成了一个能摇摇晃晃满屋子探险、能用含糊不清的语调喊出“爸……爸”、“妈……妈”的一岁小伙。
他的眼睛果然像我,又黑又亮,像浸在泉水里的黑葡萄,看人时带着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好奇。而抿起嘴来的严肃小模样,则活脱脱是沈砚的翻版,常常逗得老街的邻居们忍俊不禁。
“听风”依旧是老样子,咖啡香醇,书卷气暖。只是多了一个穿着尿不湿、在各个桌腿间穿梭的“小老板”。熟客们来,总会习惯性地带个小玩具或者一块适合婴幼儿的磨牙饼干。沈曦也不认生,谁抱都咧开只有几颗小米牙的嘴笑,成了店里名副其实的“吉祥物”。
我和沈砚的生活,早已与这个小生命紧密地编织在一起。熬夜赶稿的时光似乎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在儿童玩具和绘本包围中的创作。我的新绘本系列《三重奏》意外地受欢迎,那些记录着新手父母笨拙与甜蜜、崩溃与幸福的点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编辑说,我的画风里多了一种以前没有的、非常动人的柔软。
沈砚呢?他依旧是那个系着纽扣、神情冷峻的咖啡师,但身上那股生人勿近的气场,早已被一种更为沉稳的温和所取代。他学会了单手抱娃冲奶,能精准判断沈曦不同哭声代表的诉求(虽然大部分时间靠的是经验而非异能),甚至能面不改色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他手臂上的那道疤,颜色淡了些,与后来因为抱沈曦而练出的更为结实的肌肉融为一体,成了那段慌乱与守护交织的岁月,沉默的见证。
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阳光暖得恰到好处。沈砚提前打了烊,我们带着沈曦,去了那条种满悬铃木的老街散步。
落叶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沈曦被他爸爸架在肩膀上,兴奋地挥舞着小手,去抓那些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来的光斑,嘴里发出“呀呀”的欢叫。
我走在他们身边,看着这一幕。
高大的男人,肩头坐着咯咯笑的孩童,阳光为他们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沈砚一只手稳稳地扶着儿子的背,另一只手,习惯性地向我伸来。
我笑着,将手放进他的掌心。他的手指收拢,温暖而有力。
我们慢慢地走着,像过去的无数个日子一样。只是,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
走到街角,远远就能看到“听风”那块熟悉的招牌。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像是在欢迎我们回家。
沈砚停下脚步,把肩头的沈曦抱下来,搂在怀里。小家伙玩累了,把头靠在他爸爸的肩膀上,眼皮开始打架。
我们并肩站着,看着我们的店,我们的家。
“沈砚。”我轻声唤他。
“嗯?”他侧过头,阳光落在他眼底,那片琥珀色的湖泊,如今温暖而澄澈。
我看着他,看着在他怀里安心睡去的儿子,心里被一种巨大而平和的幸福感充满。千言万语在喉间滚动,最终,只化作一句最简单,也最充盈的话:
“真好。”
他顺着我的目光,也看向那在秋日阳光下静谧安好的“听风”,看向怀里儿子恬静的睡颜,最后,目光落回我身上。
他点了点头,薄唇勾起一个清晰而温暖的弧度。
“嗯。”
他应道,声音低沉,带着毋庸置疑的满足。
风再次拂过,悬铃木的叶子又落下几片,像金色的蝴蝶,盘旋着,最终归于尘土,滋养着来年的新绿。
我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没有至死不渝的誓言。它只是关于倾听,关于陪伴,关于在平凡的日子里,用沉默的行动和细水长流的情感,将两颗心、然后是三颗心,紧紧系在一起。
它开始于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一个能听见心音的男人,和一个心里住着太阳的女孩。
它流淌在咖啡的香气里,定格在绘本的线条中,回荡在婴儿的啼哭和欢笑间。
如今,它依旧在这条老街上,在这家叫做“听风”的咖啡馆里,静静地延续着。
听风,也听心。
而我们的心跳声,早已谱成了同一首温暖的歌,在这人间烟火里,悠长地回响。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