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工匠的困惑与不以为然,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设计蓝图中的沃尔夫冈。最初的挫败感过去后,那个拥有二十多年教龄和学术争辩经验的灵魂迅速接管了情绪。钟蔷意识到,她犯了一个错误——她一直在用工程师的语言对工匠说话,用未来式的思维面对18世纪的现实。
受挫没有让她气馁,反而激发了她的分析和策略能力。她需要一次彻底的“教学复盘”。
夜深人静,她在脑中清晰地列出问题:
·核心矛盾:我的目标(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个人理想)与外界的认知(我是音乐神童,其他是“怪癖”)严重不符。
·不理解的原因:
1. 认知鸿沟:我的知识远超时代,缺乏共同语境。
2. 身份错位:外界对我有固化的“音乐神童”期待,任何偏离都被视为不务正业。
3. 利益无关:我的发明未能与倾听者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可见的联系。
4. 缺乏权威:一个孩子的“奇思妙想”缺乏可信度,即使我顶着莫扎特的名号。
“对症下药”的方案随即形成:
1. 转换话术,投其所好:不再谈论抽象的“机械效率”或“物理原理”,而是将发明与听众熟悉且关心的事物挂钩。对贵族,强调“提升庄园管理效率”、“增加税收和声望”;对工匠,强调“省时省力”、“能接更多活儿”;对官员,强调“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2. 借助音乐,包装理念:将音乐作为传播思想的媒介。在演出或沙龙谈话中,巧妙地将音乐的结构美、秩序感,与她想要推广的机械原理、社会组织形式进行类比。让“和谐”、“秩序”、“效率”这些概念,先通过音乐被接受,再自然过渡到其他领域。
3. 树立“跨界天才”品牌:有意识地打造“莫扎特不仅是音乐家,更是通晓多种学问的智者”这一形象。这需要更精准的公众表达和更高层次的平台。
4. 寻找“关键学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她的支持者。她要寻找像德·拉·图尔伯爵那样,既有权势地位,又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优质学生”,集中精力进行“重点培养”。
策略既定,她开始行动。
在一次为萨尔茨堡本地官员和富商举办的音乐沙龙上,演奏完一首技巧辉煌的协奏曲后,她没有立刻离场,而是应主人要求“说几句”。
沃尔夫冈站在钢琴旁,声音清晰而从容:“诸位尊贵的先生夫人,音乐之美,在于其内在的秩序与和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声部,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则,才能汇聚成动人的乐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听众,“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萨尔茨堡的繁荣。农业、商业、市政,如同音乐中的不同声部。如果我们的税收(他用一个温和的比喻)能像低音部一样稳定支撑,我们的道路能像旋律线一样流畅贯通,而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规则的指引下,像乐手一样各司其职、协调运作,那么萨尔茨堡这首‘城市交响曲’,必将演奏得更加宏伟、更加繁荣!”
他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发明,而是用音乐比喻包装了关于效率、秩序和公共管理的思想。这番言论既符合他音乐家的身份,又巧妙地传递了理念,让在场官员们感到新颖而又不失体面,纷纷点头表示赞赏。
同时,她更加积极地与德·拉·图尔伯爵通信。在信中,她不再仅仅描述发明本身,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其可能带来的连锁效益:条播机提高粮食产量 -> 稳定粮价、增加税收 -> 充盈国库、稳定社会。她甚至“推测”,如果道路改善,巴黎的时尚和思想也能更快传到伯爵的领地。她像一个高明的教师,引导着伯爵看到更广阔的图景,将伯爵的兴趣从“好奇”逐步引向“利益共同体”。
打造名号的行动也在继续。她“创作”了一首新的钢琴奏鸣曲,在题献词中,她不仅赞美保护人的艺术品味,更称其为“智慧与美德的庇护者”,巧妙地将艺术赞助与对“智慧”(隐含她的其他才能)的认可绑定。这首奏鸣曲随着乐谱的流传,将她“智者”的形象进一步扩散。
莫扎特业绩进度: 65% (音乐创作持续,并通过精妙言论提升在本地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力。)
个人理想准备度:38% (成功调整策略,开始运用话术和比喻弥合认知鸿沟,有效提升了理念的接受度,“跨界天才”人设得到强化,与关键支持者的联系更加深入和利益绑定。)
沃尔夫冈(钟蔷)站在镜子前,练习着得体而富有感染力的微笑。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天才展示品,而是主动的传播者和布局者。教师的技巧,学者的思维,加上莫扎特的天赋与名望,正融合成一股新的、难以预估的力量。她知道,说服这个世界接受她的“实业”,将是一场漫长的教学,而她,已经准备好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