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想当太后有什么错 > 第17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想当太后有什么错 第17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者:龙猫小六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29 01:03:00 来源:文学城

宋易凝此次在都城中逗留的格外久。按理说保卫边疆的亲王并不适合久待于此,毕竟边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五皇子定夺。

只不过孙家灭门案的最新进展让所有人都坚持将他留下来,此时万万不能让五皇子回边疆啊。

“陛下,五皇子殿下只是听信了孙明生的一面之词就提出重新调查当年旧案,非常不妥,怕是会引起风波的。”

李太师微微躬身,修剪整齐的白胡子垂在胸前,看的皇帝心烦。

“太师此话差矣。孙明生是孙家唯一的活口,他说的话有着非同一般的重量。更何况是如此耸人听闻的事情,一般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山西旧案,很有必要彻查一番。”

范知事习惯性的和李太师唱反调,中年人的身体老年人的口吻同样让皇帝焦躁。

“范大人都说是旧案了,过去了这么久,人证、物证均已难觅踪迹,从何而察?人死如等灭,孙大人已经去了,又何必再生事端,惹得人心惶惶呢?”

“如此大案,既然有了新的进展怎么能不查?当年山西大灾,为了安抚百姓陛下亲下罪己诏,为国为民之心昭昭。可现在说那不是天灾而是**,难道不该查个清楚吗?也好让天下人看看,到底是谁身负皇恩却不知感激,反而行那宵小之事、犯天下之大不韪。”

“你!”

“好了,都少说两句。”皇帝听不下去了,伸手打断范大人咄咄逼人的话。

他们三人位于上书房,究竟是否要重启山西旧案一事皇帝还未下定决心,便叫来两人商议。果然,又吵起来了,各说各有理。

“陛下,”范大人微微鞠躬,言辞恳切,“山西旧案是庆历元年的大案,若是能够证明**为主,对陛下的名誉是很好的挽回啊。”

“范大人你什么意思?陛下是天子,万民敬仰,何谈名誉挽回一事?”

范大人没有理会李太师,只是用更加焦灼的眼神注视着上座的皇帝。

皇帝沉默着。虽然心知范知事主张重新彻查旧案是为了打击孙侍郎和李太师一派,毕竟户部一直以来都被李太师把持,范知事一派没少在户部吃闭门羹。不过,他的确说到点子上了。

庆历元年的那封罪己诏,被皇帝一直视为耻辱。

若是重查,不仅有可能为自己正名,还能借此清缴一批李太师的势力,扶植自己看好的后起之秀。李太师历经两朝,朝堂上的势力的确是太大了,不仅仅是范知事看他不顺眼。

这样想着,皇帝又晾了两人一个时辰才说要把此事拿到朝堂中议论,让所有朝臣都说说。

就是要重查旧案了。

范知事得意的朝着李太师看了过去,满意的从对方的脸上找到了一堆的愁绪。

这次看你怎么全身而退!

*

山西旧案自然不能让京兆府尹主持,鉴于此事有五皇子和孙明生、李鑫三个人参与,皇帝最后决定让三皇子宋易泽牵头,由大理寺主持查案的具体事务。

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案子自然不好查。一个月后,大理寺递上了一份初步调查汇总,上面将山西当年赈灾的事情又写了一遍,顺便提到了剿匪。

既然是山匪劫走了赈灾粮,朝廷必然会派人剿匪。虽然只是杀了几个山匪、赈灾粮的下落仍旧不知所踪,不过多少彰显了一些朝廷的威严。

当年负责剿匪的就是许家家主,许安宁的父亲。

许家一向不在皇位争夺中站队,谁是皇帝便效忠于谁。彼时他刚刚登上皇位,兄弟们不服气的很多,有几个跳得最高的更是直接在封地招兵买马、想要进京和他掰掰手腕。

那个时候,武将中是许将军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对皇帝的支持。曾经皇帝十分看重许家,不过自从许家没有从山匪手中找到一点赈灾粮后,这份看重难以避免的增添了几分疑虑。

堂堂的骠骑大将军,居然连山匪都搞不定?说一点赈灾粮都没有追回,实在是难以让人,尤其是那时的皇帝相信。

他以为许将军只是表面上支持自己,真正的主子或许另有其人。

如今旧案重提,关于许将军的嫌疑可以完全洗掉了。赈灾粮在他到达之前便运出了山西境地,他自然是追不回来。

想起当年意气风发的许将军,年近不惑的皇帝眼中流露出了伤感。

君君臣臣,总是逃不开“猜忌”二字。有的时候是皇帝不信任臣子,有的时候是臣子不相信皇帝。有多少悲剧都由此开启。

或许他应该补偿许家一些东西。听说许家当年的部下有几个被打压着,提一提他们的官职也不是不可……

“父皇,父皇?”

三皇子宋易泽的呼喊让皇帝回过神来。

“父皇,大理寺的奏章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若是有,孩儿让他们重写一份。”

“没什么不妥的。这么短的时间,朕本就不指望他们能够查出些什么,这些已经足够了。”

见皇帝似乎并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宋易泽内心稍松了一口气,随即趁着对方心情平静的时候试探道:“这件案子是陈年旧案,父皇您看大理寺调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是孙侍郎当年和山匪勾结,还是那批下落不明的赈灾粮最终的去向?”

“你看呢?这个案子已经交给你了,你想先往哪个方向查?”

“若是山匪这条路,就可以将孙家灭门案的前因后果一并破获,事情到孙侍郎这里便止住也好;若是赈灾粮的下落,那怕是要牵扯到皇叔……父皇一向重视兄弟情义,孩儿有些拿不准。”

皇帝看着宋易泽,面上不露分毫,内心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自己的几个儿子中,最不出彩的就是眼前这个三儿子了。他于文人中没有太高的威望,于武人中更是比不上军功赫赫的五儿子,甚至连平衡局势、中庸之道都只能做到良好,比不上左右逢源的老大。

但是他最得皇帝的喜爱,只因为他听话。

当你的儿子们各个都很有个性,各个都比当年的自己还优秀时,你就会喜欢那个不出彩的了。

“先朝孙侍郎和山匪之间的联系查吧。孙家灭门案沸沸扬扬的闹了这么久,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至于赈灾粮的下落,孙家的案子结了之后再暗中进行调查。”

“是。”

“对了。易泽啊,你母妃总是在朕耳边唠叨你的婚事。把你的婚事拖了这么久,尽管有你母妃挑剔的原因,不过之前安宁郡主的年纪也是其中的缘由。如今没有这个顾虑了,你有没有喜欢的人啊?”

宋易泽迷惑了一会儿,不明白话题怎么拐到自己婚事上面了。难道说,最近后宫中的流言传到父皇耳中了?

思及此,他不敢马虎,直言道:“不瞒父皇,孩儿同奕柔公主两情相悦,愿与其共结连理。”

“嗯。”

嗯是什么意思?低头行礼的宋易泽内心七上八下的,不知道对方到底同不同意这桩婚事。

“朕知道安宁配你是委屈你了,不过话说回来,她的婚事毕竟是当年朕的决定。之前看你经常往长乐宫请安,还想过你们若是交好,这婚事说不定能成呢。”

“父皇,孩儿一直将安宁郡主视为妹妹,绝对没有男女之情!”

“只不过说一句玩笑话,你还急了。知道你喜欢奕柔,不过奕柔的父亲可不是好相与的岳丈,你可要心里有数啊。”

严奕柔的父亲严和是个眼睛里容不进沙子的人。以宋易泽的花心程度,怕是以后有的受了。

宋易泽傻笑几声,一点都没有听出其中的话外之音,只沉浸入严奕柔对他一往情深的甜蜜里。

皇帝摇了摇头,忽然问他:“易泽,你觉得安宁郡主当小五的王妃,此事如何?”

“啊?安宁郡主和五弟,不是旧约吗?”

见他这副懵懂的样子,皇帝糟心的挥了挥手,随便几句将他打发了出去。

这个傻子都看上严和的女儿了,却对许安宁和小五一起没有升起丝毫忌惮,真是不长进!

让小五娶一个武将家庭出身的王妃,真的是不甘心啊。

*

“孙家做了那些伤天理的事情,和鑫儿有什么关系!怎么就能牵扯到他!”

长乐宫里,太后对着宋易凝兴师问罪。

“皇祖母息怒,不过是不甘之人的攀咬罢了,不足为惧。”

“折子都递上去了,国子监让鑫儿在家中休息一段时间,你还说不足为惧?”太后急的眼睛都红了。最近太医开的全是降火的药膳,反复叮嘱她莫要动怒。

许安宁适时的递上一杯凉茶让太后歇一歇,也让宋易凝喘口气。

喝过凉茶,太后的脾气略微收敛了一些。她看着宋易凝:“小五啊,哀家不跟你废话了。鑫儿是哀家最看重的子侄,明年就是春闱,哀家还指望着他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啊,可不能在这个时候出什么差错。”

一旁的许安宁默默的在心里接话,可不是出了差错吗。上一世就是这个时候剥夺了李鑫举人的功名,并令其三代之内不得科考。若不是这样,李鑫不会郁郁寡欢、没几年便去世了。

“皇祖母放心,只要有孙儿在,绝对不会让李鑫受到牵连的。他虽然收留了孙明生,但孙明生和其父的为人并不一样,山西旧案更是同他毫无瓜葛。退一步讲,孙儿同样收留过孙明生,他们总不能因为这个说孙儿交友不慎、同孙家有瓜葛吧?”

太后略微放了心,疲惫的捂住额头:“别怪哀家小题大做,实在是如今正是鑫儿最关键的时候,名声万万受不得一点损伤。听你这么说,倒是没事?”

“没事的。不过是捕风捉影,连一点证据都没有。他们若是想要牵连李鑫,还是先把孙明生的罪名定了再说。”

如今孙明生被众人称赞为“大义灭亲”,加之孙家上下都死干净了,最后说不定不用坐牢、判个无罪呢。

所谓以功抵过,不外如是。

“娘娘。”太后身边的嬷嬷忽然从外间进来,神色慌张的附在太后耳边轻声说了些什么。

“怎么会?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李鑫公子此时想必已经在大理寺了,很多人都看到他坐着李家的马车往那处去。”

太后手中的茶盏晃了晃,最终砸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太后娘娘!”

许安宁赶紧上前,不断抚摸着太后的后背。太后此时双手发抖,一脸惨白,显然气愤交加、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赶紧传太医!殿下,今日事发突然,便不招待您了。”

“自然。”并没有被许安宁毫不客气的语气冒犯到,宋易凝同样有些惊慌,“太医看过后麻烦派个人到孤的府上说一声,孤马上去大理寺一趟。”

许安宁匆匆点了点头,说了一句“麻烦殿下”后便和众人扶着太后进了屏风后。没有等多久太医就到了,紧急施了针,又开了方子命人抓药,一番忙碌才勉强稳定了局面。

“到底怎么回事?李鑫公子怎么了?”

许安宁有些生气的质问刚刚唐突的嬷嬷,嬷嬷也是一副后怕的样子,讪讪道:“实在是奴婢不小心,早知道就瞒着娘娘了。”

许安宁盯着她,不让她逃避话题。

叹了口气,嬷嬷只好道:“其实李鑫是被绑着坐在马车上的。车夫是个莽撞的,在街角转弯处和一个挑菜的担夫撞在一起,李鑫公子跟着从马车中跌落出来,才被路人看到。”

“这该怎么跟娘娘说啊。仅仅是听到李鑫公子去了大理寺都弄成这样,要是知道他是被绑着去的,娘娘怕是要心疼死啊!”

许安宁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不用嬷嬷说她都能想象到太后知道会有什么反应。

看来李鑫的叔父终于坐不住,出手了。

*

李鑫的叔父当年是庶子,并不受家族重视。不过他本人争气,虽然不想李鑫的父亲考中了进士,却也年纪轻轻便中了举人。后来通过家中运作,从偏远地区的县衙一步一步走上来,等到李鑫父亲去世后更是接管了李家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了李家的家主。

怪不得太后一直看他不顺眼。儿时于李家中生活,太后常年都见不到这位庶弟几面,哪怕见到对方都是低着头、小心谨慎的样子,同自己的同母兄长、李鑫的父亲简直毫无可比之处。

幼时的记忆太过深刻,哪怕对方成为了李家的家主都难以改变太后对他的态度——轻蔑中带着漫不经心,仿佛对方是无关紧要之人。

再说了,等到李鑫考中了进士,李家的家主就该换人当了。哪怕不换,太后都有办法让李鑫独立出来,总不能让自己的亲侄儿受屈。

可想而知,李鑫的叔父看李鑫有多碍眼,以至于抓住一个机会就急切的将他从李家推出去,最好永远不再回来、一直待在大理寺吧!

许安宁很难评价太后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鑫之所以这么不受叔父待见,太后在其中充当了关键因素。

不过她老人家几乎当了一辈子的最尊贵的女人,若是连喜怒哀乐都不能直接表达,这个太后不当也罢。

实在无法指责她。

“李大人这么一搞,反而让李鑫十分被动。”宋易凝过来探望太后,顺便同许安宁商讨办法,“如今外面倒开始传李大人大义灭亲了,话里话外都是李鑫交友不慎、品德有失。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很致命。”

“凡是要走科举之路的人,哪一个不重视名声呢?李大人做的实在是太过,毕竟是一家人,他这样做李家的名声同样会受到影响。”

“是的。这是一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举动,所以孤有个猜测。”

“李大人不仅仅是为了毁掉李鑫公子的名声,也是为了转移注意力?”

宋易凝赞同的点了点头。

“你怀疑李大人和山西旧案有关?”

“他和孙侍郎一向交好,容不得我不这么想。若不是两家走的近,李鑫又怎么会同孙明生成为友人?”

若真是这样,李大人此番作为更是让人不齿。不仅是为了毁掉侄子的前途,更是想借此混淆视听、让自己安然脱身。

许安宁摇摇头,不去想其中的含义,而是提醒宋易凝:“太后娘娘十分看重李鑫公子的名声,殿下有办法挽救吗?”

“名声有的时候很重要,有的时候又不重要。只要他有真才实学,陛下那边我自会去说。但是,如果李大人真的同山西旧案有瓜葛,李鑫又是李家的人,他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不能参加春闱也说不定。”

“还是要告诉皇祖母一声。要不要查一查李大人,她才是应该决定的人。”

许安宁也想要捂额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