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8章 奏报纷纷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8章 奏报纷纷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1 09:51:46 来源:文学城

才过端午,洛阳城便已闷热难当,掖庭局的庭院里,那株海棠早已谢尽了芳菲,只剩下浓密的绿叶在烈日下蔫蔫地低垂。杜善坐在值房中,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却不敢抬手去擦——她正全神贯注地整理着案头堆积如山的灾情奏报。

这是入夏以来各地呈送的第三批急报了。先是河东道大旱,接着是河南道蝗灾,如今淮南道又报水患。案上的文书堆得摇摇欲坠,每一卷都沾着尘土,仿佛还带着灾民们的哀叹与焦灼。

"三日之内,理出概要。"清晨孔司记交代任务时,语气比平日更冷,"陛下今日早过问淮南水情,尚書省那帮人竟说不清淹了幾個县。"

杜善展开一卷淮南道的奏报,墨迹被水渍晕开,依稀可辨"寿州淹毙三百余人"的字样。她的指尖微微发颤,这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三百条鲜活的生命。她深吸一口气,取过一张素笺,开始逐条摘录要点。

"寿州:淹田五万亩,灾民三万,需急调粮五千石。"

"濠州:冲毁官道百里,漕运中断。"

"和州:疫病初现,需太医署支援。"

写着写着,她忽然停笔。这些奏报看似详实,却隐隐透着古怪——各地报灾的格式如出一辙,损失数额过于整齐,就连请求援助的措辞都惊人相似。这不像紧急灾情奏报,倒像是经过统一编排的文书。

她起身从档案库调出去岁同期奏报对比,果然发现端倪:今年各地报灾时间较往年提前半月,请求调拨的粮帛数额却分毫不差。更蹊跷的是,所有奏报都回避了同一个问题:地方义仓的储粮情况。

窗外雷声隆隆,暴雨将至。杜善点亮油灯,将各地奏报在案上铺开。她以朱笔圈出可疑之处,墨笔标注存疑数据,素笺上很快布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当她在第七卷奏报上再次看到"义仓待查"的模糊表述时,心中豁然开朗——□□,而是**。各地官员在集体掩盖义仓亏空的事实!

"看出什么了?"孔司记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杜善惊得笔尖一颤,墨点滴在刚理好的概要上。她慌忙起身:"卑职发现各地奏报格式雷同,且均未呈报义仓实情..."

孔司记俯身细看她的批注,久久不语。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烛火摇曳,如同伺机而动的猛禽。

"继续。"良久,她吐出两个字。

杜善定定神,指着概要上的数据:"去岁淮南道义仓应存粮二十万石,按例足以支撑三个月。今次水患不过半月,却急请调拨五千石,不合常理。"她又展开河东道的旱情奏报,"更可疑的是,河东道与淮南道相距千里,灾情奏报的措辞却如出一辙,连'恳乞天恩'四字都不差分毫。"

雷声炸响,暴雨倾盆而下。雨水泼洒在窗纸上,发出急促的敲击声。孔司记突然伸手抽走杜善整理的概要,就着灯火细看。她的目光在那些朱墨相间的批注间游走,最终停留在"义仓亏空恐达百万石"的结论上。

"凭据?"孔司记的声音依旧平静,但杜善看见她捏着纸页的指节已然发白。

杜善取出自己连夜核对的账目:"去岁各地义仓应存粮三百万石,但今年春播借种仅放出五十万石。按常理,至少应有二百万石存粮可应对灾情。而今各地请求调拨总数已达八十万石,却仍称不足..."

她顿了顿,鼓起勇气道:"除非,义仓根本无粮可调。"

值房内死寂无声,唯有雨声哗啦。孔司记突然转身,从档案柜深处取出一卷泛黄的文书抛到案上。杜善展开一看,竟是去岁各地义仓的核验记录——本该存粮三百万石,实际核验仅得九十余万石!

"此事烂在心里。"孔司记的声音冷如寒冰,"今日所见,若漏半字,杖毙。"

杜善浑身一颤,急忙垂首:"卑职明白。"

然而孔司记接下来的举动更让她震惊。她竟提笔在杜善整理的概要上添改数处,将"义仓亏空"改为"仓储调度不及",将"疑似瞒报"改为"待进一步核查",最后在页脚画了个极小的梅花标记。

"重新誊写,申时前呈送尚書省。"孔司记的语气不容置疑,"按这个版本。"

杜善怔在原地。她不明白,既然发现如此重大的弊端,为何还要遮掩?

"觉得委屈?"孔司记冷笑,"你以为尚書省不知情?户部那帮人精,算得比你还清。但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她指尖点着那个梅花标记,"这个记号,懂的人自然懂。"

杜善恍然大悟。原来这看似遮掩的批注,实则是向知情者传递真相的暗号。她立即重新誊写,每一笔都谨小慎微,完全依照孔司记的修改。

文书送出后,杜善整夜未眠。她反复思索日间的发现,忽然想到一个更可怕的问题:义仓亏空绝非一日之寒,为何偏偏在今夏集中爆发?联想起近日北门学士与公主府的暗流涌动,她隐隐感到,这场"天灾"背后,或许藏着更深的朝局博弈。

次日清晨,杜善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她推开窗,见一队金吾卫冒雨疾行,方向直指户部衙门。午时传来消息:户部三名郎中被停职查办,罪名是"核查灾情不力"。

又过三日,诏令下达:着太平公主总领赈灾事宜,北门学士协理。原定的五十万石赈灾粮,突然增至八十万石,全部从内帑拨付,不动地方义仓分毫。

杜善在接到诏令抄本时,注意到页边有个熟悉的梅花标记,旁边多了一行小字:"知而不言,善。"墨迹清瘦,正是孔司记的手笔。

她忽然明白,自己那日的发现,早已通过特殊的渠道上达天听。而朝廷的处置方式更是精妙:既迅速赈灾安民,又避免捅破义仓亏空的马蜂窝,只拿几个户部官员作替罪羊,真正的博弈还在幕后继续。

雨季最猛烈的那天,杜善被传唤至公主府。她以为是要协助处理赈灾文书,却被引到偏殿等候。殿内烛火通明,太平公主正在批阅奏章,见她进来,只抬眼一瞥:"听说你核验灾情奏报很有一手?"

杜善心头一紧:"卑职只是尽本分。"

公主掷来一卷文书:"看看这个。"

这是份关于河北道虫灾的奏报,请求调拨十万石粮种。杜善细看之后,谨慎回道:"河北道去岁丰收,义仓存粮应足,不需另行调拨。"

公主轻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她提笔在奏报上批道:"准拨五万石,从河北道义仓出。"

杜善愕然。明知义仓亏空,为何还要准奏?

"不懂?"公主挑眉,"就是要让他们从空仓里变出粮食来。变不出,就是欺君;变得出,就是从前瞒报。"

杜善背后冒出冷汗。原来公主早已看透一切,却用这种方式逼对方现形。

回到掖庭局时,杜善在廊下遇见孔司记。暴雨初歇,积水倒映着灰白的天光。

"今日公主召见,学到了什么?"孔司记望着积水中的倒影,淡淡问道。

杜善沉默片刻,轻声道:"卑职学到,有些事看似准奏,实是问罪;有些事看似驳回,实是保护。"

孔司记终于露出一丝几不可见的笑意:"总算开窍了。"她将一个崭新的铜匦钥匙放在杜善手中,"即日起,灾情密报由你初核。"

钥匙沉甸甸的,带着冰冷的触感。杜善知道,这不仅是信任,更是考验。她望向院中那株海棠,经过暴雨洗礼,枝叶反而更加苍翠。就像她在这深宫之中,每一次考验都让她更加清醒。

当晚,杜善在值房连夜核阅新到的灾情密报。她格外留意那些关于义仓的细节,果然发现更多蛛丝马迹。但她不再直接批注,而是学着孔司记的方法,用看似平常的措辞,暗藏关键信息。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时,杜善完成了最后一卷文书的批阅。她吹熄油灯,看见案上那些文书静静躺着,仿佛普通的公务文件。只有知情者才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暗涌波澜。

孔司记推门而入,目光扫过案头文书,微微颔首:"可以送走了。"

杜善躬身行礼,抱起文书走向铜匦院。晨光中,她的背影挺得笔直。经过这场灾情奏报的洗礼,她终于明白:在这九重宫阙之中,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发现真相,而在于知道如何恰当地呈现真相。

雨过天晴,洛阳宫城的琉璃瓦上流光溢彩。杜善知道,这场关于灾情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