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7章 太平公主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7章 太平公主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1 09:51:46 来源:文学城

垂拱二年的初春,洛阳宫城仿佛一夜之间被东风唤醒。掖庭局庭院里的那株老海棠爆出满树花苞,粉白相间,在尚有寒意的空气中颤巍巍地绽放。杜善晨起经过时,注意到最大的一枝竟已伸到值房的窗棂边,仿佛要窥探室内的秘密。

这日清晨,杜善照例提前半个时辰来到值房。晨光透过窗纸,将案头新到的文书镀上一层柔光。她注意到最上面是一卷用深青色绫帛装裱的文书——这种装帧规格,通常只有亲王公主级别的批阅才配使用。

她的心跳不由加快。轻轻展开卷轴,朱砂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份关于重修白马寺的奏请,工部提议拨绢三千匹、银五千两。而在奏疏的留白处,密密麻麻的批注如刀剑般凌厉:

"三千匹绢可造佛寺几何?令工部详列用度明细。"

"银两从何支取?户部、内帑之分摊几何?"

"突厥使团将至,绢帛是否优先外宾赏赐?"

"三日内,集工部、户部、鸿胪寺共议。"

每一句批注都直指要害,朱砂笔迹瘦硬如铁,银钩铁画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最让杜善震撼的是批注末尾那个熟悉的签押——"太平"二字如利剑出鞘,最后一笔狠狠拖出,仿佛要将纸面划破。

这就是太平公主的朱批。

杜善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尚且湿润的墨迹,仿佛能感受到批注者落笔时的力度与决断。与她临摹已久的上官婉儿的精妙周详不同,太平公主的批注带着一种近乎霸道的锐利,每个字都像一把匕首,直刺问题的核心。

"看呆了?"

孔司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杜善慌忙起身。孔司记的目光落在展开的文书上,眼神微动:"公主的批阅,向来如此。"

"公主殿下...似乎对数字极为敏锐。"杜善谨慎地说道。

孔司记的唇角微微扬起:"去年公主督建明堂,百万钱帛过目不忘。户部有个郎中虚报三百匹绢,被殿下当庭指出,羞得差点撞柱。"她伸手点着批注中"鸿胪寺"三字,"看出门道了吗?"

杜善凝神细看,忽然醒悟:"重修佛寺本与鸿胪寺无关,但公主特意将其纳入议政范围..."

"因为鸿胪寺卿崔湜,是北门学士王珺的姻亲。"孔司记的声音压得极低,"王珺上月因星象图案被训斥,公主这是在给北门学士卖人情。"

杜善倒吸一口凉气。区区几行批注,竟暗藏如此深的机锋。她再次细读那些朱批,果然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不同于寻常公文处理的深意。

当日下午,杜善被传唤至公主府文书房送交档案。这是她第一次踏入太平公主的直属领地。与掖庭局的简朴不同,这里的陈设极尽奢华:紫檀木大案上摆着和田玉笔山,端溪砚台大如盘碟,就连镇纸都是鎏金雕花的。

她垂首静立等候时,目光不经意扫过案头一卷摊开的《华严经》。书页空白处写满了批注,字迹与早晨所见朱批如出一辙。最令她惊讶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句经文旁,太平公主竟批道:"一寺之修,关乎朝局;一绢之费,牵连各方。修寺事小,却是一面镜子,照见朝堂众生相。"

这等将佛理与政事巧妙结合的见解,让杜善看得心惊又钦佩。

"好看吗?"

一个慵懒而威仪的声音突然响起。杜善猛地抬头,只见太平公主不知何时已立在屏风旁,身着绯色常服,金丝绣成的凤凰在衣袂间若隐若现。

"卑职该死!"杜善慌忙跪地。

太平公主却轻笑一声,缓步走到案前,执起那卷《华严经》:"说说看,本王批得可有道理?"

杜善伏地不敢抬头:"卑职愚钝,不敢妄议。"

"抬起头来。"太平公主的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孔司记说你临摹婉儿的笔法颇有心得,想必也有些见识。"

杜善艰难地抬头,正对上太平公主深邃的目光。那是一双与武则天极为相似的眼睛,看似慵懒,却暗藏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卑职以为...殿下见解精妙。"她谨慎措辞,"将修寺之事与朝局相联,正合《华严》理事无碍之境。"

太平公主挑眉:"哦?那你说是修寺重要,还是理政重要?"

杜善心念电转,忽然想起早晨看到的朱批,鼓起勇气答道:"理事无碍,修寺即是理政。如殿下批阅白马寺奏疏,既见佛法,亦见朝纲,便是圆融之道。"

殿内一片寂静。杜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生怕这番大胆的言论招来祸事。

良久,太平公主忽然大笑:"好个'理事无碍'!孔司记果然没看错人。"她将《华严经》掷到杜善面前,"赏你了。好好琢磨,下月初一的佛寺议事,你来做记录。"

杜善抱着那卷《华严经》回到掖庭局时,双手还在微微颤抖。孔司记正在院中赏海棠,见她魂不守舍的模样,淡淡道:"见过公主了?"

"是。"杜善将经书呈上,"公主赏赐..."

孔司记却不接,只瞥了一眼:"公主赏你的,便收好。记住,今日之言,他日可能救命,也可能送命。"

是夜,杜善在灯下细读那卷《华严经》。太平公主的批注遍布页边,有些是对佛理的创新诠释,有些是对时政的深刻见解,字字珠玑,却也句句惊心。在"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一句旁,公主批道:"心能画世,权能改世。掌权者当如画师,善调色彩,明辨浓淡。"

杜善看得心潮澎湃。这等将佛理与权术融会贯通的见解,让她对太平公主的智慧佩服不已。她忽然明白,太平公主的批注之所以震撼,不仅在于其犀利精准,更在于那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的日子里,杜善接触到更多太平公主批阅的文书。她发现公主尤其关注财政与军事,对数字极其敏感,往往能一眼看出奏疏中的漏洞或不实之处。在一份关于边镇军粮的奏报上,公主批注:"朔方军报存粮三十万石,然去岁河东旱灾,调粮二十万石往赈。存粮何来?令查粮仓账簿及调粮记录。"

这等洞察力,让杜善叹为观止。

更让她惊叹的是公主处理复杂事务的手腕。在一份关于科举取士的奏疏上,公主批注:"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经义。然治国需通实务者,今岁特设'达用科',试策论与算术。"短短数语,就打破了几十年的科举传统。

杜善开始悄悄模仿太平公主的批注风格。她发现公主善用短句,直指核心;善用问句,引发思考;善用数字,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公主的批注总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然而这种模仿很快就遇到了挑战。那日她批阅一份关于宫中用度的奏请时,下意识地模仿公主的犀利风格,写道:"胭脂水粉开支较去岁增三成,缘由何在?"

孔司记看过批注,冷冷道:"公主可以这么批,你却不可以。"

杜善愕然。

"公主是天潢贵胄,批得再犀利,无人敢怨。你若是这般批注,尚功局那帮人能记恨你十年。"孔司记提笔将批注改为:"今岁有新选宫人入宫,用度略增尚属合理。然则三成之增仍显过多,可详查明细。"

杜善看着改后的批注,恍然大悟。同样的意思,经过委婉表达,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对方台阶下。这让她想起上官婉儿的周详,太平公主的犀利,孔司记的谨慎——每个能在宫中立足的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处事智慧。

四月朔日,白马寺重修议事在公主府举行。杜善作为记录官,第一次亲眼目睹太平公主理政的风采。工部、户部、鸿胪寺的官员们毕恭毕敬,公主每问必切中要害,数字信手拈来,典故随口引用,将一场可能扯皮数日的议事,在一个时辰内解决得干净利落。

回掖庭局的路上,杜善抱着记录文书,脑海中回荡着公主今日的话语。她忽然明白,那些犀利的朱批背后,是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头脑和丰富的理政经验。批注的风格可以模仿,但真正的智慧,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历练。

是夜,杜善在值房重新临摹太平公主的朱批。但这一次,她不再单纯模仿笔迹,而是试着理解每个批注背后的思考过程:为什么这里用反问?为什么那里引数据?为何某些事项要亲自决断,而有些则要下放讨论?

窗外的海棠花在夜风中轻轻摇曳,暗香浮动。杜善伏案疾书,笔下的字迹渐渐有了变化——依然带着公主的凌厉,却多了一份属于她自己的沉稳。

当晨光再次照进值房时,杜善完成了最后一笔。她看着自己的批注,忽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她已经能够将上官婉儿的周详、太平公主的犀利、孔司记的谨慎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孔司记悄然出现在门前,目光扫过案上的文书,微微颔首:"总算有点样子了。"她将一枚铜钥匙放在案上,"即日起,公主府的往来文书,由你初步批阅。"

杜善接过钥匙,触手冰凉,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她抬头望向窗外,海棠花正开得绚烂,粉白的花瓣在晨光中几乎透明。

她知道,从今天起,她将真正踏入那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权力世界。而太平公主那些如刀似剑的朱批,将是她前行路上最明亮的灯火,也是最锋利的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