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51章 睿宗时代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51章 睿宗时代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2 08:10:21 来源:文学城

景云元年七月,洛阳宫城在经历唐隆政变的血火洗礼后,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相王李旦,于太极殿即位,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紫微城内,韦后与安乐公主的痕迹被迅速抹去,血腥气渐散,太液池水重归澄澈,映照着劫后余生的殿宇楼台。然而,空气中弥漫的并非万象更新的喜悦,而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谨慎的肃穆。权力格局经历剧震后,正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重新塑形。

在这场巨变中,太平公主凭借其诛韦定策之大功、睿宗胞妹之至亲、以及多年经营之深厚根基,权势骤然升至巅峰,其府邸澄心堂,也随之成为帝国实际上的机要中枢之一,甚至隐隐凌驾于鸾台、凤阁之上。往日门庭若市的公主府,如今更是车马络绎,朱紫盈门,各方势力皆欲通过此处,窥探圣意,或求取进身之阶。

杜善的身份与职责,亦随之水涨船高。郑司记虽仍总揽全局,但更多精力用于随侍公主参与最高密议,澄心堂日常文书机宜,实则多交由杜善决断。她已不再是单纯的掌记,而被公主默许,行使着近乎“司记”之权,官阶虽未即刻擢升,然其实际权柄与影响力,已非昔日可比。公主甚至特赐其一枚小巧的银印,专用于批阅、转发非绝密级别的文书指令,印文曰“太平公主府行遣”,见印如见公主府令,台省诸司皆不敢怠慢。

每日拂晓,杜善步入澄心堂时,案头已堆满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书。这些文书,种类繁多,分量沉重,远非昔日可比。

有来自睿宗御前的“批答”副本或“口谕”记录。睿宗性喜清静,尤爱修道,厌烦琐务,许多政事常询于太平公主,得其议后,方下敕旨。故杜善常能最早见到政令的雏形,甚至需根据公主之意,草拟敕书初稿。例如,一份关于加封张说为中书侍郎的敕草,其上便有公主朱笔添注:“说,有谋略,曾预大计,可大用。” 杜善便需据此,润色敕文,突出张说之功与才,使其任命更具说服力。

有来自鸾台、门下省的奏抄呈报,皆需公主过目定夺。小至官员考绩异动,大至边镇军情急报,皆先送澄心堂“备览”。杜善需先行阅览,提炼要点,附上节略,甚至拟出初步处理意见,供公主批阅。一日,幽州急报突厥扰边,请求增兵。杜善阅后,立即调阅近年边镇粮储、将领更替记录,在节略中注明去岁幽州粮丰、新任都督善守等信息,并附议“宜敕边将严备,暂不增兵,以观其变”,公主览后,深以为然,朱批“如议”,遂成定策。

更有来自各方势力的密函、荐书、乃至“心意”。亲王、宰相、节度使、乃至寺观高道,皆以各种方式,试图与公主互通声气。杜善需仔细甄别,哪些需立即呈送公主,哪些可暂缓,哪些需记录在案却不必上报,哪些需以公主府名义给予得体回复却又不作承诺。她案头有一暗格,内藏一册“密录”,专记此类人情往来、势力请托,以为公主参酌。某日,太子少保韦安石密呈一函,隐晦提及某刺史人选,并附一礼单。杜善将函件呈送公主,却将礼单另录于“密录”,不随函附上。公主阅函后,未置可否,杜善便知此事需冷处理。

此外,公主府本身庞大的产业、遍布各地的耳目线人、以及与相王旧部(如今已多为朝中重臣)的私人联络,所产生的海量文书、账目、情报,亦需杜善统筹管理。她手下已有数名低阶女官协助整理、抄录,但核心的阅览、摘要、拟办之权,仍牢牢握于其手。

权力的滋味,如同陈年烈酒,初尝凛冽,回味却足以令人晕眩。杜善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手中这支笔的分量。她的一句批注,可能决定一名官员的升迁黜落;她的一份节略,可能影响一项政策的走向;她筛选信息的角度,甚至可能左右公主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昔日需要层层上报、谨慎揣摩的事务,如今往往她一道“依例”、“转某司酌处”或“拟驳”的朱批,便可定夺。各衙署官员见到盖有她银印的文书,无不恭敬从命,甚至不乏有人暗中馈赠礼金,以求通融,皆被她冷面拒回。

然而,在这权势熏灼之下,杜善的心境却愈发冷静,甚至暗藏隐忧。她身处信息洪流的中心,比任何人都更早、更清晰地看到这“睿宗时代”繁华背后的暗涌。

她看到睿宗对太平公主的依赖近乎放任,致使公主权柄过重,已引来朝野窃窃私语,太子少师宋璟、御史大夫毕构等清流官员,已屡有“亲王、公主不宜过度干政”的奏议,虽被睿宗压下,却如野火暗燃。

她更看到,太子李隆基(已由楚王立为太子)虽表面恭顺,但其东宫僚属日益充实,多为年轻干练、锐意进取之士,与太平公主门下厚重老成的风格迥异。双方在官员任免、政策理念上,已屡有摩擦。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奏议,东宫主张激进革新,公主则批示“宜缓,恐扰民”,最终睿宗采纳公主之议。太子的奏抄副本送至澄心堂时,杜善能从那力透纸背的字迹中,感受到一丝压抑的怒气。

最令她警惕的,是公主似乎沉浸于权势之巅,有时不免失之专断。对于太子一系的些许“冒犯”,反应日趋敏感。一日,一份关于奖赏唐隆政变功臣的名单,公主欲将己子薛崇简名列前茅,位次甚至压过李隆基的某些心腹将领。杜善核校时,觉此恐招物议,甚至触怒东宫,遂在节略中委婉提及“功臣序列,或可依职事、战功细为参详”,公主阅后,沉默片刻,方将薛崇简名次略为后移。

杜善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走索者,在公主、睿宗、太子三方势力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文书的平衡。她竭力确保公主的意志得以贯彻,却又时常在不经意间,以程序、旧例或“恐滋物议”为由,稍稍缓冲公主某些过于凌厉的决策,为可能发生的冲突留下转圜余地。她知道自己权势的来源是公主,必须忠诚不贰,但更深知“亢龙有悔”的道理,不愿见公主因过度揽权而陷入危局。

景云二年春,睿宗欲授太平公主实封万户,并加授其心腹宰相数人。敕旨草稿送至澄心堂,杜善一见,便知此事太过骇人听闻,易授人以柄。她立即求见公主,直言利害,建议公主主动上表辞让大部,只求增邑数千,以示谦冲,并保全宰相。公主初时不悦,然深思后,竟采纳其议。翌日,公主谦让表文送达御前,朝野称颂,睿宗更感公主顾全大局,恩宠反增。杜善此举,既维护了公主利益,又消弭了一场潜在的□□。

然而,她也能感觉到,公主与太子之间的裂隙,正在日渐加深,绝非她一己之力所能弥合。文书往来中,东宫与公主府的批注意见相左之处越来越多,语气也日渐生硬。睿宗居中调停,往往采取折中之策,然两头安抚,实难持久。

杜善站在澄心堂的窗前,望着院中那株盛开的海棠,繁华似锦,却总觉得有一丝风雨欲来的压抑。她手中权力虽重,却如捧暖冰,深知其易融易碎。这睿宗时代的鼎盛气象,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更加谨慎地执掌手中之笔,在这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宁静中,为公主,也为自己,尽可能多地积攒一些应对危机的资本与回旋的余地。她知道,这看似稳固的权势巅峰,实则已是暗流汹涌,一触即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