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11章 秋决名册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11章 秋决名册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1 09:51:46 来源:文学城

秋风裹挟着洛水的水汽和宫城深处若有若无的桂花残香,吹入掖庭局的值房时,已带上了刺骨的寒意。盛夏的喧嚣仿佛一夜之间被卷走,只剩下一种万物肃杀的清冷。杜善坐在案前,刚刚送走一批关于各州秋税收纳的文书,指尖尚存墨香,却被接下来送达的一摞卷宗,惊得心头一凛。

那是以深褐色厚锦装裱的卷册,封皮上空无一字,仅以一条玄色丝带束紧,沉重而沉默,像一块冰冷的墓碑。押送文书的内侍面色凝重,交接时一言不发,只以眼神示意孔司记。杜善认得这种规格——这是唯有涉及人命大案,直呈御前批红的“决事”文书,通常由刑部、大理寺联署,最终送往鸾台,乃至御案。

孔司记默默接过,挥手屏退内侍。值房内只剩下她们两人,空气仿佛凝固了。她将卷宗置于案几正中,并未立即打开,而是先净了手,焚起一炉淡淡的檀香。青烟袅袅,试图驱散某种无形的沉重。

“今日之事,出此门,入你耳,烂于心。”孔司记的声音比平日更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肃杀。她解开丝带,缓缓展开卷宗。

一股陈旧墨迹混合着朱砂的凛冽气息扑面而来。映入杜善眼帘的,是一列列整齐却触目惊心的字迹。并非寻常奏疏的章句,而是简短的条目:姓名,籍贯,所犯罪由,拟判刑罚。而最多的,便是那两个字——“斩决”。

“刘五郎,汴州陈留人,劫掠官粮,斩决。”

“李七娘,幽州蓟县人,妖言惑众,斩决。”

“赵十二,河东晋阳人,殴杀里正,斩决。”

一个个名字,冰冷地排列着。杜善的目光扫过,指尖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这不再是文书上的数字或抽象的罪责,而是一个个即将被剥夺的生命。她仿佛能透过这些墨字,看到汴州风雪中为活命抢夺粮车的汉子,看到幽州乡间因迷信而胡言乱语的妇人,看到晋阳街头一时激愤酿下大错的青年。他们的生与死,此刻就凝结在这卷宗之上,而自己,正作为这死亡流程中最初级的核验者。

孔司记并未让她沉浸于情绪,冷然道:“核验名册籍贯、罪由是否与地方呈报案卷相符,勾画有无错漏。一字之差,或可枉纵,或可错杀。”

杜善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凝神。她展开地方呈送的案卷副本,逐一比对。这项工作极其枯燥,却又无比沉重。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牵连着一个甚至数个家庭的破碎。当她核验到一名因“漕运沉船,损折官物”而被判斩决的漕工时,发现案卷记录其家有七旬老母和幼子,而名册上并无此注。她犹豫片刻,是否该批注说明。

“名册只录罪与刑,不涉其他。”孔司记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声音没有任何波澜,“法司依律断罪,不论情由。怜悯,放在心里即可。”

杜善默然,将已到嘴边的询问咽了回去。她继续向下核对,心情愈发沉重。名册中不乏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罪行,却招致极刑,而一些听起来严重的罪名,反而只是流放或徒刑。律法如网,疏密之间,似乎并无绝对的公平,更多是权力与形势的权衡。

就在她核至名册中后部时,目光骤然一凝。一个名字旁,并非朱笔勾决的凌厉标记,而是用极细的朱笔,点了一个小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圆点。墨色新鲜,与周围略显沉暗的字迹形成对比。这个标记,她曾在前些日子处理太平公主批阅的文书时见过,是公主惯用的“待议”记号。

这个被标记的名字是:“冯小乙,洛阳人,夜闯禁苑,绞监候。”

罪由简单,刑罚也非立即执行的斩决,而是“绞监候”。为何独独此例,会引起太平公主的注意,特意留下“待议”的记号?杜善心中疑窦丛生。她仔细翻阅附带的案卷,发现记录极其简略:某月某夜,此人翻越宫苑外墙被擒,身上并无利刃或可疑物件,审讯中只称迷路。案卷结论是“意图不轨,依律处绞”。

一个洛阳本地人,深夜迷路至宫苑外墙?这解释实在牵强。更奇怪的是,如此轻微的“罪行”(至少相比名册上许多死囚的罪行而言),为何直接判了绞刑,而非更轻的杖责或徒刑?而公主的“待议”,又意味着什么?

她不敢妄加批注,只将这个发现默默记下,继续完成核验。整个下午,值房内只剩下纸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笔尖划过纸面的轻响。檀香燃尽,那冰冷的死亡气息却始终萦绕不散。

全部核验完毕,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值房染成一片凄冷的橘红色,映在那些决定生死的名字上,更添几分悲凉。孔司记仔细检查了杜善核验过的名册,看到“冯小乙”名字旁并无任何杜善添加的标记,只是那公主的朱点依旧醒目。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颔首,重新束好卷宗,唤来内侍取走。

内侍离去后,值房内重回寂静。杜善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心力的透支。

“感觉如何?”孔司记打破沉默,声音依旧平淡。

杜善沉默良久,才低声道:“笔墨重于千钧。”

孔司记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这还只是名册。待到秋决之日,朱雀门外,那才是真正的千钧之重。”她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杜善,“今日你所见朱点,可知何意?”

杜善谨慎回答:“似是公主殿下标记,意为‘待议’。”

“不错。”孔司记走近几步,声音压得更低,“冯小乙,乃尚辇局一名驭手的表亲。那驭手,上月曾为潞王妃(注:潞王李贤之妃,此时李贤已被废为庶人,但其妃族势力犹在)车驾执鞭。”

杜善的心猛地一沉。她瞬间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治安案件,而是牵扯到已被废黜的皇子潞王李贤的残余势力!有人想借这个由头清除可能与废太子有关联的人,而太平公主的“待议”,或许是想保下此人以牵制其他势力,又或许是想更深地查探其背后的牵连?这小小一个名字,背后竟是如此汹涌的暗流!

“现在,你可明白何为‘待议’了?”孔司记的眼中没有任何情绪,“在这宫城之内,许多人的生死,不在律法,而在权衡。”

杜善遍体生寒。她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所谓的王法、律令,在更高层的权力博弈面前,有时竟脆弱得如同蝉翼。那些名册上的名字,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他们的命运,早已被棋手们的算计所注定。

当晚,杜善失眠了。黑暗中,那些名字不断在她脑海中闪现:刘五郎、李七娘、赵十二……还有那个命运未卜的冯小乙。她想起自己入宫前对“公正”“律法”的朴素信仰,如今看来是何等天真。在这里,正义常常需要为权谋让路,生命往往成为博弈的筹码。

她起身点亮油灯,铺开纸笔,却久久无法落笔。最终,她只是在纸的角落,极其轻微地,依样画下了那个小小的朱色圆点——太平公主的“待议”标记。

她看着这个标记,仿佛看到了权力核心的冷酷与复杂,也看到了自己未来道路的艰险。从这一刻起,她彻底明白,在这九重宫阙之中,她所执掌的笔墨,不仅关乎文书往来,更直接牵连着生与死、荣与辱。她必须更加谨慎,更加清醒,才能在这片布满暗礁的权力之海中,寻得一线生机。

秋风叩窗,带来远方的更鼓声。杜善吹熄灯火,重新躺下。黑暗中,她握紧了拳。那份秋决名册的沉重,已深深烙在她的心上,再也无法抹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