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10章 博陵家状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10章 博陵家状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1 09:51:46 来源:文学城

盛夏时节,洛阳宫城仿佛一座巨大的蒸笼。蝉鸣声声,搅动着凝滞的、裹挟着土木灰尘与墨锭清苦气息的空气。掖庭局的冰供应早已断绝,据说是因明堂工程耗资巨万,内帑紧缩,六宫用度皆从简。杜善伏在值房案前,轻薄的夏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背上,黏腻不堪。

她面前摊开着今岁科举考生的“家状”——那些关乎无数士子命运的履历文书,此刻正散发着廉价纸张与劣质墨锭混合的酸腐气味。这与她平日处理的、用青绫装裱的诏令奏章截然不同,却更真实地映照出宫墙之外的喧嚣与挣扎。

“三日之内,核验完毕。”晨间孔司记交代时,指尖在名录上重重一点,“今岁考生逾两千,掖庭局需初核其家世清白,无冒籍、无匿丧、无工商杂户,方可送考功司覆核。”

这是一项繁重却“低位”的差事,通常由新晋女官承担。杜善却不敢怠慢,她深知这些薄薄的纸页,承载着多少寒窗苦读的梦想,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交易。

起初的核验枯燥而机械:核对籍贯、三代履历、保结人官衔…杜善依样画瓢,朱笔勾勒,墨笔备注。直至午后,她核验到“博陵崔氏”子弟的卷宗时,指尖骤然一顿。

这是一份看似完美的家状。考生崔明远,博陵安平人,曾祖崔仁师,太宗朝中书侍郎;祖崔挹,礼部尚书;父崔湜,现任尚书左丞。保结人更是当朝宰辅之一的某位侍郎。纸面履历光鲜耀目,朱印累累,几乎无懈可击。

然而,杜善的目光却胶着在那记载生辰的“景龙二年”四字上。墨色簇新,笔力虚浮,与前后文字那沉稳老练的馆阁体截然不同。她轻轻以指尖抚过,新墨的痕迹甚至有些粘手。一个荒谬的念头窜入脑海——这生辰,是后来添改的?

她立刻调出博陵崔氏去岁呈送吏部的家族谱牒副本。灯下细细比对,心猛地一沉。谱牒所载,崔湜之子明远,生辰分明是“景龙元年”!

一年之差,天地之别。按《考功令》,考生需年满二十五。景龙元年生,今岁刚好合格;若景龙二年生,则需再等一载!

蝉鸣声仿佛骤然放大,刺得人耳膜生疼。杜善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波澜。她不动声色,将这份家状单独抽出,继续核验。

接下来的发现,让她脊背发凉。

清河崔氏一位考生的家状上,记载其父为“亳州参军”,但杜善核验去岁官员考绩记录,发现该员去岁考绩仅为“中下”,按例不得为子弟科举作保。然而家状上的保结印鉴,却清晰无误。

范阳卢氏一位考生,家状记载“寄籍洛阳”。杜善调阅洛阳县户籍底档,却发现该生原名“卢狗儿”,直至去岁才改名“卢文瑾”,其户帖上赫然标注着“匠籍”!

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越是高门望族,其子弟家状上的“瑕疵”便越是精巧隐秘。或是保结官员的官衔在时间上略有出入,或是籍贯迁移的文书链条在某处悄然断裂,或是家中长辈的丁忧时间被微妙地调整……

所有这些“瑕疵”,都恰好被控制在一個模糊地带——若无人深究,便可蒙混过关;若被查出,亦可推诿为“笔误”或“文书传递疏漏”。绝非底层吏员所能操纵,必然有着更高层级的手腕在暗中运作。

暮色四合,值房内光线昏暗。杜善没有点灯,独自坐在渐深的黑暗中,面前摊着那十几份问题家状。汗水早已冷却,黏在皮肤上,一片冰凉。

她仿佛能看到,那些高门华阀的朱门之后,轻描淡写间便篡改了规则,为自家子弟铺就青云之路。而无数寒窗苦读的士子,或许只因保结的县丞无力打通关节,或因籍簿上一个小小的墨点,便被阻隔在龙门之外。

“看出什么了?”孔司记的声音如同鬼魅,在门口响起。她不知何时已站在那里,暮色将她的身影拉得细长。

杜善猛地抬头,心脏狂跳。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孔司记缓步走近,目光扫过那叠被单独列出的家状,脸上没有任何意外之色。她伸出一根手指,点在那份“博陵崔氏”的家状上,指尖正落在被改动的生辰处。

“博陵崔氏,五姓七家之首。”她的声音平淡无波,像是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崔湜如今圣眷正隆,其长女上月刚被选为潞王妃。”

杜善指尖冰凉。她明白了孔司记的暗示——这不仅仅是篡改年龄,更是牵扯到皇室联姻、当朝新贵的复杂网络。

“还有范阳卢氏,”孔司记的手指移到另一份家状上,“卢家老爷子,是北门学士王珺的恩师。王学士上月刚为明堂星象图的事,在陛下面前为你求过情。”

杜善的呼吸一窒。那日王珺在鸾台为她解围,竟是出于此等缘由?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无力感攫住了她。

“至于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孔司记的手指一一划过那些家状,每点一个名字,都像敲下一记沉重的冰锥,“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三省六部。今日你查出这些‘瑕疵’,明日便可能有无数份弹劾你‘核验不谨’‘徇私枉法’的奏疏,通过铜匦,直达天听。”

值房内死寂无声,只有窗外不知疲倦的蝉鸣,嘶哑地重复着夏日的燥热。

“那…便任由他们…”杜善的声音干涩。

孔司记忽然笑了,那笑容里没有一丝温度:“‘任由’?这宫里何来‘任由’二字?”她俯下身,声音压得极低,只有杜善能听见,“陛下欲破门阀,重用寒门,方有北门学士之设,方有今岁扩大取士之策。然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她直起身,目光如冷电:“把这些家状,按‘存疑’录入。不批驳,不呈报,只记档。”

杜善愕然抬头。

“记下了,便是握在手里的东西。”孔司记的眼神深不见底,“何时用,如何用,那是上面的考量。你我之责,只是确保需要时,能拿得出来。”

她说完,转身离去,留下杜善一人在彻底降临的黑暗中。

杜善枯坐良久,终于颤抖着手,点亮了油灯。昏黄的光晕照亮案头,那些问题家状如同沉默的罪证,摊在眼前。她取过一本空白的档册,封面用墨笔写下“永昌二年科举家状存疑录”。

提笔蘸墨时,她感到笔杆有千钧之重。落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不是在记录,而是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网的一端,系着那些高高在上的门阀世家;而另一端……

她看了一眼窗外黑沉沉的宫墙。

……则系着这九重宫阙最深处的权力之巅。

那一夜,杜善没有合眼。她将十几份问题家状逐一录入档册,笔迹工整清晰,不偏不倚,只记录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差异,不做任何评判。墨迹干涸后,她将档册锁入档案柜最底层的铁匣中,钥匙贴身藏好。

做完这一切,天际已微露晨光。她推开窗,盛夏清晨的热风扑面而来,裹挟着远处工地的尘土和御苑残花的萎靡香气。

她想起入宫前,外祖父曾感叹:“科举取士,本为打破世胄蹑高位,寒门沉下僚之局。”然而此刻,她亲手记录下的,却是这理想国度的另一面——新的权力,如何与旧的门阀在暗中交易、妥协、共生。

晨钟敲响,悠远而沉重。杜善整理好衣冠,将那些被记入“存疑录”的家状,混入大批合格文书中,一同送呈考功司。

无人察觉异样。无人询问那本新出现的档册。

那些家状上的名字,大多最终金榜题名。唯有杜善知道,在他们平步青云的起点上,烙印着一个永不公开的秘密,和一把悬于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的无形利刃。

而她,正是那个默默执笔,记下这秘密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