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的温度 > 第2章 第二章

我的温度 第2章 第二章

作者:绿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7:24:56 来源:文学城

夜色中的城市像一幅被水洗过的水墨画,霓虹灯在潮湿的街道上拉出长长的光痕。

沈熹微推开“归途”公司厚重的木门,将身后庄重肃穆的空间与眼前的万家灯火隔成两个世界。

她深吸一口气,晚风带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涌入肺腑,稍稍冲淡了整天沉浸在悲伤氛围中的压抑感。

这是她作为殡葬礼仪师的日常

——在生与死的边界线上行走,将悲伤妥帖安放,然后独自回到活人的世界。

手机在包里振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姜悦”的名字。

沈熹微接通电话,耳边立刻响起闺蜜活力十足的声音。

“微微!结束了吗?

今天怎么样?

那位大人物的葬礼没出什么岔子吧?”

一连串的问题像欢快的音符跳跃在夜色中,沈熹微不自觉地扬起嘴角:

“刚结束,很顺利。你怎么比我还紧张?”

“我能不紧张吗?听说今天去的都是学术界大牛,还有那个委托方

——顾怀瑾!磐石公关的创始人!

我在财经杂志上见过他的专访,真人是不是像照片上那么帅?”

沈熹微眼前浮现出顾怀瑾的身影——挺拔如松的站姿,锐利如鹰的眼神,还有那掩藏在西装革履下的疲惫与痛苦。

“他看起来很累。”

她轻声说,走过路灯下,影子被拉长又缩短。

“累?据说他可是业内出名的工作机器,连续熬夜三天都能保持完美状态的人。”

姜悦顿了顿,声音突然压低,

“话说回来,你在那种场合...没遇到什么不愉快吧?”

沈熹微知道姜悦在担心什么。

殡葬行业从业者常遭遇的偏见和忌讳,她早已习以为常。

即使是最好朋友,也总会下意识地担心她受委屈。

“没有,一切都很顺利。”

她轻描淡写地带过,不想让姜悦担心。

“那就好!对了,我新书大纲通过了,编辑说这次的人设特别有张力!

你要不要来帮我看看感情线?

老地方,我请你喝奶茶!”

沈熹微看了眼时间,晚上八点半。

“今天不了,我还有些后续工作要处理。明天吧?”

挂断电话后,她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进了公司旁一条小巷里的花店。

店主是一位银发老奶奶,见沈熹微进来,微笑着点头示意,继续整理手中的花束。

“还是要白玫瑰吗?”老奶奶问。

“嗯,再加几支洋桔梗。”沈熹微轻声回应。

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每主持完一场葬礼,她都会买一束花带回家。

不是祭奠,而是纪念——纪念又一个生命被郑重送别,纪念她又完成了一次生死之间的摆渡。

抱着花束,沈熹微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她的公寓离公司不远,是一栋老式公寓楼的顶层,带一个小阳台。

推开门,简单的一室一厅收拾得干净整洁,但缺乏生活气息——没有随处可见的抱枕,没有随意摆放的杂物,甚至连色彩都偏中性。

仿佛这里只是一个临时落脚点,而非一个家。

她将花插入玄关的花瓶,换下工作装,穿上舒适的居家服。

然后走到小阳台,为几盆绿植浇水。

夜幕下的城市灯火璀璨,而她站在高处,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片人间烟火。

厨房里,她为自己煮了一碗清汤面。

独自吃饭时,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白天的葬礼。

陈国栋教授的告别式是她从业三年来策划的最用心的仪式之一。

不仅仅因为逝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更因为师母在前期沟通时流露的真挚情感打动了她。

“国栋一生最讨厌形式主义,”

师母当时红着眼眶却微笑着说,

“他说过,如果有一天他走了,希望朋友们是聚在一起分享故事,而不是站在那里听冗长的悼词。”

正是这句话启发了沈熹微,让她决定打破传统,将告别式设计成一个充满个人印记的追思会。

她从师母那里收集了陈教授生前的爱好、习惯、甚至小癖好——他喜欢在书房里放一把吉他,尽管弹得不好;

他收藏学生的论文草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他有一件穿了十几年的毛衣,袖口都磨破了也舍不得扔。

这些细节构成了一个鲜活的人,而非一纸冰冷的生平简介。

而顾怀瑾...

想到这个人,沈熹微放下了筷子。

他出现在葬礼现场时,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场,像是给自己罩上了一层无形的盔甲。

但她一眼就看出了那层盔甲下的裂痕——长期失眠导致的细微颤抖,对光线的敏感,还有那种试图掌控一切来掩盖内心无助的固执。

这种状态,她太熟悉了。

手机提示音响起,是“归途”的工作群。

老板转发了一封感谢信,来自陈教授的家属,特别表扬了沈熹微的专业和用心。

同事们纷纷点赞,但她只是简单回复了一个表情。

真正的满足感不在于表扬,而在于今天告别式上,她看到多位年迈的教授在分享故事时露出了笑容,看到陈教授的小孙子在记忆墙前驻足良久后释然的表情,看到师母在仪式结束后紧紧握着她的手说:

“这就是国栋想要的告别。”

这些瞬间,才是她坚持这份工作的意义。

...

洗完碗筷,沈熹微坐在书桌前,打开一个厚重的笔记本。

这是她的工作日志,记录着每一位她送别的逝者和他们的故事。

今天,她将要写下关于陈教授的这一页。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不仅记录仪式流程,还会记下那些打动她的细节:

陈教授最爱的一句诗、他与师母相濡以沫四十年的爱情、他对学生如父亲般的关爱...

写到最后,她的笔停顿了一下,然后另起一行:

“顾怀瑾,陈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外表强势冷静,内心承载重负。

对恩师感情深厚,但似乎不擅长表达悲伤。

他的眼睛里有种熟悉的痛苦

——那种失去重要之人后无法释怀的阴影。”

合上日志,沈熹微从书架底层抽出一本相册。

翻开扉页,是一张略微发黄的照片

—— 一对中年夫妇站在大学校门前,笑容灿烂。

那是她的父母,拍摄于他们意外去世的前一年。

当时沈熹微刚上大二,沉浸在初恋和学业中,以为那样的幸福会永远持续。

直到那个暴雨夜,接到交警电话,告知父母在自驾游途中遭遇山体滑坡。

世界也在那一刻崩塌。

她记得自己如何在医院的太平间外呆坐整夜,记得如何处理那些繁琐的后事,记得亲戚们同情的目光和不知如何安慰的窘迫。最刺痛的是,有些人会刻意避开与死亡相关的话题,仿佛不提就能减轻她的痛苦。

直到她遇见了周明义先生——那位负责父母葬礼的老礼仪师。

与其他工作人员不同,周先生没有程式化的同情或刻意的回避。

他只是平静地引导她参与葬礼的策划,认真倾听她讲述父母的生平,甚至鼓励她亲自为父母写悼词。

“悲伤不需要隐藏,熹微。”

周先生当时对她说,眼神温和而坚定,

“它是爱的延续,证明我们曾经深深在乎过。”

那场葬礼上,周先生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哀乐或沉重的黑色装饰。

相反,他根据沈熹微的描述,将告别式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画展

——她的母亲是美术老师,父亲是摄影爱好者。

现场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父母最爱的老歌,甚至摆放了母亲生前未完成的画作。

“告别不是为了忘记,而是为了更好的纪念。”

周先生在仪式上说出了这句改变沈熹微一生的话。

正是这场葬礼,让她看到了死亡的另一面

——它可以是温暖的、充满尊严的,甚至可以是有疗愈力量的。

毕业后,当同学们纷纷进入心理咨询机构或学校时,她毅然选择了殡葬行业,令所有人大跌眼镜。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寻找已久的答案。

手机再次响起,打断了沈熹微的回忆。

是“归途”的老板发来的信息:

“熹微,刚接到一个潜在客户的咨询,指名希望由你负责,似乎是顾怀瑾先生推荐的。”

沈熹微微微一愣!

顾怀瑾推荐?这出乎她的意料。

回想起今天葬礼上他最初挑剔的态度,以及后来微妙的变化,尤其是他离开前那句“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似乎别有深意。

她回复了老板,表示会跟进这个客户。

然后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的寥寥星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失去和获得。

顾怀瑾那样的人,为何会对死亡如此敏感?

他眼中那抹熟悉的痛苦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过往?

这些问题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但没有停留太久,

在这个行业久了,她学会了不过度探究客户的**。

每个人都有权保留自己的故事,直到他们愿意分享的那一刻。

洗漱完毕后,沈熹微躺在床上,却没有立即入睡。

她拿起床头那本翻旧了的《死亡心理学》,却发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

脑海中反复浮现的是顾怀瑾在葬礼上的那个瞬间

——当一位老教授讲述陈生前的趣事时,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而站在角落的顾怀瑾嘴角微微上扬,眼中的阴霾短暂消散。

那一刻,他看起来不像是个叱咤商界的强者,更像是个怀念恩师的普通学生。

那种转瞬即逝的柔软,比她见过的任何表情都更加真实。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她轻声重复着自己常说的这句话,闭上眼睛。

明天,她将再次面对新的逝者和生者,继续在这条边界线上行走。

而顾怀瑾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她未曾预料的涟漪。

但此刻,夜色深沉,万籁俱寂。沈熹微在入睡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是:

希望那个人,今晚能睡得好一些。

窗外,一轮弯月悄然爬上中天,清辉洒满窗台,也洒在这个守护着生命最后尊严的女子身上,

温柔如一首无声的安眠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