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的记忆说爱你 > 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我的记忆说爱你 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作者:绿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09:56:58 来源:文学城

第二天清晨六点十七分,林夕还是决定前往温室。

尽管在小悠家那张铺着卡通床单的客房里辗转反侧了整整一夜

——枕头套上米老鼠的笑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讽刺

——辞职的念头如同精心培育的罂粟花,在她意识深处反复摇曳,散发着"一了百了"的诱惑芬芳。

然而,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她攥皱的辞职申请书上时,一种更深层次的不甘和某种连她自己都无法完全解释的执拗,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顽强地压倒了逃离的冲动。

就这样狼狈离开,像什么样子?

像一个被轻易击垮的逃兵,像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彻底否定

——仿佛她之前三个月零七天里所有的悸动、那些在资料室深夜加班时的期待、还有星空下关于植物光合作用与人生意义的交谈,以及每次靠近时都要鼓足勇气的小心翼翼,都因为昨天下午那场持续四十三秒的"识别失败"而变得毫无价值,脆弱得不堪一击。

更重要的是,她心底那个被超忆症反复强化的微弱却顽固的声音在疯狂追问:

万一……

万一呢?

万一这只是两个认知系统碰撞时必然的磨合期阵痛?

万一他并非毫不在意,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份在意?

她需要一个清晰的答案。

即使那答案可能带来比现在深十倍的失望,她也必须亲眼确认。

作为一名临床确诊的超忆症患者,她的大脑皮层就像被格式化过的硬盘,无法容忍任何模糊和未解的碎片文件,她们需要精确到毫秒的清晰定义,哪怕那定义会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

于是,她来了。

穿着最常规的浅灰色针织衫和卡其色长裤

——这套在衣柜里挂了三年零两个月的"安全组合",将那枚顾时韫送的槲寄生树叶胸针别在左侧锁骨正上方三厘米处,别针的角度精确到与地面呈三十度夹角,仿佛那是经过加密认证的、进入他符号世界的唯一电子通行证。

她站在温室门外第三块青石板上努力调整呼吸,试图将昨晚小悠拍着桌子喊出的"他就是脸盲晚期加情感障碍"的愤慨,和陈锋发来的"需要我帮忙协调调岗吗"的阴魂不散的"关怀",都暂时屏蔽在临时搭建的心理防火墙之外,给自己披上一层用职业素养织成的冷静自持的铠甲。

然而,

当她右手食指按下门把手的瞬间,那股比昨日下午低了2.3℃的低气压便如同实质般包裹上来,湿度计显示的68%相对湿度让空气粘稠得像未过滤的培养液,比气象预报中"轻度雾霾"的空气质量更令人窒息。

顾时韫已经在工作了,穿着那件袖口磨出0.5厘米毛边的白色实验服,背影看上去比平时紧绷了至少15%的肌肉张力。

听到开门时合页发出的72分贝声响,他以0.3秒的延迟转过身。

他的目光依旧如同扫描仪般精准地落在那枚树叶胸针上,完成了0.8秒的识别程序,但那双总是显得过于冷静理性的深褐色眼睛里,此刻却掺杂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那是一种混合着未消散的困惑(像解不开的DNA双螺旋结构)、些许残留的郁闷(如同培养皿被污染的真菌),以及一种更加小心翼翼的审视(堪比观察濒危物种的繁殖行为)。

"早。"

他的问候比以往缩短了0.5个音节,声调平稳得如同实验室恒温箱的控制面板,却缺乏正常人类交流应有的37℃基础温度。

"早,顾教授。"

林夕的回应比标准分贝低了5个单位,她将视线精准地定位在他白大褂第二颗纽扣上,快步走向自己的位置

——那个距离他工作台1.8米、经过 fengshui 大师指点的"最佳协作距离"。

她能清晰感觉到他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2.7秒,带着那种分析植物标本时特有的、连叶脉纹路都要数字化存档的探究感,这让她后颈的汗毛如同含羞草般根根竖起,如芒在背。

工作就在这种极其不自然的气氛中机械地开始了,墙上的石英钟秒针每一次跳动都像在切割空气。

如果说昨天下午的工作状态像是齿轮间生了锈,运转迟滞而费力,那么今天的互动模式,则像是两台参数匹配却缺乏通信协议的精密仪器在并行运转

——他的光谱分析仪与她的气相色谱仪明明在分析同一份样品,彼此之间却失去了所有的联动接口和数据反馈通道。

顾时韫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上午九点十七分自然地提出需求,信任地等待林夕几乎瞬间给出的回应。

他变得异常"自律"和"独立",甚至有些刻意过度。

他会自己花平均23分钟在JSTOR数据库里反复搜索(而往常林夕只需90秒就能定位文献),会对着Excel表格皱着眉头核对至少三遍清单(指尖敲击桌面的频率达到每分钟62次),甚至会起身亲自去资料架深处翻找那些积着0.3毫米灰尘的冷僻文献——那本1987年版的《兰科植物共生菌研究》明明上周林夕才帮他数字化存档过。

只有在系统显示"检索失败"超过15分钟,或者需要达到99.9%效率标准时,他才会启动语音交互程序。

而他的指令也变得极其精确和……客套,每个字节都透着刻意保持的安全距离。

"林助理,麻烦你,请帮我查询一下《热带植物学报》2019年第4期第135页,关于金钗石斛共生菌落的那篇论文摘要,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周明教授团队,DOI号是10.11926/jtsb.4013。"

他的用词严谨得像是在发表Cell级别的学术声明,每个标点符号都带着一种刻意的、拉远距离的礼貌,仿佛在与陌生同行进行视频会议。

"好的。"

林夕的回答同样机械,声纹波动范围控制在2赫兹以内。

她的大脑依旧能在0.7秒内给出答案——那篇论文她上周刚用EndNote做过三级标注

——但那个过程不再是令人愉悦的能力展示,而更像是被迫进行的、冰冷的数据库检索。

她用标准普通话报出387字的摘要,语气平淡得像实验室超纯水的pH值,稳定在7.0,无波无澜。

"谢谢。"

他用0.5毫米粗细的黑色水笔记录下来,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力产生68分贝的沙沙声,然后便不再有任何后续交流,重新陷入比液氮罐还要寒冷的沉默。

没有关于石斛菌根形态的额外探讨,没有对她毫秒级反应速度的习惯性赞赏,甚至没有一次超过0.5秒的眼神交汇。

温室里只剩下机械键盘45克触发压力的敲击声、A4纸翻动时180度的折角声、以及恒温培养箱37℃环境下的微弱嗡鸣。

曾经流淌在两人之间的那种无形的、默契的、甚至带着点微妙生物电流的沟通频道,仿佛被突然拔下的USB数据线,彻底切断了所有数据传输。

这种过度的"正常"和"礼貌",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正常。

它像一层厚度达3.2厘米的工业级冰面,将所有可能的情绪流动和关系可能性都严严实实地封冻在零下18℃的低温环境中。

林夕的心如同被放置在-80℃超低温冰箱里的离心管,一点点沉下去,管壁结满了失望的霜花。

他果然在意了。

在意她昨天下午突然下降23%的工作效率,在意那种打破常规的尴尬氛围。

但他处理的方式,不是哈佛谈判术里的"积极倾听",不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开放式询问,而是更加严格地恪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般的工作界限,用这种冰冷的、程式化的距离感,来规避任何可能再次出现的"系统异常"或"程序错误"。

这仿佛精准印证了小悠昨晚在微信语音里咆哮的话:

"他就是在用对待实验误差的方式对待你!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隔离问题样本,而不是优化实验方案!"

而顾时韫,也确实被困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失调和困惑里,他的前额叶皮层就像运行着错误代码的CPU,持续发出过热警报。

林夕昨天的异常表现——那个偏离标准差3σ的情绪波动,像一个无法用现有CRISPR模型解释的基因编辑实验现象,彻底扰乱了他一贯清晰的思维逻辑链。

他试图用控制变量法理解,却找不到关键的自变量入口。

他排除了生理不适(她今天的步频稳定在每分钟112步,血压应该在正常范围内),那剩下的可能性就更加复杂难解

——情绪问题?(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