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哀生和慕青成婚后也没什么时间谈私情,两个人都很忙,一个忙着对昭平县重兴规划改制,另一个忙着在数十种不同的稻种里改良培育出一个最好的品种,几乎是日日都泡在了田间。
在她们来到昭平任职定居的第三个月,谢清韵这个知县被调走了。
是平掉,北上了几千里,去了山东某个同样贫困偏远的小地方做知县。
她先前五年苦苦经营的一切都不在属于她,她将去往一个陌生的民风彪悍的地方重新来过。
谢清韵对此表现得很平静,调任书下来的时候淡淡地谢过恩,便毫无怨言离开了。
只要能为百姓做事情,官居何处她也都认了。
同样保佑这样想法的人还有慕青,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昭平知县这一职位空缺出来,接连两月都为派新人前来任职。
显然是上头战况胶着,对方势力拉扯制衡,一时间没能定下人选。
这五年间昭平县的税收翻了三翻,无论是落到谁头上都是能连升几品的大功劳。
最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这个让无数权贵眼馋的大桃子,居然嘎巴拉一下直挺挺掉到了慕青脑门上。
慕青得到了手中这份升官的旨意,他坐在知县的府宅中,眼里却并无多少升官的喜悦。
江哀生看着如今的局面,一时间也有些头疼。
上任半年就从主簿升为知县,这对慕青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一来这个位置所图之人甚多,慕青一旦上位,就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为他们提防嫉恨的对象。
而且这样以来,慕青本是无根无基,现在就不得不依附着把他扶上这个位置的人。
再一查他官帽的来路,就更是板上钉钉,清楚明了。
他在外界眼中,早已成了太子的心腹,就不得不成为太子党羽,受他提携,为他所用。
“这样说来…那日乔业口口声声说太子恨不得把你引为幕僚,留在京中重用一句并非夸大,他是真动了要用你的心思。”
江哀生看着慕青低头写谢恩的文书,好奇到:“所以怀霜,当你你和太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慕青缓缓摇头:“他当时对我表现得兴致缺缺,从未说过有如今这事。”
那就是突发奇想的?
可太子党羽稳固多年,遍及朝野。哪怕大部分权利还在元晟帝手中,可他作为最适合继位的皇子一向是鲜有对手。
换句话来说,要是元晟帝的统治稳固,萧统手底下的人是绝对够他稳座太子之位的。
如今他既急着提拔下属,扩大势力,江哀生微微叹息,朝中局势怕不是要生变了…
太子有意动用他们,无论他们愿不愿意,这个贼船他们也是非上不可的。
没过多久,待到年终各官员政绩被上报给了朝廷,来年刚开春没多久,慕青就又收到了上头的擢拔令。
昭平县的治理之功的确不小,可要是凭着这么点功绩就能让一个初入官场不过一年的小官,连升三级,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荒谬之事。
事情荒谬,可偏偏就是这么成了。
好巧不巧,在江南任职多年的知府年岁已高,突然便在骑马巡城时跌下马背,摔伤了腰椎,瘫在床上动弹不得。
虽无性命之危,但也不得不告老请辞。
这位置刚一空出来,就被塞到了慕青身上。
七品知县一跃成为了四品知府。
底下人无有服他的,纷纷联系自己在京中的上官想讨个公道,只可惜…
无论他们如何团结如何看不上慕青这个新知府,朝廷那边却始终没给出任何回应,像是铁了心要把慕青安在这个位置上。
慕青和江哀生按命赴任,待在金陵城内不动声色等了许久,既没等到换人当知府的消息,也没等到太子殿下的特殊传信。
大昭有不少地方的父母官员都换了个遍,朝中亦是经历了场大洗牌换血。
光是六部的尚书就换走了其中三位。显然是有多方势力在争斗。
而这么大的动静,元晟帝也没多说什么,不知是默许了自己的下属亲人相斗,还是已经病重到生乱了也无能为力,没法出面掌控局面。
她们也商量着给太子写过几封问安的信件试探,得到的回复却只是要她们做好份内之事,好好当江南此地的父母官。
既然上头都发话了,她们人不在京中,多余的事情管不着也懒得去管。
居其位谋其事就是了。
慕青成了江南的知府,事关百姓民生,他就没有轻飘飘接过,当个无为之官的道理。
手里头有权,背后有考山,他少年时代中从书中习得到藏富于民的政策才得以真正顺利的实施。
而他为官的初心,也在这会自由的管理中逐渐圆满。
他成为江南知府半年后,江哀生研制出的第一批新型水稻也成熟了。
产量不低,甚至还超过了先前非丰年的粮食产量,最重要的是,这是她在夏末到初冬种熟的作物,这就意味着只要打好时间差,江南鱼米之乡的水稻就可从原先的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
只是眼下初代稻种的性质还不算太稳定,她也不能大规模种植,保险起见还是得再种个几轮充分试验,看看是否有不抗病不抗虫易风倒一类的缺点。
加之还有一个问题,她这种子培育了是想送去北方过冬用的,好让那里冬季的田地别空在那儿。
可眼下她人在金陵,也没办法跑去北边做实验,看效果。
小规模的种植她当然也能派人去种,只不过没法亲眼盯着实时调配,她不放心,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江哀生叹了口气,想了又想,还是让得到她深传算是半个弟子的秋月领着一队人去了山东最北边的小县城。
这地方气候算冷,还能和谢清韵做个伴。
而就当江哀生的第二批粮食刚种到地里,秋月抵达山东的回信就和元晟帝病逝驾崩的消息一块传了回来。
慕青作为知府不用进京参加葬礼,只需在位哭临进香三日,并跟着全国百姓守一个禁止娱乐的国丧就好。
元晟帝早在前年他们刚回国那会身体就不行了,到如今又撑了小两年,也算是不错。
葬礼举行完毕之后,京中局势并不如江哀生想象推测中那般诡谲。
太子萧统顺应先帝遗诏继位,改年号为“黎和”。
愿太子府中的侧妃江蓠升为贵妃,暂理后宫。
而先帝的那些后妃,无子位低的便一一遣散了,剩下的五六人领着赏且年幼的皇女皇子就还是留在了后宫中,听贵妃管理。
元晟帝年老病逝,而太子萧统正直壮年,才华出众,就这般平安顺利地完成了一任皇位的更迭。
原先皇帝病危之时,京中人心各异,争取安插的事情就好似从未出现过。
又或者是一一被如今的黎和帝平了?
谁知道呢。
既然萧统顺利登上了这个位置,那被他一路提拔上来的慕青算是板上定钉的太子党,风头正盛,原先还对他略有不满的下属全都十分激灵地对他摆出了热脸。
江南之地本就富庶,慕青的才华在这里能施展,但不能完全施展。
哪怕就是把原先知府昧下的那几成钱粮原封不动送去京城,都能算是大功一件。
更别提慕青兢兢业业在此地治理,肃清吏治,捉了不少贪官归案。又借着江哀生的良种让粮库充盈了不少,甚至还分出了点多余的调去了老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边军那里,也算是大功绩一件。
先前萧统还是太子党时候就敢把无实绩的慕青连升三品,这会他成了皇帝,慕青又的确拿出了实打实的政绩。
他干脆利落便大手一挥,圣旨一下直接把人从地方升到了京中慕青当京官。
元晟帝死了,京中局势大定。
新帝萧统又很是看中慕青,既然原先的官位来路不在怕被发现的最大危机解除了,以慕青的才华,的确是做京官更好。
两人快马加鞭一路北上,入京进宫见过了新君,新君龙颜大悦,直接就给了慕青一个中书侍郎当。
官居中书省,慕青以商贩之身为官,是萧统一点点亲手捞上来的,在朝中毫无根基。
再加之文人本就容易相轻,慕青的身份摆在这,就得做好被同僚忽视看不上的准备。
江哀生敢断定,这是要慕青做他的天子剑,做他安插在朝中的孤臣了。
慕青成了黎和帝的心腹,日日进宫,下朝后还得花不少时间和新帝讨论时局。
皇帝说要赐宅子给慕青,因为江哀生对朝政不敢兴趣,于是她和慕青的新家就定在了京城北面近郊处。
秋月的研究也小有成效,江哀生拿着她送来的最新一批种子,出了京城,上了仰山道人先前待了二十年的那座山。
江哀生想起来,也正是在这里,当年的她看着一片荒芜的山地,看着饥寒交迫中饿得面黄肌瘦的村民,第一次生出了改良稻种的想法。
如今八年过去,这耐寒的稻种,总算是来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章 连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