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拖家带狗回现代 > 第13章 太医

拖家带狗回现代 第13章 太医

作者:悟饭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1 20:19:06 来源:文学城

终于走到一家不起眼的铺子前,铺外挑着一个竿子,竿顶悬一块褪色旧布,布上用墨字写着大大的“典”字。

大郎让车夫停下,自己上前扶着外婆下车,径直进去。

苏宜也下了推车,绕到洛书河面前问,“洛哥,你的胳膊还行吗?腿呢?”

洛书河的好手一直扶着断臂,进行人工减震。

车停下后,他缓慢放下断臂,看向苏宜的眉眼并未跟着舒展:“不舒服,挺疼。”

苏宜也弯着腰,仔细地研究他短袖短裤外露出的胳膊和腿,感觉肿得比昨天更厉害。她也只能安慰:“再坚持几分钟,等下就能看大夫了,肯定妙手回春,把你的胳膊腿都治好。”

洛书河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可能会残疾。他焦虑地一晚没睡好,也很悲观:“听天由命吧。这种年代,医生的医术能好到哪里去。”

骨折不是小事,即使现代也经常要动手术,开刀、锤子敲,上钢板。古代医术远不到开刀这一步,因此瘸子等残疾比比皆是。

苏宜也有这个担心,但事已至此,只能拣好听的说,“肯定能好啊,大郎说这里医生有大本事的,肯定可以。”

两个相貌都很不错,气质又与本地人迥异,在路边一站一坐地聊天,那周围来去的男人,都好奇地扭头打量他们。

渐渐地,有人索性停下脚步,借故在旁边支起的摊上买东西,公然盯着他们看了。

有胆大认得车夫的,故意借机攀谈:“张二哥,哪里去?”

车夫知道他们的意思,也故意回答,“送客人往宣庆大街秦太医那里。”

那人早看见洛书河吊着胳膊,便说,“秦太医专科看骨头,极看得好。客人到那里,管情就好哩。”

苏宜就很热心地道谢:“多谢大哥吉言。”

那人又问:“这胳膊怎的折的?”

苏宜还想热情解释,洛书河先开了口:“不小心跌的。请问大哥,这城里除了秦太医,还有其他好太医吗?”

那人便说,“清和街上杨太医,大街口王太医,也看得极好,只是不及秦太医。”

洛书河便点头,“多谢大哥指教。”

闲话间,外婆和李大郎已经走出铺子。

外婆满脸笑容,也和这里人一样,肩上背个旧褡裢出来。

苏宜赶忙迎上去问:“外婆,顺利吗?”

外婆拍拍鼓囊囊的褡裢,交口称赞李大郎:“真是上辈子积福碰见大郎,多亏他各种张罗,不然少赚多少都不知道。”

李大郎笑得爽朗,“不打紧的事,婆婆休要客气。”

财不露白,外婆不肯多说,侧身又上了独轮车,对车夫陪着笑脸道,“有劳大哥帮忙,再送我们到秦太医家里。”

车夫拉着三人顺着大街继续走。

此时正是大白天做生意的时间,各家铺子前厚实的门板都卸下来,大大地露出里面的货物,有卖酒的、卖布料的、卖鞋的。各家门前挑着帘,写着什么“张记鞋铺”、“李记香料”,真是热闹。

外婆看见布店,便对苏宜和洛书河说,“看完太医,我们去买几件新衣裳,再买点米肉带回去。”

苏宜以外婆为中心,外婆说什么都对,反正不会害她。

洛书河更不会多嘴,他没有钱,最好不要多嘴,而且他确实需要换洗衣服。

昨晚外婆帮他抹了澡。大郎精瘦,他偏高壮,衣服他穿着紧,所以他只能继续穿自己的脏衣服。

一行人来到秦太医家门口。

是座很齐整的人家,素墙乌瓦,门开得极大,里面是一间干干净净的客厅,正中摆着一张半旧不新深褐色的八仙桌,桌两边各有一把旧褐色的交椅,左右靠墙两边又各摆了4把椅子。

厅的顶上面,靠近大梁的地方,挂了几个木匾,诸如:赛华佗、妙手回春等等。有些已经褪色,有些还是簇新的黑底烫金大字。都是患者送的,落款都是某乡某庄某某某。

苏宜心下忖度,这大约便是古代的锦旗了。

李大郎扶了洛书河在八仙桌的客座上坐下,又让外婆和苏宜坐在靠墙的椅上歇息。

从客厅中堂后面转出来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穿着青色布衣裳,白白净净,瞪着一双黑漆漆的眼睛看人。

他毫不怯生,上下打量他们:“是哪里来的?”

李大郎对他说,“平哥儿,你这小厮怎不认得我了?我是赵家庄李大郎,前年摔断胳膊,亏得你家秦太医医治好了,你还拐了我一只雪白的兔子去。”

平哥儿正是贪玩的年纪,别的记不起,兔子记得无比牢靠。他留神细看李大郎的眉眼,不一会儿笑起来,亲亲热热地上前作了一个揖,“原来是大郎哥,怪道刚才那般眼熟,急忙想不起来。”

李大郎:“二年不见,不想你出落得比旧时长大了好些。秦太医在家里?”

平哥儿说:“在家,待我通报进去。”

平哥儿转进里屋,不大的工夫,一位发须皆白的老人踱步过来,平哥儿乖顺地跟在后面,拿着医药包。

李大郎忙抢上一步作揖:“太医好。数年不见你老人家,还是这等健朗。”

外婆三人便知道这是秦太医了,也都万福的万福,作揖的作揖,又都道“秦太医好。”

秦太医看这三人风神迥异,举止别扭,不似本邦人士,不由手抿白须,作出讶异的表情。

李大郎扶着洛书河重新坐下:“这是我家海外的客人,前日不慎跌折了胳膊,又伤了脚,特来请太医看治。”

秦太医坐在主座上,点头表示知道。

他伸手在桌上轻敲数下,苏宜莫名其妙时,一旁的外婆轻轻拉过洛书河的手,将他的手腕搁在桌上一个比鼠标略大的半旧褐色布枕头上。

秦太医诊完,一语不发,站起来走到洛书河腿边,弯腰用手捏了捏他的脚。

洛书河没提防秦太医出手如此之重,疼得倒吸一口气。

秦太医继续左捏右捏,捏完腿又捏胳膊。

洛书河将头扭到一边,闭上眼睛极力忍疼,豆大的冷汗还是密麻地从额头上冒出来。

外婆心疼地忍耐不住,便对秦太医陪笑脸:“太医,我家孩子骨头已经断了,这样用力捏,会不会加重病情?”

本事好的人脾气往往不大好,秦太医便是如此。李大郎恐外婆的话惹怒太医,忙扯她的袖子,“婆婆把心放开来,秦太医他老人家的本事,越平县谁不知道,人人喝彩,你孙儿必不妨事。”

秦太医见外婆没有周边老妇那种村愚之气,有心高看她,语气也很和蔼,“不打紧,祖母焦心孙儿,乃是人之常情。你老人家不必多虑,令孙胳膊断而未碎,脚是着了扭,均不妨事。”

他伸手,一旁的平哥儿早拿了二块树皮递过去。秦太医将树皮上下合在洛书河胳膊上,又拿了一条麻布一圈圈缠好。

外婆和苏宜眼巴巴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见他手法干脆,不似庸医,略略有些放心。

平哥儿又端了笔墨纸砚来,秦太医写了个药方儿,递给平哥儿:“骨断筋伤,血离经脉,淤积不散,可内服桃红四物汤。”

平哥儿又转头要递给李大郎,苏宜心急,主动接过平哥儿手里的药方,看了又看,字虽然是繁体,连蒙带猜,至少认出断筋草三个字。

药方既然开好,秦太医端茶,李大郎立即识趣地站起,跟外婆拿了一两银子,搁在桌上。

原来外婆之前在当铺里当金镯子,汪朝奉不在,当值的朝奉什么人没见过,早看见门外他们有病人等着,想必着急看病用,有意克刻,一两多的金子,又有工艺在,只肯出八两银。

这价格实在是把他们当冤大头宰。

大郎大大地发了怒,又抬出汪朝奉的名头。

这汪朝奉是是老朝奉,办事公道,说话有分量,那当值朝奉心中畏惧,方出了个还算公平的价格:十二两雪花花的白银。

外婆又托当铺把二两银子换成碎银和铜板,这样花起来方便。

她以为看个医生,最多不过几百文铜钱,却没想到古代看医生如此之贵。

苏宜和洛书河也没想到医药费这样贵,第一天刚起个头,银子就去了十二分之一。

苏宜活了22岁,第一次为花钱感到心疼。

洛书河还是不便说什么。

秦太医颇有风骨,视金钱如粪土,那一两银子看也不看,自然还是平哥儿上前收起来。

李大郎和外婆又各一边搀着洛书河站起来。苏宜捧着墨迹未干的纸,看着快要风干,才小心折起,放进背包里。

出门后,李大郎先带大家左拐,去了一家生药铺。

原来生药铺类似现代药房。除非太医的独家秘方会自己配药,一般药方里开的药,得单独去生药铺买。

独轮推车照旧停在门口,李大郎带着外婆进去抓药。

苏宜在外头好奇地向里张望。

生药铺的布置和现代中药房的区别不大:半面墙都是红漆小抽屉。抽屉上用白漆楷书写着药名。

熟能生巧,那十**岁的细高个伙计手里拿着药方,眼睛盯着上面的名称和克重,直接手往背后伸,从各个小抽屉里抓取药材。总共十来种草药,他抓得飞快。又拿小秤分别秤了克重。外婆都有些怀疑他根本没看清克重,就已经飞快地把草药倒在一张张油纸上。

配好药,他利落地用油纸包好,拿细麻绳左捆右捆,一包包草药捆成糖葫芦般上下的形状,再交给外婆。

草药是一周的料,只要一百八十文。因为李大郎平日也会进山采草药,有新鲜的,也有自己晒好的,都卖给这家生药铺,与掌柜的很熟,因此拿了个成本价。

正事办好后,外婆又请大郎带他去成衣铺。

李大郎道,“婆婆,论理不该我多嘴,只是世兄世嫂尚待找寻,婆婆纵有万贯钱财,若只出不进,如何行得长远?今非昔比,凡事须悭吝些,省些花费也好。依我的主意,还去前头估衣铺买几件旧衣,不须多,一人一身也就够了,剩下买几匹布。我丈母做得好针黹,婆婆若是不嫌,便央她出手与婆婆做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