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铜海沉鳞 > 第4章 小满·同渡

铜海沉鳞 第4章 小满·同渡

作者:芝心蚝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7:37:20 来源:文学城

计划书最终定稿那日,恰逢节气“小满”。雨水暂歇,阳光变得明亮而有分量,空气中弥漫着万物将熟未熟的饱满气息。

偏厅里,打印机发出规律的吞吐声,将最后一份装订好的计划书吐出。厚厚的一摞文件放在花梨木书案上,封面是沈云噷亲自题写的“停云斋”三个瘦硬楷书,下方是一行陆景行添加的、格式严谨的小字——“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运营方案”。

两人并肩站在案前,看着这份凝结了十几天心血、争吵、妥协与最终达成共识的成果。沈云噷的手指轻轻拂过封面上温润的纸质,心中感慨万千。这里面有他无法认同的“市场预期”和“用户增长曲线”,但也有陆景行坚持加入的、对“停云斋”核心技艺传承路径的详细规划,以及对修复伦理的着重强调。

“明天上午九点,市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室。”陆景行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日程提醒,语气平静,听不出波澜,“评审会预计两小时,我们需要做十五分钟的陈述。”

沈云噷点了点头,没说话。他擅长与古书对话,却不擅长在众人面前为自己陈词。

陆景行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补充道:“陈述部分以你为主,介绍‘停云斋’的历史、技艺和价值。市场分析和运营方案由我负责。回答问题环节,我们配合。”

分工明确,一如他们这些天的合作模式。

徐婉清默默端来两碗清爽的绿豆汤,看着儿子和这位日渐熟悉的陆先生,眼中既有期盼,也有藏不住的忧虑。

第二天,沈云噷换上了一件半新的浅灰色中式立领衬衫,整个人显得更加清瘦挺拔。陆景行则是一如既往的挺括西装,只是将领带换了一条颜色稍显温润的深蓝色。

评审会的现场比想象中更正式。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七八位评审,有文化局的官员,有高校的学者,也有几位来自文化产业基金的代表。气氛严肃。

沈云噷站在演示屏前,刚开始时,声音还有些干涩。但当他讲到“停云斋”三代传承的故事,讲到如何辨别不同年代的纸张,讲到全色时对“一口气”的执着时,他的语速渐渐平稳,眼神也焕发出专注而纯粹的光彩。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实地讲述着他的工作,他的坚守,仿佛在介绍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陆景行坐在一旁,目光落在沈云噷的侧影上。此刻的沈云噷,剥离了平日那份因现实压力而生的沉郁和执拗,展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专注于自身领域的光芒。这种光芒,与会议室里精明的算计、功利的考量格格不入,却奇异地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轮到陆景行陈述时,他起身,步伐沉稳。他没有重复沈云噷的内容,而是用精准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构建了一个“传统文化稀缺性价值在现代社会的转化模型”。他将“停云斋”定位为“活的文化遗产与当代美学生活方式的连接点”,提出的高端定制、知识付费与限量艺术衍生品路线,既规避了沈云噷反感的过度商业化,又展示了清晰的盈利前景。

他的陈述冷静、客观,充满说服力,与沈云噷充满感性的讲述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问答环节,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基金代表抛出了尖锐的问题:“据我们了解,古籍修复行业整体萎缩,年轻一代不愿投身。‘停云斋’如何解决传承人问题?或者说,它的商业模式,是否建立在沈老师个人不可复制的技艺之上?这其中的风险如何评估?”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是沈云噷一直以来的隐忧。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放在桌下的手。

陆景行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侧头看了沈云噷一眼,将话语权递了过去。

沈云噷深吸一口气,迎向那位代表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坚定:“技艺的传承,确实需要时间和心血的浇灌。‘停云斋’无法,也不愿像流水线一样快速‘复制’修复师。但我们正在尝试改变。我们计划与高校合作,开设小范围的、深度的研修工作坊,不是泛泛的体验,而是选拔真正有兴趣、有耐心的年轻人,进行系统性的传授。这或许很慢,但我们在做。就像修复古籍,急不得。”

他的回答,带着匠人的诚恳,也带着一份不卑不亢的底气。

陆景行随即补充:“沈老师说的是‘价值传承’的路径。从商业风险角度,我们认为,正是沈老师及其所代表技艺的‘不可复制性’,构成了‘停云斋’最核心的竞争壁垒和品牌溢价基础。我们的商业模式,并非建立在快速扩张上,而是建立在维护这种稀缺性,并为其找到精准的、高价值的出口之上。”

两人的回答,一个从情怀和传承出发,一个从风险和价值入手,却完美地指向同一个方向——守护与新生。

评审们交头接耳,有人点头,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两个小时的评审会,仿佛一场漫长的渡劫。当主持人宣布结束时,沈云噷的后背已被冷汗微微浸湿。陆景行表面上依旧从容,但收起电脑时,指尖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结果不会立刻公布,需要综合评议。

走出文化中心,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车水马龙的喧嚣扑面而来,将他们拉回现实。

两人站在台阶上,一时无言。共同经历了一场硬仗后,那种微妙的关系似乎又进了一步,却也不知该如何表达。

“回去吧。”最终还是陆景行先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回到“停云斋”,徐婉清急切地迎上来。沈云噷只是简单说了句“结束了,等结果”,便径直走向自己的工作室。他需要在那片熟悉的纸墨气息里,找回内心的平静。

陆景行没有跟进去,他在庭院里的石凳上坐了下来,松了松领带,仰头看着被屋檐切割成一方湛蓝的天空。阳光透过罗汉松的枝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过了许久,沈云噷端着一壶新沏的茶和两个杯子走出来,在他对面坐下。清亮的茶汤注入白瓷杯,氤氲出温润的水汽。

“今天,”沈云噷将一杯茶推到陆景行面前,声音很轻,“谢谢你。”

他谢的,不仅是陆景行在会场上精准的商业补充,更是他在那个尖锐问题面前,将首先回应机会留给自己的那份尊重。

陆景行端起茶杯,指尖感受到瓷壁传来的温热。他抿了一口,茶香清冽,回甘悠长。

“是你自己回答得好。”他放下茶杯,目光落在沈云噷脸上,坦诚道,“你的那份‘真’,比任何商业话术都更有力量。”

沈云噷微微怔住,低头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这是他第一次从陆景行口中听到如此直白的、不带分析眼光的肯定。

小满。万物小得盈满。

希望,似乎也在这短暂的静谧与坦诚中,悄然积蓄着力量。渡口已过,无论前方是风平浪静,还是暗流涌动,他们至少,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渡”了一回。

评审结果在一周后的傍晚传来。

电话是周科长打来的,语气带着官方的祝贺,却也透着一丝复杂的意味:“小沈啊,恭喜!‘停云斋’的项目,评审会通过了,扶持资金很快会下拨第一笔。不过……”

这个“不过”,让沈云噷刚提起的心又悬了起来。

“有评审专家提出,‘停云斋’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其载体,也就是你们现在这处老宅,租约问题必须彻底解决,不能留下隐患。这是后续资金拨付和项目验收的重要前提。”周科长顿了顿,“意思是,要么买下产权,要么,找到一处稳定、且符合项目定位的新场地。时间……最好在三个月内。”

挂了电话,沈云噷站在庭院里,暮色四合,晚风带着栀子花的浓香,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沉重。通过评审的喜悦,像投入深潭的一粒小石子,只激起一圈微弱的涟漪,迅速被更大的现实阴影吞没。

买下产权?天文数字。寻找新场地?符合古籍修复要求的静谧老宅,在如今的城市里如同凤毛麟角,租金更是难以想象。

他将消息告诉了母亲和陆景行。

徐婉清脸上的喜色瞬间褪去,化作更深的忧愁,喃喃道:“这……这可怎么办才好……”

陆景行听完,脸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神色,似乎早已料到会有附加条件。他没有说话,走到一边,拿出手机开始快速查询着什么,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眼神专注。

晚饭的气氛有些沉闷。饭后,陆景行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工作,而是对沈云噷说:“出去走走?”

两人一前一后,走在被暮色笼罩的青石板巷里。路灯尚未亮起,只有两旁人家窗户里透出的零星灯火。空气中漂浮着饭菜的香气和夏夜特有的溽热。

“你在想新场地的事?”沈云噷打破沉默。

“嗯。”陆景行应道,“老宅的产权收购,成本过高,不符合资本效率。最优解是寻找新址。”

“符合要求的地方不好找。”

“未必。”陆景行停下脚步,看向他,“思路可以打开。不一定是临街的老宅。可以考虑一些经过改造的、空间开阔的旧厂房或仓库,只要结构稳固,环境安静,可以通过内部装修来营造氛围。关键是产权清晰,租期长。”

沈云噷蹙眉:“旧厂房?那里没有‘停云斋’的味道。”

“味道是可以营造的。”陆景行的语气带着一种笃定,“重要的是空间的功能性和稳定性。而且,这类场地租金相对可控,也更便于我们进行符合现代运营需求的改造。”

他拿出手机,调出几张图片,是几处看起来颇为破旧,但层高和空间都很理想的旧厂房内部照片。“我初步筛选了几个备选,明天可以去看看。”

沈云噷看着屏幕上那些粗粝的、与他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图像,心中充满排斥。在他的构想里,“停云斋”就应该是在这样白墙黛瓦、庭院深深的老宅里,伴着雨声和墨香。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陆景行收起手机,目光在昏暗中显得格外锐利,“但沈云噷,我们要活下去,才能谈味道。如果因为固执于某种‘形式’,而失去了‘内容’本身,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他的话像一根针,刺破了沈云噷心中那个理想化的气泡。他无法反驳。

第二天,他们去看了一处位于老城边缘、由旧纺织厂仓库改造的创意园区。空间很大,采光极好,红砖墙裸露着,带着工业时代的印记,与“停云斋”目前的温婉气质相去甚远。

沈云噷站在空旷的仓库中央,听着陆景行用冷静的语调分析着这里的层高优势、改造潜力、租金性价比,心中一片茫然。这里足够稳定,也足够承载未来的发展,但……这里还是“停云斋”吗?

“这里可以隔出一间绝对符合恒温恒湿标准的修复室,面积比你现在的工作室大两倍。这边可以做展示区和接待区,甚至可以开辟一个小型的阅览空间。楼上还有夹层,可以做你的私人区域和材料库……”陆景行指着各处,勾勒着蓝图。

沈云噷沉默地听着,目光掠过斑驳的墙面和高大的窗户。他想象不出在这里研磨青金石粉的样子,想象不出在这里与那些泛黄的古籍静静对话的感觉。

“我需要时间想想。”他最终说道,声音有些疲惫。

回去的路上,两人都很沉默。希望的曙光刚刚显现,就被更实际的、关乎“根基”的难题所笼罩。

晚上,沈云噷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坐了很久。他抚摸着那张陪伴了他无数个日夜的紫檀木修复台,看着柜子里那些按年份、产地分门别类的纸张,还有墙上挂着的、太师父手书的“格物致知”匾额。

这些都是“停云斋”的筋骨血肉。搬迁,无异于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深夜,他走出工作室,发现偏厅的灯还亮着。陆景行还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图纸和预算表格。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眼下有淡淡的青影。

“还没睡?”沈云噷问。

“在做几个场地改造的初步预算和方案对比。”陆景行揉了揉眉心,“时间不等人。”

沈云噷在他对面坐下,看着屏幕上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线条,忽然问:“陆景行,对你来说,‘停云斋’究竟是什么?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一个即将成功的商业案例?”

陆景行敲击键盘的手指停顿了一下。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最开始,它确实只是一个项目,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商业命题。”他抬起眼,目光坦诚地看向沈云噷,“但现在,它是我投入了时间、精力,并且……想要看到它活下去的东西。”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语:“我欣赏极致的东西,无论是极致的技术,还是极致的商业模型。你的手艺,是前者。而让这门手艺在当下活下去,需要后者。我不想看到它因为现实的困境而消失。那……太可惜了。”

这不是沈云噷期待的、充满情怀的回答,却比他听过的任何漂亮话都更真实,更有力量。

陆景行看着他,继续说道:“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形式很重要,它是气质的载体。但核心的技艺、精神,才是真正的‘停云斋’。只要我们把这些带过去,在哪里,哪里就是‘停云斋’。老宅是它的过去,新址,可以是它的未来。”

沈云噷心中震动。他没想到,最理解他内心恐惧的,竟然是这个他一直视为“异类”的陆景行。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陆景行忽然引用了一句农谚,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我们现在,就是在为‘停云斋’寻找一块新的土壤。过程会很辛苦,但只有种下去,才有收获的可能。”

窗外,月色如水。

沈云噷久久没有说话。他看着陆景行电脑屏幕上那些为“停云斋”的未来精心计算的图表,又想起这些天他为自己寻找颜料、并肩作战的种种。

也许,他真的可以试着,去相信这块“新土”,以及,这个执意要为他“播种”的人。

“把你看中的几个地方的详细资料,都发给我吧。”沈云噷最终轻声说道,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陆景行微微一怔,随即点头:“好。”

这一夜,“停云斋”的灯火,亮得很晚。旧的根系即将被动摇,而新的可能性,正在晦暗不明的夜色里,悄然孕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