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铜海沉鳞 > 第1章 惊蛰·不速之客

铜海沉鳞 第1章 惊蛰·不速之客

作者:芝心蚝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7:37:20 来源:文学城

空气里浮动着楮树皮与檀香混合的、陈旧而安稳的气息。沈云噷屏着呼吸,用掌心将一张湿润的补纸精准地覆在古籍的虫蛀处,动作轻缓得像是在触摸一个易碎的梦。工作灯温暖的光晕,将他专注的侧影和桌案上那本亟待救赎的明刻本《山家清供》笼罩在一起,仿佛自成一方天地。

这方天地,叫“停云斋”。

窗外是江南三月,细雨如酥,浸润着白墙黛瓦。窗内,时间流淌得异常缓慢,只余下羊毛刷拂过纸面的细微声响,以及修复师自身几乎不可闻的心跳。

突然,前院传来一阵急促的、与这静谧格格不入的门铃声,紧接着是母亲徐婉清略显无措的寒暄,和一个低沉稳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穿透力的男性嗓音。

沈云噷的眉尖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直到将补纸边缘的每一个气泡都用镊子轻轻碾平,才直起有些僵硬的腰背。

该来的,总会来。

他脱下工作服,仔细净了手,才缓步走向充作会客室的堂屋。

母亲正陪着一位年轻男子坐在仿古的茶案旁。男子穿着一身剪裁考究的深灰色西装,肩线挺括,与这间充满温润木质和书卷气的屋子显得有些壁垒分明。他看起来不过二十七八岁,面容俊朗,鼻梁高挺,一双眼睛尤其引人注目——黑沉沉的,看人时带着一种习惯性的、冷静的审视,像是在评估一项资产的价值。

“云噷,这位是陆景行先生,是从上海来的……”母亲连忙介绍,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

“投资人。”陆景行站起身,自然地接过话头,并向沈云噷伸出手。他的动作流畅标准,带着商务场合的程式化礼貌。“幸会,沈老师。久闻‘停云斋’和您的手艺。”

他的手掌干燥温热,力道适中。沈云噷的手却微凉,指尖因长年与水和纸打交道,带着些微的粗糙。一触即分。

“陆先生。”沈云噷的声音清淡,如同他这个人。

落座后,陆景行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从随身的手提包里取出一份装帧精美的项目计划书,滑到沈云噷面前。

“沈老师,我的来意,之前邮件和电话里已经初步沟通过。‘停云斋’的困境,我大致了解。这里是‘焕古资本’拟定的一份合作方案,旨在将‘停云斋’打造成一个高端传统文化IP。”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我们认为,古籍修复这项技艺,其价值远不止于这间作坊。它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并且,产生与之匹配的商业价值。”

沈云噷没有去翻那本计划书。他的目光落在陆景行腕间那块价值不菲的百达翡丽上,表盘在昏暗的光线下反射出冷硬的弧度。

“商业价值?”他重复了一遍,语气里听不出情绪,“陆先生认为,修补一本被蠹虫啃噬、被时光磨损的书,价值几何?”

陆景行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唇角勾起一丝成竹在胸的浅笑:“单次修复的费用,有天花板。但附着其上的文化故事、美学理念和工匠精神,价值无限。我们可以开发系列衍生品——比如,将修复过程中拓印下的独特水文、印章,做成限量版艺术微喷;将修复工具和流程,打造成沉浸式体验课程;甚至,将您的修复过程进行线上直播……”

“直播?”沈云噷终于抬眸,直视着陆景行。他的眼神很静,却像深潭,让人探不到底。“让几千几万人,围观我如何给一本垂死的书‘动手术’?”

“是‘展示’,也是‘教育’。”陆景行纠正道,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带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让公众理解这项技艺的精妙,为‘停云斋’带来关注和流量。有了流量,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沈老师,情怀需要现实的土壤才能生长。”

“‘停云斋’不是戏台。”沈云噷的声音依旧平静,但话语里的拒绝,坚硬如铁,“古籍修复是‘治病’,不是‘表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绝对的专注和敬畏。外界的干扰,是对文物生命的二次伤害。”

陆景行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许。他见过太多固守传统的“手艺人”,最初的反应大抵如此。他耐着性子,换了一个角度:“我理解您的坚持。但现实是,‘停云斋’这栋老宅的租约下季度到期,房东明确表示不再续租,且要大幅提高租金。据我所知,您近两年的营收,甚至无法覆盖材料成本和这栋房子的基本维护。没有资金注入,‘停云斋’可能撑不过这个夏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入了沈云噷和徐婉清心中最痛处。徐婉清的脸色瞬间白了,求助般地看向儿子。

堂屋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半晌,沈云噷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那棵苍翠的罗汉松。他的背影清瘦挺拔,像一枚投入深潭的古玉,温润,却沉重。

“陆先生,”他没有回头,声音混着雨声传来,有些模糊,却又异常清晰,“您知道修复中最难的一步是什么吗?”

陆景行挑了挑眉,没有接话。

“不是最精妙的补缀,也不是最复杂的全色。”沈云噷自问自答,“是‘诊断’。你要判断出它因何而伤,因何而老。是水?是火?是虫?还是光?病因判断错了,用的材料再好,技法再高,也是南辕北辙,加速它的死亡。”

他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陆景行身上,这一次,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平静。

“您带来的‘药’,或许能救活一个商业项目,但会杀死‘停云斋’的灵魂。抱歉,这样的合作,我无法接受。”

陆景行看着他,第一次在这个看似温软的修复师眼里,看到了如此决绝的光芒。那是一种与整个时代洪流逆向而行的固执。

他缓缓合上那份根本未被翻阅的计划书,也站了起来。

“沈老师,”他的声音恢复了最初的冷静,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市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坚守而改变规则。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希望您再慎重考虑一下。毕竟……”

他的目光扫过这间充满岁月痕迹的老屋,意味深长。

“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说完,他微微颔首,向徐婉清道别,便转身走进了蒙蒙细雨之中。西装笔挺的背影,很快消失在巷口,仿佛从未出现过。

徐婉清看着儿子,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

沈云噷重新走回他的工作台前,灯光依旧温暖。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山家清供》上那句“雪夜煨芋谈禅”的墨迹,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

风雨欲来,他比谁都清楚。

但有些底线,如同修复古籍时不可逾越的原则,一步也不能退。

桌角,陆景行留下的那份计划书,封面冰冷的铜版纸反射着光,像一片闯入桃花源的金属鳞片,突兀,且坚硬。

沈云噷将自己更深地埋入工作。修补、压平、晾晒……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仿佛要用这种极致的秩序,来对抗外界纷扰的入侵。然而,当他试图为《山家清供》的一处缺损寻找最匹配的补纸时,指尖在储藏柜的各式纸样上划过,心头却莫名泛起一丝烦躁。

他惯用的几种仿古纸,库存已捉襟见肘。而优质的楮皮纸、桑皮纸价格连年上涨,上一次采购,已是半年前。陆景行的话语如同魔咒,在他耳边回响——“营收无法覆盖材料成本”。现实像窗外的梅雨,无孔不入,潮湿而黏腻。

几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带来了转机,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压力。

来电者是市文化局的周科长,语气一如既往的和气,却带着官方的程式化:“小沈啊,有个紧急任务。省里下周要搞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扶持项目评审会,我们市推荐了‘停云斋’。这是个好机会,扶持资金很可观。”

沈云噷的心微微一跳。

“但是,”周科长话锋一转,“这次评审很严格,要求提交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要体现创新性、可持续性,还有……市场潜力。我知道你专注技术,但这方面,可能得找专业人才帮帮忙。”

挂断电话,沈云噷站在窗前,看着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扶持资金,是救命稻草。但商业计划书……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陆景行那双冷静审视的眼睛,以及那份他拒绝翻看的、冰冷精美的计划书。

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

与此同时,陆景行并未离开这座城市。他下榻在市中心最高档的酒店套房里,正对着笔记本电脑,与总部进行视频会议。

屏幕那端,他的上司,焕古资本的副总裁,语气带着不容置疑:“景行,‘停云斋’这个点,我们必须拿下。它符合我们‘挖掘传统稀缺性’的战略布局。古籍修复,这个概念足够独特,有故事可讲。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说服那个修复师。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方案,但核心的IP孵化和流量变现路径不能变。”

陆景行沉稳应答:“明白。我会找到突破口。”

结束通话,他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被雨水笼罩的城市。江南的柔美与他熟悉的钢铁森林格格不入。沈云噷那张清冷固执的脸,和他那句“会杀死‘停云斋’的灵魂”,莫名清晰。

他习惯于解决难题,而沈云噷,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一个全新的、柔软的,却又无比坚硬的难题。

正当他思索下一步策略时,手机响了,是一个本地号码。接通后,对面传来沈云噷母亲徐婉清女士小心翼翼,甚至带着几分恳求的声音。

“陆先生……抱歉打扰您。是……是这样的,文化局那边突然有个项目……”她语无伦次地说明了情况,重点是那份要命的“商业计划书”。“云噷他……他弄不来这个。我知道上次谈得不愉快,但……您能不能……帮帮忙?这关系到‘停云斋’能不能活下去……”

陆景行握着手机,眼神微动。这通电话,在他的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绝境中的人,总会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哪怕是与“敌人”合作。

他没有立刻答应,只是用一种恰到好处的、带着疏离感的温和语气说:“徐阿姨,您别急。计划书我可以帮忙,但这需要基于我和沈老师共同的理念。如果他还是完全无法接受我的思路,恐怕我写了,也无法通过评审。”

他刻意停顿,留给对方消化和施加压力的时间。

“这样吧,我明天上午再来一趟‘停云斋’,和沈老师当面沟通一下具体情况。毕竟,解决问题需要双方的诚意。”

第二天,雨势稍歇,空气却更加闷热潮湿。陆景行再次踏入“停云斋”时,刻意换了一身休闲些的卡其色长裤和浅色衬衫,减少了些许商务攻击性。

沈云噷依旧在工作室里,但今天他没有进行精细操作,而是在整理一批新到的纸张。阳光透过雨后的云层,微弱地照进来,在他身上和那些素白的纸垛上投下柔和的光影。

陆景行没有打扰他,而是静静站在门口观察。他看到沈云噷用手指轻轻捻摸纸缘,感受纤维的质感;凑近鼻尖,细嗅纸张本身带着植物清甜的气味;甚至偶尔会撕下极窄的一条,放入口中品尝一下,判断矿物填料和纸浆纯度。那神情专注而虔诚,仿佛在与这些无声的材料进行着深入的交流。

这一幕,奇异地抚平了陆景行心中些许的功利和焦躁。他第一次抛开“项目标的”的视角,纯粹地欣赏这种与物交融的专业。

“不同的纸,味道不一样吗?”陆景行适时开口,声音放得平缓。

沈云噷动作一顿,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答道:“嗯。楮皮纸微甜,竹纸带涩,桑皮纸几乎无味。”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解释得太简略,又补充了一句,“就像……不同的水,泡出的茶也不同。”

这是陆景行第一次听到他主动多说一句话,虽然依旧是关于他的专业领域。这是一个微小的,但值得捕捉的松动信号。

“受教了。”陆景行走近几步,目光落在工作台一角几张颜色暗沉、质地明显不同的老旧纸张上,“这些是……”

“修补用纸。”沈云噷拿起一张,“需要尽量接近原书的纸性和年代。有时为了找到一张匹配的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几年。”

陆景行心中一动。“时间成本”,这是商业模型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在这里却显得如此理所当然。

他不再绕圈子,直接切入主题:“沈老师,文化局的项目,我听徐阿姨说了。这是一个机会,但前提是,我们需要一份能打动评审的计划书。这不仅仅是为了资金,更是向外界证明,‘停云斋’的模式有未来。”

沈云噷终于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的抗拒似乎没有上次那么坚硬。“你想要什么样的‘模式’?”

“一个既能保住‘停云斋’灵魂,又能让它活下去的模式。”陆景行迎着他的目光,语气诚恳了几分,“我回去重新评估过。完全直播修复过程确实不妥。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不拍修复细节,而是由您来讲解古籍背后的文化、修复的哲学,甚至只是记录您寻找匹配用纸的过程。我们输出的是知识和精神,而非猎奇。”

他看到沈云噷的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没有立刻反驳。这是个好迹象。

“至于衍生品,”陆景行继续道,“我们不做廉价文创。我们可以与顶级设计师合作,将古籍中的纹样、意境,转化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衍生品,限量发售。目标客户是真正懂得欣赏、且有消费力的人群。这不仅能盈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沈云噷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张暗色的补纸。陆景行提出的方案,依然带着浓厚的商业气息,但至少,它试图在围墙外寻找出路,而不是直接拆毁他的城墙。

“计划书……”沈云噷最终艰难地开口,声音有些干涩,“你需要我做什么?”

“我需要了解‘停云斋’的一切。它的历史,它的技艺核心,它的成本结构,它面临的每一个具体困难。”陆景行看着他,“还有你,沈老师,你的想法,你的底线。我们必须共同找到那个平衡点。”

共同。

这个词让沈云噷抬起眼,再次看向陆景行。此刻的陆景行,收敛了锋芒,更像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梅雨季远未结束。

沈云噷知道,应下这一步,便是默许了让资本的逻辑,开始渗入他守护的世界。前路是融合新生,还是温水煮蛙,他无从判断。

他深吸了一口混合着纸墨和潮湿空气的味道,仿佛要从中汲取力量。

“好。”他最终吐出一个字,轻得像一声叹息,却重如千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