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棠下歌 > 第11章 镜中仙

棠下歌 第11章 镜中仙

作者:日野森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11 07:55:33 来源:文学城

“是锦绣的牌子,她回来了?”

闻人允看到木牌很激动,说着就要出门寻她,被柳司珩拦下了,犹豫着道:“这个……锦绣吧,恐怕是回不来了。”

“这是我们在锦绣房间里找到的。”宋序指了指木牌。

“你……你们怎么能随随便便进一个姑娘的房间!”

“孔夫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

“你们如此行径,实在有违圣人的教导。”

“好了闭嘴!”

闻人允唠唠叨叨说了一堆,宋序实在受不了他这个啰嗦劲儿。

一把将闻人允摁到了椅子上,举起腰牌说:“我们现在严重怀疑这里的锦绣和鸿诩戏班的流云很可能就是一个人,希望闻人公子能好好配合,知道什么说什么,懂?”

闻人愣着点了点头,他看了柳司珩一眼:“二郎,你不会真、真去那什么特察司了?柳大哥他知道吗?”

柳司珩合起扇子在手心一敲。

走到宋序旁边,弯腰对闻人说:“你知道什么说什么,别扯那些不相关的。”

闻人允努了努嘴:“为兄还不是关心你嘛。”

他一边揉着刚刚被宋序差点掰脱臼的肩膀,心想这小子不愧是将门之后,劲儿还挺大,一边叹了口气:“你们方才说得实在太离经叛道了,那流云的戏我听过,虽唱的是青衣,但他是个实打实的男人啊。”

“我家锦绣可是女子,你们要怀疑,好歹先把性别对上吧。”

宋序脑袋稍稍一偏,眼神有些玩味:“你如此肯定,莫不是已经和他……”

“胡说,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好吧。”

闻人允一下子从竹椅上弹了起来,捂着耳朵:“看宋少爷年纪不大,怎地内心如此不堪,我与锦绣姑娘,那是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交情,我们是知己,知己懂吗?”

“懂了。”宋序眨了下眼,小声同柳司珩说,“看来他也被蒙在鼓里。”

“喂,好心提醒一句,我听得见。”闻人这回是真的动气了,眼里怒色渐浓,他话锋一转道,“柳司珩,我不管你们在查什么案子,但那个唱戏的流云,早已经在一年前入了土,我的锦绣怎么可能是他。”

柳司珩则不慌不忙地质问:“流云死于一年前,而闻人兄你却恰好也在一年前认识了锦绣,莫非,这是巧合吗?”

宋序紧接着补充:“还有,锦绣在见喜三元,除了你和赵妈妈,似乎没人见过他的真容吧,这些也是巧合吗?”

闻人被二人问得开始心虚起来。

他嘴唇颤了颤,艰难开口:“这,说到底这也只是你们的猜测,何况流云此人我见过,硬要说他跟锦绣长得有什么共同之处,恐怕也就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

“你先前见过的流云,不过是上了妆的,戏子千面,你又如何知道他的真实长相。”

见柳司珩坐下,宋序遂附和:“不错,而且花楼中的姑娘每日都须擦脂抹粉,会让你造成面相上的差异很正常,除非……”

闻人允:“除非什么?”

“所谓画人画皮难画骨,一个人的面目可以根据妆容而改变,但骨相却不会变,观一个人的三庭五眼,大致就能确定一个人的长相。”宋序拍了拍身上挎的箧笥,道,“我这有一幅官府为其画的像,知道闻人公子最擅丹青,不如也作一幅,比较后自然知晓。”

“呵,画就画。”

闻人允立刻铺开宣纸,咬着绑带固定好衣袖开始研墨。

他闭上眼睛仔细回忆着锦绣的气质相貌,右手轻轻拾起一支精致的狼毫,笔尖在砚台上刮了刮,寥寥几笔,就已经勾勒出了女子的身形轮廓。

随着画作的逐渐完成,他的表情也愈发柔和,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淡的微笑。

……

半个时辰以后,闻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后退一步,静静地欣赏着画中之人。

柳司珩和宋序也凑了过来,宋序心道这闻人允虽然文采一般,丹青却是十分惟妙惟肖。

画中的女子手持团扇倚在窗边。

发髻梳得整齐。

目光慵懒地扫着这满楼春色。

栩栩如生,尽显肆意。

宋序赶紧拿出了中西县衙画像师画的那副与之对比。

跟闻人允的比起来,官府画师显然要正式不少,只有上半身的脸和脖子。

褪去妆容之后还是一副男人长相,跟半倚佳人的锦绣完全沾不上边。

闻人看后哼了一声:“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有什么好比的。”

“闻人兄,此言差矣。”

柳司珩伸手指着画像,手指落在了画中人的眉眼处,“你们看,男人的眉骨要比女人的凸出,锦绣的眼妆虽然画得极浓,可眼窝的深浅骗不了人。”

闻人允:“女子也有眼窝深的,你的说法不成立。”

“那额头呢,男性额头较为后倾,而女性额头则较为圆润,正好你画的是侧脸,就是有刘海遮挡,也能看得出锦绣的额头并不饱满。”

看闻人允还想继续开口反驳,柳司珩就已经先一步抢到了话语主动权,紧接着道:“说到刘海,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闻人允:“什么?”

柳司珩直腰背起一只手,将扇子在指尖轻盈地转了两圈,慢条斯理地说:“发量。”

宋序恍然大悟,一拍拳头:“对啊!”

“女子及笄之后就得将孩发梳上去了,而流云唱戏需要经常勒头,前头脱发严重,这才需要用刘海掩饰。”

两幅画像并排躺在案上,越看越像。

“这、这怎么可能?”

沉默了好久,闻人起身一拂袖,踢倒了张椅子,高声骂:“此人作为简直!简直!”

“不是他怎么能这样!”闻人允气得牙痒痒,可为了名士风度又不能爆粗口,结巴半天,只艰难地挤出几个字:“堪惊小儿啼哉。”

柳司珩悠悠笑道:“刚刚不是还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吗,怎么这么快就成猥琐小人了?”

闻人允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呵呵干笑着。

宋序说:“闻人兄,既然事情已经基本明了,你还是和我们聊聊这个锦绣吧,还有这幅画,我们也需要带走。”

“当然当然。”

闻人说着赶紧把画卷卷起来双手奉了出去。

巴不得两人快些把着东西带走。

“当时是这样的,我跟锦绣相识……”

***

等调查完锦绣再回到公廨,已是亥时。

江谨承和祁让似乎一直在等他们,都已经煮好了茶。

荔枝木制成的碳散发着淡淡的果香,祁让用小木瓢加进最后一瓢水,使沸腾暂停,将壶中的茶汤分了出来。

宋序二人便都坐了过来,问:“今天查药铺有收获吗?”

江谨承:“我们顺着附子的线索查到了福顺居,倒是发现了些有意思的东西。”

“吼?”柳司珩放下茶碗,静静地听着。

“据那店小二说,有一女子常来光顾,每次都点这道附子乌鸡汤,而且不管天气晴与否,她都带着斗笠掩面,刘愿尸体发现那天她刚好去过,只是……”

祁让手指敲了敲桌面:“性别对不上。”

宋序一听,将两幅画拿出来,也讲述了他们在暗道和见喜三元的经过。

祁让垂眸,状若思索。

如此,倒是全都对上了。

那刘愿假死后用清倌的身份待在见喜三元。

有闻人允在,他就是天天躲在房间不出门也没人会怀疑,哪怕出来喝汤,也是打扮成女子模样。

难怪他这一年经常往返于两县也没暴露过身份。

可还有个疑点令祁让想不明白。

“附子汤虽然做起来麻烦了些,但见喜三元也不是没有,刘愿为何花费这么大功夫非要跑到凤水县来喝汤?”

宋序剥了颗桂圆干往嘴里送,边说:“凤水县的附子汤在全京都都是出了名的,说不定他就好这口呢。”

“不对。”祁让摇摇头,“如果只是为了这口汤,那东来酒楼和聚芳轩也有,可刘愿既然选择在十七这天来,就说明他本就知道只有福顺居是十六收的附子,炖一晚上,十七来吃刚刚好。”

祁让说完看向柳司珩,似乎在寻找认同。

柳司珩漫不经心地用折扇在手中转了朵花儿,悠悠问:“这三家你们都去尝了吗?可否有异同?”

江谨承咂咂嘴回忆起来。

“味道上大差不差,但不知道是不是加了四物汤的原因,只有福顺居的汤喝了浑身发热,可能是葛根柴胡补得太过上火了。”

宋序略感疑惑:“四物汤何来的葛根柴胡?”

江谨承:“人家是加强版四物汤,甘草、黄芪、葛根、柴胡。”

“什么?!”宋序惊得连杯子都差点没拿稳。

他搁下茶盏,缓缓问:“老江,你们喝了多少?”

“不多,也就三碗。”江谨承似乎还没意识到宋序这表情是什么意思,还乐呢,“祁让非不碰,说他不饿。”

柳司珩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谨承啊……你说你……哈哈哈,今晚可不好过喽。”

每次柳司珩这么笑指定没好事。

江谨承皱起眉,“什么意思?”

宋序:“附子本就已有一定药性,再加上这几味,只怕是升举壮阳,一蹴而就咯。”

“升、升啥玩意儿?”江谨承表情一滞。

沉默了片刻,他看向祁让:“我明白了,你没喝,所以你知道这就是治热虚的!”

祁让心虚地摸了下鼻子,“我都说了不需要,是你自己非得加。”

江谨承拍案而起,“那你就不能拦着我点?奶奶的,难道老子看起来就像需要这玩意儿的人吗?”

宋序连忙抱住江谨承的腰把人摁下,“好了老江,这对你又没坏处,你现在情绪不能太激动,否则药效只会加快。”

柳司珩这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还在挑拨,“谨承,这回可看清这家伙的嘴脸了吧,蔫坏。”

祁让:“你很闲吗?能不能少说两句。”

“不好意思,我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说你,谨承年纪小不懂事你还不懂?”

柳司珩一条胳膊倚在祁让的肩膀上,凑近说:“你小子该不会是故意的吧?”

“柳司珩!”祁让说着就要取挂在腰间的鞭子。

柳司珩慌忙一闪:“干嘛,你要谋杀亲哥?”

祁让:“表的。”

宋序顿了顿:“你们俩,不说是发小吗,怎么又变表兄弟了?”

柳家在京都是什么背景那可大家都清楚,别说表兄弟了,哪怕沾点亲带点故,也不可能混成祁让这样。

宋序想接着问下去,江谨承却来了聪明劲:“我懂了,他家肯定是做了什么坏事被家族除名了,对不对?”

柳司珩此刻真想给江谨承磕一个。

祁让愣了愣,遂疯狂点头,还没等柳司珩再做解释,县令就走了进来。

一看这混乱的场面。

不禁发问:“你们是要把我这县廨给掀了呐?”

四人彼此看了一眼,也觉得很失礼,连忙松开对方朝邓伯麟作揖。

宋序:“抱歉大人,我们一会儿就收拾。”

“无碍,无碍。”

“我也是听褚县慰说你们这么晚还在讨论案情,邓某作为本地县令,实在惭愧啊,便想着来看看你们。”

他随手抓了把桌上的花生吃了起来,一边问:“如何,今天查案还顺利吗?”

宋序如实说了方才几人的推论。

说到为何只去福顺居的问题,邓伯麟顺势提了一嘴:“大夫总说对症下药对症下药。”

“既然他需要这个药,就说明他有这个病嘛,只需找出病根,就可一劳永逸了。”

此言有理。

可是……

一个人得虚到什么地步,才需要这么补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