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同频,岁岁共鸣
京大的冬雪落得无声,覆盖了未名湖的冰面,也给实验室的窗棂缀上了一层白霜。沈砚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曲线,指尖悬在键盘上,呼吸不自觉放轻——这是他和沈柏川跨国联合实验的关键节点,两端的数据能否同步收敛,直接决定了课题的成败。
远在剑桥的沈柏川,此刻正坐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屏幕两侧的曲线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在各自的坐标系里起伏、试探,最终朝着同一个峰值缓缓靠近。当两条曲线几乎完美重合的瞬间,沈砚之猛地攥紧拳头,眼底迸发出明亮的光。
几乎是同一秒,手机屏幕亮起,沈柏川的视频通话请求弹了出来。接通的刹那,两人同时开口:“成了!”
声音穿过万里光缆,带着各自实验室的背景音——国内是窗外的风雪声,剑桥是深夜的空调嗡鸣,却奇异地交织成最默契的乐章。沈砚之看着屏幕里沈柏川眼底的红血丝,嘴角扬起的笑容带着疲惫却滚烫的喜悦;沈柏川望着镜头前少年冻得微红的鼻尖,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屏幕。
“我就知道我们可以。”沈砚之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不仅仅是因为实验成功的激动,更因为那份跨越山海的同频共振——他知道,在曲线重合的那一刻,他们的心跳一定是同一个频率。
沈柏川笑了笑,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划过屏幕上重合的曲线:“你调整的参数比我预期的更精准,尤其是最后那个约束条件的优化,和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这不是第一次了。自从跨国合作启动,他们总能在科研思路上不谋而合。有时候沈砚之刚写下一个推导方向,沈柏川的邮件就到了,附带着几乎一致的演算框架;有时候沈柏川提出一个数据验证方案,沈砚之早已在国内完成了初步实验。
仿佛他们的心脏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纽带,让彼此的思考、情绪,甚至呼吸,都保持着奇妙的共鸣。
“哥,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做课题吗?”沈砚之忽然开口,目光落在窗外飘落的雪花上,“也是这样的冬天,我们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最后也是在凌晨,数据终于达标了。”
沈柏川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几年前。那个同样寒冷的夜晚,实验室里的暖气不足,两人裹着厚厚的外套,共用一台计算器核对数据,指尖偶尔相触,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沈砚之困得直点头,却还是强撑着说“再坚持一下”,眼底的执着像簇小小的火苗。
“当然记得。”沈柏川的声音温柔得能融化冰雪,“你当时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演算纸,嘴角沾着蛋糕屑,像只贪睡的小猫。”
沈砚之的脸颊瞬间红了,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哪有!我明明是在闭目思考!”
屏幕两端同时响起笑声,驱散了深夜的疲惫。窗外的雪还在下,实验室里的灯光温暖明亮,两条重合的数据曲线在屏幕上静静躺着,像两颗紧紧相依的心脏,在各自的时空里,跳动着相同的节拍。
实验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两院。陈教授在课题组会议上笑着说:“你们俩啊,真是心有灵犀。隔着万里都能做到数据同步,这份默契,没人能比。”
沈砚之看着屏幕里沈柏川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他知道,这份默契无关巧合,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陪伴与磨合,源于那些深夜实验室的并肩、枫叶道上的闲谈、难题面前的互相支撑。
是沈柏川在他转专业初期,耐心讲解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让他从体育生一步步走进数学的殿堂;是沈柏川在他崩溃脆弱时,温柔包容他的不堪,告诉他人可以不完美;是沈柏川在万里之外,依旧记得他的喜好,寄来带着茉莉香的牵挂,绣着花苞的毛衣。
而他,也在沈柏川离开的日子里,守住了两人的约定,带着他的期许,一步步变得强大,成为了能与他并肩的伙伴。他们的心脏,早已在无数个日夜的牵挂与坚守中,校准了频率,达成了永恒的共鸣。
春节临近时,沈砚之收到了沈柏川寄来的年货包裹。里面有剑桥当地的巧克力,有他爱吃的坚果,还有一双亲手织的羊毛袜,袜口绣着小小的雪花图案。便签上写着:“过年要穿得暖和些,记得和家人好好团聚。我这边一切都好,等实验收尾,争取明年回国看你。”
沈砚之把羊毛袜穿在脚上,温暖从脚尖蔓延到心底。他给沈柏川回寄了家乡的特产,还有一瓶封装好的茉莉干花,附言:“雪落时,心与你同频;花开日,盼与你重逢。”
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沈砚之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握着手机,屏幕上是沈柏川发来的剑桥夜景——雪后的校园银装素裹,古老的建筑在灯光下格外静谧。两人没有长时间通话,只是偶尔分享一句春晚的吐槽,一张餐桌的照片,一句简单的“新年快乐”。
却足够了。
他们都知道,无论相隔多远,无论时差多少,彼此的心脏都在为对方跳动,彼此的情绪都能被对方感知。这份无需言说的共鸣,早已超越了距离的限制,成为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大年初一的清晨,沈砚之收到了沈柏川的消息,是一段简短的语音。背景里有教堂的钟声,沈柏川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清冽:“砚之,新年快乐。刚才我站在雪地里,忽然觉得,我们就像这雪地里的两棵树,虽然隔着万里,根却在地下紧紧相连,枝干朝着同一个方向生长,心跳同频,岁岁共鸣。”
沈砚之站在自家的院子里,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眼眶微微泛红。他按下语音键,轻声回应:“哥,我也是。无论未来还有多少个春夏秋冬,我的心脏,都会和你保持同频,始终共鸣。”
雪落在肩头,冰凉刺骨,可心里却暖得发烫。沈砚之知道,这份跨越山海的同频共振,会支撑着他们走过剩下的等待,直到重逢的那一天。
当春风再次吹绿京大的枝头,当茉莉花开满实验室的窗台,当两条心脉始终共鸣的人终于并肩站在阳光下,所有的等待与坚守,都将化作岁月里最温柔的答案——原来真正的羁绊,从来不怕距离遥远,只因心脏同频,便始终共鸣,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