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远行
秋意渐浓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邮件悄无声息躺在沈柏川的邮箱里——剑桥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保研录取通知,附带全额奖学金与一年的交流资格。他反复确认邮件内容,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录取”二字,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最终化为一声轻不可闻的叹息。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每晚亮到深夜,沈砚之趴在桌上演算,笔尖划过草稿纸的沙沙声,与沈柏川敲击键盘的声音交织成默契的乐章。“哥,这个跨境数据的校准方法,你再帮我看看?”沈砚之抬头,眼底带着钻研后的明亮,将草稿纸推过去。
沈柏川的目光落在纸上,指尖顿了顿,随即轻声讲解:“这里需要引入时差变量修正模型,参考去年那篇顶会论文的思路。”他的声音和平日一样温柔,只是讲解时,目光偶尔会飘向窗外,落在那片渐红的枫叶上。
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做着准备。整理科研资料时,会把关键数据和未完成的模型推导,详细标注在共享文档里;和沈砚之讨论课题时,会刻意把自己的研究思路拆解得更细致,确保他独自推进时不会卡壳;甚至在食堂吃饭时,会记住沈砚之爱吃的糖醋排骨每周三供应,悄悄在他的备忘录里标注。
沈砚之隐约觉得沈柏川有些不一样。他看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偶尔会盯着他的发顶发呆,整理东西时也格外仔细,只是每次问起,沈柏川都只笑着说:“快到年底了,想把手里的事理顺些。”
离出发只剩一周时,沈柏川在实验室的储物柜里,给沈砚之留了一个素色盒子。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科研笔记,每页都写满了详细的注解和拓展思路;一张夹着枫叶的便签,字迹清隽:“砚之,课题后续推进见笔记,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还有一瓶未开封的芒果牛奶,是沈砚之每天训练结束都会喝的牌子。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沈柏川背着简单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实验室的方向,又拿出手机,翻了翻相册里“与砚之”的文件夹——有他捡枫叶时的侧影,有两人并肩答辩的合照,有深夜实验室里疲惫却明亮的笑容。他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摩挲,最终关掉手机,转身走进了晨雾里。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时,沈砚之像往常一样带着早餐进来,却没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哥?”他喊了一声,没人回应。桌上干干净净,只有他昨晚没看完的论文,和那个放在显眼位置的素色盒子。
沈砚之心里一紧,快步走过去打开盒子。看到笔记和便签的瞬间,他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攥住,呼吸骤然停滞。便签上的字迹熟悉又陌生,没有说去哪里,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只有简单的叮嘱,和那片熟悉的枫叶。
他疯了一样给沈柏川打电话,提示音却是“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他跑遍了宿舍、图书馆、甚至常去的枫叶道,都没有找到那个身影。直到陈教授找他谈话,递给他一份沈柏川提前提交的课题交接报告,他才知道,沈柏川被保研出国,已经离开了。
“柏川说,不想影响你当前的研究进度,也不想让你分心。”陈教授的声音带着惋惜,“他特意交代,等你课题阶段性收尾后,再告诉你真相。”
沈砚之握着那份交接报告,指尖微微颤抖。他想起沈柏川最近的反常,想起那些细致入微的叮嘱,想起便签上“照顾好自己”的字样,眼眶瞬间红了。他没有生气,只有密密麻麻的失落,像潮水一样将他淹没。
他走到储物柜前,拿出沈柏川留下的科研笔记,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夹在里面的另一张便签,只有一行字:“等我回来,继续并肩。”
沈砚之坐在沈柏川常坐的椅子上,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笔记上,照亮了那些熟悉的字迹。他拿起那瓶芒果牛奶,拧开喝了一口,甜腻的香气漫开来,却带着一丝苦涩。
他没有再找沈柏川,只是把那份思念,化作了更坚定的动力。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按照沈柏川留下的笔记推进课题,遇到难题时,就看着那张便签,仿佛身边的人从未离开。
枫叶再次红透时,沈砚之站在学术会议的领奖台上,手里捧着课题一等奖的证书。他看着台下的陈教授,又想起了那个远在异国的身影,心里默默念道:“哥,我做到了。等你回来,我们再一起写尽枫叶诗,再一起冲击更高的山峰。”
无声的远行,藏着最深的牵挂。沈柏川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拿出那张夹着枫叶的照片,看着照片里少年明亮的笑容,眼底满是温柔的期许。而沈砚之在国内,带着他的叮嘱与信任,独自成长,静待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