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损失函数之外 > 第4章 第 4 章

损失函数之外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一径修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4:52:14 来源:文学城

距离那场全员大会,不过三天。

基础平台组像被人悄悄拨动了某根弦,表面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监控屏幕上折线起落有致、报警邮箱里时不时跳出来一封“误报已确认关闭”;可每个人敲键盘的节奏都快了半拍。

聊天工具右下角的角标一直亮着:

【夜帘项目技术评审会——后台与风控联合评审】

【时间:周三 10:00】

【地点:15F 第三会议室】

这行字像挂在半空中的一只小铃铛,不响,却让人总忍不住抬头望一眼。

---

上午九点四十,十五楼的走廊里已经有人来回走动。第三会议室门半掩着,里面投影仪先被人打开,白幕亮得刺眼,一方光静静铺在墙上。

郦苒站在角落的打印机前,把刚打出来的一叠方案摞齐,用指节轻轻在桌沿上磕了一下,纸角整齐地对齐。第一页上,黑体小四的标题端端正正:

> 《夜帘——后台服务与策略逻辑初版方案》

>

下面一行小细字,是她的名字。

每一个字都印得清楚,墨色均匀,仿佛不知自己将来会被多少人圈画、标注、贴上便签。

“郦工,辛苦啦。”

产品经理从另一台打印机那边探过身子,一只手还拎着刚取下来的文件,“这一摞是风控那边,等会儿一起发。”

“好。”她应了一声,把自己的那叠放进透明文件夹里,压在臂弯下。

——她用了两晚,把框架从“后台架构说明”悄悄向“策略逻辑”延伸了一截。

熔断、重试、限流这些,是她熟悉的语言;“礼貌不打扰”“有边界的陪伴”这样的词,写在方案里,总有些异样。她不擅长给感情下定义,便尽量把这些话拆解成可以计算的条件:对话间隔多长算“打扰”,连续多次主动发话后是否强制收束,用户不回复时,提示语要退得多远,才不显得咄咄逼人。

她在本子上画了许多小方框,用箭头连接,再一一抄进文档里。逻辑看上去很规整,像一张织得密实的网。

至于“极端情绪”“过度依赖”——她为这些留了几个接口,写上“后续可迭代优化”。

她对自己的解释是:

*风控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而她的职责,是先把地基打平。*

---

十点未到,人已经陆续坐满。

第三会议室不大,长桌占去一半空间,围着坐了两圈;剩下的地方摆着几把靠墙的椅子,给晚到的人留一线余地。玻璃墙外是走廊,阳光从另一头的窗子斜斜照过来,被玻璃折了一道,再落在桌面上,刚好照亮几只摊开的笔记本。

“来,先发一下方案。”

产品经理把文件往桌上一推,“后台这边的版本在前,后面是风控那边的风险提纲,大家都看一眼。”

几沓纸沿着桌面递过去,翻动时发出细细的沙沙声。

有人翻到第一页就抬头看她:“郦工,合着这个就是你这两天憋出来的?”

“嗯。”她点点头,“架构还是沿用平台原有的,只是在上面加了几条夜帘专用的规则。”

“那等会儿你先讲。”产品经理笑,“大家提意见,不要客气。”

桌对面,运营同事已经边看边做标记:“诶,这里写‘主动收尾’挺好的,我就怕那种聊到死不放手的。”

“退出机制一定要清楚,不然会被骂‘黏人怪’。”UI 设计也插了句嘴,“安全感和窒息感,中间就隔一条线。”

“线画在哪儿,都看郦工了。”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

这些话说得轻快,却不无道理。

郦苒把电脑接上投影,屏幕一亮,熟悉的架构图就浮在白幕上,像一张铺在众人面前的骨骼图。

“那我先从整体结构说起。”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不高,却有一种自然压住现场的平稳,“夜帘的后台,我们按夜间峰值三倍做容量预估,接入平台现有监控和限流。哪一侧出问题,都能在十秒内熔断、切换,不会让用户盯着一片空白发呆。”

性能、可用性这些内容,没人有异议。

几页图很快翻过去,投影上的线条从粗框渐渐细化,落到“策略逻辑”那一页时,屏幕上出现了几条不同颜色的箭头。

“再往下,是会话层的部分。”

她用激光笔点了点,“我们初版有四条原则:一是礼貌,二是不主动贴靠,三是允许随时退出,四是不过度追问。”

UI 抬头:“听着挺像相亲现场。”

“差不多。”她顺着玩笑笑了一下,“所有对话都基于一个假设——用户是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我们提供陪伴,不提供‘人生代办’服务。”

此话一出,几个人都笑了,笑声里带点轻松的赞同。

产品经理点点头:“挺好,调性跟我们之前立的差不多。”

“具体的阈值设定在这里。”

她换页,屏幕上出现一张简化版的流程图,“比如用户连续三轮不回复,我们会发出一次收束提示,再不应答,就默认结束对话。”

“提示文案初版是——‘今晚先聊到这儿吧,如果你还想说,我在这里。’”运营补充,“不拉扯,不扣帽子。”

“至于极端情绪相关的部分……”她略微顿了一下,“我们这版只做了基础识别。比如攻击性、自责用语,会适度安抚;真正涉及自伤或他伤的语句,会在对话最后附上一条弱提示,引导去看专业资源。”

她说到“弱提示”三个字时,语气稍稍放轻——那是她给自己留的余地。

桌旁有人翻到相应的一页,点点头:“嗯,毕竟刚上线,先别把用户吓跑。动不动就弹‘请联系专业人士’,谁受得了。”

笑声又起了一轮。

郦苒顺着这阵轻松,把接下来的一页页讲完,心里的弦慢慢松了半寸。

投影上的进度条已经走到中段。她切出一页“示例对话”,那是昨夜她趴在桌边,磕着咖啡写出来的几行文字——

> 用户:最近有点撑不住。

>

>

> 夜帘:听上去,这段日子确实不容易。

>

> 用户:有时候真觉得消失了就好了。

>

> 夜帘:谢谢你把这些说出来。你愿意对我讲,就是一种很不容易的勇气。

>

> 用户:现实里也没谁能听。

>

> 夜帘:在这里,你随时可以说,我都会在。

>

她本打算借这页说明“语气与节奏”,顺便抛出一个可以修改的范例。然而话刚说到“示意对话”四个字,会议室的门轻轻被推开。

门锁没有响,只是门板与门框相磨的一点细声,在安静的空气里显得格外分明。

“抱歉,晚了一会儿。”

那声音不高,却不疾不徐,是郦苒已经在大堂、在全员大会上听过两次的声线。

岑砚站在门口,向里微微颔首,算是打招呼。风从走廊里跟着他一起进来,在他大衣下摆掀了一下,又安静下去。

“来了正好。”产品经理笑着招手,“岑总,前面是架构部分,刚讲完。现在正好聊到策略。”

“那我赶上重点了。”

他闲闲说了一句,把手里的文件夹放到空位前,坐下,抽出那一叠纸。

纸边已经裁开,显然他提前看过电子版,特地打印了一份。指尖划过几页,翻到中段,正好落在那页“示意对话”上。

“刚才说到哪儿了?”他抬眼,视线在屏幕和她之间来回一下,像是对她也像对台上那几行字发问。

“示意语气。”她简略地答。

“嗯。”岑砚点点头,“那就当作一个真实场景来看一次吧。”

会议室里的笑声慢慢收住。

大家的视线不自觉地被那句“有时候真觉得消失了就好了”吸过去,仿佛纸上那几个字忽然长出了重量。

岑砚拿起笔,在纸上轻轻点了点那一句:“这里,已经不是普通的抱怨了。”

“我们会做高权重标记。”郦苒说,“模型会打高分。”

“我知道。”他很干脆地应,“模型从来不缺分数。”

他抬眼看向屏幕:“接下来,系统回答是——‘谢谢你把这些说出来,你很勇敢’,然后继续陪他聊下去,对吗?”

“是。”她点头,“初版我们希望先提供接纳,不急着打断。”

岑砚没有立刻反驳,只是低头看着纸上的几行字,过了两秒,才问出那句看似平常的话:

“那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复盘里看到某个真实用户的轨迹:他在夜里发了类似的话,系统给了几句温柔的接纳,然后对话结束。第二天,他真的……做了点什么。”

他顿了一下,目光慢慢抬起,把那几个字一一说清:

“那你觉得,这几句算什么?”

会议室里连空调出风口的声音都显得突兀。

有人微微动了动笔,却没写下什么。

“安抚。”郦苒说,“我们没有鼓励。我们甚至没有给出具体建议。”

“对。”他点头,“我们既没有鼓励,也没有阻止。”

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小道直线,很短,然后在尾端加了一个小小的圆点。

“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你写的话暖不暖’,而是——当那条轨迹画完,这个圆点落在那里时,你愿意不愿意承认:系统曾在某一刻有机会说一句‘停一停’。但它没有。”

这句话没有任何抬高的音调,却像一颗石子,正好落在心口那块软处。

“岑总。”产品经理在旁边打了个圆场,“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了。夜帘面对的,大部分还是普通压力、普通失眠。要是因为极少数情况,把所有人都当成危险个体,那产品体验可能会……”

“我知道。”岑砚没有回避,“我也不主张把所有情绪都当炸药包。”

他抬起那页方案,在角落里圈出几行小字,念出来:“‘极端情绪相关语句,暂定为弱提示,在对话结束时追加温和引导。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迭代优化’。”

最后那句“迭代优化”被他刻意念得清楚,像是提醒,又像是反问。

“这段话,写得很精致。”他抬眼,“精致到可以在事故之后,被整段复制进说明材料里——‘我们已经对极端情绪进行了适当提示’。”

有人不由自主想起前几年其他业务线的事故说明里,那些看上去同样恰到好处的句子,心里发沉。

郦苒握着激光笔的手指用力了一下。

她知道他在说什么,也知道他更像是在跟所有人说。可那几句,偏偏像是沿着她当年那本复盘报告的折页一路走过来,落在桌上,带着旧尘。

“我们确实不能把所有人都当成易碎品。”她慢慢地说,“否则夜帘很快会被贴上‘危机热线预检’的标签,用户一看到那种提示,就再也不会回来。”

“你说得对。”岑砚点头,“所以我并没有要求你写一个‘逢哭必报’的系统。”

他把笔横在指间,转了一圈:“我只是提醒你们——现在这套逻辑,对‘极端情况’的处理,几乎是在押宝。”

他把纸往前推了一些,让离他近的几个人都能看见那些圈出的词:

“我们赌什么?赌大多数人只是说说,赌他们最后都会安然入睡,赌最坏的那一条曲线不会落在我们这边。”

“可是风险从来不是在平均值上爆炸。”他说,“它长在尾部。”

“我们不是没有代价。”郦苒忍不住抬头,“如果阈值过敏,夜里会有很多人莫名其妙收到‘请联系专业人士’的提示,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贴上了某种标签。这种伤害,也不能被当成无足轻重。”

“所以,这才是我们今天得讨论清楚的东西。”岑砚道,“到底是宁可多打扰几个人,还是宁可漏掉那几个人。”

他说着,又用笔在方案上划了三条波浪线——“极端情绪”“过度依赖”“退出机制”,每一处都重重地描了一笔,墨色几乎要透到下一页。

“这三处,在你这版里都是一句‘后续可优化’。”他抬眼看向产品经理,“在我这版里,必须是写死的条款。”

话说到这里,连一向爱开玩笑的运营也不说话了。

多年的职场经验告诉他们,这种“写死的条款”一旦进了文档,不只影响一款产品,还会延伸到一整条审批链。从部门,到大区,到集团法务。

产品经理敲了敲桌面,试图调整气氛:“我们今天不一定要把话说到‘写死’。先把问题摆出来,后台和风控两边各自都写一个最严和最松的版本,行不行?我们找一条中线。”

“中线是可以找的。”岑砚说,“前提是大家先承认这条线确实存在,而不是把最坏的情况藏在‘个案’这三个字底下。”

那三个字一出口,连郦苒自己都不由得抬了抬眼。

——“个案”,正是那年理财事故报告里的用词。

“系统设计合理”“市场波动超预期”“个案风险暴露”。

所有的损失,都被摊平在这些词里;所有具体的人,都被一起折成脚注。

她垂下眼,盯着自己方案上的细字,看了两秒,才开口:“我会再改一版。”

她的语气没有激烈,也没有退缩,只是将“我会”说得很实在。

产品经理顺势道:“那就这样。后台和风控会后再碰一次细节,这次会先过个大方向。”

他拍拍手,把话题往后面的日志、监控那一部分引过去。

接下来的时间里,会议室的空气又逐渐活络起来。有人就报警等级争论了几句,有人讨论夜间值班的人手够不够,话题一段段转移,看似回到了普通项目会议的轨道上。

只有放在桌面上的那一叠方案,被翻得那几页,边角微微卷起,有几处被笔尖点过的地方,墨迹还未全干,映着窗外斜进来的光,隐隐发暗。

---

会散时,已经临近中午。

人一窝蜂似的起身,椅脚在地上磨出一阵细乱的声响,茶杯碰在一起叮当作响。有人收拾东西出门,有人还在门口继续商量接下来的排期。

郦苒把投影仪关闭,屏幕一下暗下来。她没急着走,低头一页页把自己的那份方案翻回去,顺手捋平几处被划得重重的折痕。

有人从她身边绕过去,脚步略紧。

然后,一只手在桌面上停下,刚好按在另一份摊开的纸上。

“这份,可以给我留一份标注版吗?”

是岑砚的声音。

她抬头,看见他已经解了大衣纽扣,衬衫袖口挽起一层,露出小半截手腕。腕骨线条分明,表带扣得一丝不苟,手指节处沾着一点墨迹,大概是刚才画线时蹭上的。

“你刚才圈的那些?”她问。

“嗯。”他把那份带着圈圈点点的方案抽出来,轻轻抖平,“免得回头你只记得‘要重写’,不记得哪里要重写。”

话里难得带出一点近乎打趣的意味,却没有半分轻慢。

郦苒伸手接过,指尖碰到纸张边缘时,那些圈出的字正好晃在她眼前——每一笔都不算夸张,却一条条把她原本刻意留白的部分勾勒得分明。

她忽然觉得,这份方案再也不是昨晚她一个人伏案时反复调整的那张网,而是一张被人挑出了若干破口的草图。那些破口并非他“画”出来,而是原本就在那里,只是被一支笔、几句话照了个照。

“你的逻辑写得很好。”岑砚说,“该算的都算到了。”

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只是有些地方,你明明知道会出事,却还是写成了‘后续可优化’。”

这句话说得不轻,却也不算责备,更像是看惯了种种避重就轻之后,对一种熟悉手法的温和拆穿。

郦苒指尖微微用力,压了一下纸角。

“有一些东西,”她低声道,“如果先写在纸上,就会变成必须遵守的承诺。可一旦时机不对,上面的人不会改时间,只会改那几句。”

她没有把“理财事故”的字眼说出口,却下意识在心里补上——那时,她学会了这种“聪明”:把最坏的想象留在心里,不写进方案,就不必在签字那一刻亲手按下。

岑砚似乎看懂了她没说完的那一截。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了半秒,并没有追问。

“把你心里那一套,写出来。”他只这么说,“至于上面最后删成什么样,那是他们要承担的责任。”

他向后退半步,把走廊的光让了进来:“但至少,在我们的版本里,那些字出现过。”

——至少,在他们自己的账本上,留下过一行“我当时看见了”。

这句话像一簇火,把她心里那块一直冰着的地方轻轻烤了一下。

她忽然想起他在大堂里看着电子屏时那句不咸不淡的评价——“轻下来的,总得有地方接重。”

如今,他显然是打算把这份“接重”的账也算到自己这一栏里。

“那就……”她把那叠纸合上,声音轻了一点,“等会儿麻烦你提前给我一点时间,我们把你那一版也写进去。”

“我已经跟产品那边说了,会后再约一个小会。”岑砚点头,“你这两天先改出自己的极端版,再来和我吵。”

“吵?”她挑了挑眉。

“对。”他很自然地说,“策略这种东西,不吵一吵,最后只会变成一句‘模糊共识’。”

他看了看表,像是想起什么,又补了一句:“吵归吵,你午饭还是得吃。别像上一个项目,有人忙着调模型,最后自己先熔断。”

“你怎么知道我还没吃?”她脱口而出。

“因为你桌上那半个三明治,从上午九点就放在那里。”他淡淡道,“平台区的监控,不只是监控机器。”

这句话说完,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像玩笑,唇角略略一动。

“去吧。”岑砚挥了挥手,“吃饱了再回来画你的极端版。”

他转身离开,步子仍旧不紧不慢。阳光从走廊那头长窗透进来,在他肩头、背脊上落了一道浅浅的光边,把整个人的轮廓勾得利落分明。

郦苒站在会议室里,手里捏着那份被圈得密密麻麻的方案,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吐出一口气。

她低头重新翻开那一页“示意对话”。

那几句本来用来示范“温柔语气”的话,此刻看上去却不再只是“温柔”二字可以概括。每一个字后面,都像藏着一条看不见的岔路——往哪边走,谁该喊停,什么时候必须有人把虚拟的对话交还给现实的手,这些都不再能靠“感觉”一笔带过。

她用笔在边上加了一行小字,字迹很小,却写得极认真:

> “本系统不承担救助功能,但有义务在看到悬崖时提醒对方前方有崖。”

>

写完,她自己看了一眼,忽然觉得这句比昨夜绞尽脑汁写出的那些“用户体验说明”更像一条真正的规则。

风从门缝里灌进来,吹起桌角一点纸。

她将那叠方案重新按平,心里缓缓升起一个模糊的念头——这一次,她也许不会再把最坏的那套只藏在脑子里,而是要和那个“看门的人”一起,把它写上纸,再一起想办法,撑住它。

外头走廊上,人声渐远。十五楼的灯在白昼里显得有些多余,却一盏一盏亮着,像一整片被提前点起的夜帘。

暗潮还在水下,但至少,有人已经开始在岸边画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