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隋珠传 > 第2章 青庐

隋珠传 第2章 青庐

作者:青山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7 12:43:12 来源:文学城

青庐内一片死寂。

时间仿佛被无形的冰冻结,又被不知名的力无限抻长。杨静煦蜷缩在青狐裘里,毛皮包裹住的暖意与骨缝里渗出来的寒意正激烈相搏,最终却只在皮肤表层焐出一层薄薄的、虚假的温热,根本护不住那从心底漫上来的寒凉。

她全身的感官都像被拉到极致的弓弦,每一寸神经都紧绷着,精准地指向帷布外那个沉默的存在。没有呼吸声,没有衣料摩擦声,连风吹过院角草木的轻响都似被吞掉了。这种绝对的安静,比昨夜甲胄铁索的声音更令人心悸。

在长秋监的七年,她早已学会与寂静共处。可此刻门外的静,是空的,是深不见底的,像有只蛰伏的兽,正敛着爪牙,在暗处耐心地等待猎物松懈的瞬间。

她紧紧攥着怀里的琉璃灯,蛇形灯座的棱角深深嵌入掌心,疼痛让她保持清醒。这是她的“明月”,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一点光,也是她此刻唯一能完全掌控并从中汲取微弱勇气的东西。她甚至不敢让它光亮太盛,丝棉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敢在缝隙中窥见一丝月白,仿佛那光晕也是会被夺走的危险品。

远处,皇城方向传来了低沉而悠远的晨钟,一声接着一声,穿透青灰色的黎明,也穿透了虞宅死寂的院墙。

钟声入耳,如同一个指令。

门外,那几乎与寂静融为一体的存在,立刻有了动静。杨静煦听到极其轻微的衣料摩擦声,是外面的人站了起来。她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告别,脚步声极快地远去,如同她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渐亮的晨光里。

走了?

杨静煦非但没有感到放松,心反而提得更高。这突兀的离开意味着什么?是去联络同伙?通风报信?还是仅仅因为晨钟报晓,便是某种行动的暗号?

青庐内再次只剩下她一个人,以及怀中这盏微亮的琉璃灯。

外面的世界随着天色渐明,轮廓逐渐清晰,但这份清晰并未带来安全感,反而让昨夜残留的血腥与混乱更加触目惊心。她维持着蜷缩的姿势,一动不动,耳朵捕捉着任何一丝异响,直到四肢都开始僵硬发麻。

并未过去太久,也许只是两刻钟,那熟悉的、几乎微不可闻的脚步声再次由远及近,仍旧停在门外便不动了。

“娘子,我取了些吃食来,”她声音停顿了一会,见里面没有反应,半晌又说,“都是自家做的寻常浆饼,娘子夜里怕是受了惊吓,吃点东西肠胃能妥帖些。”

杨静煦其实并不饿。但听她语气恳切,再想想自己此刻的处境,对方既然能来去自如,若真存了歹意,她躲是躲不过的。倒不如大大方方面对,看她究竟要做什么。

她将狐裘推开,理了理发皱的衫子,又伸手将头上歪斜的钗钿扶正。指尖触到一支断了流苏的金步摇,忽然想起昨夜兵卒闯入时的混乱,心口一紧,却还是逼着自己挺直脊背端坐于蒲团之上,声音极力压得平稳:“你且进来。”

一只手轻轻掀开帷布,拉起布角,利落地往旁边束好。晨光便顺着这道敞亮的缝隙涌进来,在青庐里扬起无数细微的粉尘,像散碎的金箔,在空气里旋舞。

那人个子不高,穿一身黑色圆领衫,戴着幞头,分明是商贾男子的打扮。手里提着个木头食盒。晨光将她的身影浸染成一片朦胧柔和,像裹着一层毛茸茸的光晕,连周身的空气都仿佛跟着亮了几分,仿佛是她本身在发光。

那人眉眼低垂,并不抬头看人,她将食盒放在一边,扶起倒在一旁的几案放在杨静煦面前。她打开食盒,摆出了一盘热腾腾的蒸饼,一碟盐渍小菜,和一壶米浆。

“事情仓促,没备下像样的东西。眼下只有这些粗实食,娘子姑且将就一顿。”那人将碗摆在桌子上,取了双竹筷,用布擦了擦,才双手递过来。

杨静煦一直紧盯着她,试图看出她的真实意图,可眼前人自始至终低眉顺眼,语气温恭得挑不出半分错处,举手投足间的熟稔,倒像是已在她身边照料了许久

“你是谁?为何在此?”

“小人姓赵名刃娘,家住南市旁的从善坊,平日在南市做些丝麻买卖。家人本是虞家部曲,昨夜虞家有喜事,小人来帮忙,见娘子独困在此,实在不忍,便冒昧留下了。”话说得流畅,字句衔接自然,像在唇齿间滚过百遍千遍。

赵刃娘,丝麻生意,虞家部曲,路过帮忙。杨静煦将几个词在心里过了几遍。她不知市井商贾该是怎样的言行,却明白,抄家之后,不会有哪个帮忙的奴仆特意折返,只为守着一个刚进门的新妇。更不会有人能在院门落锁,又有士兵守卫的地方,提着食盒来去自如。何况昨夜她递来的狐裘,毛亮皮顺,分明价值不菲。

“你可知晓虞家是因何事论罪,众人被押解到了何处?”杨静煦忍不住出言试探。

赵刃娘从容回答:“昨日众人被押着往洛阳县廨方向去了。小人猜测,这事大约与几个月前杨玄感叛乱有关。虞家郎君虞绰,一向与杨玄感交好。如今但凡沾了杨玄感关系的,都被拿了去。听说先前为这事,皇帝在河北前前后后杀了上万人。只是不明白,为何隔了数月,才又想到要处置虞家。”

“恐怕,是因为我。”她想起那位做皇帝的亲叔叔,婚期是半年前定下的,那时还没有这场叛乱。可叔叔偏要在她出嫁这天清算虞家,用意再明白不过。是要让她亲眼见证,以此彰显他的天威。她又记起昨夜那个紫袍文官,不知与带队的武官说了些什么,想来如何处置自己是临时下令更改的,只是他们究竟还有什么图谋,她一时猜不透。

“娘子,蒸饼要凉了。”赵刃娘适时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劝抚,“不论怎样,总要先吃饱了,才有力气计较旁的。”

“赵娘子也一起用些罢。”杨静煦语气平静,指尖摩挲着筷子。

赵刃娘抬眼,目光清明:“娘子是担心食物不妥?”她不等回答,已自然地在几案对面的蒲团上跪坐下来,“小人明白。”

只见赵刃娘执起竹筷,那双手动作利落却不失优雅。她将每样食物都尝了一口,动作从容不迫。待她放下筷子,才抬眼看向杨静煦:“现在娘子可放心用了。”

杨静煦被她这般直白的应对说得有些语塞,只得低头用竹筷夹起一块蒸饼。

杨静煦咬了一小口蒸饼,不由得眼前一亮。

这饼竟是甜的。

不是宫中惯用的饴糖那般甜腻,而是清淡的蜜香,恰到好处地融在松软的面皮里。她已经很久没有尝到这样的滋味了,长秋监里的饮食从来只求果腹,哪里会在意口味。

她又咬了一口,细细品着这份意外的甘甜。连日来紧绷的心弦,竟被这简单的滋味轻轻抚慰。连她自己都没察觉,那始终紧绷的唇角,不自觉地柔和了几分。

她小口小口地吃着,注意到对面的赵刃娘吃得十分专注,每一口都细嚼慢咽,连捧着陶碗的姿势都显得格外郑重。

“这米浆……”杨静煦轻啜一口,发觉竟是温过的,带着淡淡的酒香。

“合卺酒是喝不成了。”赵刃娘抬眼,目光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和,她举起酒碗,“小人便以浆代酒,愿娘子从此平安顺遂。”

这话说得轻,却让杨静煦心头微动。她看着碗中澄澈的浆液,忽然意识到这矮几正是昨日婚礼的桌子,此刻她与赵刃娘相对而坐,这简陋的一餐,竟像是在补全昨夜未完成的同牢合卺之礼。

七年来,这还是第一次与人同席而食。

两人安静地用着早膳,蒸饼的甜香与米浆的酒气在空气中交融。待杨静煦放下筷子,赵刃娘也适时用完,开始收拾碗筷。她将每只碗都倒扣着叠放,包蒸饼的油纸被她仔细抚平折好,收入袖中。

“市井人家,习惯了物尽其用。”赵刃娘察觉到杨静煦的目光,轻声解释。

赵刃娘将食盒收拾妥当,温声道:“娘子脸上还带着昨夜的妆,这青庐只是临时搭建,既不挡风,也不御寒,不如先去卧房梳洗。婚房就在西院,一应脂粉香料想必是齐全的。”

杨静煦闻言,抬手轻触脸颊,这才想起眉心还贴着那朵歪斜的花黄。她摇了摇头,目光扫过青庐内喜庆的装饰,轻声道:“虞氏一族既是文官世家,想必藏书颇丰。我惯与书卷为伴,带我去书阁便好。”

她试着起身,蜷缩整夜的双腿酸软无力,身子一晃就要跌倒。赵刃娘及时伸手扶住她的手臂,那力道稳得惊人。

“娘子当心!”

杨静煦借着她的力道站稳,赵刃娘并未松手,而是轻轻托着她的胳膊,扶着她走出青庐。青庐外白日刺目,她下意识地眯起眼。

院中的狼藉在秋日薄阳下无所遁形。翻倒的食案倾覆在地,昨夜还悬挂在廊下的锦帷被扯得支离破碎,碎瓷片与干涸的酒渍混杂在落叶。一只铜酒壶滚在石阶下,壶身凹了一块。几个炭盆翻倒在地,黑炭块滚得到处都是。

赵刃娘扶着她小心绕行。经过一丛被踩坏的菊花时,杨静煦看见碎花瓣里沾着几点暗褐色,立即转开视线。不远处的地上扔着一柄团扇,扇骨已经折断,绣着的比翼鸟陷在泥里。

“留神脚下。”赵刃娘带着她避开一堆撕碎的纸页,秋风刮过,染着朱砂的婚书残页哗啦作响,“永结同心”的残句在风中翻飞。

墙角堆着几个劈开的箱笼,露出里面大红大绿的绸缎。一阵风过,几片枯叶打着旋落在那些鲜艳的衣料上。那些金线绣制的鸾凤被粗暴地扯出裂痕,如同被开膛破肚的珍禽。

杨静煦望着这精心布置的残局,终于看清了自己在这场祭礼中的位置。她与这些破碎的礼器别无二致,都是被精心妆点后送上祭坛的牺牲。那位端坐九重的亲叔叔将她当作最完美的祭品,在吉时呈上,又在最恰当的瞬间亲手扼杀。

如同将明珠从高楼抛下,听的便是这碎裂时的声响,他要让所有人都听见皇权的雷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