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岁时食肆[美食] > 第18章 上元篇:炸油搥

岁时食肆[美食] 第18章 上元篇:炸油搥

作者:莎赫札德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16 21:48:57 来源:文学城

食肆的后厨近来总是飘着一股异于往常的甜香,还夹杂着些微焦酥的油香。源头便是胡蜜娘和她正在专注制作的新点心。

只见胡蜜娘正将用新鲜奶浆揉好的面团在掌心搓弄,那面团被捏制成一圈向上跳跃、状似火焰的盏托,边缘薄而中凹。

姜糖越看越觉得眼熟,这模样,这构造,不就是唐朝豪华版的蛋挞托子!

“蜜娘姐姐,你这手艺真是绝了!”姜糖忍不住赞叹,“手搓蛋挞!光这皮子就够瞧的了!”

“胡说什么。”胡蜜娘闻言又好气又好笑,飞了她一个带着笑意的眼风,手下动作不停,“这叫火焰盏口搥。”

胡蜜娘解释道,油搥是唐朝上元节的传统特色点心,等她的火焰盏口搥做成了,就会是岁时食肆的上元节招牌菜。

这名字听着就带着几分胡风与火气,姜糖好奇地凑在灶台边虔诚观摩。

只见胡蜜娘取来早已备好的两种内馅,一甜一咸,小心地填入那“火焰盏托”之中。

甜的是蜂蜜枣泥馅,选用上好的金丝蜜枣,去核碾泥,只调入少量土蜂蜜,保留了枣子本身的馥郁果香。

咸的则是乳酪羊肉末馅,取嫩滑的羊里脊细细剁成末,与捣碎的醇厚乳酪、少许胡椒一同搅拌,闻着便觉香气扑鼻。

姜糖正以为接下来该送入胡炉烘烤,却见胡蜜娘转身将油锅烧得滚热。

她这才恍然大悟。这看着像蛋挞的点心,竟要使油炸糕的功夫。

只见胡蜜娘用银箸夹起生坯,沿着锅边轻轻滑入热油之中。

“刺啦”一声轻响,白色的面坯在清澈的胡麻油里瞬间被无数细密的金黄气泡包裹,欢快地翻滚、膨胀。

面皮在高温下急速定型,表面炸出深浅不一、酥脆诱人的焦黄色泽。

那些刻意捏制的褶皱处,因热力作用形成了格外蓬松酥脆的泡泡,煞是好看。

待得炸至金黄,捞出沥油,稍晾片刻,胡蜜娘便夹了一个吹吹凉,递到姜糖嘴边:“尝尝看,小心烫。”

姜糖早就被那香气勾得食指大动,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口。

“咔嚓”外层是极致的酥脆,带着奶香与油香,内里却因快速油炸而保留了近乎软糯的层次。

先尝到的是蜂蜜枣泥馅,蜂蜜的清甜恰到好处地引出了枣泥醇厚的芳香,甜美宜人,丝毫不觉甜腻。

再尝那乳酪羊肉末馅,则是另一番天地,浓郁的奶香与羊肉鲜美的汁水瞬间在口中爆开,让人回味无穷。

“唔!太好吃了!”姜糖眼睛都亮了,一边被烫得直呵气,一边含混不清地开始她的彩虹屁轰炸。

“蜜娘!你这手艺真是天上地下独一份!你这哪里是做点心,分明是在变法术。我看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也没有这等美味!”

她绞尽脑汁,把能想到的赞美之词一股脑地往外倒,直把胡蜜娘夸得那双向来灵动的美眸都弯成了月牙儿。

“就你丫头嘴甜!”胡蜜娘嗔怪地又夹了一个塞到她手里,“好吃就多吃些,堵上你的嘴!”

姜糖接过,嘿嘿一笑,心满意足地继续享用这意外得来的美味,只觉得这穿越的日子,因着这些可爱的人与层出不穷的美食,真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骚扰过胡蜜娘,吃完了火焰盏口搥,姜糖回到大堂,又觉得最近有点想李渔了。

老爷子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一张嘴能从《烧尾宴食单》点评到《山家清供》,但他有个顶好的优点:从不打谜语。表达欲旺盛到恨不得把世间所有谜底都摊开来,唯恐你瞧不明白。

平日里,只要李渔得了闲,便会摇着折扇,把姜糖叫到跟前,将那些奶奶没讲过的传统、岁时节日的典故、神鬼精怪的轶闻,掰开揉碎了讲给她听。

无论繁缛与否,他都能说得妙趣横生。一个乐于倾囊相授,一个虚心好学不倦,这一老一少之间,便渐渐生出些半师半友的情谊。

时间长了,李渔竟然把自己的《闲情偶寄》手稿也拿出来让姜糖校对誊抄,美其名曰“练字识理两不误”。姜糖自是受宠若惊,校对得格外认真。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一次姜糖读得入神,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在校对,竟不慎改了批注。

这下捅了马蜂窝了,李渔气得罚姜糖抄书。

姜糖忽然想起来,就是从那天后自己就没见到李渔了。

“李渔呢?怎么最近都没见到老爷子了?”

姜糖翻开新的一页宣纸,甩了甩酸麻的手,一边继续奋笔疾书一边说。

“这得问你呀,”瑶掌柜正在柜台后拨弄算盘,闻言抬起头,表情十分无辜自然:“噢,我没说过吗?李渔是你的人呀。”

姜糖转过身,看起来震惊极了。

瑶掌柜笑眯眯的,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他兼职司历一脉的春官已久,不过嘛,得是他天上的本职不忙的时候,才能下来帮衬。”

天……上的本职?

啊——怪不得,回想起种种,姜糖恍然大悟。

怪不得李渔明明看起来是个纯粹古人,却博古通今,谈及历代典故时信手拈来,点评古今人物时犀利透彻,上下五千年的事全都知晓。

原来,是位游历过人间已回归天位,又爱凑热闹喜欢兼职打杂的文曲星?

“什么?那他竟然罚上司抄书。”姜糖悲愤交加,笔下抄得更快了,“倒反天罡,倒反天罡!”

瑶掌柜忍俊不禁,摇了摇头,继续拨她的算盘去了。

等到姜糖抄完了罚,上元节已经临近了。

在唐朝,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是燃灯的节日。《唐会要》卷四九《燃灯》记载,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规定“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

“天宝三年啊,传奇的年号。”姜糖一边擦着食肆的桌子,一边喃喃自语。

很可惜,如今是天宝十五载。如果她来到的是744年的长安,看到的绝对是一派万国来朝、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在天宝初期,经过开元年间近三十年的治理,唐朝的人口户数达到了顶峰,国力达到了最高点。

文化繁荣,仓库充实,物价稳定,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繁华无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国际化的都市。

天宝三年,成为了大唐盛世的顶峰,一场盛大宴会最**的时刻,宾客尽欢,灯火璀璨。

李白和杜甫在这一年于洛阳相遇并结下深厚友谊。

同年,安禄山同时兼任平卢、范阳节度使,手握重兵。

同年,唐玄宗正式将杨玉环纳入宫中。

姜糖托着腮,坐在食肆的门槛上,望着窗外(虽然此刻并无景色)唉声叹气。

“哎……‘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天宝三年的上元节啊,那该是什么样子?一定是巅峰了吧?可惜,看不到了。”她小声嘟囔着,手指在地上无意识地画着灯笼的图案。

李渔刚回到食肆,风尘仆仆,手里还提着许多不知从哪带回来的物什,其中不乏一些珍稀食材。他和瑶掌柜在后厨交头接耳,瑶掌柜不停的满意地点头。

甚至,瑶掌柜还从食篓里面拎出一只八两有余的大螃蟹来,大螃蟹挥舞着钳子,面对楚地女神半分不打怵,正准备要打上一架。

都交代完了,老爷子才假装刚刚发现姜糖。他板着脸验收了姜糖“痛定思痛”后完成的、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的罚抄功课,脸上终于透出一丝微不可查的满意。

“小小年纪,叹什么气。”李渔将包裹放下,声音依旧没什么起伏,但目光却落在了小徒弟那没精打采的背影上,“不过是一次上元节。”

“那不是一次普通的上元节!”姜糖猛地回过头,眼睛里有憧憬在闪烁,那是属于后世之人对盛唐风华极致的向往,“那是‘永为常式’的开端!是巅峰的起始!张鷟写了,‘灯轮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簇之如花树’!那是火山,是神迹啊师父!”

瑶掌柜早已将李渔带回来的食材收好,此刻正在柜台后慢条斯理地挑橙子。

闻言,唇角弯起一抹了然的笑意,她看向李渔,眼神仿佛在说:“看你怎么办。”

李渔摇了摇扇子,走到瑶掌柜面前,笑眯眯地拱手:“掌柜的,今日尚未营业。”

瑶掌柜挑眉,笑意加深:“所以呢?”

“变换时空,不涉及转移客人。”李渔言简意赅。

瑶掌柜放下橙子道:“也罢。谁让小阿姜念叨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咱们便一起去瞧瞧那‘巅峰’,是何等光景。”

话音未落,她素手轻挥。

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只有一种极其细微的、仿佛空间本身在叹息的嗡鸣。

岁时食肆内部的一切设施,桌椅、屏风、灶台、梁柱都如同水中的倒影被投入了一颗石子,剧烈地虚晃了一下。

紧接着,食肆外那层无形的时空壁垒,如同一个巨大而绚丽的肥皂泡被戳破,“啵”的一声轻响后,骤然消失。

轰——!

一股巨大的声浪如同实质的潮水,瞬间涌入了食肆,将姜糖淹没。

那不是单一的声响,而是由无数种声音混合而成的、盛世狂欢的交响乐。

鼎沸的人声、悠扬的乐声、小贩穿透力极强的吆喝、孩童清脆的笑闹、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嘚嘚声、车轮碾过的辚辚声……还有那无处不在的、甜腻的、混合着油脂、香料、糖和淡淡火药气的节日气息。

姜糖猛地从门槛上跳了起来,心脏在胸腔里擂鼓。

她难以置信地看向门外,岁时食肆的位置和外貌已然发生了变化。

它不再是她熟悉的那间隐于市井的小店,而是变成了一座三层高的、飞檐斗拱、灯火通明的风雅酒楼。

雕花的木窗敞开着,隐约可见内部陈设的屏风与字画,一看便是文人雅士们会流连忘返的所在。

而周遭,无论是隔壁绸缎庄笑容可掬的掌柜,还是街上摩肩接踵的行人,没有一个人对这间突然“出现”的酒楼表现出丝毫诧异,仿佛它本就在这里。

胡蜜娘系着围裙,正指挥着几个新面孔的伙计擦拭本就光可鉴人的桌椅;

其他几位大师傅也在后厨方向忙碌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融入外界的喧嚣,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见怪不怪。

“还愣着做什么?”李渔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不是想看吗?”

姜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盛唐的空气都吸入肺腑珍藏。她一步踏了出去。

眼前,便是天宝三年的长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