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十一月的雪 >
            第21章 我用十二年,收好一束未拆的月光[番外]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十一月的雪 >
            第21章 我用十二年,收好一束未拆的月光[番外]
        
    一、高二器材室,纸带皱了一角
九月的风还裹着夏末的热,我站在物理器材室门口,手里捏着卷边的实验手册,盯着货架上贴满标签的金属盒发愣——老师说02号纸带在最后一排,可我找了三圈,只看到散落的螺丝和生锈的打点计时器。
“同学,你在找02号纸带吗?”
男生的声音从货架后传来,带着点慌乱的颤音。我绕过去,看见个蹲在地上的身影,校服外套沾了点灰尘,指尖捏着一沓纸带,最上面那页的边角被攥得发皱,像被揉过的糖纸。他抬头时,我看清了他的脸: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一点眉眼,耳朵红得像熟透的樱桃,手里的纸带还在轻轻抖。
“在、在这儿!”他慌忙把纸带递过来,指尖不小心碰到我的,像有颗小火星落在手背上,我赶紧缩回手,看着他慌慌张张把散落的螺丝往盒子里塞,连掉在地上的螺丝刀都没发现。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关咨宴的男生,会在我往后十二年的回忆里,留下比物理公式更清晰的印记——像实验室窗台上那盆绿萝,即使隔着山海,也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冒出新的绿芽。
那天下午的物理实验课,我们被分到一组。他蹲在实验台边递工具,手忙脚乱把镊子掉在地上,我弯腰去捡时,他也跟着蹲下来,我们的头撞在一起,“咚”的一声闷响。我捂着额头笑,他却红了耳根,蹲在地上找了半天,才把镊子递给我,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对、对不起。”
打点计时器“哒哒”响起来时,我盯着纸带上的点迹算加速度,他坐在对面,假装翻实验手册,余光却总往我这边飘。我故意放慢写字速度,看他偷偷在草稿纸上画什么——后来趁他去接水,我瞄了一眼,纸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举着本物理书,旁边写着“力的最后一笔向左勾”,字迹轻得像怕被人发现。
“你看这个数据,”我把表格推过去,指着平均速度法算出来的结果,“比逐差法准0.02。”他凑过来,肩膀几乎挨着我的,我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洗衣粉香味,像晒过太阳的被子。“我昨晚试了三种方法,”他指着表格里的红笔标注,“这个最稳。”我后来才知道,他的物理笔记本里,画满了实验步骤的草图,连螺丝要拧几圈都标得清清楚楚——他怕自己笨,更怕跟不上我的节奏。
实验课结束时,我的橡皮掉在货架底下,他趴在地上找了半天,把沾了灰的橡皮抠出来,用校服擦了又擦,才敢递给我。“谢谢。”我接过橡皮,看着他转身走时,还在偷偷回头看我,校服的衣角扫过地面,带起细碎的纸屑。
那天晚上,我在物理竞赛题册的扉页,轻轻写了“关咨宴”三个字,又赶紧用橡皮擦掉,只留下淡淡的印痕。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打点计时器,纸带的末端画了颗星星——我想,也许这个总爱脸红的男生,会像那颗星星一样,在某个瞬间,照亮我解不出题的夜晚。
二、高三图书馆,豆浆暖了半节课
高三的图书馆总是挤满人,我每天早上七点到教室,总能在靠窗的位置看到一杯甜豆浆,杯壁还带着温热的触感,像刚从怀里掏出来。顾依人笑着说“肯定是哪个暗恋你的男生送的”,我却知道,是关咨宴——每天早上我路过巷口,总能看到他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两杯豆浆,一杯揣在怀里,一杯放在前面的车篓里。
他喜欢坐在我对面,面前摊着物理竞赛题,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得飞快,却总在我卡壳时,轻轻敲敲我的桌子,递来张写着解题思路的便签纸。便签纸上的字迹很工整,关键步骤旁还画着小小的受力分析图,像怕我看不懂。
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甜豆浆?”他挠着头说“听顾依人说的”,可我明明只跟顾依人抱怨过一次“别的店的豆浆太甜”,还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声音轻得像呼气。后来曾雅淇告诉我,他的物理笔记本里夹着张便签纸,上面记着我的喜好:“黎溪源,甜豆浆少放半勺糖,不吃葱姜蒜,弹钢琴时喜欢关灯,解物理题爱钻牛角尖——要提醒她换思路。”那张便签纸,他夹了三年,纸页都磨软了,字迹却没褪色。
十二月的某个下午,我趴在桌上睡着了,醒来看见习题册上放着张便签纸,画着个缩在围巾里的小人,旁边写着“别着凉”。字是用铅笔写的,笔画很轻,我把便签纸夹进竞赛题册里,后来去巴黎时,也带着那本册子——每次解不出题,我就翻到那张便签纸,像能看到他红着脸画小人的样子。
放寒假那天,图书馆闭馆前,我把整理好的错题集递给她:“这是我总结的三种解法,你看看哪种顺。”他接过书时,指尖碰到我的,像有电流窜过,我赶紧缩回手,看着他把书抱在怀里,像抱着什么珍宝。后来我才知道,他在那本书的最后一页,夹了片银杏叶,叶脉上写着“等雪停了,一起去吃火锅吧”——那片银杏叶,他后来托曾雅淇转交给我,叶子已经干了,字迹却还清晰。
学校艺术节时,顾依人拉着我报名弹钢琴,我犹豫着说“好久没弹了”,却在彩排时,看到他躲在后台,手里攥着个本子,里面画着我弹琴的速写。他看到我时,慌忙把本子藏在身后,耳朵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我却突然觉得,就算弹得不好,也想为他弹一次。
比赛那天,我弹了《月光奏鸣曲》,聚光灯太亮,我看不清台下的人,却在旋律的间隙,看到第一排有个熟悉的身影——他举着束向日葵,却在我弹完时,悄悄把花藏在身后,只敢远远地朝我挥手。后来顾依人告诉我,他那天买了向日葵,说“代表一定赢”,却没敢送过来,最后把花插在实验室的窗台上,看着它慢慢蔫掉。
三、巴黎的冬天,围巾暖了整个实验室
高考前三个月,我在图书馆告诉关咨宴,我可能要去巴黎读大学。他手里的笔突然掉在地上,墨水染黑了草稿纸上的受力分析图,却还是笑着说“巴黎很好,物理研究很前沿”。我看着他红着眼眶说“你肯定能考上”,却没敢告诉他,我其实不想走——我想和他一起去吃火锅,想和他一起解物理题,想告诉他,我也喜欢那个总爱脸红的男生。
我去巴黎的前一天,在家门口看到个保温盒,里面装着提拉米苏,附了张纸条:“巴黎的冬天冷,记得穿厚点。提拉米苏是我妈做的,甜得像你弹的《月光奏鸣曲》。”纸条上没署名,只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我知道是他,他总把喜欢藏在这些小细节里,像把月光藏在云层后,温柔得没敢说出口。
我把提拉米苏带回房间,尝了一口,甜中带着淡淡的咖啡香,像他每次递来的豆浆,暖得人心发颤。那天晚上,我在钢琴前弹了《月光奏鸣曲》,弹到一半突然哭了——我知道,那个总在图书馆给我递便签纸的男生,那个在实验室给我捡橡皮的男生,那个躲在后台看我弹琴的男生,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到巴黎的第一个冬天,我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条灰色围巾,针脚歪歪扭扭,标签上写着“关咨宴织”。曾雅淇在邮件里说,他织这条围巾时戳破了七根手指,每天晚上织到半夜,说“要赶在冬天前寄给她,怕她冻着”。我把围巾裹在身上,确实很暖,暖得像他当年在雪天里,站在我家楼下递热豆浆时的眼神。
有一次我在实验室弹《月光奏鸣曲》,裹着这条围巾,指尖落在琴键上时,突然想起高三的艺术节——他举着本子躲在后台,眼里的光比聚光灯还亮。我突然明白,有些喜欢,不用说出口,也能藏在围巾的针脚里,藏在提拉米苏的甜里,藏在便签纸的小人里,跨越山海,落在彼此的心里。
我开始收集他的消息,从顾依人的邮件里,从曾雅淇的论文里,从黛桐青寄来的“动量”小鼠照片里——我知道他考上了本地的大学,学了物理专业;知道他当了物理老师,教的班在我当年的教室楼下;知道他结婚了,妻子会做提拉米苏;知道他有个女儿,叫念念,喜欢画月亮阿姨。
每次看到他的消息,我都会在实验日志上写一句:“今天,关咨宴又教会了学生解物理题。”像在跟当年的他分享,也像在跟自己说,那个照亮我青春的男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照亮更多人的路。
四、学术论坛的重逢,他递了条新围巾
今年秋天,学校承办了“量子物理与生命科学交叉论坛”,曾雅淇告诉我,关咨宴会来。我提前一周就开始紧张,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怎么跟他打招呼,怕自己又像当年一样,说不出话。
论坛那天,我站在实验楼门口,看到他从教学楼走过来,穿着浅灰色衬衫,袖口卷到手肘,手里拿着本物理课本,和当年在图书馆的样子,慢慢重合在了一起。他看到我时,愣了一下,手里的课本差点掉在地上,像当年在器材室那样,耳朵又红了。
“关老师,好久不见。”我先开口,声音却有点发颤。“黎博士,欢迎你。”他递过来一条新的灰色围巾,针脚比当年整齐多了,“巴黎的冬天冷,这条是我新织的,你试试。”我接过围巾,裹在身上,突然觉得,时光好像没走——还是那个总爱脸红的男生,还是那个把喜欢藏在细节里的男生。
他带我去看物理实验室,里面有台旧显微镜,镜筒上有个小坑——我一眼就认出来,那是我当年不小心磕的。“你当年用这台显微镜,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他指着显微镜,眼里带着笑,“还说像织毛衣的纹路。”我看着他,突然想起高三那年,我们蹲在实验室里给“动量一世”喂粮,他说“等它们繁育到第十代,我们就去领证”——那些没说出口的约定,像显微镜下的细胞,清晰得像昨天。
学术报告结束后,我在音乐教室弹了《月光奏鸣曲》。念念坐在旁边,睁着大大的眼睛,听得入了迷,说“阿姨的琴声真的像月光”。关咨宴站在门口,看着我,眼里的光比当年更温柔——他身边站着他的妻子,笑着说“早就听咨宴说,你的琴声很好听”,像在跟我分享,也像在跟我告别。
弹完琴,他递给我一本旧书——是当年那本《物理竞赛真题集》,扉页上有我的签名,最后一页夹着的银杏叶,叶脉上的字迹还清晰:“等雪停了,一起去吃火锅吧。”“我一直留着,”他说,“想等你回来,一起去吃。”
我看着那片银杏叶,突然觉得,所有的遗憾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各自的世界里,活成了当年期待的样子。他在小城市里教孩子们解物理题,守着自己的家人;我在巴黎的实验室里研究量子物理,追逐着当年的梦想。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当年的光。
五、银杏林的告别,我收好一束月光
论坛结束那天,我们在学校的银杏林里告别。念念给我画了幅画,画里有个穿白大褂的女人在弹钢琴,旁边站着个举着物理书的男人,头顶写着“月亮阿姨和爸爸”。“阿姨,我会好好学习物理,”念念拉着我的手,“以后去巴黎看你。”我蹲下身,抱着她,眼里有点发热:“好,阿姨等你。”
关咨宴站在旁边,看着我们,嘴角带着温柔的笑。他递给我一个保温盒:“这是我妻子做的提拉米苏,跟当年我妈做的味道一样。”我接过保温盒,突然想起去巴黎前,家门口的那个保温盒——时光好像绕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却多了些释然和温柔。
“我要回巴黎了。”我转身要走,他突然叫住我:“黎溪源,谢谢你。”我回头看他,他的眼里带着笑,“谢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
我站在银杏林里,看着他和他的家人,突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结局。我用十二年,收好一束未拆的月光——不是遗憾没在一起,而是感谢那个总爱脸红的男生,用他的温柔和认真,照亮了我的青春,也让我学会了,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去照亮别人的路。
车子慢慢开走时,我看着窗外的银杏林,叶子落在地上,像铺了层金色的地毯。我打开保温盒,尝了一口提拉米苏,甜中带着淡淡的咖啡香,像当年的味道,也像关咨宴的温柔——那些藏在纸带、便签纸、围巾、提拉米苏里的喜欢,像物理公式里的守恒定律,永远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彼此的心里。
回到巴黎的实验室,我把新围巾搭在椅背上,把念念的画挂在钢琴上方,把那片银杏叶压在实验台的玻璃板下。“动量十五世”的幼崽在恒温箱里安静地睡着,我看着它们,突然想起高三那年,关咨宴蹲在实验室里,说“它们好像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巴黎的月光落在琴键上,我指尖划过《月光奏鸣曲》的旋律,突然觉得,所有的回忆都很珍贵——不是因为没在一起,而是因为,我们都在各自的世界里,活成了当年期待的样子,并且永远记得,那个在物理器材室里,第一次见面时,红着脸递纸带的男生。
我用十二年,收好一束未拆的月光,也收好对他的感谢——谢谢你,关咨宴,谢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让我成为了更好的黎溪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