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石头记--金陵梦起 > 第14章 第九十四回

石头记--金陵梦起 第14章 第九十四回

作者:会PCB的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5 02:50:27 来源:文学城

却说抄家之后,未几月余,市井萧条,坊巷如秋。道路间或见老弱担薪,童子负稻,面有饥色;而近郊原野,畦陇零乱,亦少昔年歌笑。宝玉自破庙出,衣裳尘土,步趋荒陂之间,举目但见云脚低垂,风过枯篱,禽雀惊散,心下凄然。

原来此际,城中人心未定,坊肆多闭;宝玉无所投止,或于桥洞暂憩,或向荒祠借宿。是日天将薄暮,遥见林外茅舍三五,烟炊袅然,鸡犬相闻。宝玉心喜,遂趋其门,凝立少时,方叩柴扉。

只见一老叟披短褐而出,眉白如霜,手持木杖,见宝玉生面,略加审度,道:“这位客官从何而来?”宝玉连作揖道:“小子误落人世,不知所归,愿借寒门片瓦,明早即去,以劳代谢。”老叟笑道:“说甚客官?我辈乡里,粗茶淡饭,若不嫌薄,且权且歇。”

老叟招入。内有老妇正以柴火临灶,釜中清粥微沸;旁一童子抱薪而入,见宝玉,侧目相窥。老妇道:“乡间清贫,不堪待远客。”老叟笑止之,道:“看他举止,与常客不同,恐亦一时飘零人。”

少顷,粥熟,分置瓦碗。宝玉久困饥乏,然见其家贫,便先推让。老叟道:“贫不失礼,礼不碍情。你自坐,且用。”宝玉于是少进,心中惭感,默念:“我向来锦衣玉食,所不知者,乃此一碗之艰难也。”

饭罢,宝玉起谢,愿明晨助以畎亩之劳,以赎一宿之德。老叟抚须笑道:“好说。明日若不嫌手生,试与我同下田畴。”

是夜宿于草榻,窗纸微明,闻虫语唧唧,风过竹梢,有如琴瑟。宝玉翻覆难寐,忆及潇湘旧游,凄断不堪。至四更,鸡初鸣,老叟叩窗道:“天色微曦,可起了。”宝玉应声而起,束发整衣,随之而行。

彼时东岭已白,薄雾笼田,水纹如练。老叟挽裤涉畦,教宝玉执锄,道:“此畦新翻,泥须细拍,不可浮根;彼行水口,当疏其滞,莫使伤苗。凡田事,有缓急之序,勿躁。”宝玉唯唯,试力挥锄,初时手痹臂酸,汗下如雨。

少时,日光微出,露珠滚落;田头彼此相唤,耕牛喷气,乌鸦掠空而鸣。老叟看宝玉气喘,笑道:“读书人亦可知农事,劳与逸本无定分。”宝玉喘间答道:“向来但以诗酒为乐,未尝一试锄头。今知粒米成之维艰,羞愧何限。”

那边妇人携饭送至田头,一瓢清水,一盂稀粥,佐以家腌野菜。宝玉接过,双手战颤,暗自思量:“此饭虽薄,味却近真。”饮毕复作,腰背酸痛,然心气渐静,耳内但闻水声、鸟声、锄击泥声,相和成章。

正值午后,风力稍作,云影漫移。老叟倚锄与宝玉小坐田畔土阜之上,指远山道:“那岭之外,旧有一读书人,不悦官府督责,笑弃去,归耕终老。乡党称其拙,然世人羡之。吾每思之:五斗之米,岂可折我腰?”

宝玉闻言,心如受杵,猛然省悟:“我昔以繁华为可恋,今见老叟一室清苦,反得安然,岂非真乐?”老叟拍膝笑道:“乐在心,不在物。饥时粥可甘,渴时水可美。君但试之,自知其味。”

宝玉目送田风吹麦,绿波起伏,胸中郁结略解,遂取一枝短笔,于旧纸背上成一诗,自题曰《田家乐(初稿)》:

> 东风吹绿畦痕暖,细雨和尘入布裳。

> 荷锄趁晓人声远,带月归来鸟语长。

> 半釜清羹分社稷,一炉微火照茅堂。

> 客来不问名与姓,坐看浮云过短墙。

老叟看毕,颔首道:“虽不晓你们读书人的格律,但此意却真。”宝玉谢之,道:“但愿日后能守此心。”

当晚归舍,老妇以旧被相覆,童子以柴添火。宝玉环顾陋室,心气渐定。至夜深,星斗横天,偶有犬吠远应。宝玉倚门而坐,自念:“若得林姑娘与我看此星斗,纵清苦亦可。”言已,鼻间酸涩。

次日复作。老叟指教更细:“此处需排水彼处需蓄水;苗贵在疏,不贵在密;秧根既稳,自能抽芽。”宝玉执锄而行,渐觉手法生熟互转。邻里见其衣饰旧而举止雅,问之来历,宝玉但笑不答。

又过数日,田事小息。宝玉随老叟至村口古槐下歇脚。忽闻远处足音轻响,一老者披鹤氅,髯白如雪,目光澄澈,负一竹篓,内若有卷轴。老叟起身施礼,道:“仙长何至?”老者微笑摇头:“何仙之有,不过行脚之人耳。”

宝玉起身相见,心中诧异。老者盯宝玉少顷,道:“你眉宇间忧结未散,胸中有滞,有所思而不得。”宝玉拱手道:“实不相瞒,家多故,人与事皆如飘蓬。所恋一人,今隔山海,未有音耗。”

老者点首,乃自篓中取一卷古方,其纸黄如旧,香若兰苕,递与宝玉,道:“此方非治形疾,但可医心病。世人病多由心起,心若定,百窍自通。”言罢,目注宝玉,缓缓吟二句:

> 世药能医痰与血,何人识取一心安。

> 若将本性为丸服,万虑消时自不难。

宝玉听之,恍若当头一杵,双手接卷,肃然如对高人。老叟亦叹息道:“人间方书多治皮相,未识此义。”老者微微一笑,向西一指,道:“云开见月处,便是去路。”言罢,转身而行,衣袂飘然,须臾不见。

宝玉怔立良久,翻视卷内,字画古劲,方名朴质,多是调息、静心、节欲、简食之语,末尾却云:“药不在草木间,理在寸心上。”宝玉长揖向槐,道:“承教。”老叟在旁笑道:“此人来去如风,我十余年仅见两次。”

当晚宝玉归舍,向老妇求一净处,以便展卷静坐。老妇笑应道:“东壁下去,旧几一张,可凭。”宝玉遂端坐默思,依卷中法,先调呼吸,后审胸意,未几,胸中繁声渐息,外物如远,惟闻窗外风过篱梢,滴答竹影入地。

且表宝玉于村居得安。那边潇湘旧馆之人早散,林黛玉自别贾府,暂寓尼庵。庵在城西偏外,松桂萧然,殿宇虽敝,而一院清虚。妙玉为庵主,素性清冷,语多寡合。彼时冬尽春回之交,雨脚斜飞,竹梢滴翠。

黛玉居一小室,榻前有旧案,案上置茶一盏、卷数帙。她素日病躯,至此亦觉气弱,然心思较昔稍定。或搁卷而立窗前,看檐水串串,或掩卷浅吟:“归去来兮”,忽复收声,自笑曰:“此非强言可得,须心自安之。”

妙玉偶至,见黛玉倚窗,问曰:“近来可安?”黛玉欠身道:“多赖师父容留。俗缘未已,心常摇动,然亦知病根不在身。”妙玉低声道:“人多求药于外,不知药在内。心若直,身自安;心若横,药石无功。”

黛玉点头,复道:“昔在园中,见花悟无常,然未能不伤。今处清寂,念头稍少,方知伤从执起。”妙玉道:“能知此已不易。然清寂亦不必执,随缘而安,方免所困。”言讫,略一颔首而去。

黛玉独坐良久,展《陶集》,读“结庐在人境”数语,忽忆宝玉昔时与她谈“真与假”,心中酸楚,旋而自解:“既知真意在心,暂别又何妨?”因和案自语:“若其人心不改,天涯亦邻;若其心改,咫尺亦远。”

是夜微雨,灯影如豆。紫鹃煎薄粥奉上,悄声道:“姑娘可用些?”黛玉含笑受之,嘱曰:“我病不在此,且随分而已。”紫鹃道:“姑娘如今话头不同往日。”黛玉道:“世事逼人,我若再以泪自苦,反负旧人。”紫鹃低头称是。

自此黛玉日课读书一卷,静坐片时,夜深则以素手理素衣,针指往来,心不复乱。或小步至庵后竹间,闻钟声远动,便驻足而听,觉胸中诸绪如丝者,渐一一自解。她偶亦记宝玉,然记而不苦,念之如念春雨,来则来,去则去。

却说村中立夏,田苗抽新。宝玉随老叟修渠补圩,作息有序。其间偶至村塾旁听童声朗朗,忽忆昔日家塾训誡,心下自笑,念“读书本为明心,不为求禄。”至晚,复展古方小坐,久之,目明气和。

一日,宝玉独行村外。彼时天将昏黑,西岭一线残霞,田际烟火星星。行至古槐旁,忽闻有人低唱,声清而远,似有若无。宝玉循声而往,但见前日所遇白发道人,负手立于风中,袂不动而风自绕之。道人见宝玉,笑而不语。

宝玉趋前一礼,道:“前日承赐古方,心下清宁多矣。然某人尚在天涯,未可相见,念之未免动摇。”道人道:“念起即病,病知则差。汝但依方自省,毋以外物扰其中。”宝玉问:“他日相见,亦可用此方否?”道人道:“可。”

道人复指远处庵影,道:“彼处亦有人读此书。”宝玉心惊,欲再问,道人已转身入暮色中。宝玉久久不动,心下如得秘钥,默念:“原来天地间,所学者同。”遂返舍。

次日清晨,老叟道:“今当转作另一畦。”宝玉答应,精神殊胜。邻里妇人笑谓:“这位客官,手上起了茧。”宝玉亦笑,伸掌相示,掌上微茧如豆,心中反觉欢喜。老叟叹曰:“劳而后知息,息而后知乐。”

是夜,星河在上,田风拂衣。宝玉取出古方,复读末语,掩卷长叹:“药不在草木间,理在寸心上。”因思:“他日得与林姑娘共读此卷,于窗下清灯之畔,一笑而已。”遂凭几小坐,至夜半方起。

且说黛玉在庵,偶读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意有所会,含笑而收卷。紫鹃问:“姑娘笑何故?”黛玉道:“笑自己前日多泪。若真能悠然,何必更问南山?”紫鹃亦笑。妙玉闻之,遥点其首,道:“好个‘不必更问’。”

日复一日,村中与庵中,各自有其清寂。宝玉白日荷锄,夜读古方;黛玉朝读陶篇,暮理素衣。虽未相见,而所向大略一途。远山在望,春水在前,人的心忽然简单起来,似把千重网尽皆拂去,只留一线月光,照在门前的青石上。

忽一夜风急雨骤,草屋作响。宝玉起而固门,旋见童子拥柴而入,笑曰:“天雨大,渠旁恐崩。”宝玉披衣出,与老叟提灯修补。雨中泥水上涌,灯花摇红,宝玉以麻绳缚束溃处,手膝俱泥,心下却定,不复昔日浮躁。

至天明,雨脚顿歇。老叟笑指渠曰:“险几破圩,多赖你。”宝玉拱手谢不受,道:“我本欠诸公,今得一用力处,反为幸事。”老妇端粥至渠边,宝玉接而尽之,觉疲困消散,胸中一团热气从脊背升起,直达眉心,神清气和。

此后数日,天气转晴。宝玉随老叟折柳补篱,间或以旧纸写数句小诗,贴于梁间,童子见之,念而不解,笑以为戏。宝玉不辩,惟自怡然。晚间或与邻里坐于槐下,听老人讲古事,说乡间祭祀、耕读家风,世态寡欲,反觉新鲜。

那边黛玉于庵中,偶听庵外沿街妇人谈米价盐价,心中却不起昔日轻蔑之感,反念“众生以食为天”,而粥食之艰,每一口皆来之不易。她遂收拾旧念,不复强求词章绮丽,不过在卷边写两句浅词自警:“多欲由心起,闲看竹成林。”

庵主妙玉见之,淡淡道:“好。”复以一纸相示,纸上亦书两句:“一念清凉地,万缘不染身。”黛玉合掌致谢,紫鹃在旁喜道:“姑娘性情渐稳。”黛玉微笑不答。

又一日,村童争传:田旁渠内得一旧瓷药盂,上书“静心”二字。老叟携归,宝玉细看,字法古朴,询童子得之处,童子指向古槐北侧。宝玉心动,忆道人所言,默许天机,不复多问,只将药盂置于窗前,朝夕一观,如有所守。

秋毫未动,而人心先静。宝玉自此寡言少语,见物见人皆含笑应之。有人问其故,答曰:“心气平,言自简。”老叟道:“此语可记。”

其后芒种将临,村社具祈年礼。老叟与乡人削竹为幡,剪纸为神,具黄酒白糍,祀于社樟之下。村童以土鼓相和,歌声琅琅。宝玉在旁侍立,见其礼简意厚,不事奢华,而人人神色和穆,心下自叹:“礼以诚成,非以器胜。”

是时渠水既足,畦间分派。两邻争一口水,各执其词,几至相讼。宝玉趋前劝止,道:“水有时而丰,亦有时而涸。若分之不均,则田一处茂,一处枯;若更相让,则彼此俱济。”旁人或笑其迂。老叟道:“试依他言。”于是先引水彼畦一刻,次转此畦一刻,往来如是,竟皆称便。宝玉面不自矜,惟退立篱下,望风动禾头,心中若有物落地之声。

没过多久,阿桃家的小儿夜里惊醒不睡,哭个不停。她抱到老叟家来问怎么办。宝玉想起卷上那句“先安其心,再调其息”,就让屋里都安静些,把孩子脚用温水洗洗,又教他娘慢慢拍着背,一起数着呼吸。过一会儿,孩子喘匀了,果真就睡稳了。屋里人都觉得新鲜。老叟笑道:“这不稀奇,不过先把心安住罢了。”阿桃流着泪要拿鸡蛋来谢,宝玉还是推开不收。

又一日,邻里修圩,土不固,众手杂投,反致崩落。宝玉取柴束为楔,纳于隙处,外以草缚,内以泥拍,少顷而固。老叟曰:“此法吾乡旧有,然久不见人用。”宝玉笑应:“我亦偶然想及。”其心渐静,所见渐明,不复昔日浮华之想。

过了会社,村学里要祭田祖。孩子们背《劝农》,先生衣带从容,说话慢慢教。宝玉站在窗外,看案上就一方旧砚、一卷素册、一把竹尺,不由得想起家里绮罗堆里的书房,反倒觉得今日这间更亲近。先生出来看见他,问:“是哪位?”老叟替他回话。先生笑道:“愿不愿进来听几句?”宝玉躬身答应,边听边记,听到“务本知时”几个字,更加警醒。

嗣后,村中晡时少歇,众或谈岁事、或话旧灾。宝玉每以寥寥二三语相应。乡人问其名氏,仍不言。惟有一耋叟眯目一观,道:“此子目光如水,心气已平,非久住者。”宝玉闻言,默然。

再说庵里,妙玉常常赐客一碗清汤,平日管众也重静。月白的夜里,大家坐在廊下念《心经》。黛玉跟着听,到了“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那些句子,心里像被轻轻点了一下,便低声说:“若真能不挂碍,别离也未必像从前那样苦了。”妙玉侧过眼,道:“不挂碍,不等于无情;不颠倒,也不是不念。”黛玉点头。

第二天一早,庵外来个老妇,抱着女儿,说孩子咳了一个多月。庵里没有大夫,只煮了些姜汤给她。黛玉细细问了饮食寒热,就让她先用稀粥清羹,慢慢吃;又借了旧蒲团,教她给孩子暖暖背,让热气走一走。老妇谢了就走。紫鹃笑问:“姑娘怎么会这些?”黛玉道:“不过是常理罢了。”转身又想:“我过去总爱拿词章自喜,如今遇到穷人家的病,也该先替人家想。”

过了几天,老妇又来道谢,说女儿的咳已轻了。黛玉不受她的谢,只给了一件旧衣,嘱咐入冬再添衣。妙玉不作声,过一会儿对紫鹃道:“这颗心不坏,只是别太执著。”紫鹃答应。

既而庵外雨过初霁,竹影如画。黛玉移坐西窗,取纸作小札,不题名,不写地,只记数语:

“世事如波,不可执其形;人心如镜,常拭则明。若有相见之日,愿同看一灯,不复多言。”

紫鹃窥而不言,悄为之藏。

再说宝玉天天跟着老叟做活。不是帮着磨麦,就是学编篾,或是挑柴去圩上。每次干完,他就把古方翻一翻,或闭眼歇一会儿。孩子们笑他:“客官又要睡啦?”宝玉笑道:“不是睡,收收心。”老叟在旁只点头。

一天傍晚,老叟对宝玉说:“明日社里要推一个人领唱田歌,我们这些老的嗓子不济了,你试试?”宝玉连道不敢:“我不熟。”老叟说:“守住心,不必求声。”第二天,众人聚在槐树下开唱,以“春水生”起调,接着“南畔畦多稻”。宝玉也应了两句,声音不高,却很平稳,众人都打着节拍。他忽然想到:“先前唱绮罗词,我心里实在浮;如今唱田歌,话虽然朴,意思倒真。”

俄而,远有卖盐者入村,言城里米价再涨。众或忧色动。宝玉劝曰:“食当节,费当减;可改糙为细乎?可去奢守俭乎?”老叟从之,计家口数,定粗细之分,暂度此月。众咸安。

又过旬日,老叟家旧圩角处忽有裂缝,夜雨将至,众惶惧。宝玉亲披蓑入水,以石为骨,以柴为筋,再覆以泥,复以草铺之。须臾风急雨至,众持灯守之。迨至五更,雨小,圩岸不动。老叟感曰:“君来,吾家免此一患。”宝玉唯笑而已。

会有远客过村,见宝玉持锄,讶其举止非常,问之老叟。老叟但言“流寓之士”。客去,宝玉仰视云开之处,心念:“人各有道,不必强名。”

一日午后,宝玉独坐树下,展卷至“节欲以宁心”四字,因自问:“何谓欲?”复自答:“非独声色也,名亦欲也。我若念‘我之诗’、‘我之名’,则心病起矣。”于是掩卷默坐,觉鼻息出入,渐与风声、蝉声相应,忽如万念俱寂,一线清明直上,久之方醒。

其时村塾先生过,遥见,驻足而问:“是打坐乎?”宝玉起而揖,道:“但令心不乱。”先生笑曰:“可。”因谈及古人读书之法,言“读杂则心乱,读简则心一”。宝玉唯唯,求借旧书一编,先生许之。书名《近思录》残本,纸已半黄。宝玉携归,夜坐灯下,偶合古方之说,知“居敬持志”与“定心息念”不相悖,由是更不轻慢诸家。

且说庵中,妙玉偶命众尼习扫地静功:执帚不急不缓,步履不疾不徐,观尘起而不逐,见落叶而不喜。黛玉以病体为由,得免少顷;旋又自请执帚。妙玉微笑:“汝亦知修己在事上磨?”黛玉唯诺。紫鹃在旁偷笑。自此黛玉之心,更少烦燥。

又有一事:庵外柳下有流离女,衣褴褛,饥甚。黛玉令紫鹃摊粥与之,女叩谢不已。黛玉目送其去,忽忆往昔自己娇养处,心内微愧,乃向妙玉致谢曰:“多得庵中清规,使我不复轻怜愁。”妙玉道:“能改,胜于能知。”

其后夜色澄澈,宝玉携卷出门,立于篱外。遥睨城西一带,灯火如星,心忽动,似有人在那边亦展卷于灯下。因低声自语:“各自读此书,已足。”

次日,老叟欲往邻村,嘱宝玉看渠。午后,云起风行,水势稍涨。宝玉按前法开闭闸口,一如绳直。乡人见之,戏曰:“读书人亦可治水。”宝玉答:“治水先治心,心平则手不乱。”众大笑而去。

又一夕,村童失手摔破母所珍之碗,母怒责之。童哽咽求救于宝玉。宝玉不言,但拾碗片以示:“物固可惜,然碎者不可复。与其痛悔,不如谨后。”母子相顾,怒顿减。老叟点头曰:“此所谓‘语不多而意已尽’。”

如此三月,宝玉肤色虽瘦,精神却比昔时清健。偶有行旅过门,以一只纸鸢相赠,童子欢喜。宝玉教之放于圩上风处,线不牵太急,不放太松。纸鸢高举,忽隐忽现。宝玉笑谓童子:“看它去来自在,不缠于枝,则可久在天。”童子不解其意,只拍手称快。

庵中亦渐入暑。黛玉于午后小睡,梦中见一清癯道人,自窗外过,不入堂,不言语,惟以手按其心,旋即不见。既觉,胸中烦热少减。她不以为异,惟记于心。紫鹃道:“或是梦罢了。”黛玉笑曰:“梦亦心也。”

是夜,妙玉取旧扇一柄付黛玉,扇面自书四字:“静看云生”。黛玉展而善藏之。自此每烦扰起,辄开扇一观,意遂平。

又一朝,城里传报:某府旧识已去。黛玉闻之,不悲不喜,只合掌默祷:“各各安稳便好。”紫鹃暗奇:“姑娘近日,全不似先前。”黛玉道:“不似先前,或乃似我本来。”

宝玉于村中,偶见远客言及京城旧事,语多浮夸。宝玉不应。客去,老叟问之。宝玉道:“其言繁,心未定。”老叟笑曰:“你也会看人了。”宝玉答:“不敢。”

一日黄昏,乡人携笛而来,坐槐下吹“渔舟”。宝玉静听。末了自言:“此曲不为水,不为舟,不过人心自和耳。”老叟闻之,击节笑曰:“今番是真会说话。”

又一晨,宝玉于圩上偶拾一片旧木,面有刻痕,模糊可辨“木石”二字。宝玉触之手热,心忽一动,旋即复定,暗道:“木石之盟,非徒言也,在守其不变之心耳。”因以木片置于窗角,不使人知。

其后日暮薄霭,乡人或归,或坐门前。宝玉扶童子观新栽之豆,豆苗微黄,宝玉以泥覆其根,以草护其体,次日竟转青。童子以为神。宝玉曰:“不过护其本。”旁人闻之,各各自笑。

庵中适逢扫塔日,众尼诵经。黛玉不堪久立,坐于廊下,听钟鼓声远近相应,心念“声来而不住,去而不留”,与前日读书处一相印。妙玉掠其身而过,低声道:“问心。”黛玉应:“知。”

其时城西落日,如金如血。宝玉挑水过圩,遥见庵影依稀,驻足片刻。忽忆道人曾指此处,心中如有微火,然旋息之,道:“但修吾心,不劳多问。”遂举桶而行。

又过两旬,村中榨油。宝玉从旁,见其以石碾压麻,汁从细缝中出,清而香。宝玉曰:“物之精华,皆从大力、细缝而出。”老叟笑:“汝言近是,心之精华,亦从久磨中出乎?”宝玉躬身曰:“受教。”

一夜有风,门外竹影摇曳。宝玉展卷未竟,偶忆黛玉旧时咳嗽,遂取古方末条“和气以养肺”,静坐数刻。既起而眠,梦至一园,花落无声,有人自远而来,衣袂如雪,未及近,风忽转,花随风去。宝玉惊而寤,心渐安,如知所守。

到了这里,这一回的筋骨也就定了:宝玉在做活里明白“守拙求真”的道理,靠那卷古方把心收住,静下来反倒带得动日常;黛玉在清寂里看见“不挂碍并非无情”,一边读陶,一边安住自家性子。悲与喜交织,苦在别离,喜在各自成全。

至本回末,且合二人心迹:一在村,一在庵,遥遥相望而不相知;然一人以古方宽其心,一人以陶诗定其性。心既稍安,则身与事皆可缓缓。世路虽多岐而归处只在本来;山不必更问,门外清风,即故山也。

至此,且按下不表。欲知宝玉更进一步,顿悟真与假;黛玉更一层,识得苦同甜。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