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师妹演我千百遍 > 第18章 风雨来

师妹演我千百遍 第18章 风雨来

作者:有恨生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6-26 16:10:02 来源:文学城

上善剑问世的消息在天衍学宫很快就传开了。

即使是低境的天衍山外门弟子都知道上善剑取自“上善若水”,乃是五百年前紫霄元清仙尊的本命剑。只是又有谁能想到令仙尊传承再续的居然只是一个凡人少年?

不过比起公子晦,天衍弟子们真正羡慕嫉妒的还是江菀之。

毕竟,剑林一行后,如今的公子晦明面上已成了四峰九宫尊者的小师侄,天衍山内寻常弟子大多都得尊称其一声“小师叔”。既拜入衍天君门下,又得了紫霄元君的传承,这般造化,说是鸿运齐天也不为过。像这样的造化对于寻常弟子而言还是太过缥缈,即使放在那些话本中也足以称奇,难以奢望。

另一件大事就是衍天君出关。

虽说是出关,实际上却无人知晓衍天君究竟在何处闭关,又闭关了几度春秋,只是因万物生随上善一并出世由此猜测罢了。即便如此,此二事对仙门而言也是重之又重,足以震动四海八方。

仙门中人当属元清仙子与衍天君最富盛名,前者已飞升上界证道,后者本就自上界而生,都已极少在世间行走。但此二者均在五百年前天地浩劫中济世之功,又有谁敢轻觑作为二者传人的公子晦?

或者应当说是柳晦,天衍山的弟子理应不知道刘晦一名——暂居天衍时公子晦对外用的都是此名。

“听说江师妹入门时连炼气尚未完成,这才过去多久,居然都已是筑基大圆满,难怪师兄师姐们都说剑林中机缘颇丰。”

“那也得先像她一样有命遇到柳师叔一样的好人啊,要不就得像顾师兄那样。”

有弟子便道:“当时我还以为江师妹被君氏二公子逼走后不会再回来,哪里能想到竟会有这样一番机缘。仙师所言‘福祸相依’,诚不欺我。”

“江师妹的福气可比祸大多了。修为增进不谈,还结交上了柳师叔,这下就算是旸谷君氏也要掂量一二。”

又有人思量道:“待江师妹成功拜入玉霙峰青霄元君座下后,我们是不是也就不能称其为师妹了?”

有弟子回答道:“那是自然,到时江师妹就成江小师叔了,也就和柳师叔是一辈的了。”

话音未落就听得一声冷笑,众人望去,来者正是君珏。身后仍是跟着一连串的随从,像是拖了一条长尾。

君珏冷笑道:“你们去不得剑林,也见不到山道,自然猜不出她江菀之是如何登上峰顶。你们口中的柳晦尚且浑身是伤,又有谁在她江菀之身上找到一道伤口?”

说罢,冷哼一声,不再多言。

他早从江蕙真那得知青霄元君准江菀之上玉霙峰不过是给两大仙门世家个面子,并非真对江菀之青睐有加,不足为虑。

江菀之来到天衍学宫不过三年,真正在天衍的日子屈指可数,却很出名。

很多天衍弟子都想找江菀之,问问剑林中的事。听说就连那些大人物赶到时都没见到齐物剑一面。就算江菀之真如传言中一样,是凭无耻手段跟着公孙师叔才到剑林峰顶又如何?不还是亲眼见到了齐物、上善二剑,那可是曾经只在传说中才出现过的剑名。

可惜听说柳师叔因伤重正在静养,由天枢峰的长老请了上界的天医星君为其诊治。江菀之除去补修先前落下的基础课程,其余时间几乎也都留在那,极难一见。

*

公子晦知道这位江姑娘才是衍天道君和上善剑真正选中的人。

他虽知对方别有用意,但从那些药童的口中知道旁人都以为她是靠他才得了机缘,无劳而获,责其无耻。

而她只是坐在一旁细细擦拭着上善剑,毫无怒意。

是喜怒不形于色,还是真的豪不在意?

他才知道,在去剑林前江菀之只是天衍山的一个平平无奇的内门弟子。甚至连来历都极为简单,沛州棠县的棠侯之女,年幼体弱养在怀山村。公子晦知道怀山村还是因为那在宫中都很有名的灵茶——碧潭春,只是这碧潭春他也只有在去皇兄那做客时才偶尔能尝上一口。

但他知道江菀之身上的秘密很多。

譬如当日在剑林顶峰时,江菀之居然知道那位先生给予他的金简玉刺,既在众人面前点了出来,又未直接挑明。

在他迟疑不决时,江菀之挡至他身前,变出一玉佩,身形遮掩下倒像是从他身上取走的一样,随后其余仙人方陆续到齐。

江菀之手执那枚盈透纯净的鱼纹玉佩,笑道:“诸位仙长可识得此物?”

许多仙人的面色变得凝重起来。

公子晦只觉那玉佩有几分眼熟,他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

且说二剑问世,天生异象,长虹贯日,人间将有非常之变。

众诸侯领密诏约从勤王,盟曰:

皇纲失统,泰运倾危。贼臣商恪,乘衅纵害,窥窃神器,罔上欺天。秽篡慈谕,矫命称制,塞聪蔽明,割剥元元。臣等奉先帝成业,蒙本朝厚恩,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诛恶除奸。凡我同盟,共赴国难,同指山河,立勤王之功勋,复朝堂之清明。戮力齐心,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五雷殛顶,天人共戮。皇天后土,实共鉴之!

歃血为盟。

雍朝国祚传至今时已经约有五百载,所谓江山代代有人出,雍室有倾颓之势亦不足为奇。自灵帝因道废政,经怀帝传至明德帝时朝中大权已近乎归于商氏。

起初因怀帝崩逝时明德帝未及弱冠,朝廷大务,先禀商太皇太后,实则多决于商恪,然后方奏天子,至今亦然。

商恪虽贵为国舅,此举依旧于理不合。

是故天下有野心之士,群起而攻之。

只可惜话说得漂亮,做起事来就逊色多了。

心中的算盘打得霹雳作响,铁马金戈声几时得闻?瞻前顾后,多深沟高垒,逡巡不进,驻扎在阊关外,又恐忠义之师夺了功劳,不与粮草,以至其君中生乱而败。甚者,以倒商之名行劫掠之事。几番下来,尚未正面交锋竟已折去不少人马,更大失天下之望。

其中有由董汜、李崞统领,自西方凉州而来的两支人马与其他诸侯不同。董、李二人多勇而寡谋,但见其余诸侯按兵不动,便也效之。

一日,李崞之妻私下问曰:“当年父老箪食迎君,如今为何踟蹰不前?”

李崞答道:“夫人岂不知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各路诸侯皆欲坐观成败,若我与董兄率凉州精锐为前驱,纵破得阊关,届时兵疲甲钝,何异于俎上鱼肉?”

崞妻笑道:“夫君原是担忧为他人作嫁衣裳。妾身不才,亦知当今天下之功最大不过勤王保驾。且凉州之地远不及中原富饶,妾身斗胆问将军,军中所带粮草还能供几日?如今坚守不出,待军粮耗尽,岂非不战而破?”

李崞听之有理,但又想若此番成功,难道自己的见识还不如一妇人?

于是对妻言自己还需与幕僚商量,三思方可后行,其妻又嘱道可与董汜共谋,日后也好互为照应。

李崞便去问帐下谋士。

时太皇太后尚留于玉京,帝数日不朝,称头风眩,由太皇太后代理朝政。定国公商恪为帝祈福,愿以身相代,后对外称因担忧圣躬而病,闭门谢客。因此,阊关外诸侯并不知商恪早已挟天子往平邺去了。

董、李二人由密探得知消息,以为天赐良机。帐下谋士也劝其早入关中,抢占先机,迎明德帝,而后奉天子以令不臣,立伟业。

二人于是禀盟主愿为先锋。

哪知那阊关守将曾受商氏之恩,临阵战不过月余,竟引百余骑弃关而去。董、李二师竟如入无人之境,纵兵大掠。

朝中文武遂先请国师上宣平门止乱,一面又去点将拨兵。

*

但见一人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似已等候多时,问道:“将军此来是为保驾,还是为劫驾?”

城下旌旗蔽日,尘土遮天,城上之人却泰然自若,其声如玉磬击于幽谷,清冷悠远。奇怪的是不仅董、李二人听得清楚,就连那立于阵末的小卒都能听清。

董、李二人心中惊奇不已,暗忖:“国师真乃神人也!”

国师姓桓名钧,字清玄,世传其神机妙算,有经天纬地之能,百许年来为雍朝推衍天机,为天下百姓避开了诸多天灾,德高望重。追随董、李二人的军士中有不少家中曾受过其恩惠,二人又如何胆敢怠慢?

于是面上恭敬应道:“特来保驾。”

琴声渐稀,尾音却愈显铿锵。

国师听罢,笑问道:“既为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

原来国师身后小童正持黄钺白旄,见之如天子亲临。

董、李二人见了,慌忙下马,与所率军士一并叩拜。而后由国师出言抚慰,令其囤兵城外,每日入城只得带几名亲兵相随,后又得诏进官封爵。李崞为车骑将军、丰阳侯,董汜为前将军、宁川侯,李崞副将王辽为后将军、安陵侯,其余麾下诸将各为校尉。

封赏传至阊关外,有不少人因见董、李二人所得颇丰按耐不住,也欲举兵。

有谋士进言,说董、李二人功薄而赏厚,功赏不符,多有安抚之意,玉京内情势尚有不明;再者,一向深居简出的国师居然代其上宣平门平乱,诸侯联军檄文中所讨主要在商恪一人,各诸侯虽不认为商恪有能耐说服那位先生,但如今国师既已出面,不如暂且按兵不动,且让董、李二人先去一探究竟,静观其变、伺机而动方为上策。

且说那董、李二人曾结为兄弟,因董汜年长,故董汜为兄,李崞为弟。董汜之妻嵇氏善妒,听李崞为车骑将军,董汜却为前将军,低于李崞,甚至只与李崞副将平级,本就心生不满。又知李崞封丰阳侯,食邑五千户,董汜的宁川侯比之少了两千户,只比那安陵侯略多些,妒火愈盛

自二剑问世,不久荀太常夫人以他事拜见董汜之妻,乘间告之曰:“几日前有流星坠地,国师往京郊西山察之得一剑,削铁如泥,竟为天子剑。天赐神剑,国师因留拙夫议事多日。”

嵇氏追问其故,荀夫人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嵇氏心道:“凉州处西,此乃吉兆。先前李家已夺了许多好处,这总该归我董家才是。”

于是暗中谋划。

董汜因李崞劝其进军未有大功而得封,自是感激不已,常去李崞府中与之宴饮,久不归家。因有人报蒋氏,言董汜喜李崞府上一美婢,恐蒋氏不能容,故不归家。后蒋氏见李崞送别董汜时,身侧确有一女婢相随,容貌姣好,遂信以为真,心中恼火不已,却又突生一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