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风吹过窗沿,把文件纸角卷起了一小片。
江悄把长发束起来,坐在电脑前,桌上摊着三个不同版本的草图。
她盯着画面,眉头拧得紧紧的。
甲方下午发来的“调整方向”只有三句话:
【整体更柔一点】
【线条自然一点】
【色调要更轻盈】
但“柔”“自然”“轻盈”——哪一个不是概念词?
江悄把文件放大,把线稿重新锁边,试着调对比度、调笔刷粗细,可无论怎么改,她都能预想到甲方第二天的反馈:
“我们想象中的不是这种。”
她深吸一口气,把备忘录打开,把这一类模糊要求单独列到“风险标签”里,备注——
【模糊需求=高反复概率=加班风险↑】
做商稿不是第一次,但第一次遇到这种“前言不搭后语、想法随时变”的团队。
她揉揉太阳穴。
如果是以前,她会忍着画。
但现在她知道——
越模糊的甲方,越要先把风险解释清楚。
她打开微信,把对方拉进备忘录对话框里,写起准备明天发的“确认标准”:
【请确认风格方向,是否有参考图?】
【请确认线条粗细和配色倾向?】
【请确认最终成稿是否以此版为基础?】
她写得非常客观、专业、一点不卑。
写到一半,她突然想到——
这就是沈苒说过的:
“先界定,再交付。”
她手指停了停,嘴角微微抿起了一点近乎看不见的弧度。
而同一时间。
沈苒已经坐进工作室的小会议室,文件摊了一桌。
她今天开了三个会。
第一个是财务——
轻奢线前期投入大、广告预算还没回来,现金流被压着。
她得自己消化掉这一段压力。
第二个是供应链——
高端线那边传来一句模糊却让人不安的话:
“可能要稍微延一点。”
对供应链的人来说,这只是普通推迟。
但对她来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风险。
延一天意味着前期宣传要重排、合作方要重新确认、甚至贵妇圈的私宴节奏都要调整。
第三个是 PR——
下周的展览需要确定展台方案,而主视觉的输出还没敲定。
她翻着文件,眉心轻轻皱着。
这是创业初期最典型的状态:
所有的事情都卡着同一个时间点。
偏偏她的高端定制线标准极高,不能错、不能乱、不能水。
她盯着那行“供应量可能调动”的字,指尖敲了敲桌面。
供应链负责人今天说话的时候眼神闪了两次。
那是典型的“不敢说实话”的表现。
沈苒拿出手机,打开联系人,找到一个她不常动用的名字——
母亲的老友,一个在上流圈里盘根错节二十年的“资源型大姐”。
她犹豫了一秒。
不是想依靠。
只是想先把备份路线铺好。
她深吸一口气,按下去:
【明天早上,有空见一面吗?我想确认一条更稳的货源线路。】
发完,她把手机放在桌面,重新把所有图纸排版。
她的节奏并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
而是因为——
她的品牌必须稳住。
夜深。
江悄那边。
她把草稿改到第三版,肩膀痛到发麻。
她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却差点被桌边的空杯绊到。
她打开窗户透气,外面还有几家加班楼亮着灯。
她忽然意识到——
沈苒的工作强度,大概比她现在面对的苛刻十倍。
想到这里,她收回视线,把文件整理好,把确认文档写得更严谨。
这是第一次,她不是被需求逼着加班,
而是主动选择把事情做到最稳。
沈苒那边。
凌晨十二点四十。
她终于定下了最终版本的镶爪结构,把草图放大,检查线条是否平衡。
做完这些,她把所有文件编成一个 PDF,附上一段写给团队的说明:
【明早九点开短会,修订如下——】
【镶爪角度从 36°调整至 42°】
【侧光位重新建模】
【切割面需再确认一次】
她写得简洁利落,没有一句废话。
做完,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连续伏案四个小时。
头有点痛。
但她没有马上停。
而是看了看桌上的空矿泉水瓶,轻轻笑了一下。
“江悄也在加班吧。”
不是柔情,是一种奇妙的同频感。
两个年轻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理想,一笔一笔把未来压进图纸里。
一点二十。
江悄的微信跳了一下。
以为是甲方,点开一看,才发现是“新的朋友圈点赞提示”。
是沈苒。
她刚刚发了一个只自己可见的限时:
【今天的角度终于对了。】
江悄盯了几秒。
她不想回,也不知道回什么,
但那一瞬间,有种奇怪的力量在心里动了一下。
沈苒那边。
她正准备关电脑时,手机亮了。
江悄发来四个字:
【早点睡吧】
语气生硬,带着典型的“嘴硬又担心”的小刺。
沈苒看着那句话,眼神柔了几毫米。
她回:
【你也是。明天顺利。】
不问进度,不问细节,不打扰她的节奏。
只是单纯的祝她事业顺利。
像两个在夜色里遥遥对望的灯塔。
凌晨一点半。
两间房、两盏灯,相隔半个城。
一个女孩盯着改不完的线稿,
一个女人重新检查自己做好的镶爪角度。
她们都没有睡。
但第一次——
这种失眠不是孤独的,而是并肩的。
————————————
早晨六点半。
江悄刚洗好脸,准备发确认文案给甲方。
手机亮了。
甲方一句话劈头盖脸砸下来:
【昨晚我们内部讨论,决定全部推翻重来。】
江悄盯着那句话,整个人瞬间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