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盛唐医缘:穿越女医的锦绣情路 > 第27章 学习古代制药,掌握煎药技巧

雪后初晴的仁心堂,庭院里的积雪在晨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林薇刚将换回来的当归、党参分类存入陶罐,便见苏景提着一个古朴的木匣从里屋走出。木匣上雕刻着简约的草药纹路,显得颇有年头。

“林薇,今日咱们不接诊,我教你些古代制药的手艺。”苏景将木匣放在前堂的案桌上,打开后露出里面整齐摆放的制药工具——有用于研磨药材的铜臼、筛选药粉的竹筛、塑形用的陶模,还有一卷泛黄的《雷公炮炙论》抄本。“上次识破假货的事,让我想起你虽懂现代医学,却对古代制药工艺不甚熟悉。咱们行医,既要会诊脉开方,也要懂药材炮制,这样才能确保药效,不辜负病患的信任。”

林薇心中一喜,连忙凑到案前。她虽在现代学过药物制剂,但古代制药更讲究“炮、炙、煨、炒”等传统工艺,这些都是她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师父,您打算先教我什么?是研磨药粉,还是制作药丸?”

苏景拿起《雷公炮炙论》,翻到其中一页:“我们先从最基础的‘炙法’学起。你看这上面写着‘凡使当归,须去头芦,酒浸一宿,炙令干’。不同药材的炙制方法各不相同,药效也会随之变化。比如,当归用酒炙,能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而黄芪用蜜炙,则能强化补气固表的作用。”

说着,苏景从药柜中取出一份未经炮制的当归,又拿来一壶黄酒。“你先将当归的芦头(根部顶端的根茎)去掉,再切成薄片,放入瓷碗中,倒入黄酒浸泡。记住,黄酒要没过当归,浸泡时间不能少于一个时辰,这样才能让酒气充分渗入药材中。”

林薇接过当归,仔细观察其形态——新鲜的当归根茎粗壮,表面呈黄棕色,顶端的芦头质地较硬。她按照苏景的指示,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削去芦头,再将当归切成厚薄均匀的薄片,放入瓷碗中。倒入黄酒时,她特意留意用量,确保每一片当归都能浸泡在酒中,随后将瓷碗盖上盖子,放在通风处。

“师父,为什么一定要去掉当归的芦头呢?”林薇一边收拾工具,一边问道。

苏景解释道:“当归芦头性温味辛,与当归本身的功效不同,若不去掉,会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古代制药讲究‘去劣存优’,每一个步骤都有其深意,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当归浸泡的间隙,苏景又指导林薇制作“九蒸九晒黑芝麻”。他取出一袋黑芝麻,倒入竹筛中,先筛选掉杂质和空壳,再将黑芝麻放入清水中淘洗干净。“黑芝麻需蒸九次、晒九次,方能充分激发其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第一次蒸制需用武火,水开后蒸半个时辰,然后取出晒干;第二次蒸制则用文火,时间减半……”

林薇认真地记录着每一步骤,亲手将黑芝麻放入蒸笼。看着蒸汽缓缓升起,她忽然联想到现代的中药炮制技术——尽管现代会使用恒温箱、烘干机等设备,但核心原理与古代的“九蒸九晒”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改变药材的成分结构,提升药效。“师父,现代也有类似的炮制方法,只是用机器替代了人工,效率更高。然而,像‘九蒸九晒’这样需要耐心的工艺,手工制作的效果仍更胜一筹。”

苏景微笑着点头:“古今智慧本是相通的。机器虽然快捷,却缺乏手工炮制时对药材的细致把控。比如这黑芝麻,每次蒸晒后,都必须手工翻动,以确保受热均匀,这一点机器很难做到。”

一个时辰后,当归浸泡完毕。苏景将当归片铺在竹筛上,置于文火上缓缓炙烤。“炙烤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烤焦。待当归片表面呈现深棕色,并散发出酒香味,便算是炙制完成了。”林薇在一旁协助翻动当归片,指尖感受到药材温度的微妙变化,鼻尖萦绕着黄酒与当归交织的香气,心中充满了新奇感。

中午时分,张婶端来午饭,看到案桌上的制药工具和半成品药材,笑盈盈地说道:“苏大夫又在教林姑娘制药呢?这炙当归的香味,连灶房里都能闻到!下午要是得空,我也来学学,以后你们忙不过来,我也能帮上一把。”

春桃也凑上前来,兴奋地说:“我也要学!上次林薇姐教我制作冻伤药膏,这次我要学做药丸,以后就能为师父和林薇姐分担更多了。”

苏景笑着应允:“好啊!多一个人学习,以后医馆的制药工作也能更顺利。下午咱们就教大家制作‘止咳化痰丸’,这是冬天常用的药丸,正好备着给咳嗽病患使用。”

饭后,苏景取出杏仁、川贝、桔梗、甘草等药材,先将它们分别研磨成细粉,再用竹筛筛选三遍,确保药粉细腻无杂质。“制作药丸,药粉的细度至关重要,越细越容易成型,药效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他一边讲解,一边将筛选好的药粉混合均匀,加入适量蜂蜜作为黏合剂,揉成软硬适中的药团。

“接下来要将药团搓成细条,再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最后揉成药丸。”苏景示范着搓出一根光滑的药条,切成小剂子,双手熟练地将剂子揉成圆球形。林薇、春桃和张婶也跟着模仿,起初揉出的药丸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但在苏景的指导下,渐渐变得规整起来。

春桃看着自己揉出的药丸,兴奋地说道:“原来做药丸这么有意思!以后咱们可以多做些常用的药丸,比如治风寒的、治腹泻的,病患来了就能直接拿药,不用每次都临时煎药。”

林薇点头赞同:“是啊!制作成药丸不仅方便病患携带和服用,还能延长药材的保质期。咱们可以把常用的药丸装在瓷瓶里,贴上标签,注明功效和用法用量,这样既方便又实用。”

傍晚时分,第一批“止咳化痰丸”制作完成。林薇将药丸装入瓷瓶,贴上“止咳化痰丸每日三次每次三丸”的标签,心中满是成就感。苏景看着她手中的瓷瓶,忽然说道:“明日咱们再教你煎药的技巧。很多人以为煎药只是加水煮,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不同的药材,煎药方法也不同。”

第二天清晨,林薇特意提前来到医馆,准备学习煎药。苏景将她带到灶房,只见灶台上摆放着五个大小不一的陶锅,旁边备有柴火、扇子以及用香制作的简易计时器。苏景解释道:“煎药首先要选对锅具,陶锅导热均匀,不会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是最理想的选择;其次要精准控制火候,分为武火(大火)、文火(小火)和文武火(先大火后小火);最重要的是,不同药材的下锅顺序有讲究,比如解表药要后下,滋补药需先煎,矿石类药材则要打碎后久煎。”

苏景随后取出一副治疗风寒的药方,里面包含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等药材。“这副药中的麻黄需先煎,因其含有□□,先煎能去除部分毒性,减少副作用;而生姜则要后下,以防长时间煎煮导致有效成分挥发。”他一边讲解,一边将麻黄放入陶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水量没过药材三寸),先用武火煮沸,随后转小火煎煮一刻钟,再加入其他药材,继续以文武火煎煮一盏茶的时间。

林薇在一旁认真记录:“麻黄先煎一刻钟,其他药材后下,文武火煮一盏茶时间……师父,为什么不同药材的下锅顺序会影响药效呢?”

“因为不同药材的有效成分耐热性不同。”苏景解释道,“比如生姜中的姜辣素,长时间高温会被破坏,所以要后下;而麻黄中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煎煮才能去除毒性,所以要先煎。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无数次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必须严格遵守。”

接下来,苏景又教林薇煎制滋补类药方——当归黄芪汤。“这副药中的当归、黄芪都是滋补药材,需要用文火慢煎,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煮时间要比风寒药方长,一般需要两盏茶的时间,中途还要加水一次,避免药汁熬干。”林薇按照苏景的指示,控制着火候,时不时查看药汁的量,心中越发敬佩古人的智慧——看似简单的煎药过程,却蕴含着对药材特性的深刻理解。

煎药完成后,苏景将药汁过滤至瓷碗中,递给林薇:“你尝尝这药汁的味道,判断一下煎制是否到位。优质的当归黄芪汤,药汁应呈深棕色,口感醇厚,且无焦苦之味。”林薇轻抿一口,药汁虽苦,却蕴含当归的甘香与黄芪的醇厚,确实没有焦苦味,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已掌握煎药的要领。

下午,医馆迎来一位咳嗽患者,正是此前在同德堂险些购得假药的老汉。苏景为他诊脉后,开具了一副止咳化痰的药方,嘱林薇依照上午所学的方法煎药。林薇娴熟地备好药材、选用陶锅、掌控火候,并根据药材特性调整下锅顺序,很快便将药煎好。

老汉饮下药汁不久,便觉咳嗽明显减轻,他感激地说:“林姑娘煎的药果然不同,喝着舒心,见效也快!以前在其他医馆抓药,煎出的药不是太苦就是无效,还是你们仁心堂的药疗效好!”

林薇微笑着说道:“大爷,这些药都是按照师父传授的方法煎制的。如果您觉得煎药不便,可以选择在医馆煎好后带回家,或者拿一些我们昨天制作的止咳化痰丸,服用起来会更加便捷。”

老汉急忙回应道:“那我就取一些药丸吧!这样我在家就能轻松服用,不必每天跑来医馆煎药,真是太麻烦你们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薇一边深入学习制药和煎药的技术,一边将所学知识认真整理成笔记。她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在笔记中补充了药材的有效成分、炮制过程对成分的影响等详尽内容。苏景看到她的笔记,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你能够将古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这非常难得。行医之道,既要继承古人的智慧,也要汲取现代的先进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精进,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一天傍晚,林薇坐在庭院里整理笔记,春桃端着一碗刚煎好的当归黄芪汤走过来:“林薇姐,你快喝点汤补补身子。这几天你跟着师父学制药、煎药,肯定累坏了。对了,我今天也学会煎风寒药方了,师父还夸我煎得好呢!”

林薇接过汤碗,轻抿一口,温热的汤液顺着喉咙滑下,散发着当归和黄芪的清香。她看着春桃兴奋的神情,又忆起张婶认真制作药丸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春桃,等咱们都掌握了制药和煎药的技艺,就可以传授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古代制药的智慧。这样不仅能帮助更多病患,还能让这些传统手艺得以传承。”

春桃用力点头:“好啊!我还想跟你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以后成为像你和师父一样出色的医者,让仁心堂的名声响彻整个长安城!”

夜幕降临,仁心堂的灯火依旧明亮。林薇端坐于桌前,凝视着手中的笔记,其上详尽记录了古代制药的工艺、煎药的技巧,以及她补充的现代医学知识。她轻柔地抚摸着笔记上的字迹,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从最初对古代医学的陌生,到如今逐渐掌握制药与煎药的精髓,她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对“医者仁心”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她深知,学习古代制药与煎药仅是起点,未来尚有更多医学知识等待探索,更多挑战需要面对。然而,只要拥有苏景的悉心教导、春桃与张婶的温暖陪伴,以及百姓的信赖与支持,她便满怀信心,决心在这个时代将古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更多病患解除病痛,使仁心堂成为盛唐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明珠,让“仁心仁术”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世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