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深海无声,估值上岸 > 第1章 爱在沉沦前

深海无声,估值上岸 第1章 爱在沉沦前

作者:小白菜不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14:31:09 来源:文学城

2025年11月9日,周日,晚上九点十七分。

上海深秋的夜色被窗框切割成一块墨蓝色的画布,湿冷的空气固执地从窗缝渗进来,与室内暖黄的落地灯光晕无声地抗衡。书房兼客厅里,红橡木大长桌沉稳地占据中央,苏听白裹着厚厚的珊瑚绒居家服,蜷在同样质地的硬木椅里。摊在膝头的《罗素论幸福》许久未曾翻页,那些关于幸福的论述在拗口的译文里挣扎,一如她此刻纷乱的心绪。藏香的青烟在空气中袅娜盘旋,仿佛是她试图让内心空虚沉静下来的徒劳仪式。

“……恐惧感来自于过度关注自我,以及未能投入地参与生活……”

她反复默读着这句话,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凉的书页上划动,留下看不见的痕迹。持续数月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培训——这份支撑她度过离婚后艰难时光的重要副业,终于在今日的笔试后彻底落幕。从国庆节就开始失序的作息,像一根绷得太久的弦,直到这个周末才彻底松开。她允许自己像一株脱水的植物,通过两天彻底的昏睡,贪婪地汲取着这份久违的、毫无负罪感的安宁。

然而,当连续两天的沉睡将疲惫的身体稍稍修复,精神的弦彻底松弛后,巨大的空虚感便如同周日夜幕般准时降临,汹涌地拍打着她看似坚固的心防。昨晚她强迫自己读完了第一章,此刻继续与拗口的译文较劲,却感到一种焦躁在血管里窜动——那是一种必须用“有意义”之事来填充每一寸空白时间的恐慌。她只能继续逼迫自己阅读,试图用哲学的铠甲来武装这片突然裸露出来的内心荒芜。

微信提示音划破了寂静。屏幕上跳出的名字让她的心跳漏了一拍:佳鑫。

这个与她前夫“家欣”同音的名字,像一个微妙的咒语。佳鑫早已在上海结婚生子,安稳落地;而“家欣”,却已是法院开具的离婚证明书上一个快满一年的冰冷名字。

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她点开了那条注定会搅动波澜的消息。

「听白,在看你的朋友圈,怎么都是你一个人组装柜子、做一个人的饭菜、带女儿旅行?和家欣怎么了?(疑惑表情)**

该来的总会来。苏听白看着书页上关于“幸福”的论述,嘴角牵起一丝微不可察的苦笑。哲学的慰藉,在具体而粗粝的生活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打字回复,文字平静得像在陈述天气预报:「我们离婚了。去年十一月十四日办的,快一年了。」

对话框上方立刻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佳鑫的震惊透过文字汹涌而来:

「什么?!离婚了?!怎么可能!你们当初那么好!是我们圈子里最被看好的一对!家欣他还帮你组织活动,那么体贴……(一连串震惊的表情)**

是啊,当初。苏听白的眼神有些失焦,仿佛穿越了时光,看到那个在单身活动上神采飞扬、与她一同策划后续活动的男人。佳鑫是那时的忠实参与者,作为沪飘,她在择偶上目标明确且努力,他们的活动于她而言是高质量的安全社交圈。她曾无数次表达过对苏听白和家欣这对“模范情侣”的羡慕。

「佳鑫,」苏听白继续打字,语气平稳却带着终结的意味,「很多事情,表面和内在是不一样的。孕晚期,他和他家人就不怎么‘演戏’了。孩子出生后半年,没日没夜地照顾,彻底耗尽了本就不多的感情。后来,发现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家暴,PC,报警,分居,起诉。流程都走完了。」

她用“原则性问题”、“流程走完了”这样冷静的词汇,将那些充斥着背叛、挣扎和绝望的日夜,轻描淡写地封装进记忆的角落。她不愿再触碰那些深夜的泪水,派出所冰冷的座椅,以及抱着幼女时那份漫无边际的无助。

佳鑫发来大段的安慰与愤慨,最后,她写道:

「听白,既然都经历过了,结婚、生子、离婚,人生大事也算体验完了。现在就该怎么开心怎么来!既然你追求精神共鸣,那个潜水教练弟弟让你念念不忘,那就去找他!享受过程,别问结果。我们这年纪,开心最大,不用再有那么多顾虑了!」

“享受过程,别问结果。”

这八个字,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苏听白心底那扇紧锁的门。门后,是关于澹台粤的所有记忆——那些彻夜不眠的思想交锋,那些被他用INTJ式逻辑精准剖析内心时的灵魂颤栗,那些混杂着智力愉悦与情感共鸣的炽热瞬间……所有被压抑的情感,如同深海暗流般轰然决堤。

想念,如同挣脱囚笼的兽,亮出尖锐的爪牙,再也无法忽视。

微信聊天结束,客厅重归死寂。

苏听白维持着蜷缩的姿势,良久未动。罗素的书页依旧摊开,却已失去了所有意义。佳鑫的话语在她脑中盘旋、发酵,混合着这深秋夜晚特有的孤寂,形成一种强大的、近乎蛊惑的力量。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楼下街道,车辆零星驶过,尾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红色的光痕,像一道道短暂愈合又裂开的伤口。离婚快一周年了。这一年,她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用工作、副业、育儿、学习将自己填塞得密不透风,不敢停下。

直到此刻,考试结束,所有借口中止。巨大的空虚与疲惫,混合着被佳鑫点燃的、关于澹台粤的尖锐思念,将她牢牢钉在原地。

她需要听到他的声音。不是明天,不是以后,就是现在。

这个念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将她推向卧室。她从抽屉深处拿出那部用于副业联系的手机。微信早已删除,大号手机也拉黑了他,仿佛这样就能物理斩断所有纠葛。但潜意识里,或许早就为某个脆弱时刻的“不理智”,预留了这条唯一的通道。

大号已经把他拉黑,解除拉黑太麻烦,不如用做副业的小号打,通讯录里,那个名字静静地躺着:澹台粤。

她的指尖悬在拨号键上,微微颤抖。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撞击着肋骨。这不是三个月前那种带着委屈、不甘和控诉的冲动。这一次,她的理智异常清醒地看着情感失控——她只是需要他,在这个特定的、脆弱的夜晚。她允许自己,清醒地沉沦这一次。

电话拨了出去。等待音每响一下,都像敲击在她裸露的神经上。

电话很快就接通了。

漫长的几秒沉默,只有细微的电流声,仿佛两个灵魂在无声地试探、确认。然后,那头传来他低沉而确定,带着一丝长途跋涉后疲惫沙哑的声音:

“喂?”

他知道是她,他认得出号码——在这一刻,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带着悲凉又复杂的底色,在两人之间无声建立。

“……”苏听白没有说话,只是握紧了手机,听着他轻微的呼吸声,和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

他似乎极轻地笑了一下,那气息穿过电流,带着一种无形的触碰感:“我刚从杭州回来,开了五个小时的车。”

苏听白立刻想起上次断联的导火索——他从宁波回来,累得单方面取消了约定,让她忙碌一整天准备的饭菜,连同那份期待,一起被无情地浪费在冰冷的厨房里。旧怨与新愁瞬间交织涌上,她语气硬邦邦地,带着再明显不过的赌气:

“这次你不要睡觉啦?那我挂电话了。你的睡眠需求可比我重要多了。”

澹台粤听得出来她在说气话,语气却出乎意料地软了下来,像被雨水打湿的羽毛,带着一种近乎哄慰的温柔:“没有。在回家的路上,听着呢。”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小区车位被占了,得先把东西拿上楼,再把车停回潜水馆里,然后骑车回来。”

通话间,背景音里传来他试图扫码开共享单车,却因信号不佳而失败的细微嘀咕声。

苏听白立刻抓住话头,故意刁难,语气里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娇纵:“好哦,你怪我是因为给你打电话了才扫不上码的?”

“没有啦,没怪你。”他的声音依旧很软,甚至渗入一丝清晰的怀念,“只是……有点怀念这种,有人可以‘怪一下’的,软软的温暖感觉。”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温柔地拂过她心上最柔软的角落。两人之间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微妙地缓和、升温。

她这才切入“正题”,语气故作轻松,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进行着危险的试探:“前男友,还单身吗?接电话方便吗?”

“哪有时间谈恋爱啊!”,得到他单身的确认后,她心里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终于稍稍松弛。很好,游戏的底线规则,明确了。

通话在一种复杂难言、却又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继续。然后,他进了电梯。

“我进电梯了,可能……”话音未落,通话便在一阵刺耳的噪音后,戛然而断。大概是临近虹桥机场,信号被飞机起落的巨大轰鸣和电梯的金属屏蔽双重扼杀。

苏听白举着手机,听着里面传来的、象征终结的忙音,心猛地一空。

几秒钟的愣神后,一股更复杂的情绪取代了短暂的茫然。她在等他拨回来,一秒,两秒……一分钟过去了,屏幕依旧固执地漆黑着。

他为什么不打回来?

一个念头像冰冷的蛇,倏地钻入脑海:他是不是尝试打了我的大号?然后发现……根本打不通,沉睡在黑名单里?

这个猜测让她瞬间坐直了身体,指尖发凉。2月份彻底分手时,她删除了微信。8月份,他辜负了她忙碌一整天准备的饭菜,让她所有心血和期待付诸东流,她心灰意冷之下,反手就将他的手机号拉入了黑名单。此刻,他若拨打大号,只会听到系统冰冷而礼貌的提示音。

她几乎能想象出他听到提示音时,脸上可能掠过的那一丝了然,或者无奈,抑或是……无所谓。这种“他知道我依旧在封锁他”的想法,让她心里泛起一丝说不清是报复性的快意,还是更深的、绵密的惆怅。

不能再等了。今晚这通电话,是她主动寻求的声音慰藉,不能就此不明不白地结束。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某种力量,再次用那个副业小号,按下了回拨。

电话几乎是被瞬间接起的。

“喂?”他的声音传来,背景已是室内的彻底安静。

“信号断了。”她解释道,语气尽量平淡,掩盖住内心的波澜。

“嗯,是的。”他回答,同样听不出太多情绪。

就在这时,苏听白眼角的余光瞥见放在一旁的大号手机屏幕,幽亮了一下——一条微信好友申请的通知,静静地躺在那里。她的心微微一沉,点开,那个熟悉的头像和名字,赫然在目:澹台粤。

她对着小号手机,直接发问,声音里带着一丝刻意压制的审慎和探究:“我看到微信了。为什么加回来?”

电话那头,澹台粤的回答流畅而自然,仿佛早已准备好这套说辞,甚至带着点“这很合理”的意味:“哦,已经到家了,有Wifi了。加回来好给你打语音电话啊,省钱。”

“省钱?”苏听白重复着这两个字,一股混杂着荒谬感和尖锐失望的火气,猛地窜上心头。她忍不住戳破这层精打细算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伪装,语气里带着再也无法掩饰的嘲讽:“两次都是我打给你的,你接电话,可是不要钱的吧?”

被她这么直白地、几乎算得上咄咄逼人地一问,澹台粤似乎顿了一下,但随即,用一种带着点“经验之谈”和“吃过亏”的口吻辩解道,声音里甚至染上了一丝微妙的心疼:“国内接听是不要钱。但是你不知道……”他像是找到了有力论据,“之前在国外潜水带团的时候,那些机器人广告电话,有时候没接到,就自动转进语音留言了,全部都按国际通话算话费!可心疼了。所以早知道有这种坑,我宁愿看到不认识的号码就直接拒接。”

这番为了损失的国际漫游费而耿耿于怀、并由此衍生出“拒接陌生来电”行为模式的言论,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兜头浇在苏听白心上。之前因他柔软语气和怀念姿态而重新积累起的一点暖意和暧昧遐思,瞬间被这极致的、深入骨髓的“死抠”冲刷得七零八落,只剩一片狼藉的冰冷。

下头。

真是下头到了极点。

她甚至能清晰想象出他看着那笔意外国际话费账单时,脸上那副真实的肉痛和懊悔表情。在他那套精密而现实的价值计算公式里,深夜与前女友重建情感连接的无形价值,似乎远远比不上那点具象的、可能被浪费的电话费。

她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极轻地、几乎是从鼻子里发出了一声意味不明的“呵”。这声“呵”,短促而克制,里面包裹着太多的无奈,对自己的嘲弄,以及一种彻底看清后的、带着痛感的清醒。

话题最终还是滑向了他潜水馆的困境,那个吞噬了他一百万现金与无数精力的泥潭。真相残酷得令人齿冷:合伙人江平那四百万的入股资金竟是网贷,公司已为其填了三十来万的窟窿;雪上加霜的是,江平竟开始私下收取学员培训费,中饱私囊。

“我在等他截留的学费,累计到五万,并且超过三个月。”

澹台粤的声音在电话里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种猎手等待猎物进入射程的耐心。他告诉苏听白,在发现江平私下收费的端倪后,他私下查过。挪用资金罪,五万元以上且超过三个月未归还,就是刑事门槛。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隐忍,并暗中固定所有证据——转账记录、聊天截图、学员证言——直到那个确凿的数字和法律时限双双达成。

“我不能和他提前摊牌。”澹台粤的声音低沉下去。江平那四百万“投资”,本质是他的个人债务;而自己实打实投进去的一百万现金,早已沉淀为潜水馆的装修和设备,成了无法抽回的固定成本。真正悬在头顶的利剑,是公司成立之初,他以个人名义为担保,向银行和支付机构借来的近百万创业贷款——这个数字,苏听白在三个月前那次见面时就听他模糊地提过一嘴,她当时怕给他压力,便体贴地没再深问。

如今,这笔将近一百万的债务,才是他真正的命门。作为公司的连带担保人,一旦此刻与江平撕破脸导致公司瞬间停摆,这百来万的公司债务将毫无缓冲地砸到他个人头上,那是立时三刻的灭顶之灾。

他必须等待,也必须自保。眼下唯一的策略,就是确保公司账面上始终“没钱”。“只要账上是零,他想挪也挪不走。”他甚至带着一丝无奈的嘲讽开玩笑说,可以把钱拿去提前还贷,或者,“干脆买辆新车,反正就是把钱变成东西,也比留在账上被他掏空强。”

苏听白依然是那个完美的倾听者和冷静的分析师,精准地指出“损失缓坡”与“巨损拐点”的概念,理解他身为法人和公司债务的担保人,暂时无法壮士断腕的无奈与挣扎。她甚至能客观地看到他的能力——小她一岁,低她两届,工作八年积累近乎她十年的财富,展现出惊人的赚钱潜力和成长性。

但她的内心,有一部分已经彻底抽离出来,像一个悬浮在空中的摄像头,冷静地记录着这个男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算计。

她想起他讲述的父亲往事——那个才华横溢的同济才子,在广州被最信任的合伙人欺骗,独创的珠宝镶嵌工艺被抢先注册,最终心血尽毁,举家黯然撤回上海。

历史正在他身上重演,甚至更为不堪。他的父亲至少是被势均力敌的兄弟算计,而他,竟栽在了一个靠网贷充作投资款的合伙人手里。父子两代都渴望在事业上证明自己,洗刷家族的屈辱,却偏偏都倒在了“识人不清”这同一个坑里。他们从父辈的失败里汲取的,似乎只有“必须成功”的执念,却唯独缺少了“如何避坑”的审慎——既未在合作前摸清对方的资金底细,也未能洞察其真实的人格底色。

她清晰地知道,他这次创业的跟头栽定了。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这仿佛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业力,唯有亲身撞得头破血流,才有可能打破轮回。这是他必须亲身经历的痛楚。

电话那头,是澹台粤压抑的沉默。

苏听白的声音却沉静下来,带着一种复盘过往的清晰:“我懂你现在的隐忍。就像我知识产权被盗版侵权的案子,我第一年维权的时候,就是太冲动,证据链还没固定完善,就去摊牌了。结果他们不仅不下架,还嚣张地继续盗版,等到考试季结束赚足了钱才收手。当时哪怕立刻起诉,就算证据完善,侵权标的连律师费都不够付。”

她听到电话那头,他原本有些急促的呼吸声,似乎平缓了一些。

“后来我想明白了,得等。”她的语气里透出一种冷静的算计,“等他们第二年考试季,被贪心驱使着卷土重来。那时我再重新、完整地固定证据链,之后年年如此,像打卡一样。一直等到侵权标的额,足够覆盖律师费、公证费所有这些成本……直到今年,才终于立案,快要开庭了。”

她的声音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穿透岁月的笃定:“这件事,我熬了四年,连婚都离完了。现在,我必须把这口气争回来,把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买回来。哪怕官司输了,已经花出去的几万块维权成本打水漂,我也觉得值。”

“所以,”她的声音重新回到当下,带着一种无需言明的同盟感,“我特别明白你为什么要暗中静候那个摊牌的时机。”

电话那端传来一声极轻的、像是终于被理解的叹息。

“我们这口气,终究会出的。”她最后说道,声音轻柔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着急。按你的节奏来,我相信你。”

这句话她说得无比诚恳,连自己都要信了。这是她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本能——精准地捕捉到来访者此刻最迫切的情感需求,并非理性答案,而是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于是,她调动起全部的专业素养,给予他最精准的共情与鼓励。她当然相信他的能力,但更相信现实会给他最残酷的教训。此刻递出的“相信”,不过是她在专业上判断出,这是他坠落前最需要、也最可能接住的一根情感稻草。

他问起她的近况。她告诉他,原本寄予厚望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取消了,未来的培训收入即将锐减。

“那会有替代性考试出来吧?”他问,语气带着常规的关心。

“有,但这个考试的知名度很小,意义不大。”她语气淡然,随即话锋一转,声音里突然带上了一丝刻意为之的轻快,“不过再怎么说,我这顶多算是少劳少得。可你不一样,你是实打实投了一百万现金投资啊......”

她顿了顿,仿佛在斟酌如何将最温柔的刀刃转向自己:“至少你曾经真金白银地拥有过,轰轰烈烈地拼搏过。不像我,”她的声音放得很轻,像羽毛拂过,却带着精准的自嘲,“连心痛都要精打细算——毕竟无本买卖,赔也赔不了多少。”

这句话她说得轻飘飘的,却完成了一次无声的自我献祭。她主动将自己置于更低的、更“不堪”的境地,只为将他从失败的羞耻感中托举出来,让他显得不那么狼狈。这种以自损为代价的共情,是她能给予的、最奢侈也最隐秘的安慰。

快凌晨三点了。屏幕上显示的通话时长已接近五个小时。以前他们处于热恋期时,曾有过一个孩子气的约定——“无论如何,凌晨三点前必须挂电话睡觉”。

临挂电话前,苏听白旧事重提,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持,像是在索要一个早就该兑现的态度:“上次答应我的菲律宾冰箱贴,什么时候拿给我?”

“那个……太丑了,真的不值,所以没买。”他语气里的勉强几乎要溢出听筒。

“你答应了的,没做到。”她步步紧逼,不留丝毫转圜的余地,“你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我?你知道我家地址。你就算打不通我电话,也可以用潜水馆的客服手机打。你总能联系到我。你就是不重视我的需求。”

他被戳中要害,一时语塞。在他内心那本账簿上,那个冰箱贴的价值,确实远远抵不过它带来的麻烦和“不划算”的感觉。

“这样,”苏听白退了一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更像是一种对她而言至关重要的态度测试,“你给我发条短信,文字承诺,就发到这个手机上。承诺在下一次去菲律宾的时候,给我买两个冰箱贴赔罪。不管那时候我们是否见面,都要买。这是态度问题。”

他犹豫了一下,在电话那端沉默着,似乎在权衡这个承诺的成本与收益。最终,或许是出于一丝愧疚,或许是不想再纠缠,他答应了,发送了短信:「26年2月给苏听白带2个菲律宾冰箱贴。」

“那我后天去广西,”他又问,试图转移或补偿,“要不要给你带南宁的冰箱贴?我这个月就能拿给你。”

“不要。”苏听白拒绝得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南宁我自己可以去。但是菲律宾不安全,我不潜水,不会去。你带团去,就必须给我带。我收集冰箱贴,你特地带回来的很有纪念意义,和美丑没关系。”她顿了顿,最后那句话,带着一丝无奈的嗔怪,也像是对他整个人生态度的某种精准概括,“澹台粤,你别死抠了。”

通话,终于在凌晨三点的钟声于城市某个角落隐约敲响之前,结束了。

放下发烫的手机,苏听白躺在被黑暗温柔包裹的床上,却毫无睡意。

五个小时的电话,仿佛一场高浓度的精神马拉松,耗尽了她的心力,却也奇异地填补了那份噬人的空虚。她再次确认了那种久违的、几乎让她灵魂战栗的智力共鸣与情感联结。它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她孤独时的幻想或记忆的美化。这种感觉,让她一度因为理性与感性剧烈冲突而停滞、枯竭的小说创作灵感,重新开始流动,甚至带着一种破土而出的汹涌力量。

感情还在。

那致命的共鸣,依然可以被复制。

这个想法,让她心悸莫名,也催生了一种近乎悲壮的创作冲动,准备重构写了一半的小说。

周一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室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趁着课间空档,苏听白点开了那个尘封三个月的文档——《深海无声,估值上岸》。

她注视着屏幕上的文字,那些关于不欢而散的记录突然显得如此单薄。光标在结局处闪烁,像是在发出无声的抗议。

不,故事不该在这里结束。昨晚那五个小时的通话,那些重新涌上的精神共鸣,让她看清了这个故事真正的起点。

她按下“另存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文档。指尖轻落键盘,这次她写下的不再是结局,而是开篇——

“2025年11月9日,周日,晚上九点十七分。”

从昨夜那个拨出电话的瞬间开始倒叙,她要让读者明白:这个故事,此时此刻,才刚刚开始。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更具体、更迫切的念头,不受控制地在脑海里盘旋、生根:

今晚下班后,要不要开车从浦东到嘉定,跨越半座城市,去见见他?

这个充满冲动的疑问,与昨晚电话里那些“下头”的冰冷瞬间、与他深入骨髓的精于算计、与那尚未兑现承诺的冰箱贴,在她的心中激烈地搏斗着,拉扯着。

她知道,那片名为澹台粤的深海,依然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暗流与危险。

但她也知道,她的笔,和她的心,似乎都已无法完全抗拒,那来自深蓝之处的、复杂而持久的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