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海雾还没散尽,渝万承已经醒了。宿舍的窗帘没拉严,一缕浅金色的阳光从缝隙里钻进来,落在书桌上的“深海生物观测日志”上,刚好照亮扉页那行“H-01样本,是否为智人分支”的小字。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才慢悠悠地起身,叠被子时特意把被角捋得平平整整——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不是有洁癖,而是觉得“规整”能让他更快进入清醒的状态,就像整理实验数据时必须按逻辑排序一样。
洗漱完,他换上基地统一的藏青色工装,胸前别着编号“Y-037”的工牌,镜子里的男人眉眼温和,嘴角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完全是一副“新来的研究员,谦逊又好相处”的模样。他对着镜子扯了扯衣领,指尖划过工牌上的照片,眼底那点一闪而过的冷意很快被掩饰过去,转身拿起帆布包出门。
基地的清晨很安静,只有食堂方向传来隐约的蒸汽声,还有海浪拍打防波堤的闷响。路上遇到两个穿着安保制服的人,渝万承主动点头问好,对方愣了一下,也客气地回了句“早”。他记得这两人的面孔——昨天在行政楼门口见过,负责南门的岗亭值守,名字牌上写着“孙伟”和“李强”。记人是他的本事,尤其是基地里的关键角色,哪怕只是安保,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食堂在生活区的中心,米白色的建筑,门口挂着“海洋味”的木牌,是基地里的老员工写的。推门进去,一股混着海鲜腥味的饭菜香扑面而来,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研究部和后勤处的。渝万承扫了一眼,看到了靠窗的张姐,还有后勤处的老王,两人正凑在一起说话。
“张姐,王师傅,早啊。”他走过去,笑着拉开椅子坐下。
张姐抬头看到他,立刻招手:“渝老师,快来!今天食堂做了海鲜粥,刚熬好的,鲜得很,我帮你占了碗。”说着就把旁边一个白瓷碗推过来,里面的粥还冒着热气,飘着几只虾仁。
老王也笑:“可不是嘛,这虾是凌晨刚从附近渔船上收的,刘叔特意留的活虾,熬粥最香。你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渝万承拿起勺子,舀了一口粥,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眼睛亮了亮:“确实好吃,刘叔的手艺真好。”他说的是实话,基地食堂的主厨刘叔是本地人,做海鲜是一绝,昨天张姐送的虾,他晚上煮了汤,就觉得味道不一般。
正说着,一个穿着白色厨师服的中年男人端着一笼包子走过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渝老师是吧?听张姐说你喜欢吃海鲜,下次想吃什么,提前跟我说,我给你留。”正是刘叔,手里的包子还冒着热气,是海菜馅的。
“那太谢谢刘叔了,您太客气了。”渝万承连忙起身,接过刘叔递来的两个包子,“我刚到,还没来得及跟您打招呼,以后要常麻烦您了。”
“不麻烦不麻烦,”刘叔摆摆手,“大家在基地里都是一家人,互相照应是应该的。你要是晚上加班晚了,食堂也能给你留饭,只要提前说一声就行。”
渝万承把包子放在盘子里,又跟刘叔聊了几句,问了问基地的作息——食堂早上六点开饭,晚上七点关门,加班的话可以提前在后勤群里报备;基地里没有小卖部,要买日用品只能去生活区的超市,超市早上八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每周三下午有班车去市区,方便大家采购东西。这些信息他都默默记在心里,尤其是“加班留饭”和“班车时间”,说不定以后会用到。
吃完早饭,渝万承跟张姐、老王道别,往研究楼走。路上遇到了李曼,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脚步匆匆,看到渝万承,停下脚步:“渝老师,早啊。今天上午我们去标本馆,把H-01样本的CT扫描数据再整理一遍,顺便试试你昨天说的同位素分析方案,你看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都没问题。”渝万承点头,跟在李曼身边,“需要我提前准备什么吗?比如仪器或者试剂。”
“不用,我已经让助理准备好了,你只要帮我一起核对数据就行。”李曼翻了翻文件夹,“对了,昨天会议上提到的新检测设备,大概下周就能到,到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提取骨骼孔隙里的体,,液,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那太好了,”渝万承语气里带着期待,“我之前在文献里看到过类似的技术,不过还没实际操作过,到时候还要跟李姐您多学习。”
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到了研究楼。研究楼一共五层,一楼是大厅和接待室,二楼是普通实验室,三楼是会议室和数据分析室,四楼是精密仪器室,五楼是研究部办公室,地下一层是标本馆。渝万承跟着李曼走进电梯,按下“-1”的按钮,电梯缓缓下降时,他注意到电梯里有监控摄像头,正对着电梯门的位置,心里默默记下——以后在电梯里说话要注意,不能露破绽。
标本馆的门禁还是两道,李曼刷了工牌,输入密码,门“嘀”的一声打开,一股淡淡的福尔马林味道又扑面而来。这次渝万承注意到,标本馆的墙壁是加厚的,天花板上有烟雾报警器和温湿度传感器,角落里还有几个黑色的设备,看起来像是监控摄像头。他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发现监控几乎覆盖了整个标本馆,只有C区的一个角落,被一个巨大的样本容器挡住了,可能是个盲区。
“我们先去数据分析室,把CT数据调出来,然后再到C区看样本。”李曼带头走向标本馆里的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两台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墙上挂着一块白板。
渝万承跟着进去,帮忙打开电脑,李曼把U盘插进主机,调出H-01样本的CT扫描图。屏幕上出现了骨骼的三维模型,能清晰地看到头骨、肋骨、尾椎骨和鳍骨的结构。李曼指着头骨的位置:“你看这里,头骨内部的软组织残留,虽然碳化了,但边缘还有一些纤维状的结构,我们之前怀疑是脑组织的神经纤维,但还没确定。”
渝万承凑近屏幕,仔细看着那些纤维状结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会不会是结缔组织?比如脑膜的残留?如果是神经纤维的话,应该会有更明显的分支结构,而这些看起来更像是网状的,可能是脑膜在碳化过程中形成的。”
李曼眼睛一亮:“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像。之前我们只想着脑组织,没考虑脑膜。如果是脑膜的话,说不定能从中提取到更完整的细胞结构,对后续的DNA提取也有帮助。”
“那我们可以做个切片分析,”渝万承提议,“取一点点软组织残留,用显微镜观察,看看有没有脑膜特有的胶原纤维,如果有的话,就能确定了。”
“这个主意好!”李曼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这个想法,“我下午就安排助理准备切片工具,明天我们就做实验。”
两人对着CT数据聊了一个多小时,从骨骼结构聊到可能的生存环境,渝万承时不时提出一些建议,既专业又不抢风头,刚好能让李曼觉得他有能力,又不会觉得他在刻意表现。期间,李曼接了个电话,是王主任打来的,问他们数据整理得怎么样了,李曼把渝万承的建议跟王主任说了,王主任在电话里说:“渝老师的想法不错,你们可以试试,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说。”
挂了电话,李曼笑着对渝万承说:“王主任对你评价很高啊,说你思路清晰,专业能力强。”
渝万承谦虚地笑了笑:“都是李姐您带我,不然我也想不到这些。而且我也是刚接触H-01样本,很多地方还不了解,还得靠您多指点。”
整理完数据,两人去了C区。H-01样本依旧悬浮在透明容器里,灰白色的骨骼在冷光灯下泛着光。渝万承走到容器前,这次他没有急着靠近,而是绕着容器走了一圈,仔细观察骨骼的每一个细节——头骨上的细小裂纹,肋骨边缘的磨损痕迹,尾椎骨末端的缺口,还有那些从肋骨之间伸出来的鳍骨,每一处都记在心里。
“你看尾椎骨这里,”李曼指着尾椎骨的中间部位,“有明显的肌肉附着痕迹,而且痕迹很规整,说明该生物在生前经常用尾部发力,可能是在游泳时用来控制方向和速度的。”
渝万承点头,目光落在尾椎骨末端的缺口上:“这个缺口看起来不像是自然形成的,边缘很锋利,会不会是被其他生物攻击造成的?或者是在被捕捞上来的时候不小心碰坏的?”
李曼摇了摇头:“我们查过当初的捕捞记录,样本是被深海探测器的机械臂小心回收的,没有碰撞痕迹。至于被其他生物攻击,也有可能,毕竟深海里的生物大多很凶猛。不过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如果能找到该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许能找到答案。”渝万承说,“当初探测器是在哪个海域发现样本的?有没有采集到周围的海水样本或者沉积物样本?”
“海域坐标是南海118°E,15°N,深度5200米,”李曼回答,“当时采集了一些海水样本和沉积物样本,存放在B区的样本库里,如果你感兴趣,下午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什么。”
“好啊,”渝万承立刻答应,“下午我跟您一起去,顺便学习一下样本的保存方法。”
从标本馆出来,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了。李曼要去四楼的精密仪器室检查设备,渝万承则打算去二楼的普通实验室看看,顺便熟悉一下基地的实验流程。二楼的实验室很大,分成了好几个区域,有微生物培养区、化学分析区、分子生物学区,每个区域都有工作人员在忙碌。
渝万承走进去,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老人正在显微镜前观察样本,旁边放着一叠实验记录。他认得这个老人,是研究部的老研究员陈教授,昨天的会议上见过,主要负责深海微生物研究。
“陈教授,您好,我是渝万承,新来的助理研究员。”渝万承走过去,轻轻敲了敲桌子,声音放得很轻,怕打扰到陈教授。
陈教授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看了渝万承一眼,笑着点头:“哦,是小渝啊,昨天会议上见过。怎么,来熟悉实验室?”
“是啊,”渝万承点头,“我刚到基地,对实验室的设备和流程还不太熟悉,想过来看看,顺便跟您学习学习。”
“没问题,”陈教授指了指旁边的显微镜,“我正在观察深海热泉区的微生物样本,你要不要看看?”
渝万承连忙道谢,凑到显微镜前,调整了一下焦距。视野里出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微生物,身体呈梭形,表面有细小的突起,正在缓慢地移动。“这是嗜热菌吧?”他问道,“看起来像是之前文献里提到的‘热泉梭菌’,能在1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生存。”
陈教授惊讶地看了他一眼:“没想到你还知道这个。没错,这就是热泉梭菌,是上个月从马里亚纳海沟的热泉区采集到的样本,我们正在研究它的耐热机制。”
“太神奇了,”渝万承由衷地赞叹,“深海里的生物总能突破人类的认知,比如它们的适应性,还有生存策略,都值得深入研究。”
两人聊了起来,从热泉梭菌聊到深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陈教授很健谈,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渝万承则认真倾听,时不时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陈教授觉得他不仅专业,还很有求知欲。聊着聊着,陈教授突然说:“小渝,你对H-01样本感兴趣吗?我之前也参与过它的初步研究,不过后来因为要专注于微生物研究,就退出了。”
渝万承心里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当然感兴趣,毕竟是这么罕见的样本。陈教授,您之前研究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陈教授想了想,说:“我当时主要负责分析样本表面的微生物,发现样本表面附着了一种未知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分解深海里的有机物质,而且繁殖速度很快。不过因为当时样本还处于保密阶段,研究数据没有公开,只在内部做了汇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去档案室查一下当时的报告,不过档案室需要王主任的批准才能进去。”
“好的,我记下了,谢谢陈教授。”渝万承道谢,心里却记下了“未知细菌”和“档案室”这两个关键词——未知细菌可能和H-01样本的生存环境有关,而档案室里的报告,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样本的秘密。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渝万承又遇到了赵宇。赵宇端着餐盘,看到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来,坐在他对面:“渝老师,上午在实验室看到你了,跟陈教授聊得挺开心。”
“是啊,陈教授很厉害,教了我很多东西。”渝万承笑着说,给赵宇递了一瓶水,“刚从外面回来?看你满头汗。”
赵宇接过水,拧开喝了一口:“嗯,去观测站检查设备了,那边离宿舍远,走路过来有点热。”他顿了顿,又说,“你下午没事的话,要不要跟我去观测站看看?那里能看到深海探测器的实时数据,还有之前采集H-01样本时的录像,说不定对你有帮助。”
渝万承心里一喜,表面却装作惊讶:“真的吗?那太好了,我正想了解一下观测站的情况,就是怕麻烦你。”
“不麻烦,”赵宇摇了摇头,“反正我下午也要去那边维护设备,带你一起去,还能有人跟我聊聊天。”
吃完饭,两人一起往观测站走。观测站在基地的最东边,离研究楼和生活区都有点远,建在一个小高地上,周围是开阔的海面。观测站的外观是一个圆柱形的建筑,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雷达天线,门口挂着“南海深海观测中心”的牌子。
赵宇刷了工牌,推开大门,里面是一个宽敞的房间,四周摆满了电脑和显示屏,中间有一个巨大的三维投影设备,正在显示着南海的海底地形。房间里还有几个工作人员,正在盯着屏幕,记录着数据。
“这就是观测站的主控室,”赵宇介绍道,“左边的显示屏是深海探测器的实时位置和数据,右边的是海底地形和水温、盐度等环境参数,中间的三维投影能模拟海底的情况。”
渝万承走到左边的显示屏前,看到上面显示着一个红色的光点,旁边标注着“探测器编号:深探-07,深度:4800米,坐标:117°E,14°N”。“这是正在下潜的探测器吗?”他问道。
“嗯,昨天放下去的,主要是采集4000-5000米深度的海水样本和沉积物样本,预计明天早上回收。”赵宇回答,指着另一个显示屏,“那个屏幕上有之前采集H-01样本时的录像,你要不要看看?”
渝万承连忙点头。赵宇在电脑上操作了几下,显示屏上出现了一段黑白录像——画面很暗,只有探测器的探照灯照亮了一小片区域,海底是黑色的泥沙,偶尔有几条发光的小鱼游过。突然,画面里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躺在泥沙上,看起来像是一条巨大的鱼,但仔细看,又能看到类似人类的上半身。
“这就是H-01样本被发现时的样子,”赵宇的声音低沉下来,“当时探测器的操作员以为是一块奇怪的岩石,靠近了才发现是生物骸骨,立刻上报给基地,然后用机械臂小心地回收了。”
渝万承盯着屏幕,眼睛一眨不眨——录像里的骸骨比现在看到的更完整,表面还附着一些黑色的物质,可能是深海里的沉积物或者生物残骸。他注意到,骸骨的周围没有其他生物,只有一片空旷的海底,这有点奇怪,毕竟深海里的生物大多会聚集在有食物的地方,而骸骨本身就是食物来源,为什么周围没有其他生物?
“当时有没有在骸骨周围发现其他生物?”渝万承问道。
赵宇摇了摇头:“没有,探测器在周围搜索了一圈,除了一些小型的浮游生物,没有发现其他大型生物。我们当时也觉得奇怪,后来推测可能是骸骨周围的海水里有某种有害物质,或者是该生物本身有防御机制,让其他生物不敢靠近。”
“有害物质?”渝万承追问,“有没有检测过当时的海水样本?”
“检测过,”赵宇回答,“不过没发现什么异常,跟其他区域的海水成分差不多。所以这个推测也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渝万承点点头,心里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不是有害物质,会不会是H-01样本本身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用来驱赶其他生物?或者是它的骨骼结构里含有某种特殊成分,让其他生物不敢靠近?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赵宇又带着渝万承参观了观测站的其他区域,包括设备维护室和样本临时存放室。设备维护室里放着各种维修工具和备用零件,赵宇拿起一个小小的传感器:“这是深海温度传感器,能在-2℃到40℃的范围内工作,精度很高,不过很容易坏,每次探测器回收后都要检查一遍。”
样本临时存放室里有几个巨大的冰柜,里面存放着刚采集回来的海水样本和沉积物样本。赵宇打开一个冰柜,拿出一个密封的玻璃罐,里面装着黑色的泥沙:“这是昨天从4500米深度采集的沉积物样本,里面可能含有未知的微生物,明天会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渝万承接过玻璃罐,仔细看了看,泥沙里还夹杂着一些细小的生物残骸,他问道:“这些样本会送到哪个实验室?是二楼的普通实验室吗?”
“嗯,”赵宇点头,“一般的样本都在二楼分析,只有像H-01这样的特殊样本,才会放在地下标本馆。对了,你要是想分析这些沉积物样本,明天可以跟实验室的人说一声,他们应该会同意的。”
“好的,谢谢。”渝万承把玻璃罐放回冰柜,心里却在盘算——如果能分析这些沉积物样本,说不定能找到和H-01样本相关的微生物或者化学物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线索。
从观测站回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渝万承跟赵宇道别,往研究楼走,路上遇到了档案室的周姐。周姐手里抱着一摞文件,看起来很重,渝万承连忙上前帮忙:“周姐,我帮您拿吧,您要去哪里?”
周姐愣了一下,看到是他,笑了笑:“谢谢你啊,渝老师。我要去五楼的办公室,给王主任送文件。”
渝万承接过文件,跟在周姐身边,边走边聊:“周姐,您在档案室工作很久了吧?感觉您对基地的情况很熟悉。”
“是啊,我来基地快十年了,”周姐感慨道,“看着基地一点点发展起来,从最初的几栋楼,到现在的规模,不容易啊。”
“那您肯定知道很多基地的历史吧?比如H-01样本,您有没有见过相关的资料?”渝万承试探着问道。
周姐的脚步顿了一下,看了他一眼,语气变得谨慎起来:“H-01样本的资料属于保密级别,只有王主任和参与研究的核心人员才能查看,我虽然在档案室工作,但也没有权限翻看。渝老师,你问这个干什么?”
渝万承连忙解释:“没什么,就是昨天在会议上听大家提到,有点好奇,想多了解一下。您别误会,我知道保密规定,不会随便打听的。”
周姐笑了笑,没再多问:“没关系,好奇是正常的,不过H-01样本确实很特殊,基地对它的保密工作做得很严,你以后参与研究了,自然会了解更多。”
送到五楼办公室,渝万承跟周姐道别,心里却记下了她的话——“只有核心人员才能查看”,这说明H-01样本的资料里肯定有重要的秘密,而他现在还不是核心人员,想要查看资料,必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权限,或者找到其他途径。
回到宿舍,渝万承把帆布包放在桌上,拿出“深海生物观测日志”,翻开新的一页,开始记录今天的收获:
“7月12日(入职第二天):
1. 基地食堂刘叔可提供加班留饭服务,超市营业时间8:00-21:00,每周三下午有班车去市区。
2. 标本馆C区有监控盲区(靠近西侧样本容器处),H-01样本尾椎骨末端有非自然缺口,表面附着未知细菌(陈教授提及)。
3. 观测站存有H-01样本采集录像,骸骨周围无其他大型生物,原因未知;可申请分析深海沉积物样本。
4. 档案室存有H-01样本早期研究报告,需王主任批准方可查看;周姐对H-01相关问题较为谨慎。
5. 新检测设备下周到货,将用于提取H-01样本骨骼孔隙□□;明日计划:协助李曼整理CT数据,申请分析沉积物样本,尝试接触档案室报告。”
写完日志,他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夕阳已经西下,海面被染成了橙红色,远处的灯塔开始闪烁,发出微弱的光。他想起今天在观测站看到的录像,想起H-01样本的骨骼结构,想起陈教授提到的未知细菌,心里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他一定要解开这个样本的秘密,不管需要多久,不管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晚上,渝万承没有去食堂吃饭,而是煮了早上张姐送的虾,又泡了一碗面。吃面的时候,他打开手机,翻看基地的工作群,看到李曼在群里发了明天的工作安排:“明天上午9点,在标本馆C区集合,整理H-01样本数据;下午2点,在二楼实验室分析沉积物样本,有兴趣的同事可以参加。”
渝万承立刻在群里回复:“收到,明天准时参加。”他知道,这是一个接近H-01样本和沉积物样本的好机会,不能错过。
吃完面,他洗漱完,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他想起今天在实验室跟陈教授的聊天,想起赵宇带他去观测站,想起周姐的谨慎,这些人都像是他织网过程中的一个个节点,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最终把H-01样本的秘密网在里面。
他拿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母亲在电话里问他有没有适应基地的生活,有没有按时吃饭,渝万承一一回答,声音依旧温和:“妈,您放心,我在这里很好,同事们都很照顾我,工作也很顺利。等我忙完这阵子,就回家看您。”
挂了电话,他靠在床头,看着天花板。基地里的生活很规律,也很平静,但他知道,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竞争。他必须保持警惕,继续伪装自己,同时不断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权限,靠近核心秘密。
夜深了,海风吹过窗户,带来海浪的声音。渝万承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H-01样本的三维模型,头骨、肋骨、尾椎骨、鳍骨,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他仿佛能看到这条神秘的生物在深海里游动,摆动着尾巴,穿梭在漆黑的海水中,寻找着食物和栖息地。
第二天早上,渝万承提前十分钟到了标本馆。李曼已经到了,正在整理数据表格,看到他,笑着说:“渝老师来得真早,我还以为我是第一个。”
“早点来能多准备准备,”渝万承走过去,帮忙整理表格,“昨天跟赵宇去观测站,看到了H-01样本的采集录像,收获很大。”
“哦?录像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李曼好奇地问。
渝万承把录像里的情况跟李曼说了,包括骸骨周围没有其他生物的情况,李曼听完,若有所思:“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件事——当时采集样本的时候,探测器的传感器检测到周围海水的氧含量比其他区域低一点,不过当时觉得差异不大,就没在意。现在想来,会不会跟骸骨周围没有生物有关?”
“有可能,”渝万承点头,“低氧环境可能不适合大多数生物生存,不过H-01样本能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说明它的呼吸系统有特殊的适应性,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两人开始整理数据,把CT扫描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出来,包括骨骼的尺寸、角度、磨损程度,还有软组织残留的位置和形态。整理到一半,陈教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培养皿:“李曼,小渝,你们看看这个。”
培养皿里有一些白色的菌落,看起来很不起眼。“这是从H-01样本表面提取的细菌,”陈教授解释道,“我昨天做了培养,今天早上发现这些菌落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而且繁殖速度很快,跟我之前研究的深海细菌都不一样,应该是一种新的菌种。”
渝万承凑近看了看,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这种细菌会不会跟样本的生存环境有关?比如它能帮助样本分解深海里的有机物质,或者保护样本不被其他生物攻击。”
“很有可能,”陈教授点头,“我打算对这种细菌进行基因测序,看看它的基因序列和其他深海细菌有什么不同,说不定能找到和H-01样本相关的线索。”
“那太好了,”李曼说,“如果能确定这种细菌和样本的关系,对我们了解样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会有很大帮助。”
上午的工作很快就结束了,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渝万承遇到了实验室的张助理,张助理负责沉积物样本的分析。渝万承主动走过去,笑着说:“张助理,下午的沉积物样本分析,我能参加吗?我对深海沉积物里的微生物很感兴趣,想学习一下。”
张助理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当然可以,人多力量大,下午2点在二楼实验室集合就行。”
下午2点,渝万承准时到了二楼实验室。张助理已经准备好了样本,还有各种分析仪器,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色谱仪等。除了渝万承,还有几个年轻的研究员也来了,都是对深海沉积物感兴趣的。
“今天我们分析的是昨天从4500米深度采集的沉积物样本,”张助理拿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黑色的泥沙,“首先,我们会取少量样本,用显微镜观察里面的微生物和生物残骸;然后用离心机分离样本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最后用色谱仪分析有机物的成分,看看有没有特殊的化学物质。”
渝万承主动帮忙,取了少量样本,放在载玻片上,滴了一滴染色剂,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里出现了很多细小的生物,有浮游生物的残骸,有细菌的菌落,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微小生物。他仔细观察着,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结构——一个细小的、呈螺旋状的生物残骸,表面有微弱的光泽,看起来不像是常见的深海生物。
“张助理,您来看一下这个,”渝万承招呼张助理过来,“这个生物残骸有点奇怪,我从来没见过。”
张助理凑到显微镜前,看了一会儿,皱起眉头:“确实有点奇怪,看起来像是某种甲壳类生物的残骸,但又比常见的甲壳类生物小很多,而且表面的光泽很特别,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生物。”
他把其他研究员也叫过来,大家轮流观察,都觉得这个生物残骸很特殊。“我们把它分离出来,做个进一步的分析,”张助理说,“说不定是一个新的物种,对我们了解深海生态系统有很大帮助。”
渝万承心里一动——这个未知生物的残骸,会不会和H-01样本有关?比如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或者有捕食关系?如果能确定这个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环境,说不定能间接了解H-01样本的生存环境。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渝万承跟着张助理一起分析样本,分离有机物,操作色谱仪。他学得很快,很多仪器都是第一次用,但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让张助理对他刮目相看:“渝老师,你以前是不是做过类似的实验?操作得这么熟练。”
渝万承笑了笑:“以前在省研究所的时候,做过一些沉积物分析的实验,不过没这么专业,还是跟您学习了很多。”
其实,他在来基地之前,就特意去培训过这些仪器的操作,就是为了能更快地适应基地的工作,接触到核心样本。但这些,他不会告诉任何人。
傍晚的时候,分析结果出来了——沉积物样本中含有多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和一些未知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一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很特殊,和已知的任何化学物质都不一样。
“这种未知化合物很可能是某种深海生物分泌的,”张助理拿着分析报告,“我们会把它的结构输入数据库,看看能不能找到匹配的信息。如果找不到,就说明是一种新的化合物,值得深入研究。”
渝万承接过报告,仔细看着未知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心里暗暗记下——这种化合物说不定和H-01样本有关,或者和他早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未知生物残骸有关。他决定,明天要跟李曼和陈教授提一下这件事,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未知化合物和H-01样本的研究联系起来。
从实验室出来,天已经黑了。基地里的灯都亮了起来,沿着海边的小路排成一条光带,很是好看。渝万承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心情很好——这两天的收获很大,不仅熟悉了基地的各个区域,还接触到了H-01样本的相关数据和沉积物样本,甚至发现了未知的细菌和化合物。
他知道,自己的网正在一点点织大,一点点靠近核心秘密。但他也清楚,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基地里肯定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秘密,还有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他必须保持警惕,继续伪装自己,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这场关于深海秘密的竞争中胜出。
回到宿舍,他又打开了“深海生物观测日志”,写下今天的新发现:
“7月13日(入职第三天):
1. H-01样本采集区域海水氧含量略低,可能与周围无生物有关;样本表面附着的未知细菌可在无氧环境下生长,陈教授将进行基因测序。
2. 4500米深度沉积物样本中发现未知生物残骸(螺旋状,有光泽)和未知小分子化合物,张助理已将化合物结构输入数据库。
3. 已掌握二楼实验室沉积物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张助理对本人能力认可较高。
4. 明日计划:跟进陈教授的细菌测序,向李曼提议将未知化合物与H-01样本关联研究,尝试申请查看档案室早期报告。”
写完日志,他洗漱完,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梦里,他又回到了那片漆黑的深海,H-01样本的骸骨在他面前缓缓展开,变成了一条活的人鱼,摆动着尾巴,向他游来,嘴里说着什么,这一次,他好像听清了——“你到底想要什么?”
渝万承猛地睁开眼睛,窗外的海浪声清晰地传来。他喘了口气,摸了摸额头,全是冷汗。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梦,但梦里人鱼的问题,却让他心里一震。
他想要什么?
他想要解开H-01样本的秘密,想要证明自己的猜想,想要成为改写海洋生物学历史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付出一切,包括伪装自己,包括不择手段。
他闭上眼睛,不再想梦里的事情。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需要养足精神,继续织他的网,直到把那个深藏在深海里的秘密,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基地的夜晚很安静,只有海浪声和远处实验室的仪器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低沉的歌,陪伴着每一个为深海秘密而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