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人鱼笔记录 > 第2章 织网

人鱼笔记录 第2章 织网

作者:夙夜忧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09:49:36 来源:文学城

清晨六点半,海雾还没散尽,渝万承已经醒了。宿舍的窗帘没拉严,一缕浅金色的阳光从缝隙里钻进来,落在书桌上的“深海生物观测日志”上,刚好照亮扉页那行“H-01样本,是否为智人分支”的小字。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才慢悠悠地起身,叠被子时特意把被角捋得平平整整——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不是有洁癖,而是觉得“规整”能让他更快进入清醒的状态,就像整理实验数据时必须按逻辑排序一样。

洗漱完,他换上基地统一的藏青色工装,胸前别着编号“Y-037”的工牌,镜子里的男人眉眼温和,嘴角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完全是一副“新来的研究员,谦逊又好相处”的模样。他对着镜子扯了扯衣领,指尖划过工牌上的照片,眼底那点一闪而过的冷意很快被掩饰过去,转身拿起帆布包出门。

基地的清晨很安静,只有食堂方向传来隐约的蒸汽声,还有海浪拍打防波堤的闷响。路上遇到两个穿着安保制服的人,渝万承主动点头问好,对方愣了一下,也客气地回了句“早”。他记得这两人的面孔——昨天在行政楼门口见过,负责南门的岗亭值守,名字牌上写着“孙伟”和“李强”。记人是他的本事,尤其是基地里的关键角色,哪怕只是安保,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食堂在生活区的中心,米白色的建筑,门口挂着“海洋味”的木牌,是基地里的老员工写的。推门进去,一股混着海鲜腥味的饭菜香扑面而来,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研究部和后勤处的。渝万承扫了一眼,看到了靠窗的张姐,还有后勤处的老王,两人正凑在一起说话。

“张姐,王师傅,早啊。”他走过去,笑着拉开椅子坐下。

张姐抬头看到他,立刻招手:“渝老师,快来!今天食堂做了海鲜粥,刚熬好的,鲜得很,我帮你占了碗。”说着就把旁边一个白瓷碗推过来,里面的粥还冒着热气,飘着几只虾仁。

老王也笑:“可不是嘛,这虾是凌晨刚从附近渔船上收的,刘叔特意留的活虾,熬粥最香。你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渝万承拿起勺子,舀了一口粥,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眼睛亮了亮:“确实好吃,刘叔的手艺真好。”他说的是实话,基地食堂的主厨刘叔是本地人,做海鲜是一绝,昨天张姐送的虾,他晚上煮了汤,就觉得味道不一般。

正说着,一个穿着白色厨师服的中年男人端着一笼包子走过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渝老师是吧?听张姐说你喜欢吃海鲜,下次想吃什么,提前跟我说,我给你留。”正是刘叔,手里的包子还冒着热气,是海菜馅的。

“那太谢谢刘叔了,您太客气了。”渝万承连忙起身,接过刘叔递来的两个包子,“我刚到,还没来得及跟您打招呼,以后要常麻烦您了。”

“不麻烦不麻烦,”刘叔摆摆手,“大家在基地里都是一家人,互相照应是应该的。你要是晚上加班晚了,食堂也能给你留饭,只要提前说一声就行。”

渝万承把包子放在盘子里,又跟刘叔聊了几句,问了问基地的作息——食堂早上六点开饭,晚上七点关门,加班的话可以提前在后勤群里报备;基地里没有小卖部,要买日用品只能去生活区的超市,超市早上八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每周三下午有班车去市区,方便大家采购东西。这些信息他都默默记在心里,尤其是“加班留饭”和“班车时间”,说不定以后会用到。

吃完早饭,渝万承跟张姐、老王道别,往研究楼走。路上遇到了李曼,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脚步匆匆,看到渝万承,停下脚步:“渝老师,早啊。今天上午我们去标本馆,把H-01样本的CT扫描数据再整理一遍,顺便试试你昨天说的同位素分析方案,你看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都没问题。”渝万承点头,跟在李曼身边,“需要我提前准备什么吗?比如仪器或者试剂。”

“不用,我已经让助理准备好了,你只要帮我一起核对数据就行。”李曼翻了翻文件夹,“对了,昨天会议上提到的新检测设备,大概下周就能到,到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提取骨骼孔隙里的体,,液,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那太好了,”渝万承语气里带着期待,“我之前在文献里看到过类似的技术,不过还没实际操作过,到时候还要跟李姐您多学习。”

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到了研究楼。研究楼一共五层,一楼是大厅和接待室,二楼是普通实验室,三楼是会议室和数据分析室,四楼是精密仪器室,五楼是研究部办公室,地下一层是标本馆。渝万承跟着李曼走进电梯,按下“-1”的按钮,电梯缓缓下降时,他注意到电梯里有监控摄像头,正对着电梯门的位置,心里默默记下——以后在电梯里说话要注意,不能露破绽。

标本馆的门禁还是两道,李曼刷了工牌,输入密码,门“嘀”的一声打开,一股淡淡的福尔马林味道又扑面而来。这次渝万承注意到,标本馆的墙壁是加厚的,天花板上有烟雾报警器和温湿度传感器,角落里还有几个黑色的设备,看起来像是监控摄像头。他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发现监控几乎覆盖了整个标本馆,只有C区的一个角落,被一个巨大的样本容器挡住了,可能是个盲区。

“我们先去数据分析室,把CT数据调出来,然后再到C区看样本。”李曼带头走向标本馆里的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两台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墙上挂着一块白板。

渝万承跟着进去,帮忙打开电脑,李曼把U盘插进主机,调出H-01样本的CT扫描图。屏幕上出现了骨骼的三维模型,能清晰地看到头骨、肋骨、尾椎骨和鳍骨的结构。李曼指着头骨的位置:“你看这里,头骨内部的软组织残留,虽然碳化了,但边缘还有一些纤维状的结构,我们之前怀疑是脑组织的神经纤维,但还没确定。”

渝万承凑近屏幕,仔细看着那些纤维状结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会不会是结缔组织?比如脑膜的残留?如果是神经纤维的话,应该会有更明显的分支结构,而这些看起来更像是网状的,可能是脑膜在碳化过程中形成的。”

李曼眼睛一亮:“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像。之前我们只想着脑组织,没考虑脑膜。如果是脑膜的话,说不定能从中提取到更完整的细胞结构,对后续的DNA提取也有帮助。”

“那我们可以做个切片分析,”渝万承提议,“取一点点软组织残留,用显微镜观察,看看有没有脑膜特有的胶原纤维,如果有的话,就能确定了。”

“这个主意好!”李曼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这个想法,“我下午就安排助理准备切片工具,明天我们就做实验。”

两人对着CT数据聊了一个多小时,从骨骼结构聊到可能的生存环境,渝万承时不时提出一些建议,既专业又不抢风头,刚好能让李曼觉得他有能力,又不会觉得他在刻意表现。期间,李曼接了个电话,是王主任打来的,问他们数据整理得怎么样了,李曼把渝万承的建议跟王主任说了,王主任在电话里说:“渝老师的想法不错,你们可以试试,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说。”

挂了电话,李曼笑着对渝万承说:“王主任对你评价很高啊,说你思路清晰,专业能力强。”

渝万承谦虚地笑了笑:“都是李姐您带我,不然我也想不到这些。而且我也是刚接触H-01样本,很多地方还不了解,还得靠您多指点。”

整理完数据,两人去了C区。H-01样本依旧悬浮在透明容器里,灰白色的骨骼在冷光灯下泛着光。渝万承走到容器前,这次他没有急着靠近,而是绕着容器走了一圈,仔细观察骨骼的每一个细节——头骨上的细小裂纹,肋骨边缘的磨损痕迹,尾椎骨末端的缺口,还有那些从肋骨之间伸出来的鳍骨,每一处都记在心里。

“你看尾椎骨这里,”李曼指着尾椎骨的中间部位,“有明显的肌肉附着痕迹,而且痕迹很规整,说明该生物在生前经常用尾部发力,可能是在游泳时用来控制方向和速度的。”

渝万承点头,目光落在尾椎骨末端的缺口上:“这个缺口看起来不像是自然形成的,边缘很锋利,会不会是被其他生物攻击造成的?或者是在被捕捞上来的时候不小心碰坏的?”

李曼摇了摇头:“我们查过当初的捕捞记录,样本是被深海探测器的机械臂小心回收的,没有碰撞痕迹。至于被其他生物攻击,也有可能,毕竟深海里的生物大多很凶猛。不过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如果能找到该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许能找到答案。”渝万承说,“当初探测器是在哪个海域发现样本的?有没有采集到周围的海水样本或者沉积物样本?”

“海域坐标是南海118°E,15°N,深度5200米,”李曼回答,“当时采集了一些海水样本和沉积物样本,存放在B区的样本库里,如果你感兴趣,下午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什么。”

“好啊,”渝万承立刻答应,“下午我跟您一起去,顺便学习一下样本的保存方法。”

从标本馆出来,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了。李曼要去四楼的精密仪器室检查设备,渝万承则打算去二楼的普通实验室看看,顺便熟悉一下基地的实验流程。二楼的实验室很大,分成了好几个区域,有微生物培养区、化学分析区、分子生物学区,每个区域都有工作人员在忙碌。

渝万承走进去,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老人正在显微镜前观察样本,旁边放着一叠实验记录。他认得这个老人,是研究部的老研究员陈教授,昨天的会议上见过,主要负责深海微生物研究。

“陈教授,您好,我是渝万承,新来的助理研究员。”渝万承走过去,轻轻敲了敲桌子,声音放得很轻,怕打扰到陈教授。

陈教授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看了渝万承一眼,笑着点头:“哦,是小渝啊,昨天会议上见过。怎么,来熟悉实验室?”

“是啊,”渝万承点头,“我刚到基地,对实验室的设备和流程还不太熟悉,想过来看看,顺便跟您学习学习。”

“没问题,”陈教授指了指旁边的显微镜,“我正在观察深海热泉区的微生物样本,你要不要看看?”

渝万承连忙道谢,凑到显微镜前,调整了一下焦距。视野里出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微生物,身体呈梭形,表面有细小的突起,正在缓慢地移动。“这是嗜热菌吧?”他问道,“看起来像是之前文献里提到的‘热泉梭菌’,能在1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生存。”

陈教授惊讶地看了他一眼:“没想到你还知道这个。没错,这就是热泉梭菌,是上个月从马里亚纳海沟的热泉区采集到的样本,我们正在研究它的耐热机制。”

“太神奇了,”渝万承由衷地赞叹,“深海里的生物总能突破人类的认知,比如它们的适应性,还有生存策略,都值得深入研究。”

两人聊了起来,从热泉梭菌聊到深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陈教授很健谈,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渝万承则认真倾听,时不时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陈教授觉得他不仅专业,还很有求知欲。聊着聊着,陈教授突然说:“小渝,你对H-01样本感兴趣吗?我之前也参与过它的初步研究,不过后来因为要专注于微生物研究,就退出了。”

渝万承心里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当然感兴趣,毕竟是这么罕见的样本。陈教授,您之前研究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陈教授想了想,说:“我当时主要负责分析样本表面的微生物,发现样本表面附着了一种未知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分解深海里的有机物质,而且繁殖速度很快。不过因为当时样本还处于保密阶段,研究数据没有公开,只在内部做了汇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去档案室查一下当时的报告,不过档案室需要王主任的批准才能进去。”

“好的,我记下了,谢谢陈教授。”渝万承道谢,心里却记下了“未知细菌”和“档案室”这两个关键词——未知细菌可能和H-01样本的生存环境有关,而档案室里的报告,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样本的秘密。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渝万承又遇到了赵宇。赵宇端着餐盘,看到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来,坐在他对面:“渝老师,上午在实验室看到你了,跟陈教授聊得挺开心。”

“是啊,陈教授很厉害,教了我很多东西。”渝万承笑着说,给赵宇递了一瓶水,“刚从外面回来?看你满头汗。”

赵宇接过水,拧开喝了一口:“嗯,去观测站检查设备了,那边离宿舍远,走路过来有点热。”他顿了顿,又说,“你下午没事的话,要不要跟我去观测站看看?那里能看到深海探测器的实时数据,还有之前采集H-01样本时的录像,说不定对你有帮助。”

渝万承心里一喜,表面却装作惊讶:“真的吗?那太好了,我正想了解一下观测站的情况,就是怕麻烦你。”

“不麻烦,”赵宇摇了摇头,“反正我下午也要去那边维护设备,带你一起去,还能有人跟我聊聊天。”

吃完饭,两人一起往观测站走。观测站在基地的最东边,离研究楼和生活区都有点远,建在一个小高地上,周围是开阔的海面。观测站的外观是一个圆柱形的建筑,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雷达天线,门口挂着“南海深海观测中心”的牌子。

赵宇刷了工牌,推开大门,里面是一个宽敞的房间,四周摆满了电脑和显示屏,中间有一个巨大的三维投影设备,正在显示着南海的海底地形。房间里还有几个工作人员,正在盯着屏幕,记录着数据。

“这就是观测站的主控室,”赵宇介绍道,“左边的显示屏是深海探测器的实时位置和数据,右边的是海底地形和水温、盐度等环境参数,中间的三维投影能模拟海底的情况。”

渝万承走到左边的显示屏前,看到上面显示着一个红色的光点,旁边标注着“探测器编号:深探-07,深度:4800米,坐标:117°E,14°N”。“这是正在下潜的探测器吗?”他问道。

“嗯,昨天放下去的,主要是采集4000-5000米深度的海水样本和沉积物样本,预计明天早上回收。”赵宇回答,指着另一个显示屏,“那个屏幕上有之前采集H-01样本时的录像,你要不要看看?”

渝万承连忙点头。赵宇在电脑上操作了几下,显示屏上出现了一段黑白录像——画面很暗,只有探测器的探照灯照亮了一小片区域,海底是黑色的泥沙,偶尔有几条发光的小鱼游过。突然,画面里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躺在泥沙上,看起来像是一条巨大的鱼,但仔细看,又能看到类似人类的上半身。

“这就是H-01样本被发现时的样子,”赵宇的声音低沉下来,“当时探测器的操作员以为是一块奇怪的岩石,靠近了才发现是生物骸骨,立刻上报给基地,然后用机械臂小心地回收了。”

渝万承盯着屏幕,眼睛一眨不眨——录像里的骸骨比现在看到的更完整,表面还附着一些黑色的物质,可能是深海里的沉积物或者生物残骸。他注意到,骸骨的周围没有其他生物,只有一片空旷的海底,这有点奇怪,毕竟深海里的生物大多会聚集在有食物的地方,而骸骨本身就是食物来源,为什么周围没有其他生物?

“当时有没有在骸骨周围发现其他生物?”渝万承问道。

赵宇摇了摇头:“没有,探测器在周围搜索了一圈,除了一些小型的浮游生物,没有发现其他大型生物。我们当时也觉得奇怪,后来推测可能是骸骨周围的海水里有某种有害物质,或者是该生物本身有防御机制,让其他生物不敢靠近。”

“有害物质?”渝万承追问,“有没有检测过当时的海水样本?”

“检测过,”赵宇回答,“不过没发现什么异常,跟其他区域的海水成分差不多。所以这个推测也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渝万承点点头,心里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不是有害物质,会不会是H-01样本本身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用来驱赶其他生物?或者是它的骨骼结构里含有某种特殊成分,让其他生物不敢靠近?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赵宇又带着渝万承参观了观测站的其他区域,包括设备维护室和样本临时存放室。设备维护室里放着各种维修工具和备用零件,赵宇拿起一个小小的传感器:“这是深海温度传感器,能在-2℃到40℃的范围内工作,精度很高,不过很容易坏,每次探测器回收后都要检查一遍。”

样本临时存放室里有几个巨大的冰柜,里面存放着刚采集回来的海水样本和沉积物样本。赵宇打开一个冰柜,拿出一个密封的玻璃罐,里面装着黑色的泥沙:“这是昨天从4500米深度采集的沉积物样本,里面可能含有未知的微生物,明天会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渝万承接过玻璃罐,仔细看了看,泥沙里还夹杂着一些细小的生物残骸,他问道:“这些样本会送到哪个实验室?是二楼的普通实验室吗?”

“嗯,”赵宇点头,“一般的样本都在二楼分析,只有像H-01这样的特殊样本,才会放在地下标本馆。对了,你要是想分析这些沉积物样本,明天可以跟实验室的人说一声,他们应该会同意的。”

“好的,谢谢。”渝万承把玻璃罐放回冰柜,心里却在盘算——如果能分析这些沉积物样本,说不定能找到和H-01样本相关的微生物或者化学物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线索。

从观测站回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渝万承跟赵宇道别,往研究楼走,路上遇到了档案室的周姐。周姐手里抱着一摞文件,看起来很重,渝万承连忙上前帮忙:“周姐,我帮您拿吧,您要去哪里?”

周姐愣了一下,看到是他,笑了笑:“谢谢你啊,渝老师。我要去五楼的办公室,给王主任送文件。”

渝万承接过文件,跟在周姐身边,边走边聊:“周姐,您在档案室工作很久了吧?感觉您对基地的情况很熟悉。”

“是啊,我来基地快十年了,”周姐感慨道,“看着基地一点点发展起来,从最初的几栋楼,到现在的规模,不容易啊。”

“那您肯定知道很多基地的历史吧?比如H-01样本,您有没有见过相关的资料?”渝万承试探着问道。

周姐的脚步顿了一下,看了他一眼,语气变得谨慎起来:“H-01样本的资料属于保密级别,只有王主任和参与研究的核心人员才能查看,我虽然在档案室工作,但也没有权限翻看。渝老师,你问这个干什么?”

渝万承连忙解释:“没什么,就是昨天在会议上听大家提到,有点好奇,想多了解一下。您别误会,我知道保密规定,不会随便打听的。”

周姐笑了笑,没再多问:“没关系,好奇是正常的,不过H-01样本确实很特殊,基地对它的保密工作做得很严,你以后参与研究了,自然会了解更多。”

送到五楼办公室,渝万承跟周姐道别,心里却记下了她的话——“只有核心人员才能查看”,这说明H-01样本的资料里肯定有重要的秘密,而他现在还不是核心人员,想要查看资料,必须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权限,或者找到其他途径。

回到宿舍,渝万承把帆布包放在桌上,拿出“深海生物观测日志”,翻开新的一页,开始记录今天的收获:

“7月12日(入职第二天):

1. 基地食堂刘叔可提供加班留饭服务,超市营业时间8:00-21:00,每周三下午有班车去市区。

2. 标本馆C区有监控盲区(靠近西侧样本容器处),H-01样本尾椎骨末端有非自然缺口,表面附着未知细菌(陈教授提及)。

3. 观测站存有H-01样本采集录像,骸骨周围无其他大型生物,原因未知;可申请分析深海沉积物样本。

4. 档案室存有H-01样本早期研究报告,需王主任批准方可查看;周姐对H-01相关问题较为谨慎。

5. 新检测设备下周到货,将用于提取H-01样本骨骼孔隙□□;明日计划:协助李曼整理CT数据,申请分析沉积物样本,尝试接触档案室报告。”

写完日志,他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夕阳已经西下,海面被染成了橙红色,远处的灯塔开始闪烁,发出微弱的光。他想起今天在观测站看到的录像,想起H-01样本的骨骼结构,想起陈教授提到的未知细菌,心里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他一定要解开这个样本的秘密,不管需要多久,不管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晚上,渝万承没有去食堂吃饭,而是煮了早上张姐送的虾,又泡了一碗面。吃面的时候,他打开手机,翻看基地的工作群,看到李曼在群里发了明天的工作安排:“明天上午9点,在标本馆C区集合,整理H-01样本数据;下午2点,在二楼实验室分析沉积物样本,有兴趣的同事可以参加。”

渝万承立刻在群里回复:“收到,明天准时参加。”他知道,这是一个接近H-01样本和沉积物样本的好机会,不能错过。

吃完面,他洗漱完,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他想起今天在实验室跟陈教授的聊天,想起赵宇带他去观测站,想起周姐的谨慎,这些人都像是他织网过程中的一个个节点,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最终把H-01样本的秘密网在里面。

他拿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母亲在电话里问他有没有适应基地的生活,有没有按时吃饭,渝万承一一回答,声音依旧温和:“妈,您放心,我在这里很好,同事们都很照顾我,工作也很顺利。等我忙完这阵子,就回家看您。”

挂了电话,他靠在床头,看着天花板。基地里的生活很规律,也很平静,但他知道,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竞争。他必须保持警惕,继续伪装自己,同时不断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权限,靠近核心秘密。

夜深了,海风吹过窗户,带来海浪的声音。渝万承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H-01样本的三维模型,头骨、肋骨、尾椎骨、鳍骨,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他仿佛能看到这条神秘的生物在深海里游动,摆动着尾巴,穿梭在漆黑的海水中,寻找着食物和栖息地。

第二天早上,渝万承提前十分钟到了标本馆。李曼已经到了,正在整理数据表格,看到他,笑着说:“渝老师来得真早,我还以为我是第一个。”

“早点来能多准备准备,”渝万承走过去,帮忙整理表格,“昨天跟赵宇去观测站,看到了H-01样本的采集录像,收获很大。”

“哦?录像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李曼好奇地问。

渝万承把录像里的情况跟李曼说了,包括骸骨周围没有其他生物的情况,李曼听完,若有所思:“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件事——当时采集样本的时候,探测器的传感器检测到周围海水的氧含量比其他区域低一点,不过当时觉得差异不大,就没在意。现在想来,会不会跟骸骨周围没有生物有关?”

“有可能,”渝万承点头,“低氧环境可能不适合大多数生物生存,不过H-01样本能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说明它的呼吸系统有特殊的适应性,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两人开始整理数据,把CT扫描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出来,包括骨骼的尺寸、角度、磨损程度,还有软组织残留的位置和形态。整理到一半,陈教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培养皿:“李曼,小渝,你们看看这个。”

培养皿里有一些白色的菌落,看起来很不起眼。“这是从H-01样本表面提取的细菌,”陈教授解释道,“我昨天做了培养,今天早上发现这些菌落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而且繁殖速度很快,跟我之前研究的深海细菌都不一样,应该是一种新的菌种。”

渝万承凑近看了看,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这种细菌会不会跟样本的生存环境有关?比如它能帮助样本分解深海里的有机物质,或者保护样本不被其他生物攻击。”

“很有可能,”陈教授点头,“我打算对这种细菌进行基因测序,看看它的基因序列和其他深海细菌有什么不同,说不定能找到和H-01样本相关的线索。”

“那太好了,”李曼说,“如果能确定这种细菌和样本的关系,对我们了解样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会有很大帮助。”

上午的工作很快就结束了,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渝万承遇到了实验室的张助理,张助理负责沉积物样本的分析。渝万承主动走过去,笑着说:“张助理,下午的沉积物样本分析,我能参加吗?我对深海沉积物里的微生物很感兴趣,想学习一下。”

张助理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当然可以,人多力量大,下午2点在二楼实验室集合就行。”

下午2点,渝万承准时到了二楼实验室。张助理已经准备好了样本,还有各种分析仪器,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色谱仪等。除了渝万承,还有几个年轻的研究员也来了,都是对深海沉积物感兴趣的。

“今天我们分析的是昨天从4500米深度采集的沉积物样本,”张助理拿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黑色的泥沙,“首先,我们会取少量样本,用显微镜观察里面的微生物和生物残骸;然后用离心机分离样本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最后用色谱仪分析有机物的成分,看看有没有特殊的化学物质。”

渝万承主动帮忙,取了少量样本,放在载玻片上,滴了一滴染色剂,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里出现了很多细小的生物,有浮游生物的残骸,有细菌的菌落,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微小生物。他仔细观察着,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结构——一个细小的、呈螺旋状的生物残骸,表面有微弱的光泽,看起来不像是常见的深海生物。

“张助理,您来看一下这个,”渝万承招呼张助理过来,“这个生物残骸有点奇怪,我从来没见过。”

张助理凑到显微镜前,看了一会儿,皱起眉头:“确实有点奇怪,看起来像是某种甲壳类生物的残骸,但又比常见的甲壳类生物小很多,而且表面的光泽很特别,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生物。”

他把其他研究员也叫过来,大家轮流观察,都觉得这个生物残骸很特殊。“我们把它分离出来,做个进一步的分析,”张助理说,“说不定是一个新的物种,对我们了解深海生态系统有很大帮助。”

渝万承心里一动——这个未知生物的残骸,会不会和H-01样本有关?比如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或者有捕食关系?如果能确定这个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环境,说不定能间接了解H-01样本的生存环境。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渝万承跟着张助理一起分析样本,分离有机物,操作色谱仪。他学得很快,很多仪器都是第一次用,但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让张助理对他刮目相看:“渝老师,你以前是不是做过类似的实验?操作得这么熟练。”

渝万承笑了笑:“以前在省研究所的时候,做过一些沉积物分析的实验,不过没这么专业,还是跟您学习了很多。”

其实,他在来基地之前,就特意去培训过这些仪器的操作,就是为了能更快地适应基地的工作,接触到核心样本。但这些,他不会告诉任何人。

傍晚的时候,分析结果出来了——沉积物样本中含有多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和一些未知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一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很特殊,和已知的任何化学物质都不一样。

“这种未知化合物很可能是某种深海生物分泌的,”张助理拿着分析报告,“我们会把它的结构输入数据库,看看能不能找到匹配的信息。如果找不到,就说明是一种新的化合物,值得深入研究。”

渝万承接过报告,仔细看着未知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心里暗暗记下——这种化合物说不定和H-01样本有关,或者和他早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未知生物残骸有关。他决定,明天要跟李曼和陈教授提一下这件事,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未知化合物和H-01样本的研究联系起来。

从实验室出来,天已经黑了。基地里的灯都亮了起来,沿着海边的小路排成一条光带,很是好看。渝万承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心情很好——这两天的收获很大,不仅熟悉了基地的各个区域,还接触到了H-01样本的相关数据和沉积物样本,甚至发现了未知的细菌和化合物。

他知道,自己的网正在一点点织大,一点点靠近核心秘密。但他也清楚,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基地里肯定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秘密,还有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他必须保持警惕,继续伪装自己,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这场关于深海秘密的竞争中胜出。

回到宿舍,他又打开了“深海生物观测日志”,写下今天的新发现:

“7月13日(入职第三天):

1. H-01样本采集区域海水氧含量略低,可能与周围无生物有关;样本表面附着的未知细菌可在无氧环境下生长,陈教授将进行基因测序。

2. 4500米深度沉积物样本中发现未知生物残骸(螺旋状,有光泽)和未知小分子化合物,张助理已将化合物结构输入数据库。

3. 已掌握二楼实验室沉积物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张助理对本人能力认可较高。

4. 明日计划:跟进陈教授的细菌测序,向李曼提议将未知化合物与H-01样本关联研究,尝试申请查看档案室早期报告。”

写完日志,他洗漱完,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梦里,他又回到了那片漆黑的深海,H-01样本的骸骨在他面前缓缓展开,变成了一条活的人鱼,摆动着尾巴,向他游来,嘴里说着什么,这一次,他好像听清了——“你到底想要什么?”

渝万承猛地睁开眼睛,窗外的海浪声清晰地传来。他喘了口气,摸了摸额头,全是冷汗。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梦,但梦里人鱼的问题,却让他心里一震。

他想要什么?

他想要解开H-01样本的秘密,想要证明自己的猜想,想要成为改写海洋生物学历史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付出一切,包括伪装自己,包括不择手段。

他闭上眼睛,不再想梦里的事情。明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需要养足精神,继续织他的网,直到把那个深藏在深海里的秘密,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基地的夜晚很安静,只有海浪声和远处实验室的仪器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低沉的歌,陪伴着每一个为深海秘密而奋斗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