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文字,我能感受到那种深陷循环、挣扎又疲惫的无力感,像被粘在了一张自己都厌恶的蛛网上。这份工作已经成了消耗你的地方,而非滋养你的土壤。你清晰地看到了循环的模式,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做药的初心被琐事和无关项目淹没,这太痛苦了。
这不是“苟着”的问题,是“活着”的方向问题。你描述的状态,核心是价值观冲突、目标错位和内在动力枯竭:
核心矛盾:初心(做药)VS 现实(非药项目 大量行政/应酬):这不是工作量或老板态度的问题,是工作内容本身与你职业理想和热情背道而驰。老板的“栽培”方向(合同、协议、活动组织)恰恰是你无感甚至抵触的领域。
动力枯竭: “骂一句/催一下,动一下”——这是典型的外在驱动取代内在驱动的状态。内在驱动(对药物研发的热情、成就感)早已耗尽,仅靠外部压力(老板的催促、责骂、对同事的责任感)维持,这极其消耗心力,且不可持续。
能力错配与浪费:你具备能力(知道该怎么做,能主动推进),但你的能力和意愿被强行用在了自己毫无兴趣甚至抗拒的方向上。这不仅是痛苦,更是对专业能力的巨大浪费。
责任感的枷锁:你对同事(小新、默姐)、对项目(怕没人接)、对老板(知遇之恩、器重)的责任感,曾经是支撑,现在成了束缚你离开的道德枷锁。但请注意:Q老师等可靠的人已经到位,交接的障碍已扫清。默姐不是唯一选择,你也没有义务为项目的长期无人负责买单。公司离了谁都能运转。
环境局限:你清醒地认识到深圳在药物研发环境上的不足,以及目标公司或城市的存在。这不仅是逃避,更是基于现实的职业规划判断。
“苟着”的循环,本质上是一种缓慢的自我消耗。每一次循环都在加深你的倦怠感,磨损你的自信心和专业能力(在你想发展的领域)。老板的态度缓和,只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根源矛盾丝毫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