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人当细作,但在卖酒 > 第5章 枯逢春(五)

人当细作,但在卖酒 第5章 枯逢春(五)

作者:我羡春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5 02:50:55 来源:文学城

东都又落了几场雪。宫城内外,一片缟素,唯檐下新悬朱红宫灯,曳动几分暖泽。

时至年关,倒是积蓄整年的愁绪都冲散了。

休沐后,太常占卜出几个吉日,由尚书台转呈御案,最终拟定了岁终大祭具体时日。

岁终大祭一年一度,是大卉最为隆重的皇家祭祀典仪之一。

天子承昊天之命、秉万民之托,在南郊设圜丘,向昊天上帝陈岁功、祈农桑。

此事一议定,东都便如同绷紧的弓弦,太常、光禄、少府诸衙署昼夜不息,备办牺牲粢盛、礼器乐悬、旌旗仪仗。

祭祀非同一般,不仅关乎天家脸面,更重要的祈求国祚绵延。

是以,早朝后皇帝留诸公卿议事,宗室藩王及重臣分列左右。

德阳殿朝会后便显空寂,皇帝音调不高:“今日诏集诸卿,重议禋祀之制,必臻周备之仪,庶几格于皇天。”

太常卿率先出列,深深一揖:“陛下,圜丘坛场已着人清扫维护,依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古制。牺牲按太牢之礼,牷牛、玄羊、玄豕各一,已入涤宫斋戒洁净。粢盛谷物,司农署已选上品粟、稻。礼器、乐悬,少府正依旧仪检视、拂拭。”

太常卿奏毕,殿内一时无声。

王昉之列于队末的阴影中,悄眼打量上位者神情。

皇帝未置可否,“太常用心,朕知矣。”

太常卿所奏之事固然无错,但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

大卉天灾频仍,余孽未靖,州郡道路时有梗阻。

太常所陈,皆是坛场、牺牲这些坛上坛下、庙堂之内的雅事。他倒也并非不在乎黎庶苍生,只是因为东都世家向来有“耻言钱谷”的风气。

皇帝究竟想听什么?

御史大夫作揖后道:“太常所奏,礼天敬祖,固为根本。然则今岁关东大水,青、兖、徐、豫诸州,颗粒无收者十之三四;兼之南境山匪啸聚,阻断漕运,粮秣转运艰难。臣恐仅备牺牲粢盛,修葺坛场,未足以上感天心,下慰苍生。”

殿中侍立的三公九卿、宗室勋贵们心照不宣,眼神却微妙地沉了沉。更有激进者,已蹙起眉头。

“卿有何见?”皇帝的眉目终于放松了些许。

御史大夫是九卿之一,为司空所辖,但他是帝党。

东都虽世家云集,但并非铁板一块,总会有人选择与皇权同列。

但更多的,还是希望搅动一池浊水,坐收渔利。

利益,才是诸位公卿立于朝堂的底色,也是皇权的底色。

所有人都在观望。

“陛下,”大司农适时出列。他须发见白,面容清癯,“御史大夫所言,切中时弊。岁终大祭,礼敬昊天,固为国之重典。然则,昊天以仁德视下,所重者,恐非仅坛场之华美、牺牲之丰洁。”

他顿了顿又道:“臣为陛下掌天下钱粮,深知近岁艰难。若祭典耗费过巨,一则恐伤国本,二则恐失昊天仁悯之意,难孚万民之望。”

“大司农掌度支,洞悉国用。既言耗费过巨,当有详陈。”

大司农掌大仓事已有十数年,盘点每年太仓粟数,如数家珍。尤其是提到太仓之粟,去岁尚余无百万石,今岁诸州郡赋税因灾蠲免、转运迟滞,实入仓者不足三百五十万石。

太仓存粟,扣除京畿百官禄米、禁军粮饷及诸陵、宫室、苑囿日常支用,仅堪维持至后年仲夏。

若遇变故,难保没有断炊之虞。

国用艰难是实情,但被大司农如此直白摊开在御前,还是让习惯了礼仪排场的公卿们感到一丝不适。

但这些老狐狸们还是没有作声。

王昉之默默听闻,心中五味杂陈。

她亲身经历过断炊、战乱与兵祸,感触比诸位大人更深,所以能够领会到皇帝召集议事的意图。

太仓与少府不丰,并不代表豪族坞堡不丰。

世家豪族对土地、人口的倾吞只是没有摆在台面上。

他们沉默,是为了更容易从此中得利。

“大司农忧国之言,甚切朕心。昊天仁德,垂怜下民,岂忍见坛场奢靡而饿殍在途。”皇帝扫过诸位公卿,又一次体悟到权柄失衡的无力。

典仪筹备期间各个环节都有丰厚的油水,这笔钱帛不会入太仓,也不会入少府。

他将目光投向宗室,又掠过王昉之,最后落定在侍奉于一旁的常侍身上。

在此前,他的父辈、祖辈,都做了同样的选择。

可他不得不问询到其他公卿的意见,哪怕与他所忧所虑相左:“司徒公,卿掌教化,总领百官,以为如何?”

被他点名的老者紫绶金印、面容雍容,亦是东都顶级门阀陈郡谢氏的家主。

司徒出列一揖,一派世家领袖的端凝气度:“陛下圣明烛照,体恤民艰,实乃万民之福。司农所虑,自是老成谋国。

然岁终大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乃上承天命,下固社稷之根本。若因一时困顿而减损仪制,恐非但不足以感格上苍,反示天下以气馁之象,动摇人心根本。”

他说的话也切中皇帝所虑。

大卉上国气象,岂能因些许饥馑而自降身份。

德阳殿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世家门阀百年沉淀的威势。就算清洗、换代无数次,永远都会有人站在这里,与皇权对峙。

甚至可以说,这些世家是中枢的基石。

皇帝登基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他甚至还是个不及弱冠的少年人,要与浸淫朝堂几代的公卿斗智,尚显得太过稚嫩。

他或许已隐隐察觉世家如附骨之疽般的弊端,也难免会在某些时候被牵着鼻子走。

在老练的舵手眼中,他也不过是风浪中一艘尚需牵引的小舟。

司徒见皇帝犹疑,又道:“州郡艰难,漕运梗阻,此乃人事之弊,当由有司竭力疏通,严惩怠惰贪渎,岂能因噎废食,迁怒于祭祀之礼?”

大司农方才只是秉公直言,并不想涉及党争,见司徒坚持,也点头称有理。

时局一边倒,御史大夫犹嫌自己方才挑头话多,一时间也暗暗后悔。

他是帝党不假,却不是傻子。

“司徒公所言,亦为老成谋国之论。”皇帝尚不能下定决心,决断抑或妥协。

司徒当然所言有理。

可这些理,在礼法之下,是世家的理。

“陛下。”始终未作声的刘缌突然道。

皇帝好似松了口气:“大兄直言。”

“值此艰难时世,陛下当躬行节俭,以为天下先。”刘缌的声音好似玉罄击入空寂殿堂。“臣以为,岁终大禘,仪典不可废,然用度可省。

何不将宫中用度减半,诸王、勋贵、百官俸禄,亦按秩递减三成,直至明年夏税入库?”

利可诱之,也可迫之。

司徒脸上露出一抹难看的愠色。

刘缌此刻提出的建议,条条切中要害,却也条条犯了大忌讳。

釜底抽薪,从所有人身上割下一块肉充为国用。

何其公平,何其危险。将所有人绑上大卉这艘四处漏水的破船,逼着众人共渡难关。

先帝曾在立储之事上犹疑,是司徒领百官力陈刘缌性情刚愎、行事激进之错,才令皇帝捡漏,登上大宝。

按理来说,皇帝应当对司徒心生感激。

自新帝登基,刘缌不仅没有如司徒所料般消沉怨恨,反而表现得无可挑剔。

皇帝的心态早已从刚登基时的怀疑,转变为亲重。

更何况,他们本就是亲兄弟。

司徒缓缓抬头,“大王心系国用,拳拳之意,老臣感佩。然此议,恐非善策。俸禄之出,大半源于州郡赋税,州郡困顿,减俸亦如杯水车薪。”

刘缌素来擅辩:“州郡赋税虽困,然东都世家豪族,坞堡相连,仓廪殷实者,岂在少数。臣以为,此议为试金石,可观天下公忠体国之心。”

他的话太过直白,令所有人都愣了愣。

公忠体国是挡在皇权与世家之间的遮羞布。如果诸位公卿不应允,难保刘缌不会将这块遮羞布撤下来。

王昉之亦是怔了怔。

这与她所知的刘缌倒是不同的。

前后两世,她所获取的信息还是太少了,难以窥见整个大卉之变的全貌。

如若魏冉能想起来前尘倒是好。如若不能,她还是要想办法,离权力中心更进一步。

司徒自持身份,不愿意与刘缌争论,唯恐失了体面。刘缌便与其余有异议的大人们又唇枪舌剑几回合。

最终还是由皇帝定夺。

“太常、少府诸署,务求务实简朴,一应耗费,着大司农会同御史台,严加核计,凡可省之费,务必裁汰。”皇帝顿了顿,目光愈发清明,“宫中用度,自朕以下,即日起减半。

至于百官俸禄,着尚书台会同大司农,详议俸禄递减之策,务求公允,既可稍纾国用,亦不致动摇根本。议定之后,再呈报于朕。”

司徒紧绷的脊背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丝,虽仍不满,但已是相对合适的结果。

至少减俸三成的利刃,还遥遥悬在眉心,没有立即落下来。

这道旨意,将由王昉之草拟,尚书台发出。

群臣告退后,王昉之也要转身,却听身后玉罄催发。

“尚书留步。”

重写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议祭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