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权宦 > 第74章 京城离歌,奔赴江南

权宦 第74章 京城离歌,奔赴江南

作者:祁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2 22:56:09 来源:文学城

天还未亮透,东方的天际只泛着一抹极淡的鱼肚白,静尘轩的窗棂却已透出暖黄的烛火,像暗夜里一盏温柔的星子。

沈清辞跪坐在铺着青布的地板上,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最后一个行李箱。箱子是萧彻昨日特意让人从木匠铺买来的,榆木材质,外面刷了一层清漆,边角用铜片包着,既结实又不张扬。他将一卷用锦缎裹好的画轴轻轻放进去——那是翰林院同事们合画的《江南春意图》,王编修特意在画轴末端题了“愿君江南安,岁岁伴春闲”的小字,笔锋里满是不舍。

“小心点,别压着。”萧彻从外间走进来,手里端着一盆温水,看到沈清辞正往箱子里塞画轴,连忙出声提醒。他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常服,发间束着一根木簪,褪去了玄色宦官袍的冷硬,多了几分温润的书卷气——这是沈清辞前几日特意为他缝制的衣裳,针脚细密,领口还绣了一朵极小的桂花。

沈清辞抬头,朝他笑了笑,将画轴往箱子内侧挪了挪,又从旁边拿起一叠纸——是《民间见闻录》的初稿,他用细麻绳装订成册,封面写着“江南卷待续”五个字。“放心,我都垫了软布,压不坏的。”他说着,将初稿放在画轴旁边,又从袖中掏出一小块莹白的玉——是皇帝赏赐的和田玉,雕成了桂花的形状,他想着以后可以用它来压书页,便也放进了箱子。

萧彻放下水盆,走到他身边蹲下,伸手拿起箱子里的一个锦盒——里面装着那块“萧氏忠魂”残玉。他打开锦盒,指尖摩挲着玉面上的“萧”字,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过往的释然,也有对未来的期许。“父亲若是知道,应该会放心了。”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沈清辞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萧老将军肯定会为你高兴的,他知道你终于可以放下仇恨,过上安稳的日子了。”

萧彻点点头,将锦盒盖好,放回箱子里,又从旁边拿起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京城百姓送的礼物:卖桂花糕的王阿婆做的桂花糕,用油纸裹了三层,还带着淡淡的甜香;编竹篮的李大爷编的竹篮,篮身上编着细小的桂花图案,精致又结实;还有卖笔墨的张老板送的徽墨,墨锭上刻着“清风”二字,是沈清辞的字。

“这些都带上,”沈清辞指着布包说,“王阿婆说,桂花糕要放在阴凉处,路上可以当干粮;李大爷说,等我们到了江南,桂花开了,就能用这个竹篮装桂花做糕了。”

萧彻笑了笑,伸手拂去沈清辞发间沾着的一缕棉絮:“都听你的。”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外面的天已经亮了些,院子里的玉兰花落了一地,像铺了一层白色的雪。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清晨的凉意和玉兰的淡香,这是他在静尘轩的最后一个清晨了。

“张千户他们应该快到了。”萧彻说,转身看向沈清辞。

沈清辞也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将行李箱的盖子盖好,用铜锁锁上:“嗯,我们也收拾好了,就等他们来送行了。”

两人并肩站在窗边,看着院子里的玉兰花,没有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心里的平静和期待。静尘轩的晨风吹过,带着玉兰花的香气,像是在为他们送别,也像是在祝福他们的未来。

没过多久,院门外就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是张千户和翰林院的同事们来了。

萧彻走过去开门,看到张千户手里拎着一个深蓝色的布包,脸色有些苍白,眼眶微微发红——他昨晚为了处理东厂的收尾事务,一夜没睡。翰林院的王编修、李编修等人也来了,手里都拿着礼物,脸上带着不舍的笑容。

“督主,沈编修,我们来送送你们。”张千户躬身行礼,声音有些沙哑。

“快进来坐。”萧彻侧身让他们进来,沈清辞则去沏茶。

院子里,张千户将布包递给萧彻,双手微微颤抖:“督主,这里面是一些伤药和干粮。伤药是太医院特制的,治外伤很有效,您左臂的旧伤遇寒会疼,要是路上不舒服,就涂一点;干粮是属下让厨房做的肉脯,耐放,路上可以当零食。”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一小块黑色的石头,“这是属下在边境捡到的暖玉,冬天放在怀里能暖手,您带到江南,冬天用得上。”

萧彻接过布包和暖玉,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张千户不善言辞,却总是用行动表达关心。他拍了拍张千户的肩膀,声音平静却带着真诚:“多谢你,张千户。这些年,辛苦你了。你在京城要好好照顾自己,东厂的事,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属下一定不会辜负督主的信任!”张千户躬身行礼,眼眶更红了,“督主,您在江南若是有什么事,一定要派人告诉属下,就算隔着千山万水,属下也会立刻赶过去!”

萧彻点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他知道,再多的话,也道不尽这十几年的情谊。

另一边,翰林院的同事们正围着沈清辞说话。王编修将一个精致的木盒递给沈清辞,笑着说:“沈兄,这是我托人从江南带来的砚台,是端溪的老坑石,发墨很好,你在江南写见闻录,用它正合适。”

李编修则递过一本线装书:“沈兄,这是我家传的《江南水志》,上面记载了江南的河流、湖泊,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你要是去河边采风,说不定能用上。”

其他同事也纷纷递上礼物:有送上好宣纸的,有送精致笔洗的,还有送江南特产茶叶的。沈清辞一一接过,躬身行礼,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多谢各位兄长,这些礼物,我都会好好珍藏。到了江南,我会经常给你们写信,告诉你们江南的趣事,还有《民间见闻录》的进展。”

“好!我们等着你的信!”王编修笑着说,眼眶却也红了,“沈兄,到了江南,要好好照顾自己,也要照顾好萧督主。要是有人欺负你们,就告诉我们,我们虽然不在江南,却也能帮你们想办法!”

沈清辞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这些同事,是他在京城最珍贵的朋友,就算隔着千山万水,这份情谊也不会变。

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将玉兰花的影子拉得很长。萧彻看了看天色,对众人说:“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出发了。”

众人点点头,纷纷起身,跟着萧彻和沈清辞走出静尘轩。张千户走在最后,轻轻关上了静尘轩的大门——那扇门,曾见证了萧彻的隐忍和坚持,也见证了萧彻和沈清辞的相遇与相知,如今,它缓缓关上,为他们的京城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静尘轩外的小巷里,早已站满了京城的百姓。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有卖早点的小贩,有织布的妇人,有读书的学子,还有玩耍的孩童。看到萧彻和沈清辞出来,他们纷纷围了上来,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萧督主,沈编修,你们要走了?”一个卖早点的大叔笑着说,手里还拿着两个刚出锅的肉包,“这肉包刚做好,你们带上路上吃,热乎着。”

萧彻接过肉包,躬身道谢:“多谢大叔。”

“沈大人,这是老身做的桂花糕,你们带在路上吃。”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走过来,手里拎着一个油纸包,脸上满是慈祥。她是卖桂花糕的王阿婆,之前沈清辞经常买她的桂花糕,听她说起孙儿在江南读书的事,还帮她写过信。

沈清辞接过油纸包,鼻尖萦绕着熟悉的甜香,心里一阵温暖:“多谢阿婆,您的桂花糕最好吃了。”

“好吃就多带点,”王阿婆拉着他的手,轻轻拍了拍,“江南湿气重,你们要多喝姜汤,别着凉了。等老身的孙儿放假,老身让他去江南看你们。”

“好,我们等着。”沈清辞躬身行礼,眼眶微微发红。

一个编竹篮的大爷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崭新的竹篮,篮身上编着细小的桂花图案:“萧督主,沈编修,这竹篮是老朽编的,你们带到江南,等桂花开了,就能用它装桂花做糕了。”

萧彻接过竹篮,仔细看了看,竹篮编得很精致,桂花图案栩栩如生:“多谢大爷,这竹篮真好看,我们一定好好用它。”

还有一个穿着书生服饰的少年,手里拿着一幅自己画的画,递给沈清辞:“沈大人,您之前教过我写文章,这是我画的江南山水,送给您,祝您在江南生活愉快。”

沈清辞接过画,展开一看,画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虽然笔触稚嫩,却满是真诚:“多谢你,画得很好,我会好好珍藏的。”

百姓们纷纷送上自己的礼物,有送自家种的蔬菜的,有送自己绣的手帕的,还有送孩子玩的小玩意儿的。这些礼物虽然不值钱,却满含着他们的心意,像一股股暖流,涌进萧彻和沈清辞的心里。

萧彻和沈清辞站在人群中,一一接过礼物,躬身道谢。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百姓们的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温暖而真诚。这一刻,没有权宦与清流的区别,没有官员与百姓的隔阂,只有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谊。

“时候不早了,我们该走了。”萧彻对百姓们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舍。

百姓们纷纷让开道路,笑着说:“萧督主,沈编修,祝你们在江南平安喜乐!”

“有空常回京城看看!”

“我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萧彻和沈清辞牵着马,慢慢走出小巷。他们不时回头,朝着百姓们挥手,直到小巷的尽头再也看不到百姓们的身影。

从静尘轩到京城城门,要走半个时辰的路。街上已经热闹起来,小贩的叫卖声、马车的轱辘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华景象。萧彻和沈清辞牵着马,慢慢走在街道上,看着熟悉的店铺、熟悉的建筑,心里满是不舍。

他们路过翰林院时,沈清辞停下脚步,抬头看着那熟悉的朱漆大门。他在这里待了一年多,整理史料、编写见闻录、和同事们讨论国事,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的回忆。“以后,再也不能来这里整理秘档了。”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怅然。

萧彻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没关系,江南有更多值得我们记录的东西,你的《民间见闻录》,会比在翰林院时写得更精彩。”

沈清辞点点头,心里的怅然渐渐被对未来的期待取代。他看着萧彻,笑了笑:“嗯,我们走吧。”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东厂时,萧彻也停下了脚步。东厂的大门紧闭,门口的护卫看到他们,纷纷躬身行礼,眼神里满是敬佩。这里曾是他权力的中心,是他复仇的工具,如今,他终于可以放下这里的一切,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张千户会把这里管好的。”萧彻轻声说,像是在对沈清辞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沈清辞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握紧了他的手。

终于,他们走到了京城的城门。城门高大雄伟,青灰色的城墙上刻着岁月的痕迹,城门处的守卫们看到他们,纷纷躬身行礼:“萧督主,沈编修,一路顺风!”

萧彻和沈清辞点点头,走到城门下,停下脚步,转身,最后看了一眼这座他们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清晨的阳光洒在京城的屋顶上,琉璃瓦泛着耀眼的光芒,街道上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这里有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有他们的奋斗与成长,也有他们最珍贵的回忆。

“再见了,京城。”沈清辞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舍。

萧彻握住他的手,轻声说:“我们会回来的,等江南的事情安顿好了,我们可以常回来看看。”

沈清辞点点头,转身,和萧彻一起,将行李放在马背上,翻身上马。萧彻骑的是他那匹乌骓马,沈清辞骑的是一匹白色的骏马,是皇帝特意赏赐的,温顺又跑得快。

“走吧。”萧彻轻声说,双腿轻轻一夹马腹,乌骓马发出一声低嘶,慢慢朝着城外走去。

沈清辞也催动马匹,跟在萧彻身边。两人骑着马,并肩走在晨光中,渐渐远离了京城的城门。

出了京城,道路渐渐变得宽敞起来,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色的麦田在晨光中泛着波浪,偶尔有几只鸟儿飞过,发出清脆的鸣叫。风从耳边吹过,带着麦田的清香,比京城的风多了几分自由的气息。

沈清辞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还是城外的空气好,没有京城的压抑。”

萧彻侧过头,看着他眼底的笑容,心里也跟着轻松起来:“等我们到了江南,空气会更好。江南多水,春天有桃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桂花,冬天有梅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

“嗯,”沈清辞点头,眼里满是期待,“等我们到了江南,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们的别院。我想看看荷花池是不是像图纸上画的那样,桂花树下是不是能放一张石桌。”

“会的,”萧彻笑了笑,“图纸上画的荷花池很大,我们可以在池边种几株垂柳,夏天的时候,柳叶垂在水面上,风一吹,特别好看。桂花树下放一张石桌,两张石凳,秋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那里喝茶、下棋,还可以用李大爷送的竹篮装桂花,做桂花糕。”

“好,”沈清辞笑着说,“还要在院子里开垦一小块菜地,种点青菜、萝卜,还有你爱吃的土豆。上次在静尘轩,你吃了两碗土豆炖肉,我记得很清楚。”

萧彻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还记得这么清楚。好,就种土豆,等秋天收获了,我给你做土豆炖肉。”

两人骑着马,慢慢走着,聊着江南的生活,聊着未来的计划,偶尔停下来休息。中午的时候,他们在路边的一个小茶馆歇脚,沈清辞从行李里拿出王阿婆做的桂花糕,分给萧彻一块。桂花糕还是温热的,甜香在舌尖散开,带着浓浓的暖意。

“这桂花糕比京城的甜,”沈清辞说,“因为有阿婆的心意。”

萧彻点点头,咬了一口桂花糕,甜香里带着一丝感动:“等我们到了江南,也做桂花糕,寄给京城的亲友们,让他们也尝尝江南的味道。”

“好。”沈清辞点头,眼里满是笑意。

下午,他们继续赶路。阳光渐渐西斜,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沈清辞骑的白马有些累了,萧彻放慢速度,走在他身边,用缰绳轻轻碰了碰白马的脖子,安抚它。“累了吧?”他对沈清辞说,“前面有个驿站,我们今晚在那里歇脚。”

沈清辞点点头,靠在萧彻身边一点,轻声说:“有你在,去哪里都不怕。”

萧彻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嗯,以后我们都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洒在他们身上。两人骑着马,并肩走在通往江南的路上,身后是渐渐远去的京城,身前是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们知道,京城的日子已经结束,江南的新生活即将开始,而他们,会一起度过每一个安稳而幸福的日子,看遍江南的春夏秋冬。

全文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