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权宦 > 第73章 亲友嘱托,市井赠礼

权宦 第73章 亲友嘱托,市井赠礼

作者:祁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2 22:56:09 来源:文学城

清晨的静尘轩,被一层淡淡的薄雾裹着。院中的那棵老槐树刚抽出新绿,叶片上沾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露珠滚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沈清辞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衫,正蹲在院角给那盆新栽的兰草浇水,指尖刚碰到瓷盆边缘,就听到院门口传来驿站驿卒的呼喊声。

“萧督主、沈编修,边境急信!”

萧彻刚从里屋出来,玄色常服的衣摆还带着晨起的微凉,听到声音,脚步顿了顿。他这几日总在等边境的消息,不是担心战事,而是怕李老将军那边有什么变故——毕竟国舅爷虽死,他在边境的残余势力未必彻底清除。

驿卒捧着一个牛皮纸封的信袋跑进来,袋口用红蜡封着,上面盖着李老将军的私印,印泥还带着几分未干的暗红。“这是李老将军派快马送的,说是务必亲手交给二位。”驿卒躬身递上信袋,额角还挂着赶路的汗珠。

萧彻接过信袋,指尖触到牛皮纸的粗糙质感,还能隐约闻到一丝风沙的味道——那是边境独有的气息,十年前他逃亡时,曾在那样的风沙里蜷缩了三天三夜。他拆开信袋,抽出里面的信纸,纸张是边境特有的粗麻纸,边缘有些毛糙,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像带着战场上的锋芒,却又在收尾处藏着几分温和。

“清辞,你也来看看。”萧彻将信纸递过去,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沈清辞放下水壶,擦干手走过来,接过信纸。信里的内容很长,李老将军先写了蛮族求和的细节:蛮族首领亲自带着贡品来边境军营,跪在帐前保证“十年内不犯大靖边境”,还将当年国舅爷送的那面象征“盟约”的狼皮鼓还给了朝廷;接着又说,他按照萧彻的嘱托,将萧凛当年的旧部一一找到,有几个已经解甲归田的老兵,他给他们送了良田和农具,还有几个仍在军中的,都提拔到了合适的职位,“老兄弟们都念着萧老将军的好,也记着你的情,往后边境若有什么事,他们定会尽全力”。

信的最后,李老将军的字迹明显柔和了许多:“萧督主,当年萧老将军曾教我‘忠君不是愚忠,护民才是本心’,我守了边境三十年,直到今日才真正懂了这句话。你和沈编修为大靖除了奸佞,又让萧老将军沉冤得雪,这份功劳,百姓们都记在心里。如今你们要去江南,老夫没什么好送的,只盼你们在那边平安喜乐,若有一日想回边境看看,老夫定在营中备好酒,陪你们喝上几杯。”

沈清辞读完信,眼眶微微发热。他抬头看向萧彻,发现对方正望着院中的老槐树,指尖轻轻摩挲着信纸边缘——那是萧彻想起往事时才会有的小动作。“李老将军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沈清辞轻声说,“有他在边境,我们往后在江南也能睡得安稳。”

萧彻转过头,眼底的那点沉郁已经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温和:“他是父亲当年最信任的下属,当年父亲被诬陷时,他曾想带兵进京求情,被父亲拦下了——父亲怕他连累整个军营。”他顿了顿,将信纸叠好,放进贴身的锦袋里,“这份情,我记着。以后若有机会,定要回边境谢他。”

正说着,院门口又传来一阵轻响,是沈清辞的书童小墨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帖子,脸上满是急色:“先生,周老先生府上来人了,说老先生请您和萧督主今日下午过去一聚,说是有要事相商。”

沈清辞一愣,随即笑了。周老先生是他的恩师,退休后一直住在京城的小巷里,平日里极少出门,更不会轻易请人上门。想来是老先生听说了他们要归隐江南的事,特意叫他们过去叮嘱。“知道了,你回复来人,说我们下午准时过去。”

小墨应了声,转身跑了出去。萧彻看着沈清辞脸上的笑意,伸手拂去他肩上沾着的一片槐树叶:“你恩师找你,定是要给你多添些叮嘱。”

“是啊,”沈清辞点头,眼底满是暖意,“当年我刚进京赶考,住的地方漏雨,还是恩师让我搬到他府里的偏院,每日亲自给我讲经论史。如今要走了,他肯定有好多话要跟我说。”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两人站在院中,没有再说话,却都能感受到彼此心里的那份安稳——京城的收尾事务虽多,却每一件都带着人情的暖意,让这即将告别的日子,少了几分伤感,多了几分踏实。

下午的阳光正好,不燥不烈,透过车窗洒在身上,暖得人有些犯困。沈清辞坐在马车里,手里拿着一本翻旧了的《论语》,却没心思看,眼睛一直望着窗外——马车正朝着京城西南角的小巷走,那里是周老先生的住处,他当年在那里住了半年,每到傍晚,就能闻到老先生院里竹子的清香。

马车停下时,沈清辞一眼就看到了院门口那两竿青翠的竹子,竹影婆娑,遮住了半个院门。一个穿着青布短打的老仆正站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连忙躬身行礼:“萧督主,沈先生,老先生在院里等您二位呢。”

推开院门,一股淡淡的竹香扑面而来。院子不大,却收拾得极干净,地上的青石板被扫得一尘不染,墙角种着几丛兰草,正开着细碎的白花。周老先生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儒衫,头发用一根木簪束着,手里正拿着一把小剪刀,修剪着石桌上的那盆文竹。

“恩师。”沈清辞快步走过去,躬身行礼,声音里满是敬重。

周老先生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化开的褶皱纸:“清辞来了,快坐。萧督主也请坐。”他放下剪刀,指了指石桌旁的两个石凳,“刚沏好的雨前龙井,你们尝尝。”

石桌上放着一个青瓷茶壶,两个白瓷茶杯,茶水冒着淡淡的水汽,茶香清冽。萧彻在沈清辞身边坐下,目光落在周老先生身上——他早就听说过这位退休的御史大夫,当年因弹劾国舅爷的亲信被罢官,却始终没向外戚低头,是京城清流里的硬骨头。

“萧督主,”周老先生先开了口,眼神里没有丝毫对“权宦”的偏见,反而满是敬佩,“老夫当年虽不在朝堂,却也听说过你的事。你为了给家族翻案,忍辱负重十年,这份毅力,老夫自愧不如。”

萧彻没想到老先生会这么直接,微微一怔,随即躬身行礼:“老先生过誉了,晚辈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往往是最难做的事。”周老先生叹了口气,拿起茶壶,给他们添了杯茶,“当年萧老将军在朝堂上,也是这样——明知国舅爷势大,却还是要揭发他走私盐铁的事,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你们父子,都是硬骨头。”

沈清辞看着恩师,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老先生是在替萧彻宽心——这些年,萧彻顶着“阉竖”的骂名,在黑暗里摸爬滚打,很少有人会这样直白地肯定他。

“清辞,”周老先生转向沈清辞,眼神里满是欣慰,“你刚进京时,还是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寒门书生,如今却能和萧督主一起,为大靖除奸,为百姓谋福,老夫真为你高兴。”他顿了顿,从袖中掏出一个锦盒,放在桌上,“你要去江南,老夫没什么贵重东西送你,这里面是一张江南苏州的良田地契,还有五十两银子。地契上的那十亩田,就在你们别院附近,土质肥沃,种水稻也好,种蔬菜也罢,都能有好收成。银子是老夫这些年攒的俸禄,你们路上应急用。”

沈清辞连忙推辞:“恩师,这不行!您退休后日子本就不宽裕,学生怎么能要您的东西?”

“傻孩子,”周老先生笑着把锦盒推到他面前,“老夫无儿无女,这些东西留着也没用。你拿着,好好在江南过日子,把《民间见闻录》写好,让更多人知道百姓的苦,这比什么都强。”他又看向萧彻,“萧督主,清辞性子软,有时候太较真,往后在江南,还请你多照顾他。”

萧彻接过锦盒,郑重地放在沈清辞手边,躬身行礼:“老先生放心,晚辈定会护着他,不让他受半分委屈。”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从周老先生的院子里出来。马车驶在回家的路上,沈清辞打开锦盒,看着里面那张泛黄的地契,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眼眶又热了。“恩师总是这样,”他轻声说,“当年我赶考没钱,他偷偷给我塞银子,还说‘是借你的,等你中了状元再还’,可我后来想还,他却不肯要。”

萧彻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往后我们在江南,每年都给老先生寄些江南的特产,让他知道我们过得好。”

沈清辞点点头,将锦盒抱在怀里,像抱着一件稀世珍宝。马车窗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叫卖声、笑语声交织在一起,满是烟火气。他知道,这些温暖的人和事,都会成为他们在江南生活的念想。

回到静尘轩时,院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有穿着粗布短打的小贩,有戴着头巾的妇人,还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孩童,手里都拿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看到萧彻和沈清辞下车,纷纷围了上来。

“萧督主,沈编修,俺们听说你们要去江南,特意来送点东西!”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中年汉子走在最前面,手里抱着一个大布包,脸上满是憨厚的笑容。他是街口卖豆腐的王老汉,去年冬天,他儿子被国舅爷的人诬陷偷了东西,是沈清辞帮他找来了证人,还了他儿子清白。

王老汉打开布包,里面是十几块用油纸包好的豆腐乳,油纸上还印着他家的小作坊标记。“这是俺家祖传的手艺,用江南的黄豆做的,你们带到江南去,配着粥吃,香得很!”

沈清辞连忙接过布包,连声道谢:“王大哥,太谢谢您了,这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的!”王老汉摆摆手,“你们帮了俺家这么大的忙,这点东西算啥!”

紧接着,一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人走了过来,篮子里放着几匹叠得整整齐齐的布,颜色是淡淡的青和粉。“沈编修,这是老身织的布,软和得很,你和萧督主拿去做几件衣裳,江南湿气重,穿这个舒服。”老妇人是巷尾织锦的刘婆婆,沈清辞之前写《民间见闻录》时,曾去她家采访过,知道她织的布在京城小有名气,却从不卖高价,说是“要让百姓都穿得起好布”。

沈清辞接过布,指尖触到布面的柔软,心里一阵温暖:“刘婆婆,谢谢您,这布真好看。”

“好看就好,好看就好。”刘婆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人群里,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挤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糖衣还亮晶晶的,显然是刚买的。“沈先生,这是给您的!”小男孩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上次您帮我辅导功课,我娘说,要谢谢您。您去了江南,我就不能找您问功课了,这糖葫芦您带着,路上吃。”

小男孩是隔壁书院的学生,叫小石头,去年秋天,他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差点退学,是沈清辞帮他垫付了学费,还经常在课后给他辅导功课。沈清辞蹲下身,接过糖葫芦,摸了摸他的头:“谢谢你,小石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嗯!”小石头用力点头,转身跑回了人群里。

接下来,越来越多的人递上了自己的礼物:卖笔墨的张老板送了一套上好的宣纸和徽墨,说是“沈编修写见闻录用得上”;开茶馆的李掌柜送了一小罐龙井,说是“江南的茶虽好,京城的龙井也带点念想”;还有卖桂花糕的陈大娘,送了一大盒桂花糕,油纸里裹着浓浓的甜香,“这是俺家闺女亲手做的,比京城的甜,你们尝尝,就当提前尝尝江南的味道”。

萧彻和沈清辞站在院门口,一一接过礼物,手很快就被各种包裹占满。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百姓们的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容,没有谄媚,没有算计,只有纯粹的感激。

直到暮色四合,百姓们才渐渐散去。萧彻和沈清辞提着满满的礼物走进院子,把东西一一放在客厅的桌上,看着满桌的豆腐乳、布、糖葫芦、宣纸、桂花糕,两人都忍不住笑了。

“没想到百姓们这么热情。”沈清辞拿起一块桂花糕,剥开油纸,甜香扑鼻而来,他递了一块给萧彻,“你尝尝,陈大娘的手艺真好。”

萧彻接过桂花糕,放进嘴里,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气,比他之前吃过的任何一块桂花糕都好吃。“嗯,好吃。”他看着沈清辞,眼里满是温柔,“这些礼物,都是他们的心意,我们要好好收着。”

沈清辞点点头,开始整理礼物:“豆腐乳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布要叠好放进箱子里,糖葫芦要赶紧吃掉,不然会化掉……”他一边说,一边分类,萧彻在一旁帮忙,偶尔递过一张油纸,或是帮他把包裹挪到一边。

客厅里的烛火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在两人身上,也映在满桌的礼物上。窗外,夜色渐浓,偶尔传来几声虫鸣,安静而祥和。萧彻看着沈清辞认真整理礼物的侧脸,心里忽然觉得,这十年的隐忍和痛苦,都值了。他所求的,从来不是权力,不是爵位,而是这样安稳的日子,是身边有爱的人,是百姓能安居乐业。

“萧彻,”沈清辞忽然抬起头,眼里满是笑意,“等我们到了江南,也要像现在这样,和邻里好好相处,好不好?”

“好。”萧彻点头,伸手握住他的手,指尖扣进他的掌心,“我们在江南,种桂花,种荷花,种蔬菜,再养一只猫,一只狗,过一辈子安稳的日子。”

沈清辞笑着点头,靠在他的肩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