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囚禾 > 第31章 引渠

囚禾 第31章 引渠

作者:灰色浮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3:18:14 来源:文学城

“活下去”三个字,如同烙印,刻在了姜禾的心上。它不再是模糊的执念,而是化为了每日清晨醒来时,支撑他起身的力量。

他不再刻意回避垦地。相反,他比以往更加投入。只有在那片需要他全神贯注的土地上,在那些依赖他生长的幼苗前,他才能暂时从无边的痛苦和迷茫中获得片刻喘息。

母亲的状况没有好转,他每隔两三日便会去那小院外远远看上一眼,偶尔在老妇的默许下,进去安静地坐上一会儿。姜林氏大多时候是茫然昏睡的,有时会认不出他,有时又会抓着他的手,喃喃着“禾儿怕黑”之类的呓语。每一次探望,都是一次凌迟,却也让他“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坚硬——他必须活着,作为母亲与那个破碎过往之间,唯一的、沉默的纽带。

垦地上的作物长势良好,尤其是那片最早种下的山稞子和沙棘,已然成片,绿意盎然,成了山寨中一道最动人的风景。寨民们看向姜禾的眼神,敬畏与感激日深。连李文渊与他讨论农事时,语气也更多了几分平等的商讨意味。

然而,姜禾的目光却投向了更远处。那片新垦地面积广阔,仅靠人工担水和那条简陋的蒲草渠,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灌溉需求。雨季已过,旱情依旧严峻,地下水位似乎在不断下降,连后山泉眼的出水量也愈发细微。

他想起《氾胜之书》残卷中提到的“陂池灌溉”之法,又结合自己对周边地势的观察,一个念头在心中逐渐成型。

夜里的识字课,姜禾没像往常那样捧着农书问问题。偏厅里的油灯亮着,昏黄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土墙上,杨焱坐在木桌后,指尖摩挲着《氾胜之书》的竹简,等着姜禾提问,却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糙纸,小心翼翼地展开。

纸上是姜禾用炭笔画的草图,歪歪扭扭却能看清轮廓——上面画着山寨的地形,后山泉眼的位置用一个小圆圈标注,东边山坳画着几丛蒲草,中间用一条歪扭的线连起来,线的尽头是新垦地,旁边还写着“引水渠”三个字,笔画用力,炭粉都蹭在了纸上。

“大当家,”姜禾的声音有点紧张,指尖捏着纸的边缘,指节泛白,“您看这里。”他指着泉眼的位置,又划了划那条线,“泉眼出水越来越少,蒲草渠不够用。东边山坳的蒲草长得旺,底下肯定有潜流,我想……挖一条引水渠,把山坳的水引到垦地,再建个蓄水池存水,这样灌溉就够了。”

他说得有点急,怕杨焱觉得他异想天开。毕竟这不是试种新种子,只需要一小块地和几个人;挖引水渠要调动青壮,要花时间,要是挖不出水,就是白费力气。

杨焱放下竹简,目光落在那张草图上。他的视线先扫过泉眼和山坳的位置,又停在“引水渠”三个字上,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笃笃”的声——节奏不快,却让偏厅里的空气都变得安静,只有油灯燃烧的“噼啪”声。

姜禾的心悬了起来。他能感觉到杨焱的目光落在自己脸上,带着审视,却看不出喜怒。他想起之前试种新种子时,杨焱只问了句“需要什么”,就答应了;可这次不一样,引水渠是大事,杨焱会不会觉得他太冒进?

“工程量不小。”过了好一会儿,杨焱才开口,声音平淡得听不出情绪,“你算过要多少人?要多久?要是挖不出水怎么办?”

姜禾深吸一口气,把早就想好的话都说了出来:“我问过石頭,寨里能调动的青壮大概有三十个,每天凿土、运石,估计要一个多月。至于水……”他指着草图上山坳的位置,“我去看过好几次,蒲草根下的土是湿的,挖下去两尺就能见水,就算潜流少,至少能灌满蓄水池,实在不行,渠道还能当排水用,雨季不怕涝。”

他说得很实在,没敢说“一定能成”,只说了六成把握——这是他反复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既不想夸大,也不想藏着掖着。

杨焱没再追问,只是把那张草图拿了过去,指尖在泉眼到山坳的线上划过,像是在确认路线。“图纸留下。”他把草图放在竹简旁,“明天我让文渊带人去看看,确认了再说。”

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姜禾心里松了口气,却又有点失落——他原以为杨焱会像之前那样,干脆地同意,可这次的审慎,让他有点不安,是不是自己哪里考虑得不够周全?

“还有事?”杨焱见他站着没动,抬眼看向他。

“没、没有。”姜禾连忙低下头,收拾好自己的笔和纸,准备离开。

“你做得很好。”

身后突然传来杨焱的声音,不高,却让姜禾的脚步猛地顿住。他愕然回头,只见杨焱已经重新拿起了竹简,目光落在书页上,侧脸在油灯下显得有些模糊,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他的错觉。

“能想着以后的事,不是只看眼前的庄稼,”杨焱的声音又传过来,依旧平淡,却多了几分认真,“这是做事该有的样子。”

姜禾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知道杨焱不是在夸他种活了庄稼,而是在夸他“想长远”——不是只盯着当下的收成,而是考虑到以后的旱情,考虑到庄稼的长久生长。这种认可,比送他狼皮褥子、给他人参粥更让他心潮起伏,因为这意味着,杨焱不再只把他当成“会种地的工具”,而是把他当成了能一起谋划事的人。

“多谢大当家。”他低声应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然后快步走出了偏厅,怕杨焱看到他泛红的耳尖。

接下来的三天,李文渊带着两个懂地形的老寨民去了后山。他们拿着罗盘测方向,用探杆往山坳的土里插,探杆拔出来时,杆尖沾着湿润的泥土;又去泉眼旁看了水流,回来后,李文渊拿着姜禾的草图,和杨焱在议事堂里关了半天门。

第四天早上,石頭兴冲冲地跑到垦地,找到正在给苗松土的姜禾,大喊:“姜先生!成了!大当家同意挖渠了!李军师说您的图纸没问题,今天就调人过来!”

姜禾手里的锄头“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赵小满和周围的寨民也都围过来,笑着说:“太好了!有了渠,以后就不用担水了!”“先生真厉害,连大当家都同意了!”

可姜禾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若是没有杨焱的支持,没有李文渊的勘测,他的想法再再好,也只是张草图。他捡起锄头,拍了拍石頭的肩膀:“走,去看看要怎么开工。”

开工的日子定在第二天。三十个青壮在演武场集合,李文渊拿着杨焱的令牌,把人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凿土,一组负责运石,一组负责平整渠道。姜禾则拿着草图,在前面带路,告诉他们哪里该挖深,哪里该挖浅,遇到石头该怎么绕。

接下来的日子,姜禾几乎住在了工地上。

天不亮他就起来,带着石頭检查工具——铁镐够不够锋利,箩筐有没有破洞;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他怕青壮们中暑,让人烧了解暑的草药水,挨个递到手里;晚上收工后,他还得在草棚里借着月光记录进度,画下第二天要挖的路线,往往忙到后半夜才能睡。

手掌很快磨出了血泡,他用布条裹住,继续帮着运土;肩膀被箩筐的绳子勒得发红,晚上睡觉时疼得翻身都难,可第二天早上,还是第一个到工地。赵小满看他太累,想替他记录进度,说:“先生,您歇会儿,俺来记,您说咋画就咋画。”

姜禾却摇了摇头:“我盯着放心,万一画错了,明天就白挖了。”他不是不信任赵小满,只是这引水渠是他提出来的,他得对每一步都负责,不能出半点差错。

杨焱偶尔会来工地。他不怎么说话,就站在远处的坡上,穿着深色劲装,手里拿着马鞭,看着青壮们凿土、运石。有时李文渊会过去和他说几句话,两人对着远处的渠道比划着,像是在讨论进度;有时他的目光会落在姜禾身上,姜禾刚好抬头,两人对视一眼,杨焱又会移开目光,继续看着工地。

这天收工特别晚。月亮已经升到了头顶,银辉洒在工地上,把渠道的轮廓照得很清楚。青壮们都散了,姜禾收拾好工具,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回走。路过演武场时,他看到场中央站着一道熟悉的身影——是杨焱。

杨焱手里拿着那张铁弓,见他来,把弓递了过来,没说话,只是挑了挑眉。

姜禾愣了一下,接过弓。入手还是那么沉,他深吸一口气,按照杨焱教的样子,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握弓,右手拉弦。手臂还是发酸,可这次,他没有发抖,指尖稳稳地扣着弓弦,目光落在远处的箭靶上——靶心在月光下微微晃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咻——”

箭矢离弦而去,带着一阵风,“笃”地一声钉在了靶上。没中靶心,却比上次近了很多,箭尾还在微微颤动。

姜禾看着那支箭,心里忽然亮了。他转头看向杨焱,杨焱正看着他,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

风从演武场吹过,带着铁弓的冷意,却吹不散姜禾心里的暖意。他握紧手里的弓,望向远处已经初具雏形的引水渠,又想起后山小院里的母亲。

他把弓还给杨焱,躬身行了一礼,转身往囚室走去。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地上,像一条正在往前延伸的路——这条路或许不好走,却充满了希望。

回到囚室,他点亮油灯,看着榻边的农书和墙角的铁弓,心里格外踏实。他铺开一张纸,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引水渠”三个字,然后在旁边画了一株小小的禾苗,像李文渊之前在字条上画的那样。

写完,他把纸叠好,放进贴身的衣袋里,和那张写着“活下去”的麻纸放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