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囚禾 > 第16章 授艺二

囚禾 第16章 授艺二

作者:灰色浮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3:18:14 来源:文学城

杨焱那句“做得不错”像根细刺,扎在心头拔不出来——那语气里没有半分温度,分明是主人对“合用工具”的满意,可偏偏这认可,又让他想起父亲曾摸着他的头说“阿禾种的苗最精神”。两种声音在脑子里打架,一会儿是姜家村田埂上的笑声,一会儿是卧虎寨木屋前的冷硬,折腾得他直到鸡叫头遍,才勉强合了会儿眼,又被手掌旧伤的隐痛惊醒。

他坐起身,借着通风口透进的微光,看着水盆里自己的倒影——脸晒得黝黑,颧骨处还有块被树枝刮出的浅疤,唯有一双眼睛,因为连日熬神,反倒显得愈发幽深。他掬起冷水泼在脸上,冰凉的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也总算驱散了些许滞重的睡意。

石頭送早饭来时,眼神里带着与有荣焉的兴奋:“小哥儿!哦不,姜先生!寨子里都在传你呢,说你是有真本事的人!连大当家都夸你了!”

姜禾默默地啃着饼子,没有回应。大当家的夸赞?他只觉得讽刺。那不过是主人对一件开始发挥预期作用的工具表示满意罢了。

吃完早饭,两人往东边新垦地走。清晨的风带着山间的凉意,吹在姜禾汗湿的后颈上,却没让他觉得舒服——路上遇到的寨丁,看他的眼神变了,不再是之前的审视或轻慢,多了几分打量和敬畏。有个扛着刀的汉子甚至主动侧身让路,嘴里还喊了声“姜先生”,让他脚步顿了顿,又赶紧往前走。

他知道,这敬畏不是给“姜禾”的,是给那个能在旱地里种出绿苗、能让大当家另眼相看的“有用之人”的。就像杨焱给的鸡蛋和伤药,都是基于“价值”的交换,没有半分真心。

到新垦地时,五个学徒已经在田埂边等着了。刀疤汉子靠在石头上,手里把玩着一把柴刀,眼神却比之前专注,不再是敷衍的散漫;半大少年赵小满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土里画着田畦的样子,见姜禾来,赶紧站起来,眼睛亮晶晶的;黝黑的妇人陈阿嫂抱着个破旧的竹篮,里面装着些小石子和碎布——上次姜禾说用石子标记播种间距,她就记在了心里,特意捡了来;另外两个流民,瘦高的周大和矮胖的吴二,也站得规矩了些,不再东张西望。

姜禾走到田边,看着眼前这片平整的土地——经过十天的开荒,这里已经看不到半根茅草和碎石,黄土被翻松耙平,田埂边缘用碎石垒起的矮墙虽然歪歪扭扭,却把土地分成了三部分,和他昨天说的“三等田”一模一样。显然,石頭昨天已经按照他的吩咐,提前做了准备。

姜禾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开始了今天的“课程”。他指着那片空旷的土地,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今天先分地。”

姜禾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清晰的界限,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靠近山壁的是下等田,沙多土薄,只能种苜蓿;中间的是中等田,种沙棘,耐旱还能固土;最靠近水源的是上等田,精耕细作,用来育种——山稞子的种子少,得先育出苗,再移栽,才能保证成活率。”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上等田的土,在掌心捻碎:“你们看,这土虽然还硬,但比刚开荒时松了些,得再撒层草木灰,中和土性,还能防虫子。”说着,他从石頭递来的布包里抓出一把草木灰,均匀地撒在土上,“撒的时候要轻,别盖太厚,不然会烧苗。”

他的知识并非全都来自书本,更多是源于姜家村世代积累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观察琢磨的心得,朴实,却极其实用。

赵小满凑得最近,看得认真,忍不住问:“先生,草木灰咋做啊?俺家以前烧柴,灰都扔了,没想到还能当肥料。”

“烧干草、枯枝都行,”姜禾耐心解释,手指在土里画出草木灰的用量,“但不能用烧过的煤渣,会有毒。烧完后要晾透,不然热气没散,也会伤根。”

陈阿嫂默默从竹篮里拿出块碎布,用炭笔在上面记着,歪歪扭扭的字写得密密麻麻,连“晾透草木灰”都画了个小圆圈标记——她不认字,只能用自己的法子记。姜禾看在眼里,心里动了动,想起母亲以前也会用布条记家事,也是这样,每个记号都藏着细心。

刀疤汉子周强原本靠在一边,见姜禾说得细致,也慢慢凑过来,蹲在中等田边,抓起一把土:“先生,这沙棘种下去,真能活?俺以前在北边见过沙棘,都是长在石缝里,没想到还能种在田里。”

“沙棘耐贫瘠,只要根扎得深,就能活。”姜禾点点头,指着田埂边的蒲草渠,“等会儿再把渠修宽些,引点水过来,先把土润透,再播种——沙棘种子小,埋得太深会闷死,浅了又会被晒干,得刚好没过种子半指厚。”

周大刚要说话,就见吴二拿着锄头,在田边刨了个坑,抓起一把种子就要撒。“慢着!”姜禾赶紧制止,快步走过去,“不是这么撒!种子不是越多越好,挤在一起会争水争肥,最后都长不好!”

他蹲下身,用手指在坑里画出间距:“山稞子要隔两指,沙棘隔三指,苜蓿可以密些,但也不能堆在一起。”说着,他捏起三粒山稞子,轻轻放在坑里,覆上薄土,用掌心轻轻压实,“像这样,每粒种子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才能长好。”

吴二的脸有些发红,挠了挠头:“俺以前种庄稼,都是随便撒,没想到这么多讲究。”

“庄稼和人一样,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姜禾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你对它上心,它才会给你好收成。”这话是父亲以前常说的,此刻说出来,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酸溜溜的。

太阳渐渐升高,晒得地面发烫。姜禾的粗布衣裳又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脖颈后晒伤的地方隐隐作痛。石頭赶紧递过来水囊:“小哥儿,歇会儿吧!大家也累了,吃点东西再干。”

众人围坐在田埂边,拿出各自的干粮——大多是掺了野菜的粗粮饼子,硬得能硌牙。赵小满啃着饼子,忽然问:“先生,你以前在姜家村,也这么教村里人种地吗?”

姜禾手里的饼子顿了顿,目光飘向远处的山影——姜家村的田埂是用黄土垒的,比这里平整;村里人种地时,会凑在一起说笑,母亲会送水来,还会带些炒豆子;父亲总是最忙的,却会停下来,教孩子们认作物。那些画面清晰得像在眼前,却又遥远得像场梦。

“嗯。”他低低地应了一声,声音轻得像叹息,“以前村里人种地,会互相讨教,谁有好法子,都会拿出来分享——庄稼人的本事,藏着掖着饿肚子,传出去才养人。”

周强听着,放下手里的饼子,语气里带着些愧疚:“先生,俺以前……不该不服你。你是真懂种地,比俺们这些老庄稼人还上心。”

姜禾摇了摇头:“都是为了活命,没什么服不服的。只要好好学,以后不管在哪,都能靠地活下去。”

这话像颗石子,在众人心里漾开了涟漪。他们都是饿怕了的人,以前只想混口饭吃,此刻却忽然觉得,跟着姜禾学的不只是种地,还有活下去的底气。

休息结束,姜禾继续授艺。他教众人如何堆肥——把砍下来的茅草、牲畜粪便和土混在一起,一层一层堆好,还要盖上薄土,防止雨水冲走;教他们如何观察天气,看云的形状判断会不会下雨,下雨前要提前疏通田埂,别让水淹了苗;还教他们如何分辨幼苗和杂草,“杂草的叶尖尖,幼苗的叶圆圆,根也不一样,杂草的根细,幼苗的根粗”。

陈阿嫂学得最认真,不仅记在布上,还会动手试——姜禾教她堆肥,她就按照步骤,一层层堆得整整齐齐,还特意用石子标记了堆肥的时间;赵小满学得最快,很快就掌握了播种的间距,还会帮着纠正吴二的错误;周强和周大也不再敷衍,扛着锄头修渠,动作麻利得很。

石頭在一旁帮忙分发草木灰和种子,看着姜禾专注教学的侧影,憨厚的脸上满是佩服——他以前只知道姜禾会种庄稼,却没想到他还会教,而且教得这么细致,一点都不藏私。

远处,山寨议事堂的窗口,杨焱负手而立,目光穿透距离,落在那个在田间忙碌指挥的瘦削身影上。李文渊站在他身侧,低声道:“大当家,此子心性坚韧,且于农事一道,确有经世之才。假以时日,不仅寨里的粮荒能解,还能收拢山下流民,让他们靠种地活下去——这样一来,咱们卧虎寨的根基,就能稳了。”

杨焱沉默不语,深邃的眼底,有什么情绪,如云影般悄然掠过,难以捕捉。他看着姜禾,仿佛在看一枚已落入棋盘、正逐渐展现出独特价值的棋子,而这枚棋子未来的走向,似乎也开始偏离他最初的预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