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余,澄音馆内的药味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庭院中晚桂最后的残香。容澈臂上的伤已收口结痂,虽未痊愈,但已能自如活动。他依旧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在馆内看书、临帖,偶尔在院中缓步,面色虽仍有些苍白,但那双琥珀色的眼眸,已恢复了往日的沉静,甚至更深,如同秋日寒潭,映不出底。
谢玄来过几次,皆是以探伤为名。每次停留时间不长,言语间多是例行公事的询问,目光却比以往更为深沉锐利,仿佛要在容澈平静的表象上,凿出些许裂缝。容澈的应对一如既往的恭顺、感恩,滴水不漏。两人之间,因那一箭,似乎多了层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连,又似乎隔了层更厚的、用“恩情”与“怀疑”交织成的冰墙。
这日午后,容澈正临摹着一幅前朝山水,笔意空灵,力求形似而神不似。高盛再次到来,此番带来的,并非赏赐或补品。
“殿下,王爷吩咐,若殿下伤势已无大碍,可于明日辰时,至擎苍阁外书房。”高盛垂首道,“王爷有些……文书事务,或需殿下协助参详。”
容澈执笔的手稳稳落下最后一笔,方才搁下。他抬起眼,眸中闪过一丝极快的光,旋即隐没。“王爷有命,容澈自当尽力。只是……容澈才疏学浅,又是戴罪之身,恐有负王爷信赖。”
“殿下过谦了。王爷既开口,必是觉得殿下堪当此任。”高盛语气不变,“明日辰时,奴才再来引殿下前去。”
送走高盛,容澈走到窗边,看着庭院中那株叶片已落了大半的梧桐。谢玄终于不再让他仅仅“安分”地待在澄音馆了。所谓的“协助参详文书事务”,无疑是一个新的试探,一个将他稍稍纳入其权力运作边缘的许可,也是一次更直接的观察。
他需要这个机会。蛰伏已久,他必须接触更核心的东西,才能找到破局之机,或是……验证某些猜想。
———
擎苍阁外书房,虽不比内书房机要,却也陈设肃穆,卷帙浩繁。辰时整,容澈随高盛踏入此处时,谢玄已端坐于主位书案之后,正批阅着一份奏报。晨光透过窗棂,在他玄色的常服上投下冷硬的光影。
“王爷。”容澈依礼躬身。
谢玄并未抬头,只指了指下首一张设好的书案,上面已堆放了一小叠文书。“那里有些各地上报的,关于今岁粮棉产量的预估奏报,数据冗杂,你且帮着梳理核对一番,将存疑或异常之处标注出来。”
任务简单,甚至有些枯燥,属于文书吏员的职责范畴。但这正是谢玄的高明之处,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能接触到国家经济基础数据的工作来试探他,看他是否会在此中做手脚,或是流露出对某地经济的异常关注。
“是。”容澈应下,走到那张书案后坐下,姿态端正。他并未急于翻阅,而是先净了手,整理好笔墨,这才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奏报,垂眸细看起来。
书房内一时只剩下纸张翻动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谢玄偶尔抬眼,目光掠过对面。容澈看得极专注,眉宇间一片沉凝,核对数据时,指尖会无意识地在纸上某个数字旁轻轻点划,遇到存疑处,会提笔在一旁以极小、极工整的字迹标注,理由清晰,逻辑分明。
他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有些单薄,但背脊挺直,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认真与……专业。那不是伪装能轻易伪装的,是一种长期浸淫于文书、善于从数字中发现问题根源所培养出的素养。
谢玄收回目光,心底那丝异样感再次浮现。这个容澈,比他想象的,更懂得如何“做事”。
时间悄然流逝。将近午时,容澈已将那一小叠文书梳理完毕,并将标注好的部分整理好,起身奉至谢玄案前。
“王爷,已初步核对完毕。其中三处数据,与往年同期及邻近州县比对,差异超出常理,容澈已附上浅见。”他声音平和,不卑不亢。
谢玄接过,扫了一眼那清秀却有力的字迹和条理清晰的批注,目光在其中一条关于江南某州蚕丝产量锐减的标注上停留片刻。容澈并未妄下结论,只罗列了数据差异,并提及了该州今春曾有寒潮的记载,建议核查是否与此有关。
“效率不错。”谢玄放下那叠纸,语气听不出褒贬,“看来靖安王于钱谷刑名之事,亦非门外汉。”
容澈微微躬身:“王爷谬赞。不过是尽本分,略尽绵力。北燕亦有户曹,容澈往日……偶有接触,略知皮毛而已。”
他将自己的才能,再次归结于在北燕时“偶有接触”的经历,合情合理。
谢玄盯着他,忽然话锋一转:“依你之见,若江南丝产确因天灾受损,当如何应对,方可稳定京畿织造与民间用度?”
这是一个跳出具体文书、直指政策应对的问题,考验的是急智与大局观。
容澈沉吟片刻,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道:“此乃军国大事,容澈不敢妄言。不过,昔年曾闻‘移丰补歉’之策,或可参照。具体如何调配、平衡各方,需王爷与诸位大人权衡定夺。”
他再次避开了核心,只提出一个宽泛的原则,将决策权恭敬地推回给谢玄,谨守“客卿”与本分。
谢玄深深看了他一眼,终是摆了摆手:“罢了。今日便到此,你回去歇着吧。”
“容澈告退。”
看着那抹青色身影消失在书房门外,谢玄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容澈的表现,堪称完美。能力出众,却又分寸得当,时刻不忘自身处境。这份清醒与克制,比任何张扬或蠢蠢欲动,都更令人忌惮。
他拿起容澈标注过的那份江南奏报,目光微冷。
棋局,已悄然进入中盘。落子,需更加谨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