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紧张气氛如同寒冬的朔风,席卷了整个育才中学。教室里,图书馆内,甚至走廊上,随处可见埋头苦读的学生,空气里仿佛都漂浮着墨水和纸张的焦灼味道。然而,在这片普遍性的焦虑之下,某些稳固的存在,却像寒流中的暖室,提供着恒定的温度和安宁。
对于林骁而言,这段最难熬的冲刺期,因为身边有了一个“人形外挂”兼“定海神针”,而显得并非那么难以逾越。
每天午休,教室那个靠窗的角落成了他们固定的“补习角”。季然会提前梳理好各科的重点和易错点,用清晰工整的字迹列成提纲或者抄录典型例题。林骁则负责埋头苦干,遇到卡壳的地方,用笔帽轻轻一捅前排的后背,或者发出一个求助的眼神,季然便会转过身,用极低的声音,言简意赅地提示关键。
这种模式高效而默契。林骁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季然也在梳理和讲解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一个教得耐心,一个学得投入,周围偶尔传来的窃窃私语或短暂骚动,都无法打扰他们之间那片专注的小天地。
放学后的画室,更是成了绝佳的复习场所。安静的环境,熟悉的松节油气味,以及身边那个安静专注的身影,都让林骁比在嘈杂的教室更能沉下心来。他啃着令人头疼的物理公式和数学大题,季然就在一旁画着他的画,或者看自己的书。偶尔林骁学得烦躁了,会抬起头,看着季然沉静的侧脸,看着他那双握着画笔或书本的、稳定而漂亮的手,心里的焦躁便会奇异地平复下去,重新获得埋头苦读的力量。
这种陪伴,并非时时刻刻的嘘寒问暖或言语鼓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声的支持。它存在于每一次及时的答疑解惑里,存在于每一份精心整理的重点笔记里,存在于每一个安静共处的黄昏里。它让林骁明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 *
周末的图书馆,暖气充足,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林骁对着一道综合了力学和电磁学的大题,愁眉苦脸了快二十分钟,草稿纸都快被他划破了。
“啊啊啊——这题是不是出错了?”他压低声音哀嚎,痛苦地抓了抓头发,下意识地侧过头,把脑袋往旁边季然的肩膀上轻轻一靠,动作自然得像是一种本能,“季老师,救命啊……脑子要炸了……”
他的声音带着点撒娇似的抱怨,温热的气息拂过季然的颈侧。
季然正在看一本英文原画册,感受到肩膀突如其来的重量和温度,他的身体几不可见地僵了一下。图书馆里很安静,周围都是认真学习的人。他下意识地抬眼扫视了一下四周,幸好没人注意他们这个角落。
他垂下眼睑,看着林骁毛茸茸的脑袋靠在自己肩上,那副愁眉苦脸、全心依赖的样子,像极了某种大型犬。心里那点细微的不自在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柔软的、近乎纵容的情绪。他没有推开他,只是用指尖轻轻点了一下林骁摊开的习题册上的某个条件:“这里,能量守恒和动量定理要联立。你漏了这个初始速度。”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气息拂过林骁的耳廓。
林骁猛地抬起头,也意识到刚才的动作似乎有点过于亲昵了,耳朵尖有点发热。但他顾不上不好意思,立刻被季然的提示吸引了注意力:“啊?这里吗?我看看!”他重新扑回题目,顺着季然的思路往下想,果然茅塞顿开,笔尖立刻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起来。
几分钟后,他兴奋地一拍大腿(又赶紧捂住嘴,抱歉地看了看周围):“解出来了!原来是这样!季然你太神了!”他眼睛亮晶晶地看向季然,充满了纯粹的崇拜和喜悦。
季然看着他兴奋的样子,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重新将目光落回自己的画册上。但微微泛红的耳根,却泄露了他并非全然平静的心绪。
这种不经意间的、越来越自然的亲近,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加深着彼此的羁绊,成为了繁忙压抑的备考期里,最温暖柔软的慰藉。
* * *
不变的陪伴,也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
林骁的妈妈发现,儿子最近虽然学习辛苦,但情绪却比以前稳定得多,很少再抱怨或者乱发脾气。她细心准备的夜宵和水果,儿子总会记得分出一半,装进保鲜盒里,第二天带去学校“给季然”。
“小骁真是长大了,知道关心朋友了。”林妈妈欣慰地对林爸爸说。
林爸爸看着报纸,哼了一声,眼里却带着笑:“那孩子是个好的,稳当。有小然带着,我看小骁这学期踏实不少。”
而在季然家,季妈妈也注意到了细微的变化。儿子书房里的灯依旧亮到很晚,但有时会听到他极低地对着手机说话,语气是罕见的温和与耐心,似乎是在讲解题目。餐桌上,她偶尔问起林骁的情况,季然也会简单地回答“他物理有进步”或者“还在努力”,不再是以前那种完全的闭口不谈。
这种开放和接纳,让季家安静的氛围里,也多了一丝人间烟火的暖意。
* * *
期末考试的战役终于打响。连续几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种肃穆的气氛。
林骁走进考场前,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在人群中寻找那个清瘦的身影。当看到季然也正好望过来,对他轻轻点了点头时,他心里那点紧张忽然就安定了不少。
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尽力了,而且不是一个人。
考试的过程紧张而煎熬。但当林骁遇到那些季然带着他反复练习过的类似题型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底气,解题的思路也清晰了许多。这大概就是“不变的陪伴”所赋予的力量——它内化成了信心和能力。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整个校园仿佛瞬间解冻,爆发出巨大的、混杂着解脱和欢呼的声浪。学生们从各个考场涌出来,脸上带着各式各样的表情,有轻松,有懊恼,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
林骁冲出考场,第一时间就看到了等在走廊尽头的季然。他几乎是跑着过去的,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轻松:“考完了!终于解放了!我感觉这次物理好像有戏!最后那道大题,跟你前天给我讲的那个好像!”
季然看着他因为激动而泛红的脸颊和亮得惊人的眼睛,轻轻点了点头:“嗯。”
“你呢?肯定又是稳如泰山吧?”林骁很自然地搭住季然的肩膀,一边往外走一边问。
“还行。”季然的回答一如既往的简洁,但并没有躲开林骁的手臂。
寒假的到来,意味着短暂的分别。但对于他们而言,这分别似乎并不那么难以忍受。
“寒假你有什么安排?”林骁问,“除了画画。”
“看书。预习一下下学期的内容。”季然回答。
“啧,不愧是学霸。”林骁咂舌,随即又兴致勃勃地说,“那我每天给你发消息汇报学习进度!咱们可以视频连线一起学习!就像在图书馆一样!你不准嫌我吵啊!”
季然:“……尽量。”
“那就说定了!”林骁高兴地计划着,“等过年那几天,我爸妈说要回老家几天,回来给你带好吃的!……对了,你过年有什么想看的电影吗?到时候说不定能一起去看……”
他絮絮叨叨地规划着即将到来的假期,仿佛分别并不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季然安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冬日的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进来,将两人依偎着前行的身影拉得很长。
不变的陪伴,或许就是这样。它不因外界的压力(如考试)而改变,不因短暂的分别(如假期)而疏远。它存在于每一个需要的时刻,提供着稳定的支持和安心的力量。它让激烈的情绪得以平复,让漫长的路途不再孤单。
期末考试结束了,寒假的序幕拉开。校园里充满了收拾行李、互道再见的喧闹声。林骁和季然在校门口分开,约定着假期保持联系。
变化的季节,变化的日程,但有些东西,却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稳定而持续地供给着养分,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