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樵风可念 > 第10章 第8章 秋阶拾笛谱

樵风可念 第10章 第8章 秋阶拾笛谱

作者:杣殊觉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10-17 01:53:28 来源:文学城

南木镇的周六总醒得比平日里慢半拍。晨露凝在文科班后阶的槐叶上,像谁撒了把碎钻,踩上去会“吱呀”一声——那是露珠碎裂的轻响,软得人心尖发颤,仿佛稍重一点,就会碰碎这秋天最娇嫩的温柔。余小聒抱着泛黄的《柳永词选》往老槐树走,鞋尖沾了圈草屑:是昨天跟表姐去河滩采芦竹芽时,蹭到的湿泥干透后留下的,还裹着点芦竹特有的青腥气,像把秋天的河滩揣在了鞋底,走一步,就带起一阵浅淡的、属于自然的气息。她走得极轻,怕踩碎阶上的露珠,裤脚扫过槐叶,带起“沙沙”声,像秋光踮着脚在耳边说悄悄话,又像谁在轻轻翻着一本写满秋天心事的书。

刚到阶下,就听见槐树下飘来断断续续的笛音。是支陌生却温柔的调子,像秋风吹过芦竹丛的低语,又像河滩边老船工哼的号子,却总在长音处气短——像个孩子想把话说长,又怕力气不够,只能断断续续地停。余小聒放轻脚步往上挪,透过疏疏落落的槐树枝,看见安昱远靠在树干上。他穿件白色卫衣,领口别着片小小的芦竹叶(是上次在河滩捡的,边缘都有点卷了,却一直没舍得丢,前几天还跟余小聒炫耀“这是秋天给我的礼物”),手里攥着支旧芦竹笛:笛身上沾着片枯叶,笛孔里塞了点细沙,显然刚从河滩捡来,还带着那里的风与土的温度。他闭着眼,眉头轻轻皱着,吹到长音处就抿紧嘴唇,指尖在笛孔上用力按了按,连耳尖都憋得发红,像被秋阳晒透的芦竹芽——他向来这样,认定的事哪怕反复出错,也绝不会轻易放弃,连指节都因攥得太用力,泛着淡淡的白,脚边还散落着几张画满音符的草稿纸,是他昨晚熬夜记的指法。

“这支《秋江渡》要沉住气,长音像河滩的水,慢慢流才好听。”余小聒忍不住开口,声音轻得像晨露落地,生怕惊扰了这份专注。安昱远吓了一跳,笛音“戛”地断了,笛子差点滑进槐叶堆里。他猛地转身,耳尖的红还没褪,手忙脚乱地攥紧笛子,眼神里带着点慌乱,又有点不好意思:“你怎么来了?我还以为要等会儿才见得到你……这是老笛师教我的新曲子,叫《秋江渡》,说是以前南木镇的船工撑船时听的调子,能让人沉下心。可我总吹不好长音,像气不够用似的,吹着吹着就飘了——刚才练了快半小时,连树影都移了半寸,还是没找到感觉,连草稿纸上的音符都快被我揉烂了。”他说着,低头看了眼脚边的草稿纸,有点懊恼地戳了戳笛身,像在跟这不听话的乐器较劲,嘴角却藏着点不服输的韧劲。

“我也是听老笛师提过这支曲子,”余小聒晃了晃手里的书,书页间夹的芦竹叶露了出来——是去年秋天跟奶奶一起压的,叶脉还清晰可见,边缘泛着淡淡的黄,像把去年的秋光也夹在了里面,“他说《秋江渡》要吹得‘柔中带稳’,就像秋天的河水,看着平静,底下藏着劲,急了就失了船工的踏实劲儿。我想着你肯定在这儿练笛,就过来跟你一起找感觉,说不定两个人一起,能摸透这曲子的脾气。”她蹲在阶上翻书,想找找有没有跟“秋江”相关的词句,指尖轻轻划过“怒涛渐息,樵风乍起”那句,纸页边缘有点毛躁,是被翻了太多次的痕迹。突然,从书页里掉出张泛黄的纸片,打着旋儿飘进槐叶堆,沾了点晨露,微微发皱,像个受了委屈、缩在叶堆里寻求安慰的小娃娃。

两人几乎同时伸手去捡。安昱远的指尖先碰到纸片一角,却不小心蹭到了余小聒的指腹——她的指尖带着晨露的凉,像刚从溪水里捞出来的鹅卵石;他的指尖却因攥了半天笛子,裹着点暖,像揣了颗小小的太阳。两人像被烫到似的,猛地缩回手,安昱远的耳尖又红了几分,他清了清嗓子,先捡起纸片,小心翼翼地抖掉上面的枯叶和露珠,动作轻得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你看,这……这好像是笛谱?”他的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又藏着抑制不住的期待——毕竟,这几天为了练《秋江渡》,他连奶奶做的红烧肉都没尝出香味,满脑子都是长音的指法。

纸片比手掌略小,是南木镇老纸坊产的宣纸,边缘毛躁得像被岁月一点点啃过——显然被翻了无数次,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时光的痕迹。上面用墨笔写着密密麻麻的音符,字迹遒劲有力,带着股岁月的厚重感,长音处还画了道波浪线,像河水漫过滩涂的纹路,边角用铅笔写着行小字:“《秋江渡》长音宜缓,如秋江漫滩,忌急喘,藏船工之韧。”

余小聒凑过去时,鼻尖先碰到纸片,淡淡的墨香混着槐叶的清味,扑面而来,那是老时光特有的味道,像奶奶晒在窗台的旧布,带着让人安心的气息。“这是老笛师的字!”她眼睛一下子亮了,指着那行小字,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惊喜,“上次我去‘星火文具店’,见老笛师帮李爷爷写对联,就是这个笔迹——他写‘秋’字时,总爱在‘火’字旁多画一点,像颗小火星,他说那是‘给秋天留点亮’,怕日子暗了,忘了船工撑船时的光。”她还想起,当时老笛师写完对联,特意把墨汁倒进河滩的土里,说“墨是草木做的,要还给土地”,现在想来,老人对南木镇的每样东西,都藏着旁人不懂的珍视。

安昱远把纸片举到秋阳下,光影透过纸背,把音符照得透亮,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可见,像是在诉说着老船工的故事。“原来《秋江渡》的长音要这样处理!”他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指尖轻轻点在波浪线上,“我总觉得长音没味道,原来要像秋江漫滩一样,慢慢铺开来——你听,要是按这个谱子吹,长音里就像藏着船工的号子,轻悠悠的,能飘到河对岸去。”说着,他拿起笛子想试,却发现笛孔里的细沙还没清理,只好又放下,挠了挠头,露出一抹不好意思的笑:“你看我,光顾着高兴,连笛子都没收拾干净,倒像个毛手毛脚的小徒弟,一点都不稳重。”

“你们在看什么好东西,连我走近了都没发现?”曾斓晓的声音突然从阶下传来,带着点轻快的笑意,像阵活泼的秋风。余小聒抬头,看见她背着画板,手里拎着蓝色速写本,画板袋上挂着支细毛刷——是她清理画笔用的,刷毛上还沾着点淡蓝色的颜料,像沾了片小蓝天,透着股艺术的气息。曾斓晓向来细心,连画笔上的颜料都没来得及擦干净,就急匆匆跑来了,帆布画板袋上还沾着点芦竹叶的碎渣,显然是从河滩一路跑过来的,额角还沾着点细汗。

曾斓晓走上阶,裤脚沾了点河滩的湿泥,那是她为了看老笛师画画,不小心踩进浅滩留下的痕迹:“刚才路过河滩,见老笛师蹲在芦竹丛里画速写,手里的笔停了又停,嘴里还念叨着‘丢了半张《秋江渡》的谱子,这船工的调子就断了根’,急得直跺脚,连最喜欢的狼毫笔都放在了一边。我问他什么时候丢的,他说昨天傍晚来槐树下吹笛,走的时候太急,把谱子夹在笛盒缝隙里,今天一早来寻,早就没了踪影——你没见他那样子,眼睛都红了,像丢了自家孩子似的,连早饭都没吃就来河滩找。”她凑到纸片前,突然捂住嘴,眼里满是惊讶:“这就是老笛师丢的谱子!你看这波浪线,跟他画稿上的河水一模一样!老笛师跟我讲过,这谱子是他二十岁时跟镇上的老船工周伯学的——周伯无儿无女,撑了一辈子船,手上的老茧比芦竹皮还厚,临终前把谱子送给了他,说‘这曲子里有南木镇的船声,你要好好守着,别让它随我一起沉进江里’。他藏了四十年,比他那支传家的红木笛还金贵——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曾斓晓的声音里带着点惋惜,她还想起老笛师说过,每次吹《秋江渡》,都像能看见周伯撑着竹篙,在秋江里慢慢行船的样子,眼里满是怀念。

安昱远把笛谱小心地折成四方块,塞进贴身的卫衣口袋——紧紧贴在胸口,那里有他温热的心跳,他怕晨露打湿了谱子,也怕不小心把老船工的故事弄丢了:“先帮老笛师收着,等会儿就送过去。这么金贵的东西,可不能在我们手里出岔子,不然我们都对不起老笛师这么多年的守护,更对不起周伯撑了一辈子的船。”他举起手里的旧芦竹笛,枯叶已经掉了,露出浅棕色的竹纹,像老人手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岁月的故事:“这支笛子是刚才在河滩捡的,笛孔塞了点细沙,想清理干净了练《秋江渡》。老笛师说,秋天的芦竹笛最适合吹这支曲子,竹纹里藏着秋意,吹出来的音带着点沉,不像夏天的那么飘,像‘裹了层江雾的暖’,能想起周伯撑船时,竹篙划过水面的‘哗啦’声。”

曾斓晓从画板袋里掏出那支细毛刷,刷毛软乎乎的像羊毛,摸上去很舒服:“用这个!上次我清理水彩笔时发现,它刷细缝最趁手,软毛不会刮伤笛身,就像用手轻轻抚摸一样温柔。”她蹲在阶上,接过笛子,指尖轻轻转着毛刷,伸进笛孔慢慢清理,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老笛师跟我说过,秋天气燥,芦竹笛要常擦——竹纹像人的皮肤,干了会裂,到时候吹出来的音就散了,像断了的船绳,抓都抓不住。他还说,乐器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帮你把曲子里的故事说给听的人。”她清理得认真,连笛尾的小细缝都没放过,安昱远蹲在旁边,偶尔递张纸巾,两人的动作熟稔得像排练过无数次——曾斓晓总帮美术老师整理画笔,对“呵护”这件事格外上心;安昱远也常帮李爷爷修芦竹篮,手上的力道拿捏得刚刚好,两人都透着股“惜物”的温柔,连清理下来的细沙,都小心地拢在槐叶里,怕弄脏了石阶。

就在这时,阶下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混着籽羊清脆的笑声:“小聒!安昱远!再不来,桂花糕就要被我偷吃光啦——我可忍不住这甜香味儿,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籽羊的声音总是这样充满活力,像颗小太阳,一下子驱散了刚才因“找谱子”而带起的紧张感。

余小聒探头往下看,嘴角忍不住上扬:籽羊背着鼓鼓的帆布包,拉链上挂着个芦竹编的小蚂蚱(那是李爷爷专门给她编的,她天天挂着,说是“秋天的护身符”,昨天还跟蒋本炫耀“这蚂蚱能带来好运气,上次我丢了橡皮,就是它‘帮’我找到的”);蒋本拎着个竹篮,盖着蓝白格子的布,那布是她奶奶缝的,上面还绣着朵小小的桂花,针脚整整齐齐,连线头都藏得严严实实,甜香从布缝里钻出来,连风都被染甜了——蒋本做事向来稳妥,出门前还特意提醒籽羊“别把桂花糕晃洒了,我奶奶说浪费粮食会招‘秋虫’”;宋陌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保温壶,壶身印着“甘回”的logo,还沾着点热气,壶把上缠着圈棉线,是怕烫手特意缠的,棉线颜色还是籽羊喜欢的粉色,像刚从张叔的蒸笼旁拎过来,带着烟火气的温暖——宋陌总是这样细心,知道大家吃了甜的会腻,特意绕路去“星火文具店”买了芦竹芽,让张叔帮忙泡了茶,还记得籽羊怕烫,特意缠了棉线。

“我们刚才去‘甘回’买桂花糕,”籽羊走上阶,帆布包撞得“哗啦”响——里面装着刚从图书馆借的《鬼灭之刃》番外,是她盼了好久的限量版,昨天还跟余小聒说“要是借不到,我就去图书馆蹲三天,跟管理员撒娇”,“张叔说今天的桂花是凌晨天还没亮就摘的,带着露水的香,蒸出来的糕‘甜得不扎嘴,还带着点秋天的清润’。路过河滩时,见老笛师坐在芦竹丛里叹气,手里拿着个空笛盒,说丢了《秋江渡》的谱子,连早饭都没心思吃——他还说,这谱子要是找不回来,以后就再也不吹笛了,要把红木笛送给李爷爷编竹篮!我们想着你们肯定在这儿研究笛谱,就赶紧跑来了,连张叔送的葡萄酥都没顾上吃,揣在包里给你们留着呢!”籽羊说着,还拍了拍怀里的帆布包,生怕里面的漫画被碰坏,眼睛里满是“我可是立了大功”的得意,嘴角还沾着点桂花糕的碎屑,是刚才忍不住偷吃时蹭到的。

蒋本掀开竹篮上的布,露出码得整整齐齐的桂花糕:浅黄色的糕体上撒着碎桂花,热气裹着甜香飘出来,馋得人直咽口水,连槐叶都好像伸着“鼻子”往这边凑,想尝尝这秋天的甜。“张叔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秋桂做的糕了,再过几天桂花谢了,就吃不到这个味儿了。”蒋本的声音很轻柔,她还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纸包,里面装着几块桂花糖,纸包上还画着小小的桂花图案,是她昨晚特意画的,“张叔怕我们路上饿,还送了这个,说给我们当零嘴。我昨晚在纸包上画了桂花,这样吃的时候,就像把秋天揣在口袋里啦。”她把纸包递给余小聒,眼里带着点腼腆——蒋本总是这样,有好东西总想着大家,还会偷偷准备小惊喜。

余小聒拿起块桂花糕,指尖碰到糕体,还带着点热乎气——像握了团小暖炉,暖意从指尖传到心里。她咬了一小口,甜香在嘴里散开:不腻不齁,还裹着点桂花的清味,比上次吃的葡萄酥多了层秋天的温柔,像有人在耳边轻声说着安慰的话。“张叔的手艺又进步了!”她眼睛弯成月牙,脸上满是满足,“是不是加了什么好东西?比去年的还好吃,吃一口,就像把秋天的甜都尝遍了。”

“加了芦竹芽粉!”籽羊嘴里塞着桂花糕,说话含糊得像只小仓鼠,脸颊鼓鼓的,格外可爱,糖渣还沾在嘴角,“张叔说秋天的芦竹芽晒干磨成粉,加到糕里能解腻,还带着点‘野趣’,吃的时候能想起河滩的样子。刚才我还跟他说,下次要学做,以后给你们当零食,省得你们总惦记着‘甘回’的点心,跑断腿——到时候我做的糕,肯定比张叔的还好吃,我还要在上面撒满桂花,再用芦竹枝刻个小蚂蚱,跟我的护身符一样!”她拍着胸脯保证,眼里满是自信,惹得大家都笑了,安昱远还故意逗她:“那你可别把糖放多了,上次你煮的糖水,甜得能齁死人,我喝了半杯就齁得直喝水。”籽羊一下子急了,梗着脖子说:“那是我第一次煮!这次肯定不会!蒋本可以帮我看着,她最会控制糖量了!”蒋本笑着点头,眼里满是纵容。

宋陌打开保温壶,里面装着温热的芦竹茶:茶水是浅黄绿色的,飘着几片干芦竹芽,像把秋天的河滩泡在了壶里,看着就很清爽。“刚泡的,张叔说配桂花糕正好,暖身子,还能解甜,不然吃多了容易腻。”他给每个人倒了杯,茶杯是李爷爷编的小竹杯,握在手里暖乎乎的,杯壁还留着竹纹的触感,带着自然的温度。宋陌递杯子时,特意把杯柄转向大家顺手的方向,递给籽羊时,还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慢点喝,别烫着,你上次喝热水烫到舌头,好几天没敢吃辣的。”籽羊脸一红,接过杯子小声嘟囔:“那都是多久前的事了,你还记着。”

余小聒突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个小锦盒——淡绿色的,上面绣着细密的芦竹纹,针脚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奶奶的心意。“这是我奶奶织的芦竹丝小盒,”她打开锦盒,里面铺着层软乎乎的棉絮——是用奶奶穿旧的棉袄拆的,暖和又柔软,还带着奶奶身上的皂角香,“装笛谱正好。秋天早上潮,纸容易发霉,放这里面就不怕了——我奶奶说,‘好东西得用用心心护着,才不会丢,就像护着身边的人一样’。上次我把奶奶织的芦竹巾弄丢了,她没怪我,只说‘丢了就丢了,人没事就好’,但我看见她偷偷翻了好几天抽屉,知道她心疼,后来我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给她买了块新的肥皂,她高兴了好久。”说着,余小聒的声音软了些,眼里带着对奶奶的愧疚,也藏着对这份“守护”的珍视。

她把锦盒递给安昱远,指尖碰到他的手,两人都没说话,却忍不住笑了——像心里藏着同个小秘密,被秋阳照得暖融融的。安昱远接过锦盒,指尖划过盒面的芦竹纹:软乎乎的,像摸到了秋天刚冒头的芦竹芽,带着新生的温柔。“你奶奶的手艺真好,”他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赞叹,“比李爷爷编的还细——李爷爷上次编的竹篮,边缘还有点毛躁,你这个连针脚都看不见,跟买的一样,不,比买的还好,因为里面藏着心意。我奶奶总说,‘手作的东西,都带着人的温度’,你奶奶的这个盒子,肯定也藏着好多温暖。”

他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笛谱,展开铺在棉絮上,生怕折坏了哪怕一个角——指腹划过泛黄的纸页,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粗糙质感,像摸到了老船工手上的老茧。“还是你保管,”他把锦盒递回去,眼神认真得像在许下一个承诺,“你心细,不会弄丢——而且,这谱子是你先发现的,该由你拿着,才算‘完完整整的缘分’,就像这《秋江渡》,少了一个音符都不行。”

余小聒把锦盒揣进书包,紧贴着《柳永词选》——锦盒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来,像揣了块暖乎乎的小太阳,连心跳都跟着稳了些。秋风吹过,槐树叶又落了几片,慢悠悠地飘下来:一片落在曾斓晓的速写本上,成了天然的书签;一片落在竹篮里的桂花糕上,像是给甜加了点清味。曾斓晓捡起槐叶,夹进速写本,然后拿起画笔,对着槐树下的两人:安昱远正帮余小聒拂掉肩上的槐叶,指尖刚碰到叶子就轻轻顿了顿,像怕碰疼她;余小聒抬头笑着,眼里满是星光,秋阳落在她的发梢,镀上了一层浅金,连空气都变得软乎乎的,甜丝丝的。

笔尖在纸上划过,“沙沙”声混着远处的鸟鸣,把这秋天的瞬间,悄悄锁进了画里。“等画好了,我给你们装裱起来,”曾斓晓边画边笑,眼里满是憧憬,“南木镇的秋天,就该这样记下来——有槐叶,有《秋江渡》的谱子,还有我们。要是以后我们分开了,去了不同的地方,看到这幅画,就能想起今天:你俩蹲在叶堆里捡谱子,头挨得那么近;我蹲在旁边刷笛子,生怕碰坏了;籽羊抱着竹篮喊‘桂花糕要凉啦’,声音比鸟鸣还响;宋陌在旁边倒芦竹茶,连杯柄都对着我们顺手的方向——这些细碎的小事,才是最珍贵的回忆,比任何华丽的故事都动人。”她画得专注,连余小聒发梢沾着的槐叶碎、安昱远卫衣上的芦竹叶别针都没放过,还特意在画角添了片飘落的槐叶,说“这样才像南木镇的秋天”。

临近中午,晨露散了,秋阳升得更高,把槐叶照得透亮,像一片片金叶子,在风里轻轻晃,像在跳一支秋天的舞。四人收拾好东西:蒋本把剩下的桂花糕装进保温盒,还细心地垫了层油纸,怕糕体粘在盒壁上,又把籽羊落在石阶上的漫画草稿叠好,放进帆布包;曾斓晓把速写本放进画板袋,又用布裹了两层,怕风吹乱了画稿,还特意把细毛刷放进专用的笔袋,说“别让刷毛变形了”;安昱远手里拿着清理干净的芦竹笛,笛身泛着温润的光,他还特意用纸巾擦了擦笛孔,怕残留的细沙影响音质,又把脚边的草稿纸捡起来,说“回去还能当演算纸,别浪费了”;余小聒揣着锦盒走在最前面,时不时摸一下书包,确认锦盒还在,像守护着全世界最珍贵的约定。

他们往河滩走,脚步踩在槐叶上,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像在为《秋江渡》打节拍——籽羊还跟着哼起了调子,跑了点音,却透着股不管不顾的欢喜,连路边的芦竹丛都好像被感染了,叶尖轻轻扫过彼此,像在模仿船工撑篙的动作。风里的味道越来越清晰:芦竹的清腥气混着桂花的甜香,还有远处“甘回”飘来的糕点香,是南木镇秋天独有的气息——不浓烈,却像旧毛衣贴在皮肤上,暖得让人安心。

走到半路,意外突然发生了:籽羊被路边的石子绊了一下,怀里的帆布包“哗啦”掉在地上,里面的《鬼灭之刃》番外散了出来,最末页还沾了块泥印,边缘也被蹭得卷了边。她“呀”了一声,蹲在地上急得眼圈发红——这是她跟图书馆借的限量版,管理员特意叮嘱“不能弄脏弄坏,这是最后一本了”,明天就要还,要是被发现了,说不定会被禁止借书。“都怪我,走路不看路……”她的声音带着点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手指轻轻碰了碰泥印,却不敢用力擦,怕把纸擦破,肩膀还微微发抖。

蒋本赶紧蹲下来帮她捡书页,动作轻得像碰易碎品:“别慌,我们一起想办法,肯定能弄干净的。你忘了上次我把课本弄湿,用纸巾吸了水,晒干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吗?”宋陌从包里掏出湿巾,还特意撕了一角,蘸了点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小心翼翼地擦着书页上的泥印:“你看,这泥是湿的,慢慢擦就能掉,不会留下痕迹的。我小时候在河滩玩,把画稿弄上泥,我爷爷就是这么帮我擦的。”安昱远也蹲下来,把散落在槐叶里的书页一张张捡起来,还对着阳光看了看,确认没有破损:“没事,你看,书页都没破,擦干净跟新的一样。实在不行,我明天跟你一起去图书馆,跟管理员解释,大不了我替你受罚。”余小聒则从书包里掏出张便签纸,垫在卷边的书页下,用手指轻轻压平:“我奶奶说,书页卷边了,用重物压一压就会平,我们等会儿到河滩,找块平整的石头压着,肯定能好。”

大家围着籽羊,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手里的动作却没停。宋陌擦得格外仔细,连泥印的边角都没放过,怕留下一点痕迹;蒋本把捡好的书页按顺序排好,还在每页角落做了小小的标记,生怕弄混;安昱远和余小聒则帮着清理书页上的槐叶碎,连一片小小的叶渣都没放过。不一会儿,泥印就被擦干净了,卷边的书页也压得平整了些。籽羊看着恢复如初的漫画,眼泪终于收了回去,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谢谢你们……刚才我还以为要完蛋了。”安昱远拍了拍她的肩膀:“多大点事,我们可是‘南木镇小分队’,什么困难都能解决!”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刚才的紧张感也烟消云散,籽羊还从包里掏出张叔送的葡萄酥,分给大家:“这个给你们吃,谢谢你们帮我。”

等他们赶到河滩时,就看见老笛师的身影。他还蹲在那片最粗的芦竹丛旁,手里攥着那支传家的红木笛,笛身被岁月摩挲得发亮,可他的手指却在微微发抖。他望着远处的河水,水面泛着秋阳的碎光,像撒了把金粒,可他的眼神里没有光,只有落寞——连晨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都显得有些冷清,仿佛整个秋天的暖意都绕着他走。余小聒心里一紧,下意识放慢了脚步,攥着锦盒的手不自觉用了点力,指腹都按出了浅浅的印子——锦盒贴着掌心,像在传递着“我们找到它了”的勇气。

“老笛师。”她轻轻开口,声音比刚才还轻,怕惊到沉浸在失落里的老人。老笛师猛地抬头,眼里先是空洞的茫然——像没反应过来有人叫他,再是看到他们时的惊讶,最后是不敢置信的恍惚,他慢慢站起来,膝盖“咔嗒”响了一声——蹲得太久,腿麻了,身子还晃了晃。他踉跄着走过来,目光死死盯着余小聒手里的锦盒,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只听见喉咙里发出沙哑的轻响,像被风吹得发颤的芦竹枝,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余小聒把锦盒递到他面前,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老笛师的手很凉,像刚摸过秋日的河水,还带着点芦竹的湿气。“您看,这是不是您丢的《秋江渡》谱子?”老笛师颤抖着接过锦盒,指腹划过盒面的芦竹纹时,像触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他的手抖得更厉害了,连锦盒都差点从手里滑下去。安昱远赶紧上前扶了一把,帮他托着锦盒的底:“您慢点,别急,谱子好好的呢。”

老笛师慢慢打开锦盒,当那张泛黄的纸片露出来时,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不是号啕大哭,是无声的泪,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流,滴在纸片的波浪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像秋江漫过了滩涂。他用指腹轻轻摩挲着音符,动作轻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嘴里反复念叨着:“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周伯啊,我没把你的东西弄丢……这可是南木镇的船声啊……”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铜哨,哨身泛着铜绿,边缘都被摩挲得发亮——是当年周伯给他的,周伯说“撑船时吹这个,能让来往的船听见,不会撞在一起,也能让岸边等船的人知道,我来了”。“周伯当年撑船时,就用这个哨子喊号子,”老笛师的声音带着哽咽,“后来他走了,我就把这哨子跟谱子放在一起,每次吹《秋江渡》,都要先吹声哨子,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有次我把哨子弄丢了,找了三天三夜,最后在河滩的芦竹丛里找到了,从那以后,我就把它揣在贴身的口袋里,再也没离过身。”说着,他把铜哨放在嘴边,吹了一声,哨音清亮,混着即将响起的笛音,像穿越了时光,把老船工的故事又带了回来,连河边的芦竹都好像跟着轻轻晃,像在回应这声哨音。

余小聒看着老笛师的样子,鼻子突然发酸——她想起奶奶去年丢了织了半年的芦竹毯时,也是这样慌,这样难过,像丢了心里最软的一块肉。安昱远从口袋里掏出纸巾,递到老笛师手里,又把那支清理干净的芦竹笛递过去:“老笛师,这支笛子是在河滩捡的,我用细毛刷把笛孔里的沙都清干净了,您要是不嫌弃,就用它吹吹《秋江渡》吧——我们刚才看谱子,发现长音要像秋江漫滩,肯定比我吹得好听。”

老笛师接过笛子,用袖口擦了擦眼泪,把笛子放在嘴边试了试音。“哆——啦——咪——”清透的笛音一下子飘了出来,像芦竹丛里的风突然活了,带着秋天的软,绕着芦竹枝打了个转,又飘向河面,惊起几只停在芦苇上的麻雀。接着,《秋江渡》的调子慢慢展开,长音像秋江漫过滩涂,稳稳地铺开来,没有急喘,没有飘忽——像老船工撑着篙,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在河面上,竹篙划过水面的“哗啦”声,仿佛都跟着笛音一起响了起来,连风都跟着慢了下来。籽羊听得入了迷,手里的葡萄酥都忘了吃;蒋本轻轻跟着调子晃头,眼里满是温柔;宋陌望着河面,像是在想象老船工撑船的样子;曾斓晓则拿起画笔,想把这笛音里的秋天画下来。

笛音落时,河滩静了好一会儿,只有风拂过芦竹的“沙沙”声。籽羊和蒋本赶紧把保温盒里的桂花糕拿出来,宋陌倒了杯芦竹茶,递到老笛师手里:“老笛师,您快尝尝,这是张叔刚做的桂花糕,加了芦竹芽粉,配着茶正好解甜。您吹了这么久,肯定渴了。”老笛师接过茶,喝了一口,又咬了口桂花糕,甜香在嘴里散开时,他终于笑了——是带着泪的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像被秋阳晒透的芦竹叶,软乎乎的。“甜……真甜……”他看着眼前的几个孩子,眼里满是感激,“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好孩子……比这桂花糕还甜,比这秋江的水还暖。要是没有你们,我这谱子就找不回来了,周伯的声音,也断了。以后我教你们吹《秋江渡》,把这曲子传下去,好不好?”

“好!”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里满是欢喜,连芦竹丛都好像跟着欢呼起来。

曾斓晓这时才把刚画好的速写递过去,画纸上是槐树下的场景:余小聒和安昱远凑在一起看谱子,头挨着头,像在说悄悄话;籽羊抱着竹篮,眼睛盯着桂花糕,嘴角还沾着点糕屑;蒋本拿着茶杯,宋陌靠在槐树上,手里还拎着保温壶——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暖得像幅能摸得到温度的画。“老笛师,这是我刚才画的,给您留个纪念。以后您想周伯了,想《秋江渡》了,就看看画,想想我们今天一起找谱子的事,就像我们还在您身边一样。”

老笛师接过画,仔细看了半天,用手指轻轻点了点画里的槐叶:“这叶子画得像……跟我年轻时见的槐叶一模一样,那时候周伯还在撑船,秋天一到,满河滩都是这叶子的香,他还会捡几片好看的,夹在我的课本里,说‘秋天的美,要藏在书里才不会丢’。”他把画和谱子都放进锦盒里,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东西,“谢谢你们……你们让我知道,南木镇的故事,不会断。”

风又吹过芦竹丛,《秋江渡》的余韵还在飘,桂花糕的甜香还在绕。余小聒看着老笛师满足的笑容,看着身边伙伴们的侧脸——籽羊正对着芦竹丛拍照,想把笛音“存”进照片里;蒋本在帮宋陌整理保温壶的带子,两人还在说下次要带更多茶来;安昱远在听老笛师讲周伯撑船的故事,眼里满是向往;曾斓晓在速写本上补画刚才的场景,想把这暖乎乎的瞬间都记下来——突然觉得:所谓“患难见真情”,从来都不是要经历多大的风浪,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

带着温度的瞬间,才是最能治愈人心的光,才是能让人记一辈子的“真情”。

秋阳慢慢升高,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叠在一起,像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画——余小聒的影子挨着安昱远的,籽羊的影子靠着蒋本的,老笛师的影子裹着所有人的,连芦竹的影子都凑了过来,轻轻盖在上面,像在守护这份难得的温柔。余小聒摸了摸书包里的《柳永词选》,里面还夹着去年的芦竹叶,书页间似乎还留着刚才发现笛谱时的墨香;安昱远握着手里的旧笛,指尖还留着刷过细沙的触感,笛身的温度像还带着老船工的余温;籽羊的口袋里装着没吃完的桂花糕,甜香还在舌尖打转;曾斓晓的速写本里夹着刚捡的槐叶,叶尖还带着秋天的清润。

老笛师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竹制哨子,递给安昱远:“这是周伯当年教我吹笛时送我的,现在送给你,以后吹《秋江渡》,就用它先定调,像他还在教我们一样。”安昱远接过哨子,指尖轻轻摩挲着竹纹,眼里满是郑重:“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保管。”接着,老笛师又从笛盒里拿出几张空白宣纸,分给曾斓晓:“以后你画南木镇的秋天,要是缺灵感,就来河滩找我,我给你讲周伯撑船的故事,讲《秋江渡》里的秘密。”曾斓晓接过宣纸,用力点头:“我一定会的,到时候画好了,第一个给您看。”

籽羊看着这一幕,突然拉着蒋本的手说:“下次我们再来河滩,我带奶奶做的饼干,蒋本带她织的小帕子,我们跟老笛师一起学吹《秋江渡》,好不好?”蒋本笑着点头:“好啊,我还可以教大家编芦竹蚂蚱,像李爷爷编的那样。”宋陌也跟着说:“我带保温壶,泡上芦竹茶,再跟张叔要些新鲜的桂花糕,我们就在河滩上野餐。”

余小聒看着伙伴们叽叽喳喳的样子,又看了看老笛师满是笑意的脸,突然觉得:南木镇的秋天,从来都不是孤单的。它有晨露的软、槐叶的轻、《秋江渡》的柔、桂花的甜,更有一群人彼此守护的暖。这些平凡的瞬间,像一颗颗小小的糖,藏在日子的缝隙里,不经意间尝一口,就甜到了心里。

他们站在芦竹丛旁,听老笛师又吹起了《秋江渡》,笛音飘得很远,像在告诉整个南木镇:秋天还在,老故事还在,我们彼此守护的真情,也还在。而这,就是南木镇最动人的故事——不是关于惊天动地的奇迹,是关于一群人,用真心守护真心,用温暖治愈温暖,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永远难忘的甜。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河滩。余小聒走在最后,回头看了眼那片芦竹丛——老笛师还站在那里,手里握着红木笛,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在跟秋天的河滩道别。她摸了摸书包里的锦盒,嘴角忍不住上扬:明天,又会是充满温暖的一天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