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千山万水·上册 > 第5章 第五章:温情

千山万水·上册 第5章 第五章:温情

作者:云竹枝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9 05:11:36 来源:文学城

与书房内机锋暗藏的翁婿密谈不同,相隔数重门扉的鉴微堂暖阁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何母端坐在主位,何静贞紧挨着母亲坐在下首一张圈椅里,何静舒则陪坐在姐姐另一侧。

花梨木茶几上,一盏温炉正煨着滚水,刘妈妈亲自侍奉,将新沏好的,何静贞在闺中时最爱的银针,注入几只润白的瓷盏中。

茶汤清亮,氤氲着清雅的香气。

茶几上,一只捧盒敞开着,里面分格摆放着几样精致茶点,皆是何静贞出阁前最爱的口味。

“快尝尝。”何母脸上带着久别重逢的笑容,拈起一块梅花糕递到静贞手中,“你以前在家时,就属这点心吃得最香,看看还是不是那个味道?”

何静贞接过糕点,指尖感受着熟悉的温热与松软,鼻尖萦绕着记忆里的甜香。连日赶路的疲惫和对未知时局的隐隐担忧,在母亲温柔的目光和妹妹安静的陪伴下,似乎悄然熨平了些许。

她咬一小口梅花糕,熟悉的滋味在舌尖化开,眼眶不由得微微发热。

“母亲······还是家里的味道好。京里的点心,总过于甜腻厚重了。”静贞声音柔婉,带着归家游子的依恋。

何母看着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围坐身边,心中满是慰藉,絮絮问着静贞在京中的起居琐事:冬日里屋子可暖和?伺候的下人是否尽心?与妯娌相处可还和睦?······尽是母亲对远嫁女儿的牵挂与叮咛。

何静贞听着母亲温软的絮语,感受着熟悉的家的气息将自己包围,紧绷的神经一点点松弛下来。

书房里的风云变幻,此刻与她们无关。

话题转到了静贞留在京城的一双儿女身上。

“瑞哥儿和英姐儿······”何母眼中满是慈爱,“算来该满两岁了?还是在满月时见过两小家伙,如今定是满地跑了,只是可惜······今日见不到他们。”因思念外孙,语气难掩失落。

提及儿女,何静贞眼中柔情更甚,也蒙上了一层忧虑:“是呢,母亲。离京前实在是刀割一般,可眼下时局……他们爹爹与我尚且如履薄冰,又怎敢带着两个稚儿千里奔波?只盼着……只盼着这乱象早些平息,待春暖花开时,定带他们回来,给母亲磕头,也让姨母好好瞧瞧。”

她的目光转向身旁安静聆听的何静舒,眼中带着惊叹与感慨:“说起姨母······舒儿”何静贞伸出手,轻轻握住妹妹放在膝上的手,“姐姐离家时,你还是个才到我肩膀高的小丫头,如今······”

她上下打量着静舒,只见何静舒眉目沉静,举止端方,“如今竟已这般稳重干练了!方才进府时,见你安排事务,井井有条,下人敬畏,俨然已有当家主母的风范。母亲真是教导有方,把妹妹培养得这般出色。”她语气里是真挚的欣慰。

何静舒感受到姐姐手心的触感和话语中的温情,反手轻轻回握:“姐姐谬赞了。不过是学着母亲的样子,照看家里罢了,姐姐才是辛苦,既要相夫教子,又要操持偌大一个赵府。”

何母闻言,看向长女,关切追问:“正是这话!贞儿,你在京里既要照料两个小的,又要打理府中上下,可还吃得消?身边得用的人手可还够?还有······”何母声音压低了些,“京里如今······究竟是个什么光景?可还安稳?我与你父亲虽在沽州,这心里总是不踏实,外头风言风语的······”

提到“京中光景”,何静贞脸上温婉笑意滞了一瞬,她一贯秉承着出嫁从夫,妇人不过问外事的闺训,对于朝堂风云,街头巷议,多是隔绝于内宅之外。偶尔从丈夫赵明诚的只言片语中,能捕捉到一丝山雨欲来的压抑,但也仅限于此。

具体如何,她既不知晓详情,也本能不愿深究。

此刻被母亲问及,她心中一阵茫然,夹杂着几分不安。她努力回想丈夫零星的言语,那些“局势紧张”,“需谨慎行事”之类的模糊告诫,以及府中管事婆子们私下里议论的“街上乱兵多了”,“粮价涨得吓人”等只言片语。

“母亲放心······”何静贞努力维持着语调的平稳,挤出安慰的笑容,“府中一切都好,下人们也都规矩。至于外头······夫君说,京畿重地,······总是平安的。”

平安?

何静舒端起茶盏的动作顿了一瞬,仿佛听到一个有趣的词语,京中重地······平安?

武昌的枪声早已响彻寰宇,南方数省如星火燎原。上海光复,浙江独立······革命党的旗帜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江南腹地。

只怕······

这所谓的‘平安’不过是一层薄窗纸,脆弱遮挡着窗外呼啸的飓风,何静舒目光落在青釉盖碗的冰裂纹上,那清透的茶水映着她的眉眼。

复而抬眼,目光掠过姐姐那张因归家而放松,依旧柔美的脸庞。

姐姐的世界,依然是那个出阁前被父母精心呵护,只教导以温婉柔顺的内宅天地。那里有丈夫的庇护,儿女的欢笑、家宅的安宁,外界的滔天巨浪被高墙与“夫为妻纲”的训诫隔绝在外,她安然其中,不知外间已是天翻地覆。

何静贞努力驱散着因提及京中局势而带来的不安,重新扬起温婉笑容,仿佛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语气轻快了些:“母亲,瞧我,差点忘了要紧事。”她转向侍立在侧的陪嫁丫鬟春樱,“去把我那个拜匣拿来。”

春樱应声而去,片刻便捧来一个制作考究的箱子。

何静贞接过,亲自打开箱盖。里面分门别类摆放着许多物件:有京城老字号“稻香村”的各色细点、内务府造办处流出的秘制蜜饯果脯、甚至还有几匣子连沽州本地也难寻的上等贡茶。

“母亲,舒儿······”何静贞语气带着一种传递心意的郑重,“这些是云伯母特意嘱咐我带给父亲母亲的。”

何静贞将匣子转向母亲和妹妹,眼中带着暖意,“云伯母说,自打举家迁往京城,虽相隔千里,却无一日不思念沽州故园,更挂念父亲母亲。”

她将几样点心蜜饯取出放在茶几上,何母看着这些明显出自宫廷的珍品与沽州老号点心混杂一处,眼中流露出感慨:“云夫人有心了······这么多年,还惦记着我们,你云伯父身体可还康健?他们一家在京中可还顺遂?”

“都好,都好!”何静贞连忙点头,“云伯父贵为一品大员,位列中枢,云家世代簪缨,在京中府邸气象非凡,自然是极好的。”

何静贞声音放轻了些,带着对往昔的追忆:“伯母私下里常说,京中繁华虽好,规矩也大,反不及在沽州时自在舒心。她尤其挂念母亲,说当年在沽州时,与母亲品茗赏花,谈诗论画的日子,是她最惬意的时光。”

这番怀旧之语,也隐隐点出,即便在云家最显赫的当下,云夫人依然珍视与何家的情谊。

何静舒的目光落在那些点心上,指尖抚过茶盏温热的杯壁。

云家······那个在沽州时便已是矗立在云端,令人仰望的门第。

不同于何家扎根沽州,以漕运民生积累起的殷实与威望,云家世代簪缨,累世高官。父亲何观澜能坐上沽州巡抚之位,固然有其才干,但云伯父当年在吏部的关键提携和联名保举,也是实打实帮惠了何家,这份恩情,何家上下始终铭记于心。

何静贞目光落在了妹妹身上:“云伯母还特意问起舒儿了呢!”

她拿起一个包裹着素雅锦缎的小盒子递向何静舒,“喏,这是伯母单给舒儿的。”

何静舒微微一怔,起身双手接过那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精巧的西洋珐琅彩绘八音盒。

“这是云伯母特意指明给静舒的,说小姑娘家都喜欢这些新奇玩意儿。”

何静贞脸上的笑意更深,带着几分促狭:“说起云伯母对静舒的偏爱,那可真是没得说。在京城时,云伯母常拉着我说话,十句里有八句离不开打听静舒的近况:可长高了?可还那般沉静少言?管家可累着了?字写得是否更好了?······”

她眼中闪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光芒,声音带着闺中密语般的亲昵:“京里那么多名门闺秀,云伯母相看了不知多少,总摇头说这个太浮躁,那个太刻板,没一个入得了眼的,她说啊,还是最欣赏我们沽州水乡滋养出的女儿家,温婉不失慧黠,端庄又带着水韵灵动······”何静贞话未说尽,但那笑容和眼神,已将她未尽之意表露无遗——在云伯母心中,最属意的,自然还是眼前这位由她看着长大,知根知底的何家二小姐。

何母闻言,带着了然与一丝长辈的欣慰:“云夫人向来眼光高,性子也爽利。她这般说,是真喜欢我们舒儿。”她看向小女儿,目光慈爱中带着点意味深长。

何静舒面上依旧沉静,合上锦盒,声音清泠依旧:“云伯母太过抬爱了。静舒蒲柳之姿,当不起如此赞誉,烦请姐姐代我谢过伯母厚意,这礼物······我很喜欢。”她将锦盒放在身侧的小几上,姿态从容。

何静贞笑意盈盈继续道:“云伯母还说啊,琅青如今在英伦求学,每每家书回来,除了问父母安好,也总不忘问一句‘何伯父何伯母身体可康健?静舒妹妹可好?’······”她特意加重了“静舒妹妹”几个字,目光揶揄。

云琅青。

这个名字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何静舒的心底漾开一丝涟漪。

那个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总带着几分疏朗与不羁神采的少年身影,随着这个名字,倏然浮现在记忆里。

他是那座森严的云府里,能陪着她临摹半日花鸟,也能带着她爬上老槐树眺望运河的少年玩伴,云家举家迁往京城时,他已在英伦求学。

“琅青?”何母显然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语气带着长辈的关切:“这孩子小时候就是跟着洋先生读书,果然十五岁就去英吉利了······仔细算算,至今也有五年了。”

“正是呢 ”何静贞点头,“琅青弟弟今年该有二十了,比静舒大两岁,听说在英伦学的是绘画艺术,云伯母说他寄回来的西洋画,画得跟真人似的,极是传神。”

她看向何静舒:“说起来,舒儿,这五年间,琅青弟弟可有书信与你?他在那异国他乡,想必也会想念故人旧友吧?”

何静舒的手指收紧了一瞬,指节微微泛白。

她抬起眼帘,迎上姐姐探询的目光,唇边绽开一抹极淡的浅笑:“姐姐说笑了。”

“英伦远在万里重洋之外,书信往来谈何容易?况且,琅青······他潜心艺术,我亦忙于家中琐事,不便打扰,这些年······并无书信往来。”

就在何静舒话音落下的瞬间,侍立在她身后不远处的春桃,却下意识微微皱起了眉头,小脸上写满了困惑。她是个心思简单的丫头,此刻只觉得自家小姐这话说得······好像不太对?

她清楚记得,云家小哥刚去英国的头两年,那漂洋过海的信件可是隔三差五就往府里送······信封上那笔迹,春桃虽然认不全,但那独特的英文签名和信封角落画的小小帆船,她印象可深了。每次信到了,都是她兴冲冲第一个跑去书房告诉小姐,那时候小姐虽然面上淡淡的,但眼神会亮一下,能感觉到她的点点欢喜。

只是后来······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姐的态度就变了。

有一次收到信,她看都没看,只吩咐春桃:“原封不动退回去。就说······路途遥远,信件易失,不便联系。”春桃当时年纪小,懵懵懂懂,只觉得小姐这样做肯定有她的道理,虽然心里为那漂洋过海的信件感到一点点可惜,但还是乖乖照做了。

再后来······那边好像就真的没再寄信过来了······

春桃撅了撅嘴,脑子里乱糟糟想着:小姐怎么说“并无书信往来”呢?明明头两年是有的啊!只是小姐不让收,后来才没了······她张了张嘴,几乎要把这些疑惑脱口而出,可抬眼看到自家小姐的侧影,感受到那无形中散发出的、令人不敢造次的气场,春桃那点微末的勇气就泄光了。

她只得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回去,悄悄垂下头,心里嘀咕:小姐的心思,真难懂······反正小姐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听了何静舒的回答,何静贞脸上露出一丝遗憾,轻轻“哦”了一声,笑道:“原来如此。倒也是,隔着这么远,书信不便也是常理。”她倒并未深究,只当是距离阻隔了少年情谊。

而后像是想起了什么久远趣事,何静贞仍笑意莹莹:“说起琅青弟弟,母亲,舒儿,你们可还记得当年云家送他上船留洋时的情景?”

她目光投向窗外纷飞的细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五年前沽州那个喧嚣又带着离愁的码头:“当时他才十五岁吧?身量是拔高了,可那性子,还是孩子气十足!”何静贞笑着摇头,语气里满是无奈与怜爱,“码头上人山人海,云伯父云伯母强忍不舍,殷殷叮嘱。可琅青弟弟呢?他倒好,两只眼睛就盯着舒儿,眼圈红得厉害。”

暖阁里安静下来,何母脸上也浮现出回忆的神情。

“开船的汽笛都响了好几遍了,云家的管事和下人都急得不行,连哄带劝要拉他上船。”

“可他就跟钉在码头上似的,怎么也不肯挪步,那眼泪‘唰’就下来了,哭得叫一个伤心呀······边哭边说:‘舒儿,你跟我一起去英国,那里有泰晤士河,有好多好多画,我教你画画,好不好?我们一起去!”

“当时码头上多少双眼睛看着呢!云伯母又急又臊,连声呵斥他不懂规矩,云伯父脸都黑了。可那孩子,只认准了舒儿,旁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就只重复着那句‘跟我一起去’。”

何静贞目光落在妹妹脸上,“可舒儿呢,就静静地看着他哭。琅青弟弟当时······那眼神,真是······心都碎了似的。最后是被几个健壮的小厮硬生生架着胳膊拖上船的!人都上了舷梯了,还扭着头朝岸上喊你的名字······”

何静贞摇了摇头,带着深深的不解和一丝嗔怪:“舒儿啊,你这心······姐姐真不知该说什么好。他哭成那样,盼着你说句软话,哪怕只是哄哄他······可你倒好,竟直接转身,拉着我进了码头旁边一家茶馆,还点了壶碧螺春,真就坐下听起戏来了!”

何静贞想起当时情景,仍觉不可思议:“我坐在窗边,还能看见轮船鸣笛启航,琅青弟弟趴在栏杆上,身影越来越远,还在往这边望······我瞧着都替他难过。”

何静舒迎着姐姐的目光,依旧浅笑:“姐姐,童稚戏言,当不得真。他那时年少,一时离愁别绪难以自持罢了。我若哄他,反倒显得轻浮,也徒增他无谓的念想,长痛不如短痛,断了念想,他才能安心远行,专注前程。”

她这番话,一如当日,冷静,毫不掩饰。

何静贞看着妹妹沉静面容,张了张嘴,终究没有再说什么,只端起茶盏,掩饰性喝了一口。

是啊,童稚戏言······可那少年眼中滚烫的泪水和绝望的恳求,真的只是戏言吗?

何母将两个女儿的互动看在眼里,心中了然。她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叶,啜饮一口,温言道:“云何两家是通家之好,情谊深厚。琅青那孩子,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品性才学都是极好的,只是······孩子们的路,终究要他们自己去走。眼下这乱纷纷的世道,平安顺遂比什么都强。”

话题慢慢又转回了家长里短,仿佛刚才那番关于云家、关于云琅青的对话,只是久别重逢时,一段自然而然的忆旧闲谈。

[让我康康]解锁新人物:云琅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五章:温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