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七零年代:娶媳妇从三转一响七十二条腿开始 > 第27章 第 27 章

秋冬季节,是新知青们抵达的时间。

因为大部分地区的农事,比如说秋收啊之类的,已进入尾声或者已经结束了。

这时候安排知青抵达,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相对缓冲的时间来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气候,学习基本的农活技能,为来年春天的春耕做准备。

场部早就已经拉起了横幅,鲜红的条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来场扎根奉献之类的标语。

每天都会有一两辆甚至更多的卡车,载着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异的新知青来到农场,已经持续了三四天了。

而按照往年的经验,这通常要持续两三周才能结束。

杨知夏往车队走,路上经过场部那块儿大空地。

果不其然,空地上停着两三辆披着风尘的解放牌大卡车,车斗里已经空了。

一群穿着或蓝或绿、戴着棉帽、背着行囊、满脸稚气的年轻人,正有些局促不安地站在寒风中,好奇又茫然地打量着这个他们即将在此生活劳作的地方。

这些新来的知青们虽然先到了场部,但并不会留在场部。

至少,大部分都不会留下。

场部需要的是有特殊技能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比如能操作、维修农机具的技术苗子,能写会画、负责宣传报道的笔杆子,或者有文艺特长能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活跃分子。

当然,如果有足够背景关系的,也可以留下。

他们会在场部暂时的过渡,了解一下农场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啦,学习相关的政策纪律啦,还要到医务室做个简单的身体检查,确认身体没毛病。

最终农场人事处会根据各生产队的劳力需求、新知青的性别、身体条件、以及一些非常初步的政治表现和档案资料进行分配。

如果运气好,就像杨知夏她们一样,分配到前几队,尤其是一队二队三队,和场部挨在一起,条件要稍微好一些。

场部该有的设施都有,小卖部医务室理发店啥的,甚至还有个澡堂子。

尽管一周只开放两次,而且需要澡票,那也是热水淋浴,放松身体的好去处,排队场面相当壮观。

就算到其他队,远是远了点,因为建队已有年头,房子都是现成的,好歹遮风挡雨。

可要是点儿背,分配的远了,尤其是靠后面的十四五队那些,到了估计还得先盖房子……

像十二队,他们也是倒霉,建队初一群知青就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和泥、打坯、搭梁,先盖房子。

结果房子是盖好了,地开垦不了,整个大队就换了一个地方,去了又盖房子,搬了几次家,总算在去年固定了下来。

没办法,农场有开垦新土地、扩大生产的任务。

几位场部的干部和帮忙接待的知青正拿着名单大声点名。

夹杂着一些:

“排好队,不要乱!”

“行李集中放在这边!”

诸如此类的指令。

杨知夏在这里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她定睛一看,还真是陈明洲。

主要是杨知夏对陈明洲那个恶心的声音太敏感了。

化成灰她都听得出来。

杨知夏的脚步顿了一下,心里涌起一阵强烈的厌恶和鄙夷。

真是冤家路窄,怎么哪儿都有他?

看样子,他这是被抽调来帮忙接待新知青了?

倒也是,他这种人,最擅长在这种场合表现自己,抓点轻松又露脸的机会。

她立刻移开视线,不想再多看他一眼,赶紧加快脚步,尽快从这片区域穿过去。

好在陈明洲忙着维持秩序,一时没注意到人群中匆匆走过的杨知夏。

杨知夏心里冷哼一声:就让他在那儿享受这点微不足道的“权力”吧,跟他多待一秒都嫌膈应。

可就是膈应什么来什么。

五点钟,车队的人陆续下班。

杨知夏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路上到处都是新到的知青,朝气蓬勃三五成群的,毕竟是刚来,还有新鲜感,有不少老知青还陪着给四处介绍一下。

也不知是不是冤家路窄,那个恶心的声音一下子又传到了她耳朵里。

她一看,合着又是陈明洲。

这次可不是早上,离得距离也远,杨知夏避开就避开了。

他们所在的地方杨知夏是回去的必经之地。

杨知夏也不是怕见到陈明洲或是怎么样,她就是单纯的不想看到他,不想听他高谈阔论,单是看到他那副模样,心里就泛起说不出的腻味,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癞蛤蟆跳脚背——它不咬人,膈应人啊。

还好陈明洲没注意到杨知夏。

陈明洲正被几个新来的、脸上还带着些学生气的知青围着,他似乎很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声音比平时又拔高了几分,正在传授经验。

“……所以说,思想关是第一道关,也是最难的一关!”他语重心长,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革命前辈,“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理解扎根农村的伟大意义的真正的革命青年,应该像我这样,”

陈明洲挺起胸膛,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时刻准备着,党叫干啥就干啥!回城,是革命的需要;留下,也是革命的需要!无论在哪里,都要闪闪发光!”

“噗嗤——”杨知夏没忍住笑出了声,又赶紧憋住,低下头去。

陈明洲的声音戛然而止,不悦的目光扫了过来,精准地锁定在正低头假装咳嗽的杨知夏身上。

那几个新知青也好奇地望过来。

“杨知夏同志,”陈明洲的语气沉了下来,“你笑什么?难道你觉得我说的不对?还是你觉得闪闪发光这个口号很可笑?”

“陈明洲同志,你误会了。我不是笑你,我是突然想到农场鸡窝里那只大公鸡。”

新知青们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陈明洲眉头一皱:“公鸡?这跟我们的谈话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啊。”杨知夏眨了眨眼,“那只公鸡,每天天不亮就站在草垛上打鸣,脖子伸得老长,嗓门扯得老大,觉得自己叫醒了整个农场里的人,功劳大得很。”

看着陈明洲那一脸茫然的样子,杨知夏继续慢悠悠地说:

“可是它不知道,它不打鸣,天该亮还是会亮。地里该干活的人,也早就起了。它那点动静,除了显摆它自己,其实……没啥大用。”

那几个新知青先是一愣,随即有人反应过来,赶紧死死咬住嘴唇,肩膀却控制不住地微微抖动。

陈明洲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怎么可能听不出杨知夏是在指桑骂槐,骂他就像那只聒噪而无用的公鸡!

他眼睛一瞪,指着杨知夏道:“你!杨知夏!你这是什么态度?!你这是含沙射影!是污蔑革命同志的积极性!”

“我又没说你,”杨知夏一脸无辜地摊摊手,“我说的是鸡窝那只公鸡啊。陈明洲同志,你怎么自动对号入座了?难道你觉得你自己的表现,跟那只公鸡……很像?”

陈明洲怒喝道:“我看你是思想顽疾又犯了!上次学习会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你这种消极对抗、冷嘲热讽的态度,就是阶级斗争的新表现!我必须向队长汇报!向指导员汇报!”

能不能不要没事就上纲上线的?

杨知夏心里吐槽一声,她也知道自己这事不占理,闹到指导员那里自己搞不好要写检讨的,连忙说道:

“别别别,陈明洲同志,你别生气,我真不是那个意思,我哪敢嘲笑你啊!”

“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杨知夏说道:“那是开玩笑呢,你觉悟高,目标远,这我们都是知道的,心里都佩服着呢!你继续给新同志们传授经验,我们都需要向你学习这种……这种高昂的斗志!”

那几个新知青见状,也连忙打圆场:

“是啊陈大哥,她可能就是开个玩笑,没别的意思。”

“对的对的,您别生气,继续给我们讲讲吧!”

陈明洲重重哼了一声,脸色稍缓。

“既然你知道这些,就要多注意改造自己的散漫习气,多把心思放在正道上。”

“是是是,陈明洲同志批评得对,我一定注意,一定改正。”杨知夏从善如流地点头,态度好得不能再好。

陈明洲这才觉得找回了面子,满意地转过身,继续对着新知青们高谈阔论起来。

杨知夏暗自撇撇嘴,准备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只想离这个显眼包远点。

刚走出几步,身后陈明洲刻依旧清晰可闻的声音,夹杂着几声新知青的附和,随风飘进了她的耳朵。

“……所以说,和什么样的同志交往,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层次。”

陈明洲的语气带着一种惋惜,而且语调似乎丝毫不避讳杨知夏能听到。

“像刚才那位杨知夏同志,你们也看到了,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下来一年了,思想上的进步微乎其微,还停留在小资产阶级那种散漫、消极的状态里,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陈大哥和杨同志很熟吗?”

“我跟她……以前是一个学校的,算是比较了解。她这个人,本质上就是畏难、怕吃苦,缺乏革命青年应有的朝气和远大理想。你们以后要尽量少受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要多和思想上要求进步的同志交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