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暖光
十二月的寒风裹挟着落叶,敲打着工作室的窗玻璃。梨璐正在整理艺术村开幕展的画作,手机响起风檐的语音留言:
“今晚冬至,我熬了羊肉汤。完工后直接来我公寓?钥匙在门口花盆底下。”
这条稀松平常的留言让梨璐会心一笑。自从初雪那夜互表心意,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温暖而自在的新阶段。风檐保留了她在工作室的专属区域,而她也有了对方公寓的钥匙——虽然她从未单独使用过。
傍晚六点,梨璐抱着刚装裱好的画作来到风檐的公寓。钥匙果然在他说的地方,旁边还放着一小束新鲜的迷迭香——他知道她喜欢这种香气。
推开门,羊肉汤的香气扑面而来。公寓里灯火通明,风檐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身来:
“正好,来帮我尝尝味道。”
这种家常的迎接方式让梨璐心头一暖。她放下画作,走进厨房。灶台上的汤锅咕嘟作响,料理台上摆着切好的食材,一切都井井有条,就像他的设计图纸。
风檐舀了一勺汤,小心地吹凉递到她唇边。汤头浓郁,带着当归和枸杞的香气,正是她记忆中外婆煮的冬至汤的味道。
“好喝。”她由衷赞叹,“没想到你厨艺这么好。”
“母亲教的。”他转身调整火候,“她说再忙也要认真过节。”
梨璐注意到他耳根微红——每次提及母亲,他总会流露出这种难得的柔软。
晚餐时,窗外飘起细雨。他们在餐桌前相对而坐,汤锅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彼此的轮廓。风檐细心地将带皮的羊肉夹到她碗里:
“冬至吃羊肉,整个冬天都不会冷。”
这是梨璐外婆常说的话。她抬头看他,发现他正温柔地望着她,仿佛知道这句话对她的特殊意义。
“艺术村的开幕展,”他忽然说,“我想把你的《冬至》系列放在主展厅。”
梨璐微微一怔。这个系列是她最近才开始创作的,描绘的是艺术村在不同天气下的光影变化,她从未对外展示过。
“你怎么知道这个系列?”
风檐微笑:“你画室的门从来不锁。上周送资料过去,不小心看到了画架上的作品。”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但梨璐知道他一定是特意去看的。他总是这样,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着最深切的关注。
“那些画还不够成熟...”
“但它们真实。”他打断她,“记录了艺术村成长的每个瞬间,也记录了你的情感变化。这才是最动人的。”
雨声渐密,敲打着窗棂。在这个冬至的夜晚,热汤的暖意和他的理解,让梨璐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饭后,他们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黑白画面在墙上流动,雨声成了最好的配乐。风檐很自然地揽着她的肩,手指偶尔轻抚她的发梢。
“冷吗?”他感觉到她微微发抖,便拉过羊毛毯盖在两人身上。
毯子下,他们的体温渐渐交融。梨璐靠在他胸前,能听见他平稳的心跳。这种亲密无间却又舒适自在的感觉,是她从未体验过的。
电影放到一半,风檐忽然想起什么:
“差点忘了,有礼物给你。”
他从书房取出一个长形木盒。盒子里是一套定制画笔,笔杆采用艺术村建筑剩余的木材制作,笔尖是特制的貂毛,每支笔杆上都刻着日期和艺术村的坐标。
“用这些笔继续画艺术村的故事。”他说。
梨璐抚摸着笔杆上细腻的木纹,认出这是主梁使用过的老榆木。他把废弃的材料变成珍贵的礼物,这份用心让她喉头哽咽。
“我也有东西给你。”她从包里取出刚装裱好的画。
画中是风檐在工地指挥施工的侧影,冬日的阳光在他周身勾勒出金色的轮廓。她特意捕捉了他专注的神情和微蹙的眉峰——那是她最常看见的模样。
“这是...”风檐凝视着画作,眼神动容。
“《建设者》。”梨璐轻声说,“我眼中最动人的风景。”
雨停时已近午夜。风檐送她到门口,却没有立即道别。窗外的城市在雨后被灯火洗净,每一盏灯都像落在人间的星星。
“下周就要布展了,”他替她整理围巾,“紧张吗?”
梨璐摇头:“有你在,不紧张。”
这句话脱口而出,却让两人都微微一怔。曾几何时,他们从相互欣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彼此最重要的依靠。
风檐轻轻拥住她,下巴抵着她的发顶:
“我会一直在。”
这个拥抱不带任何欲念,只有满满的珍惜与承诺。梨璐闭上眼睛,感受着他胸膛的起伏和温暖。这一刻,窗外的灯火,雨后的清新,还有怀抱的温暖,都将成为她心中永恒的冬至记忆。
“晚安。”他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吻。
“晚安。”
梨璐走进电梯,在门关上前回头。风檐还站在门口,目光温柔地追随着她。这个画面,和她画中的那个建设者重叠,构成了她心中最安定的力量。
布展工作在一周后正式开始。艺术村的主展厅已经完工,巨大的玻璃幕墙让冬日的阳光充分洒入。梨璐带着团队悬挂画作,风檐则在现场监督最后的设备安装。
“梨老师,这幅画的高度可以吗?”布展助理问道。
梨璐后退几步,仔细端详着刚刚挂上的《晨雾中的小巷》。这是整个展厅的开篇之作,位置至关重要。
“再左移五公分。”风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来到展厅,正仰头审视着画作的位置。
助理调整后,画面与空间果然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梨璐惊讶地看着他:
“你怎么知道要左移?”
风檐微笑:“这个角度,下午三点阳光会从那个方向射入,在画框上形成特殊的光影。我计算过轨迹。”
这种典型的“风檐式”回答让梨璐心生敬佩。他总是考虑得如此周全,连光线在不同时间的變化都纳入计算。
布展工作进行到傍晚,展厅初具雏形。梨璐的《冬至》系列被安排在专属展区,每幅画都配有她亲笔写下的创作笔记。
“来看这个。”风檐引她来到展厅中央。
夕阳正好穿过玻璃幕墙,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最奇妙的是,光线恰好照亮了《晨雾中的小巷》,画中的晨光与真实的夕阳交相辉映,营造出梦幻的效果。
“这是巧合吗?”梨璐惊叹。
风檐但笑不语。她立刻明白,这又是他精心计算的结果。
开幕前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袭击城市。梨璐在展厅做最后检查时,发现供暖系统出现故障。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明天的开幕式可能被迫延期。
“别急。”风檐镇定地指挥着,“先确认是哪个环节的问题。”
他亲自检查管线,排查故障,挽起袖子的样子像个熟练的工程师。梨璐在一旁协助,递工具,做记录,配合默契。
两小时后,故障排除,暖风重新充满展厅。工作人员欢呼雀跃,风檐却只是擦了擦额角的汗,继续检查其他设备。
“你连这个都会。”梨璐递给他一瓶水。
“母亲常说,设计师要了解自己作品的每个细节。”他喝了口水,“从结构到管线,都是建筑的一部分。”
深夜十一点,所有准备工作就绪。空旷的展厅里只剩下他们两人,灯光调至夜模式,柔和如月光。
“陪我再走一遍?”风檐向她伸出手。
他们沿着参观路线缓缓行走,在每幅画作前驻足。走到《冬至》系列前,风檐忽然停下:
“知道我最喜欢哪幅吗?”
梨璐摇头。
他指向那幅《雪中的建设者》:“因为画中的我,正在看着你。”
梨璐仔细看去,果然,画中他的视线方向,正是她平时写生的位置。这个细节连她自己都没注意到。
“你发现了。”她轻声说。
“因为我总是看着你。”他的回答简单而真挚。
开幕式当天,阳光灿烂。艺术村迎来了第一批访客,梨璐的画作前围满了观众。风檐作为总设计师接受采访,每段发言都巧妙地提及她的贡献。
“艺术村不仅是建筑,”他对媒体说,“更是艺术与空间的对话。梨璐老师的作品为这个对话提供了最美的语言。”
中午的剪彩仪式上,他们再次共同执起剪刀。这次不再有初识时的生疏,只有浑然天成的默契。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下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仪式后,风檐带着梨璐来到一个不对外开放的露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艺术村,错落的建筑在冬阳下熠熠生辉。
“看那里。”他指向远处。
梨璐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看见艺术村入口处的墙面镶嵌着一幅巨大的马赛克壁画——那是她《晨雾中的小巷》的复刻版,用彩色瓷砖精心拼贴而成。
“这是...”
“给你的惊喜。”他轻声说,“让艺术村的第一个作品,永远是你的画。”
冬日的阳光温暖着他们的肩头。梨璐望着那片承载着记忆与梦想的建筑群,忽然明白,有些感情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它在日常的关心里生长,在共同的梦想中扎根。
风檐轻轻握住她的手,指尖相扣: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新的项目了。”
“什么项目?”她抬头看他。
他微笑,目光温柔而深远:
“共建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