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娘娘长命百岁 > 第69章 后世[番外]

娘娘长命百岁 第69章 后世[番外]

作者:番茄鱼尾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6 00:16:08 来源:文学城

近年来,随着齐武宗帝陵及妃陵的发现,许多关于武宗后宫的衍生作品随之诞生。

那今天来就聊一聊齐朝永平朝武宗的后宫吧。

那些不出名的就不说了,说一下那些比较广为人知的主位嫔妃吧。

齐武宗姬蕴淳在位二十七年,除了孝淑仁悫皇后外共有二十五位嫔妃,其中主位嫔妃有十三位。

第一位煦嫔叶氏。这位煦嫔是永平二年入宫的,十四年封嫔。无宠无子,全靠十二年资历晋升,就不多说。

——

今天要聊的第二位是谨妃杨氏。

这位杨谨妃是齐武宗母亲的侄女,在一进宣亲王府时就是侧妃位。在史书记载里,谨妃虽不受宠,但前后怀胎三次。

第一次谨妃生下一个女孩儿,但是那个女婴没一会就夭折了,这也是当时还是亲王的齐武宗第一个夭折的孩子。第二胎是个男婴,四个月的时候见红小产。

第三胎也是谨妃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宗谱上并无记载,反倒是这个日子前后正史写到:宣亲王妃李氏育一女。

通过对比出生年月日我们不难判断确定的是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怀硕公主平安。

在正史上并没有记录仁悫皇后李氏抱养怀硕公主的明确原因,加上后来谨妃的幽禁和正史的讳莫如深,我们可见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光彩。

好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杨家族地发现谨妃祖母的书信。上面写道:“余孙女昏亡,欲坠亲王女,家为之累。”

意思是我的孙女糊涂了,想要摔死亲王的女儿,家中被她连累。

如此一来,抱养和幽禁就有了解释。

对于谨妃要摔死自己亲生女儿的原因学界有诸多解释。最得到广泛认同的一条是谨妃一心求子,偏偏是个病恹恹的女儿,加上在此之前她已经失去了两个孩子可能心理上出了问题,就干脆摔死亲女。

但无论如何,武宗看在母族的份上给了谨妃最后的体面。

杨谨妃也是武宗登基后第一个逝世的妃子。对于谨妃,自古以来对她的评价多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作为武宗的表妹,出身上天然的优势却没能让她事事如愿,只能道一声可惜。

——

第三位,乐嫔金氏。

乐嫔金氏一生无子,是永平元年进宫的,初封为乐贵人,受宠过一段时间就沉寂下去,最后还是通过南巡事变其父金向阳有护驾之功才得以封嫔复宠。

——

第四位是齐嫔白氏。

齐嫔白氏为湖北巡抚之女,显顺二十六年进府,初为侧夫人。入宫后初封贵人,后永平元年大封得封号‘齐’。

齐嫔显顺三十八年生十皇子和暾不幸夭折,永平五年生十三皇子和昳。永平八年才被封为齐嫔。在嫔位上熬了十三年时间,于永平二十五年封妃,可惜没等到册封礼就病逝,死后也没被追封。

——

第五位是静妃刘氏。

静妃在当时后宫可以说是除了煦嫔以外最没存在感的主位娘娘。不过虽然存在感不高,静妃的实际地位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

刘静妃于显顺二十年被指进宣亲王府为侧夫人,显顺二十五年生皇四女永安公主钰瓒。作为潜邸老牌资历,静妃初封静贵人,永平元年晋封静嫔,熬了二十几年才于永平二十五年被晋为静妃,永平二十七年武宗驾崩后被仁宗尊为静贵太妃,惠正朝被尊为静太皇贵太妃,去世后被鼎仪帝追封为静贵妃。

明明在嫔位上熬了整整二十四年,为什么还说静妃的地位不低呢?原因有三。第一,静妃是潜邸旧人,家族有从龙之功,仅凭这个就是许多普通妃子赶不上的。第二,静妃向来与安妃交好。第三,静妃有永安公主傍身,虽不是皇子,

但武宗对女儿们的疼爱是历史承认的,作为公主生母静妃不至于完全被武宗冷落。

而且静妃长寿,是除了孝昭定皇贵妃以外,武宗后宫最长寿之人。整整九十三岁也是让人惊叹。

——

第六位安顺贵妃张氏,即安妃。

安妃显顺二十年入府,育皇四子勇亲王和昀。初封安贵人,永平元年晋封安嫔,永平八年晋为安妃,永平二十四年薨逝,追封安顺贵妃。

电视剧和文学作品里安妃和静妃总是一对好闺蜜的形象,其实并没有错,永平年间这两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可惜安妃身体不好没等到仁宗登基就去世了,和长寿活到鼎仪朝的静妃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七位是荣嘉贵妃赵氏,即嘉妃。

嘉妃是最早进王府的一批人,并且早早生下了武宗的次女长乐公主钰珍。

嘉妃的一生并不受宠,她的尊荣全靠四个字撑着——母以女贵。武宗初登基,潜邸旧人里嘉妃是唯一一位没有皇子初封嫔位的女子,当时长乐公主已经嫁人,不难看出武宗是要通过抬举嘉妃来抬一抬女儿的出身,嫔位所出的公主终究是不一样的。之后永平八年晋封嘉妃,直到永平二十五年死后才被追封为嘉贵妃,后再追封荣嘉贵妃。

嘉妃的死史书上也记载得很清楚:爱女长乐公主郁郁而终,嘉妃悲痛难忍,随之而去。她这一生母以女贵,最终因女而逝,也算形成闭环,

——

第八位要说的是敏仪皇贵妃万氏。

敏仪皇贵妃是大家总在衍生作品下争吵“谁才是武宗真爱”的女主角之一,也就是衍生作品里常出现的仪妃娘娘。敏仪皇贵妃万氏是为武宗生育最多的妃子,先后生下皇长子恭亲王和晏、皇六子信亲王和暄、皇七子和晔、皇七女钰珺。显顺十八年入府册为夫人、入宫后初封仪妃,永平六年晋封仪贵妃,永平十二年薨逝后被追封敏仪皇贵妃。

如果武宗对她没有一些爱意,敏仪皇贵妃就不会生下四个孩子,毕竟在古代宠爱的象征就是给你孩子嘛!而且敏仪皇贵妃第一胎是在显顺十八年怀的,最后一胎则是在永平元年,前后相隔二十一年。在这二十一年间宠爱不断,也难怪大家认为她是武宗真爱。

不少人曾感慨敏仪皇贵妃少了些运道。

据宗人府卷宗记载,显顺十九年,即皇长子和晏出生后,武宗有向宗人府递折子,内容是请旨册封夫人万氏为侧妃,但最后不了了之,原因未知。最后却被谨妃空降,育有长子备受宠爱却只能待在夫人位分上。

但同时她也是帝王有所偏爱的对象。初封仪妃,给足尊荣和体面。后封仪贵妃,虽说也有掣肘后宫势力的成分在,但武宗第一位贵妃的尊贵不是后封那些可比的。

敏仪皇贵妃一直到永平八年都是风光无限,直到南巡事发才逐渐落幕,一生可以说是高开低走。她的四个孩子,恭亲王和晏三十岁病逝,皇七子和晔夭折,七公主钰珺也在十岁那年因一场高热离世,最后只剩下皇六子和暄。但是和暄的寿命也不长,甚至后代也多是年少而逝。

——

第九位庄妃崔氏。

永平四年进宫封嫔,永平十五年封妃,直到死后才被追封为贵妃。一生无子,恩宠平平。

可能唯一值得说道的是,她娘家崔氏有个姑娘嫁给了化亲王和曔作正妃,此后庄妃就受孝昭定皇贵妃的照拂,得了恩旨无子得以出宫荣养,至死都过着不错的日子。

——

第十位是容贵妃王氏。

容贵妃因为家世显赫,入宫即封嫔,永平八年封妃,永平十三年封贵妃并摄六宫事。文成四年,容贵妃薨逝,被仁宗追封为皇考容慧贵妃。

容贵妃是除了敏仪皇贵妃外第一位世家送进宫的女子,是当时皇权和世家平和联结的象征,为武宗在世家里推行新政起了缓和甚至是促进作用。纵然一生无子,但容贵妃在宫里的地位并不低。

——

第十一位,婉贵妃许氏。

婉贵妃是和容贵妃、乐嫔同一年入宫,初封婉贵人,生了两个皇子之后才如愿以偿封嫔。最后也是凭借着两个皇子爬上贵妃的位置,和容贵妃并尊,在永平年后期共掌六宫权。

在许多衍生作品里婉贵妃一直都是“貌美无双野心家”的代表。从初封屈居主位之下的贵人到摄六宫事的贵妃,婉贵妃只用了短短十四年。

但很可惜的是,婉贵妃身子不好,在文成年初期就去世了,被文成皇帝追封为婉皇贵妃,后来惠正皇帝又追加封其为婉宁皇贵妃。

——

倒数第三位,恪妃李氏。

去世后她被鼎仪皇帝追封为文恪皇贵妃,入葬武宗皇后陵,是唯二葬在后陵的妃嫔之一,另一位是她的堂姐孝昭定皇贵妃。

恪妃是孝淑仁悫皇后的亲妹妹,显顺十七年作为陪媵嫁进宣亲王府,册为侧妃。

“武宗真爱是谁”这个问题的女主角除了敏仪皇贵妃,恪妃也是赫然在列。史书有记载:李氏姐妹,王妃端肃庄严,侧妃娇俏艳丽,夫人清冷绝尘。可见恪妃容颜上好。恪妃前中期也是极为受宠,共生皇三子敦亲王和显、皇三女淑慧公主钰琅、皇八子顺亲王和晸,齐嫔还没封嫔前皇十三子也是养在她膝下。只是孝淑仁悫皇后死后,恪妃被一封圣旨挪去皇庄,直到武宗死后才得以回京。

不过恪妃长寿,共活了九十一岁,在王府起居注上有写:老祖宗遗愿,拒绝武宗合葬的恩旨,而是在帝陵中靠近皇后陵旁另起墓室,选择与孝淑仁悫皇后为邻。这样一来,或许不难猜出恪妃到最后对武宗是有怨的,不然也不会拒绝合葬。毕竟在古时候能与帝王合葬是皇后才有的殊荣。

此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考古的时候发现,恪妃的陪葬品里除了常规的金银财宝,还有一只保存良好的丝绸蝴蝶风筝(现藏于京城博物馆)。且不同于其余陪葬品,这只风筝在出土的时候还被恪妃牢牢抱在怀里。

或许对于恪妃来说,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做闺阁少女的时候吧。

——

倒数第二位,孝淑仁悫皇后李氏。

孝淑仁悫皇后系武宗发妻,也是武宗唯一一位皇后。从仁宗开始,此后大齐每一位皇帝身上都流着她的血脉。

她十七岁嫁给还是宣亲王的武宗,当了二十二年亲王妃、十五年皇后,最终因病而逝,终年五十七岁。在她死后,武宗下旨不复立后并晋封当时已经是贵妃的孝昭定皇贵妃为皇贵妃,但随之而来的是李氏一族三代不得入官场、与皇太子关系密切的和显、和曔被送出京城就藩。对于武宗这一举动,自古以来就有争议。

到底是尊荣恩宠还是猜疑忌惮?

史书有记载:孝淑仁悫皇后病重临行前,单独与武宗密谈半个时辰,皇贵妃、各皇子公主皆不得入内。且谈话以武宗的妥协收尾。

虽然谈话的内容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大概可以猜出武宗在皇后死后所下的圣旨都与这场密谈有关。

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短浅来看这些旨意让人费解,但纵观大齐那么多年历史,李家和李家三姐妹所出的皇子公主那几支繁荣昌盛数年甚至如今还能偶尔听到他们的消息,这我们就能知道当时的情况很难说不是李氏和皇权博弈后以退为进的结果。

对于孝淑仁悫皇后还比较有争议的一点就是,她到底是一代贤后还是披着贤惠名声的妖后?

在国际获奖电影《永平王朝》里,孝淑仁悫皇后无疑是模范贤后。她在世的时候为武宗生儿育女,将后院(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处好与宗妇诰命的关系,朝野上下无一不称赞。但在电视剧《敏仪皇贵妃》里,孝淑仁悫皇后就是妥妥反派团的头子,她面上一派贤惠模样,但私底下不断打压非自己阵营的妃嫔和皇子公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宗的子嗣里大部分都是李家姐妹所出。

对于这一点,历史学家大多偏向于孝淑仁悫皇后是前者。毕竟史书上说武宗“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若孝淑仁悫皇后是那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那大抵不会有后面不复立后的圣旨出现吧。

——

最后一位,隆重介绍永平朝皇后之下第一人,孝昭定皇贵妃李氏。

孝昭定皇贵妃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孝字开头作为谥号并以皇后仪下葬的妃嫔,也是武宗乃至整个齐朝最长寿的妃嫔。长命百岁的现实版。

为什么我要将孝昭定皇贵妃放在最后边?实在是这位真的太特殊了!!!

昭,光明、照耀;定,安定,稳固。孝昭定皇贵妃,一位传奇的女性。

孝昭定皇贵妃十五岁进府册为夫人,二十四岁生隆安公主钰曦,二十九岁生皇五子化亲王和曔,三十六岁生皇九子康亲王和昶,三十七岁封定嫔,四十三岁封妃,四十五岁封贵妃,五十二岁封皇贵妃,整一百岁去世追封为孝昭定皇贵妃,与文恪皇贵妃合葬后陵。

孝昭定皇贵妃这一生历经五朝,见过文宗、武宗、仁宗、光宗、成宗、宪宗(鼎仪帝嫡长子,孝昭定皇贵妃去世时他已经十几岁,虽然史书上并未记载,但两者应该是见过的)六位皇帝,并送走他们其中四位。文宗时她在西京暂且不说,武宗、仁宗驾崩前见的最后一个人都是她,惠正皇帝对她敬重有加,鼎仪皇帝还曾亲临她九十大寿寿宴,并且在她百岁薨逝时从朝上赶到她身边痛哭流泪恳请老祖宗不要走(鼎仪起居录所记载)。

孝昭定皇贵妃作为妾之所以在皇室有那么崇高地位以至于用了皇后才能用的孝字,除了长寿非比常人以外,还和这两大事件息息相关。

第一件,永平八年南巡事变。那年还是定妃的孝昭定皇贵妃坐镇宫中,联合敦郡王、越亲王、鄂亲王稳定京城,与远在江南的武宗孝淑仁悫皇后等人隔空配合,拿下端郡王一党的逆贼。这是镇国护驾的大功劳,因此让她短短两年从妃位晋封到贵妃,和仪贵妃并尊,也凭着这份功劳,在永平十五年武宗才会将她晋封为皇贵妃,成了后宫的无冕之主。

第二件发生在惠正年间。那一年惠正皇帝巡幸塞外突发急症,武亲王令谚叫嚣着要废太子。鼎仪皇帝到了晚年居然养成了回忆写日记的习惯,并且这些日记作为陪葬完整保存了下来。那些被他埋在心底的往事没有被当时任何人知晓,但在后世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日记里鼎仪皇帝对这一段记忆尤为深刻。

他写道:当时消息传回京城朕惶恐万分。楚亲王令谦,朕之嫡亲胞弟,自幼聪慧无比,若非朕为嫡长,乃正统之尊,东宫之主未必是朕。朕举目无神,惶惶然间居然只能想到老祖宗。老祖宗荣养宫外,见了朕后气恼失望,将朕看透……每每回想老祖宗,朕心中就一番酸楚。后来朕请求老祖宗教导,老祖宗震撼的三言两语,告诉朕:太子,站起来。朕宛如云开月见明,从未有如此茅塞顿开的感觉……老祖宗病后,朕悲痛难忍,朕知道,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长辈就要离去了……哪怕到了如今朕还是想,若是真有长寿仙丹留住老祖宗就好了……

在古代,一位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居然用“顶天立地”来描述一位女性长辈,可见孝昭定皇贵妃在鼎仪皇帝分量之重!如此一来,当时鼎仪皇帝力排众议追封孝字封号和以皇后仪治丧是多么出自真心!

而后来在大齐的宫廷祭祀以及重要的皇家仪式上,孝昭定皇贵妃的地位更是彰显无遗。她的牌位被供奉在庄重的奉先殿之中,与历代帝王、皇后的牌位一同接受着后人的祭拜与缅怀。每到祭祀之时,香烟袅袅,钟鼓齐鸣,皇室成员们身着礼服,神色肃穆,怀着崇敬与感恩之心,向她献上祭品,祈求她在天之灵继续庇佑大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希望她的长寿能照拂自己和家里病弱的孩童。

如今的史学家们更是将孝昭定皇贵妃的一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从她的经历中探寻大齐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段故事,都被细细剖析,成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重要拼图。围绕她所产生的诸多争议与谜团,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希望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传奇女性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齐的皇室后裔愈发重视对她事迹的传承,不仅将其编入家族的宗谱之中,详细记录她的生平与贡献。孝昭定皇贵妃,这位几百年前的传奇女子,如今也是家喻户晓了。

但很遗憾的是,由于古时候的世风如此,我们从来不知道孝昭定皇贵妃李氏的真实名字。所知道的不过是从李氏族谱里记载她们那一代女孩的字辈是‘清’。

但是李清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

清宁?清婉?清妍?还是其他被家中长辈寄予美好寓意的名字?

我们翻遍显顺至鼎仪朝的起居注、宗人府的册封档案,能找到的始终是夫人李氏、定嫔李氏、定妃李氏、孝昭定皇贵妃李氏这些以身份、封号、谥号堆砌的称谓,却独独少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带着烟火气的名字。

这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宿命。在夫为妻纲的世风里,女性的名字往往随着婚嫁被隐去,成为某氏,仿佛她们的存在,始终是依附于男性或身份的附属品。即便是孝昭定皇贵妃这样搅动过朝局、被帝王尊为老祖宗的女性,也逃不过这份时代的局限。

无数人想象着,或许在她生下隆安公主、化亲王、康亲王的时候,武宗曾在私密的时刻叫过她的闺名;或许李氏家族的老谱上,曾用极小的字迹记下过那个名字,却在岁月流转中被虫蛀、被磨损,最终消散在时光里。甚至有民间传说,说鼎仪帝在日记里曾写下过这个名字,却在临终前特意命人将那几页撕下烧毁,理由是“老祖宗的名字,不该被凡俗之人随意窥探”。这些传说浪漫得近乎虚幻,却也藏着人们对这份遗憾的一丝慰藉。

可奇怪的是,这份“无名”的遗憾,非但没有让孝昭定皇贵妃的形象变得模糊,反而让她更像一个鲜活的、跨越时空的符号。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她叫什么”,反而更能看清 “她做了什么”:是永平八年坐镇宫中稳定朝局的定妃,是惠正年间点醒慌乱太子的太皇皇贵太妃,是九十大寿时笑着拒绝铺张、只愿与家人闲坐的老太太,是百岁离世时仍牵挂着家人的普通老太太。那些具体的事迹、鲜活的细节,早已超越了一个名字的重量,让她从某氏皇贵妃,变成了一个有温度、有智慧、有韧性的女性形象。

……

“清平,还在看什么呢?到我们拍照了!”

躲在树下阴影处刷手机的少女李清平抬起头,笑着看向她的一对姐妹:“来了来了!”

还有孩子们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9章 后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