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熟的硕果
时光步入1980年代末。宋宇已成为研究所某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在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他变得更加沉稳内敛,岁月的沉淀让他年轻时的那份执着,化作了一种宽厚而坚定的力量。他依然住在那个分配的大房子里,书房里的书越来越多,窗台上的年轮木桩被擦拭得温润光亮。有人问他为何不成家,他只是笑笑,说“习惯了”,眼底深处却藏着一片不为外人道的、等待的海洋。
夏小果在西北的耕耘也结出了硕果。她参与编纂的地方志获得了省级奖项,她的散文集《远山的风》正式出版,笔下对生命、历史与土地的深刻感悟,在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庇护的、惊惶的女孩,而是一位拥有独立思想和事业的知识女性。西北的风沙磨砺了她的筋骨,也淬炼了她的灵魂,她真正地“站”了起来。
他们的通信从未间断,频率甚至比以往更高。信中的内容,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扩展到对社会、文化、未来的探讨。他们是彼此最忠实的读者和最知心的朋友。在一次通信中,夏小果详细描述了她在西北发现的一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歌谣,字里行间充满了抢救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宋宇回信,没有过多甜言蜜语,而是帮她查阅了大量关于声音采集和保存技术的资料,并寄去了一台当时还比较稀罕的便携式录音机。
这种支持,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比任何热烈的告白都更让夏小果感到踏实和温暖。她意识到,她与宋宇,早已在精神的层面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超越了地理的隔阂和岁月的流逝。
2. 不再错过
1990年春天,一个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举行,夏小果的作品和她在地方文化保护方面的实践,使她获得了与会邀请。
当她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心情已与十二年前那个忐忑的新生截然不同。多了从容,多了自信,也多了对这次重逢的明确期待。
宋宇去机场接她。在熙攘的接机口,他们一眼就看到了彼此。他两鬓已微染霜色,她眼角也添了细纹,但目光交汇的瞬间,中间那十几年的光阴仿佛瞬间坍缩,留下的只有确认和安宁。
他自然地接过她的行李,她微笑着走在他身边。没有刻意的寒暄,没有小心翼翼的试探,仿佛他们只是经历了一次稍长的分别。
宋宇开车载她回市区。车内流淌着舒缓的音乐,窗外是飞速变化的北京城。
“这次回来,有什么打算?”宋宇看着前方的路,状似随意地问。
夏小果望着窗外,轻声说:“会议结束后,可能会考虑接受师大中文系的教职邀请。另外……那本关于西北民间文化的书,资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需要静下心来写。”
宋宇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语气依旧平稳:“房子我一直留着,很大,很安静,适合写作。而且……离师大不远。”
夏小果转过头,看着他专注开车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酸楚又甜蜜的暖流。他没有说“你回来吧”,也没有说“我们在一起吧”,他只是告诉她,他一直为她留着位置,一个物理上的,也是心灵上的位置。
会议期间,宋宇只要有空,就会来听她的发言,在她与学者交流时,他坐在台下,目光里是全然的欣赏和支持。晚上,他们一起吃饭,漫步在熟悉的校园,谈论着彼此这些年的具体工作,分享生活中的琐碎趣事。一种成熟的、舒适的亲密感,在他们之间自然流淌。
会议结束那天晚上,宋宇带夏小果回到了他的家。推开书房的门,夏小果一眼就看到了窗台上那截熟悉的年轮木桩。它被保存得极好,在台灯的暖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她走过去,轻轻抚摸着那些密密的圈纹,仿佛能触摸到流逝的岁月。
“它还在。”她声音微颤。
“它一直在。”宋宇站在她身后,声音低沉而肯定。
夏小果转过身,抬头看着他,眼中已盈满泪水,但那泪水是清澈而喜悦的。“宋宇,我绕了很大一圈,走了很远的路。”
“我知道。”他伸出手,轻轻擦去她的泪水,“没关系,只要最终能回到这里。”
这一次,没有犹豫,没有挣扎,没有外界的力量将他们推开。他们紧紧相拥,像一个完整的圆,终于合拢。所有的等待,所有的分离,所有的挣扎与成长,都在这个拥抱里找到了最终的意义和归宿。
3. 迟来的婚礼
1991年,一个桂花飘香的秋日,宋宇和夏小果举行了婚礼。没有大张旗鼓,只邀请了少数至亲好友。地点就在他们自己的家里。
夏小果没有穿洁白的婚纱,而是选择了一身端庄的藕荷色旗袍。宋宇穿着笔挺的中山装。他们的婚礼仪式简单而温馨,交换的戒指款式朴素,却承载了半生的重量。
在亲友的见证下,宋宇拿出了那截年轮木桩。他拿起一个小锤子,像多年前那样,小心地敲开了那个封存的洞口。里面的水果硬糖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团深褐色、与木质紧紧融合的痕迹。
“小果,”宋宇看着她的眼睛,声音沉稳而深情,“当年,我把能想到最甜的东西藏在这里,想告诉你,生活的核心应该是甜的。虽然糖化了,但我想,我们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已经亲手把那份甜,酿进了彼此的生命里。往后的每一天,都是甜的。”
夏小果的泪水再次滑落,但这是幸福的泪水。她接过那截木桩,紧紧抱在怀里,如同抱住他们整个的青春、等待和最终赢得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