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宇的深耕
夏小果离开后,宋宇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中。改革开放带来了技术的春天,他所在的研究所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重要项目。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勤奋刻苦,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他并没有封闭自己。在家人和朋友的介绍下,他也见过几个条件不错的女性,但总是浅尝辄止。他的心里,始终装着那个在西北风沙中踽踽独行的身影。他写给夏小果的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不再谈论感情,只是像一个老朋友,分享他的工作进展,北京的变迁,看到的书和电影,偶尔,会极其克制地表达一句“甚念,盼珍重”。
他升了职,分了更大的房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始终一个人。他把夏小果当年送他的那双布鞋,用盒子精心收藏起来。把那截年轮木桩,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他的精神图腾,提醒着他,无论岁月如何轮转,他守护的核心,从未改变。
他的爱,经历了青春的炽热、分离的煎熬、重逢的试探,最终沉淀为一种近乎信仰的、沉默的坚守。像古老的银杏树,在时光的流转中,一圈圈增加着年轮,内在的质地却愈发坚硬密实。
2. 夏小果的绽放
在西北那所条件艰苦的中学,夏小果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和价值感。她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她的课讲得极好,带着生命的阅历和文学的温情,深受学生爱戴。
远离了北京那种无形的压力,在纯粹的教学和与质朴孩子们的相处中,她内心的创伤慢慢愈合。她开始真正直面过去,阅读大量历史和哲学书籍,试图理解她与父辈所经历的那一切。她开始撰写一些散文和随笔,记录她的知青岁月、西北见闻和内心历程。文字,成了她自我疗愈和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她与宋宇保持着通信。读他的信,是她忙碌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从他的字里行间,她感受到一个更加广阔、充满活力的世界,也感受到他那份始终如一的、深沉的情感。她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怯懦和敏感。她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逃避和拒绝,而是接纳过去,并有勇气拥抱未来。
她的文章开始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小小的关注。1985年,两年支教期满,她没有选择立刻回北京,而是接受了当地文化局的邀请,参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同时继续她的写作。她需要在这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独立。
她给宋宇的回信,也逐渐变得开朗和坚定。她会和他讨论她读到的书,分享她写作的感悟,描述西北壮阔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她不再回避过去,甚至开始以一种更豁达的态度看待它。
她在一封信中写道:“宋宇,时间或许真的能改变很多。它让我明白,苦难不一定是财富,但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是。谢谢你,一直在这里。也许,等我真正能够平静地回望来路,毫无负担地走向未来时,就是我们重逢的时刻。”
收到这封信时,宋宇在办公室里反复读了很多遍,然后走到窗前,看着北京日渐繁华的街景,露出了多年來第一个真正释然和充满希望的笑容。他的等待,终于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