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能工巧匠(工) > 第13章 第 13 章

能工巧匠(工) 第13章 第 13 章

作者:黄姜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4-04 21:18:29 来源:文学城

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日子一旦又过得规律了时,便就真如白驹过隙。

一个转眼,就要立秋了。

再一个转眼,杨绦入局当幼匠的日子,就已经近到眼前。

杨家如今在织造局应役的是杨父杨温,自然就由他带着杨绦。

立秋这日,刚到卯时,也就是凌晨五点钟。

杨绦还睡得香浓,就被杨温连推带搡地叫起床。

“赶快的起来!洗了脸就快去吃早饭,局里不供应饭食,在家吃了早饭后揣两个窝头带着,晌午饿了就吃来垫一垫,等晚上再回来吃晚饭。”

杨绦现在这具壳子,正值渴觉睡的年纪,不过芯子却有着大人的意志,哪怕没睡饱,也没有磨蹭赖床。

“嗯,这就起来了。”

穿衣下床,洗漱过,吃掉两个窝窝头、灌下一碗米汤,早餐就算用过。

立即地,又手脚忙慌地揣上两个窝头,快步小跑着跟上杨温的脚步出了门,第一次入局应役去。

出门来到街上,天色还是全黑着,可外面已有三两人声,这一天已开始苏醒过来。

早起练功吊嗓子的戏子,咿咿呀呀的,断断续续唱:“……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

有同样练嗓的歌伶,婉转回肠唱着:“我未送行先防你去,你未登程先约归期~……”

在这尚未天明的清凉黎明前,听着更添几分哀怨多情。

恰此时,路旁一扇小门打开,里面走出来一个男子频频回首留恋,后面一个散发披衣的女子跟出来,倚门娇声道:

“郎君慢走~别转头就忘了奴家啊~”

路上有和杨温一样去局里上工,或早起做事的男子,听了这酥嗲声音,直将眼珠子定在倚门女子身上,走过了都还拧着头回看。

但这坊中住的终归多是下九流,这大早就出门的男人,都是为了衣食奔波者。在生存面前,也无人停下来有闲情去与那暗门子女人调笑两句,只是过这一段路的眼瘾罢了。

杨温也一样,盯着看了一段路,走过了再也看不见后,才扭头又专心走路。

杨绦觉得即便杨温有闲钱,但看他这爹怕李桃花怕得老鼠见了猫一样,也依旧只敢看一看过一把眼瘾,不敢有其他想法的。

两人一路无言,沉默着出了上积善坊坊门。

再从剪刀廟坊穿行而过,接着从三桥趾过了清湖河,沿着运司河又走一段,又从三桥过了运司河。

其实再走上一小段路,就到杭州织造局院墙外了。

不过,“其实从这东门走,是最近的。但东府是官爷们住的地方,我们不好踏足穿行,以免扰了官爷们清净,因此不管远近就都从西门走了。”

“刚好,我们要从正门绕路,可以让你看看织造局的大门。”

杭州织造局,分为织造衙门和织造局。

前者是织造官吏驻守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相当于行政办公大楼。后者是经营生产的场所,相当于车间厂房。

而织造衙门,分为司库、笔帖式和库使节。织造局,则分为织染局、总织局和西府。

杨温他们这些工匠习惯称织造衙门为东府,因位置在东。

织造局在西,靠近涌金门,就在杭州城西边城墙下不多远的地方。

绝多数工匠都住在织造局东方,所以工匠上工或散工时,都得绕路近一刻钟。

可东府是官爷们吃住参公驻守的地方,工匠们哪能贱足踏贵地,只为抄一段近路?哪怕工匠们走的路是更道,绝无可能穿行官爷们的起居院落。

杨温和杨绦开始沿着织造局外的大街绕行,行过片刻,就到了织造局正门前大街。

“气派吧?真是极气派了!”杨温语气不无自豪道,向杨绦这个儿子炫耀着他做工的地方。

杭州织造局东至三桥址河下,西到运司河下,南及藩司墙,北临台后桥河,规模宏大,极富气派。

有正厅三间,加上通道、穿堂、厢房、东西二库等共七十余间。围墙开中门,内有房百二十余间,各局都分纺作、染作和织作,自然是极为气派的。

杨绦看着大门上悬着的‘杭州织造局’金字大匾,非常赞同:“确实气派。”

“已看过正门,天也快亮了不能再耽搁,去迟了可不好。走快点罢。”

杨温说着就快步向前,杨绦跟上。

又走了片刻,才转到运司河街,又走小片刻才到了西门。

临进门前,有专人检查工匠身上有无不妥之物。

晚间出门时,也会仔细检查一次,以免工匠私藏纱线布匹带出。

搜检后进了门,杨温边往里走边告诫:“我在织染局下的织作做织匠,你跟紧我、别惹事,要听管工的话。你新来,切记少说、少做、多看,可记住了?”

他刚进来,肯定要先探明情况了再图以后。在此之前他会很安分的,“知道了,少说少做、多学多看,听管工的话别多事惹事。”

管工?又是直接管理他们这些工匠的,想来应该是一个小管事了。

果不其然,杨温介绍起管理架构来:

“织造局下的织染局、总织局和西府三局,每局设有头目一正两副共三人,称为‘所官’。

所官之下又有总高手、高手和管工若干名。一般是一房一管工、三房一高手、九房一总高手,负责协助管束工匠或指导工匠技艺。”

“其他两局且不管,我们织染局的高手和总高手,到时碰见了我会指给你认的,免得日后冲撞了。”

“不过那些人见着的时间不多,我们主要还是受管工的管教。待会儿你就能见着我们织房的管工,你切切要认清记牢,见着了嘴要甜些,殷勤打招呼……”

杨温之后又说了许多注意事项,杨绦总结了一下,无非是嘴甜些、殷勤些,巴结好管工,别和同房的工匠生出矛盾。

可谓是极其谨小慎微了。

“是。”“好。”“我记住了。”……

杨绦不时应和一声。

与人交际相处方面,杨绦自认也算长袖善舞,没多大问题。可是看他爹畏畏缩缩的样子,或许还没他擅长呢。

然而杨绦也没表现出不耐烦来,或是打断杨温的话,杨温碎碎地念叨,他也就张起耳朵听着。他毕竟早已不是急躁没耐性的年纪,并非听不得唠叨。

一路走来,织造局的厂房虽建得青砖黛瓦四合院样式,可与后世也厂房也并无多大不同。织作织布,生产时不需水,因此不像纱作和染作一样临着运司河以图引水方便,很是往里走了一会儿才到。

卯时起床,卯时中从家里出发,在离辰时还差一刻钟即早上六点四十五的时候,两人终于到达了织染局织作,杨温做工的织房。

一进门,门旁就摆着一张书案,案上摆着笔墨砚台,一本大部书一般后的册薄,上书‘织染局织作第九房’。书案后,坐着一个冷面中年男人。

案后中年男人抬头,看见杨温父子两,就翻开册薄,又拿起笔蘸了墨,斜睨着眼问:“杨温,这是你家的幼匠?”

杨温低头哈腰,腆着笑脸:“是是,这就是我家以后接我班的小子,要麻烦杨管工您日后多多照顾……”

管工杨志成没耐心听杨温絮叨,不耐烦地打断:“叫什么名?多少岁?”

话被打断的杨温未敢有不满,依旧笑容讨好:“叫杨绦,丝绦的绦,今年年初满的十二岁。”

中年男人即是管工杨志成,他在第九房册薄杨家匠户杨温下面,写上了杨绦的姓名,又在旁标注:‘永明二年立秋日入,始为幼匠’。

写罢,杨志成简单告知杨绦两句:

“自今日起,你便要为承袭你爹的织匠身份入局学习技艺,在此期间你为织造局幼匠,每月支米二斗五升、无盐。三年之后,若顺利转为正匠,又若朝廷政令不变,你将和你爹一样,每月可支米三斗、盐半斤。”

“麻烦杨管工您了,我们记住了。”杨温言语间,为杨志成尽本分职责的告知,竟是感恩戴德。

杨绦扛着十二岁小子初到陌生地方的幌子,神情拘谨却又不失礼貌,言行真诚地向杨志成鞠躬道谢:“劳烦您告知,小子记住了。”

杨志成看了杨绦一眼,又开尊口:“嗯,记得以后要勤劳做工。”

“是,小子谨记您教诲。”

杨温往家里拿盐粮的次数不规律,有时每个月都往回拿,有时隔几个月了才一起拿回。可见,织造局下发工匠盐粮补贴,并不准时。

而且杨温拿回家的盐粮数量,和这杨管工说的并不一样。平均每月只有一斗五升的米、二两盐。杨温没那个胆子昧下盐粮,那就只能是损耗在管工等官吏的层层盘剥之中了……

贪污盘剥,从古至今都没有绝迹过。杭州织造局对工匠的盘剥,还不算最严重的,至少没将盐粮补贴全贪了去,更没有巧立名目让工匠倒贴银粮进去。

他早就认清一个现实,像他这样没权没势的底层人,只能苟活罢了,什么意气在遭遇社会毒打后,都给消磨掉了、削去了锋锐,最终把人打磨成一颗圆溜溜的鹅卵石。

杨温搓着手又等了会儿,见杨志成垂眉冷眼没有再和他们说话的意思了,这才揪着杨绦衣领把他拉走。

杨绦被拉着走了几步,离开杨志成有一段距离后,杨温才把他放开。

然而,杨温竟然边走、边小声炫耀:“说起来,杨管工和我们同姓,说不得百年前与我们就是一家人呢!按辈分,你应该是叫他杨爷爷,不过杨管工大公无私,不喜欢有人和他攀关系,你在局里时只能恭敬地唤他杨管工。”

杨温这样的人,怯懦自卑、伏低做小,却又自尊、爱炫耀,在比他强的人低头哈腰,在比他弱的人面前炫耀装大。

这样的人,再普通不过,世间底层的众多凡人之一罢了。杨绦不会看不起他、鄙夷他。

但是,被杨温视为比他弱的人,杨绦可就有点不乐意了。

“爹,您这些话刚才在杨管工面前时,怎么不说?若刚才说了,杨管工说不得以后会更用心照顾我一二呢!”

“你又晓得什么!”杨温羞恼地一声喝。

意识到自己声音有些大,立即腆着笑脸往四周看了看,见没有同事向他看来,方才自在了。

“你……算了,你不懂。你跟紧我,别手痒去碰织机,碰坏了我们也赔不起,线碰断了牵经的话也麻烦别人。”杨温炫耀的心思歇了。

耸肩缩手的走到末尾他的织机处,坐下拿起梭子就开始织布了。

其实正式开工的时刻还没到,房内还有小半工匠都还没到,到了的也都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说话,没有开始工作了的。

杨绦当然懂。

不就是攀亲戚这事,只是杨温私下里的一厢情愿嘛,所以杨温才不敢在杨志成面前说。

而且攀个亲戚吧,杨温竟都不敢和杨志成称兄论弟,而是自觉地矮了对方一辈儿,尊对方为长辈,让他这个儿子称杨志成为‘爷爷’。

杨温竟卑微至此。

或许有杨温自身的原因,长期生活在老爷子和李桃花淫威下,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的卑微心性。

另一方面,怕也是因为工匠卑微。连相当于后世工厂流水线上小组长的一个管工,竟都当爷爷一样尊着、供着。

初来乍到,杨绦只安静地站在杨温旁边,目光巡视这间织房。

郑重声明:本文架空(参考的是明朝中后期),主要写的是明朝匠户制度(但也杂糅了元、清的),史实和私设各占一半,看起来很硬核的科普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小天使们要用到匠户相关知识时,还是要去查阅相关史料和学术性论文才行。

本文相关知识,简略看看还行,千万不能完全当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 13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