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能工巧匠(工) > 第103章 第 103 章

能工巧匠(工) 第103章 第 103 章

作者:黄姜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4-04 21:18:29 来源:文学城

李绒对那位郑姓男子是怎么个猜测,之后她将这事说给李仙工之后又会是个什么结果,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不再是杨绦需要去操心的,知会过一声就是了,只免得以后落下知情不报的埋怨。

“呼呼~”杨绦吹着热姜茶,一小口小口地喝着,又说起另外一件事:

“说起络络,我就想起今天去见的孙藏,他竟是那个孙潜的堂弟,孙潜是孙家嫡支,而孙藏则是孙家旁支。哦!绒姐怕是一时想不起来那人,那孙潜就是那次元宵节灯会上,络络走丢后遇见的两个男子之一。”

李绒端茶的手一顿,“哦,我怎会忘记那人呢。他们竟然是同族兄弟的关系吗?”

李绒以为她再次听到孙潜的名字时,会控制不住地惊惶失态,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并没有,她听了杨绦的话后只是有些惊讶。为孙藏和孙潜是同族兄弟这件事本身,而感到些许惊讶。

她早已也不是上辈子无所依凭的那个内宅女子了,这辈子她有了属于她一个人的固定房产、田产和商铺,她有了可以源源进财的染坊生意,也有了能让她感到安心和安全的丈夫杨绦。

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她早已走出了上辈子的阴霾。

杨绦只当李绒是对当初元宵节灯会上李络走丢的事情记得深刻,才会还记得孙潜这个名字。

“是啊,竟然是同族兄弟。大哥和三弟考中进士后,那孙潜并未派人来或者亲自来祝贺,想来他也还是记着那次我没给他脸的事情,或者……他有很大的靠山,不屑与大哥和三代结善缘。”

“也是了,盐铁官营,能取得贩盐资格的盐商,就在那一张从朝廷到地方的权势大网之中,和孙藏一类其他行业的普通商人,地位自然大不一样。”

李绒听杨绦这样说,对上辈子的一些事又多了一层明悟。

孙潜是商人,但因他是盐商,腰杆就要更硬一些,他不怕考中进士的杨谦,但也不会多事去惹上杨谦,所以才会将她一碗药毒杀了。

就事实上来说,当时的杨谦不过一新科进士、立足未稳,不好去与盐商孙潜讨公道——主要是盐商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她爹,一个平民匠户,有心亦无力。

她李绒也不奢望有人帮她讨公道报仇,但曾当成女儿疼爱的妹妹李络、以及兄嫂们,竟然连替她讨公道的心思都没动过,才是真令人寒心的地方。

‘这辈子她们也没在我这里讨着多少好处,还去想这些做什么。’李绒心道。

杨绦继续说:“听孙藏的意思,他和他那堂弟孙潜之间也有过节。如今我们两凑在一起做生意了,也不知道那孙潜是否会使绊子……算了,不想这些,到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李绒回忆了一下话本子里有关孙潜的情节,因为她这个‘嫌贫爱富、悔婚男主的炮灰女配’属于反面角色,那把她毒杀了的孙潜就有一股子‘替天行道的侠士’的意味。

但毕竟杀人偿命才符合正确道德观,所以孙潜最后也遭了报应。

在后期杨谦整顿盐务时,孙潜因反对杨谦的盐务主张,最后两人本就是纸糊的交情到底破裂了,孙潜就和众多盐商一起被抄家下狱了。

但在抄家下狱之前,孙潜若是想要给杨绦使绊子,那也是可能的……“那该如何是好?”

杨绦手指敲击着茶碗碗沿,沉吟后安慰道:“无妨,兴许是我想多了,那孙潜或许不会跨行插手的。若是他真出手,我也不会让他全身而退的……”总要咬下那孙潜一块肉,将他咬疼了才会罢手!

防范于未然,孙潜府上那几桩妙龄婢女被虐待致死的案件,得去打听打听了。总得握点孙潜的把柄在手里,才能安心啊。

李绒不知道,如今什么都还没发生呢,杨绦却已经在思考着拿捏孙潜的把柄了。

她听杨绦这样说,心里虽还担心,但也更相信他,“也是,若到时事情真发生了,总也不能叫他好过的。”

虽然已经不再一听到孙潜的名字便惊慌失态了,但上辈子的仇,她可是还记得的。

若到时孙潜真出手了,他们又无计可施,那她就是损失几百上千两银子,也要买凶去好生教训孙潜一顿!

……

有关李络和孙潜的话题,就到此终结了,杨绦又和李绒一边喝热姜茶,一边聊起其他的。

“……按岳父他们现在的进度,明年二月纺织厂开业时,机器数量稳稳地能达到各二十台了。

那就要请二十个织布工,二十个纺纱工,以及至少再有二十个将棉花纺成粗纱的纺纱工。”

织布工的工作较单一,直接是就操作飞梭织布机织布。

但纺纱工,则要分粗纱纺纱工和操作新式纺纱机工作的纺纱工。

孙藏卖给杨绦的棉花,是棉农们用简单的轧花机脱了棉籽之后,制成的棉包。

他收到棉包之后,还需要组织工人进行清花、梳棉、一道并条、条并卷、精梳、二道(及三道)并条的工序,然后将棉条抽长拉细纺成粗纱——卷到粗纱筒管上去。

接着,才能将卷绕上粗纱的筒管,安装到新式纺纱机上,由纺纱工操作纺纱机根据具体要求,进行纺细纱、络筒、并线、倍捻等操作,最后纺出成品棉线。

所以,纺纱这一块,纺纱工数目要更多。

而且说不定还要雇些杂工,去做纺粗纱之前的工序,这就到时看具体情侣再说了。

杨绦放下茶碗,握住李绒的手腕,摇来摇去:“绒姐~你要帮我忙啊~”

“!!!”李绒浑身一激灵,立即想到杨绦痴缠她时的言语调调,不由地耳根就开始泛热!

“你说话就说话,别想着用美色来诱惑我!”

“哈哈哈!”杨绦一时笑出声来,绒姐啊她每次反应都太有趣了,他总是逗不腻她。

在射来的又羞又利目光中,杨绦敛起太过放肆的神色,勉强一本正经道:

“织布工我自己便能轻松招到,但纺纱工……就得靠绒姐帮忙了啊。”

李绒做染坊生意,收购纱线也是生产链上的一环,尤其是她最初就是在杨绦和钟二叔之间,做买进卖出的彩线生意。所以她认识不少的纱户,就和杨绦认识不少织布工匠一样。

染坊生意做到现在这么大,李绒手中握着的纱户人力资源,就更为可观了。

杨绦向李绒求助,请她帮忙解决招聘纺纱工的事情,那真是找对人了。

李绒被面前这人逗弄的感觉犹存,甚至还有些恼羞的意味在,于是斜睨一眼道:

“我确实能帮你这忙,但我帮你忙了能有什么好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亲兄弟都要明算账了,何况你和的女人呢?”

“说吧,有什么好处?没好处我是不会干的!”

“我和我的女人……”杨绦细细咀嚼着这个说词,然后神情之中就露出了让李绒心跳加速的神色……

“你快说!有什么好处!”李绒转开眼、扭着头不看杨绦,超凶的样子。

杨绦掌握着一个度,正正好撩得李绒将炸未炸毛,然后又一本正经了:

“好处嘛……我知道绒姐的,你看得出那新式纺纱机一旦数目暴增,毕将影响到普通纱户的营生。你也有一颗善心,所以这第一个好处,就是让那些纱户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

李绒不得不承认,杨绦说得对,“嗯,这确实是一个好处。”虽然这个好处的得利者不是她。

杨绦心想,这个好处之中,其实还藏着另一个好处。

那就是纱户里有人在纺织厂上班的话,当新式纺纱机对纱户的巨大冲击终于爆发出来时,那些纱户极及其亲朋,会看在这份工作的份儿上,不那么强烈地来反对他。

杨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绒姐你以后不必奔波于散户纱户之间,去收购纱线了。我的纺织厂会以稍低于市价的价格,卖于你纱线。”

李绒不由得震惊了!“你的纺织厂还能卖给我纱线?在纺纱作之外,不是有配套的织布作吗?你还有往外卖的纱线?”

杨绦点头,“你染坊以后的生意,因为我的纺织厂会以稍低于市价的价格供给你原胚布,所以大部分会是整布染色生意。彩线生意的部分,只是较小的一部分。”

“二十台纺纱机,供二十台织机,纱线是很有富余的。可以卖给绒姐一些纱线,嗯、以稍低于市价的价格。”

“……”李绒沉思片刻,“好,我答应帮这个忙了。我先给你招收五十几个纺纱工,应该够了吧?”

也是她现在手上直接给她供应纱线的纱户,就是五十多户。既然以后她从杨绦这里买纱线了,陡然不再向那些纱户采购纱线的话,那些纱户会有些艰难。

如果每家有另外的营生缓一缓,就不会太艰难。到杨绦的纺织厂去做纺纱工就不错。

她也曾和那些纱户一样 ,过着俭省的日子,丁点波折都能影响到生活水准。能够帮一把他们的话,她是愿意帮一把的。

杨绦何尝不晓得李绒的想法呢?就算他更加心狠,但如果力所能及又不影响他什么事,他也是愿意发一发善心的。

“可以,够了。虽然刚一开业就是五十几个纺纱工,有些多,但就当是在培养熟手工了,等生意稍大之后,这些人手正好顶用。”

“不论男女,只要干活勤劳、手艺达标,每人每月的酬劳都是一两银子。

做得最好的那几个,还另有奖励,比如多发给五十文、一百文或两百文钱不等的酬劳。”

“你也有一颗善心。”李绒看着杨绦,说出这样一句话。

要知道,能进朝廷织造局应役的都是男人,女人就算在家能织布、手艺也不错,但依旧不能代男人应役。

而杨绦呢,却给了男工和女工一样的工价。

杨绦知道李绒此时所想,“纺纱和织布的工作,不同于码头扛包或耕田挑粪等重活,就算是女子,只要手巧些也足以胜任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差别对待男女呢?酬劳当然也是要给一样的。”

“小山包上的厂房暂时还很多,而且我也是按照男工和女工分割的区域。到时男工和女工的厂房分开,再稍微用点心去管理,就算厂里有男有女,也不会有问题的。”

礼不下庶民,并非只是说体现了上面统治者,对庶民的仁慈宽容,不苛求庶民的礼节完备。

那也是现实所限,一般的平民百姓,哪有那个条件去讲礼节?

中上层的富人和权贵们,读书多、讲究也很多,比如女子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与外男来往。

但底层的女子和妇人,却是无法遵守的。因为她们要跟家中男子一样去下地务农、出门做活,同心协力,才能勉强养活一家人。

所以,杨绦如果同意招收女工,那就一定会有迫于生计的女工前来应聘做活,这是理所当然的。

李绒定定地看着杨绦:这个人到底是不同于世间大多普通男子的……不仅是相貌上,言行思想上也都显得不落凡俗。

“行,我晓得了。过两日就是年前最后一次收购纱线,到时候我会亲自随收纱线的工人走一趟,亲口去和那些纱户说这事。”

“寻常纱户,一家一个月的进项甚至都不到二两银子。如今只是腾出一个人去你的纺织厂做事,每月就稳拿一两银子——做得好还有额外银钱奖赏,他们会很愿意做的。”

“那这事就劳烦绒姐了。”

……

终于赶在过年之前,杨绦大致完成了纺织厂开业之前的筹备。

与袁宁的经销商契约牵好了,对许多细节都做了规范。经销范围是: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西行省全部,以及湖广行省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南直隶南部——具体府县范围都做了批注。

契约中再有比较重要的一条:袁宁有定价权,但杨绦也有给出建议售价的权利,一旦售价高到足以破坏布市稳定之时,杨绦就有权利收回袁宁的经销权。

契约中的诸多条款,是杨绦和袁宁双方都同意了的,一经签订,以后就要按照契约行事了。

签字画押后,袁宁感叹:“绦弟啊,亏得你能想得这般仔细!这些契约里的条款,将我们的合作框得是无一丝漏洞可钻。”

“唯多琢磨而已。”杨绦答。

那份经销商合同,自然不是杨绦前世一字不漏背下来了,然后照着抄写出来的。谁会没事去背下一份合同呢?那很难背下来,主要也没那个必要。

杨绦只是知道大体框架,然后按框架一条一条地去琢磨细则,力求不留漏洞而已。

和经销商合同一样,杨绦也与孙藏签订了一份供货商合同。将供货方式、时间和计价方式等等,全都写了进去。

孙藏签字画押之后,只觉得这份生意真是让人放心。

不怕任何一方出尔反尔,因为违约后果都写清了,拿着这张契约去衙门告状的话,感觉真是能一告一个准。完全不用官老爷多费时间审理、判案。

第一批经销商和供货商确定了,工人的招聘也很快落实了。

杨绦和如今手下的那些工匠都已合作好几年了,谁家是个什么情况他都晓得,他去找了那些家中有人织布手艺不很精湛的工匠。

至于手艺精湛的工匠,可以继续在杨温的带领下,做与袁氏布店的织布生意。

而家中手艺不甚精湛的人,杨绦就给他们每月一两五钱银子的工钱,去纺织厂上班。

纺织厂的织布工作,就是操作飞梭织布机进行织布,主要织的是平纹原胚布,不需要多少手艺。只要手脚灵活,很快学会操作机器就行。

依旧是不论男女,酬劳一样。

杨家以前靠织布为生时,全家一月也就二两银子的进项,如今这些工匠家因和杨绦合作,每月进项比以前几乎多了一半。

但杨绦能给每月一两五钱银子的酬劳,那几乎是一家每月一半的进项了,而且女工匠也一样,那必然是抢着要去的!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杨绦就招到了二十个织布工。

到第二天时还有听到了消息的其他工匠,也纷纷找上门来,想要去杨绦的纺织厂当织布工。

杨绦只好当场把名字先记下,回复说等扩招工匠时就让他们进去。

李绒那里招收纺纱工的事情也进行的极为顺利,一样都是和纱户合作好几年的交情了,都是知根知底的,纱户也信任她。

李绒一提出去纺织厂工作的事情,那些纱户都是毫不犹豫地当场答应下来,生怕这种好事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去纺织厂当纺纱工这差事,真是极为抢手!

一两银子一个月,相当于每家半月的进项了,做的好还有额外奖赏,而且女纺纱工也是一样的待遇!

这样的好事,那真是恨不得全家都去!

李绒无法,只好规定每家只招收一个纺纱工,然后承诺若是之后纺纱工扩招,就再来招收。

在这筹备期间,杨绦还抽空给杨温、就开年二月要推出的春季新款布匹,出了出主意。

杨温刚接手和袁氏布店的布匹生意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不过,有杨绦每天在晚饭后坐下消食聊天时,给一些指点、帮着出出主意。加上杨温也算是一个勤劳肯干的人,不吝啬地花了精力和时间进去。

付出多了总会有回报的,没用多久,杨温就把事情都理顺了。让杨绦放心地将事情交给了杨温。

杨绦和李绒,以及杨温他们忙完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八,离过年只有两天时间了。

不过现在家里有英娘、石柱和梨花了。之前把银钱交给英娘,又吩咐了她要置办些什么东西,现在英娘也把年货这些都已备好了,不必李绒再去操心。

过年时人情往来的年礼,杨绦二十八当天就带着石柱上街去,花了一天时间采购妥当。

杨绦如今已经成家,明年就要开办纺织厂了,正是要结交拓宽人脉的时候。

正好今年年中时,因为杨谦和杨谚考中进士,他帮着待客时结交了不少人。当时杨家又收了他们的贺礼,这次过年就正好以此为由去回礼,然后顺其自然地就走动起来,人脉网也就建立起来了。

……

估摸着,杨绦寄去的书信和年礼早已到了京城,巧的是杨谚他们也提前寄了年礼回来。

腊月二十九的时候,杨绦就收到了从京城捎来的两份年礼。

相比起来,杨谦那一份年礼价值的银子要更多些,但论用心的话,杨谚寄来的那一份就更加用心。

杨谦的那份年礼,一看就是由他妻子柳小姐经手置办——随年礼寄来的书信上也确实是这样写的。

年礼内容并不失礼,反而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可见柳小姐善于人情世故。

一条风干的腊味鹿腿,二两用雕花精致木匣子装着的上好燕窝,还有一个能久放的果干、糖果和糕点组成的拼盘礼盒。

鹿腿和燕窝这两样,价钱不便宜,但看着呢又只是土特物产,并不会像送金银元宝一样,另收礼的人觉得庸俗或被折辱。

杨谚的年礼,以银钱衡量的话就要轻一些,但用心不少、礼轻情意重。

而且杨谚和袁小姐如今是租房在住,银钱上并不如杨谦来的宽裕,年礼轻一些才是正常的。

如果杨谚打肿脸充胖子,给杨绦送的年礼价值很大,那杨绦才是要生气呢。

杨绦对李绒说:“三弟给我们写了好六副春联,十八张福字!让英娘熬些浆糊,把大门、二门和正厅门外都贴上春联,再把门上和窗户上都贴上福字!”

真要说杨谦和杨谚两兄弟,李绒对杨谚算得上很有好感了。

“好,这些春联和福字,可都是‘六元及第’的状元墨宝,过年时客人上门看见了,也是很有光彩的一件事!”

说起墨宝,杨绦就想起来一件事,笑道:“前几日见着宁兄,他还在和我炫耀呢,说是以前三弟给他画的那些成衣图,他都请了裱画匠来好好地裱了收着,准备留着当传家宝呢!有几张磨损的比较厉害,他唉声叹气心疼得很啊。”

“哈哈哈,宁兄高瞻远瞩、目光长远,一般人不能及。”李绒笑道。

袁宁要将那些画当传家宝传承下去,同样是传给了她仙黛妹妹的儿女后人。

“就算大门、二门和正厅门外都贴上春联,这也还多了三副呢,要不给仙黛妹妹他们送一副去?”

杨绦看穿了李绒那点的小心思,“好啊,送给仙黛姐家一副,另外送一副去给岳父。”

“至于最后一副,送去给姥爷家的话也来不来了,就送去孙藏家吧,明年厂子开起来、还要请他多多关照呢。”

“还有那些福字,家里也贴不完,也顺便每家再送两张福字。”

“好啊好啊!”

杨谚送的年礼,除了用三种不同字体写的六副春联和十八张福字之外,还有一张羊毛毯和一封书信。

关于羊毛毯,是两年前杨绦和杨谚谈起织布的纱线种类时,说起了毛线,期间顺嘴就又说到了毛毯。

没想到杨谚竟然还记得,这次就送了他一张羊毛毯。

这张羊毛毯不算多华丽——价钱上相应就能承担得起,但质朴雅致,很是耐看。

杨绦心里觉得暖暖的,道:“这张羊毛地毯,就铺在卧室床前吧!这样晚上口渴起夜喝水时,就能省了穿鞋的麻烦。平常无事窝在屋里时,也不必穿鞋了,多自在啊。”

李绒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好啊,那等晚上洗漱好了,就把这张毛毯铺上,以后也尽量别弄脏了。”

翻看完年礼,杨绦就把杨谚写的信拆开来看……

“……绒姐,三弟说他在翰林院和同僚相处得不错。”

杨谚年少盛名,最容易被人嫉妒,尤其是翰林院里都是每届科举的顶尖佼佼者,所谓文无第一,那些翰林院学士很难对杨谚这个年轻小学士服气。

杨绦之前和杨谚就这件事,是说了又说。现在杨谚来信,说和翰林院同僚还算处得不错,他也就放心了。

“……三弟在信中说,他官职上依旧还是编撰之职,不过却被皇帝圣人委派了五皇子侍读的差事!

幸好五皇子还是垂髫小儿,尚且年幼,皇子之间的争斗波及不到五皇子,那三弟也会很安全的。”

从信中来看,杨谚的仕途开局很顺利!

虽依旧是翰林院编撰,但既然已经被委派了做五皇子侍读的差事,那以后只要不出差错,升任翰林院侍读之职,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五皇子年幼,杨谚不会被牵扯到皇子间的夺嫡争斗中去,却又沾着皇子侍读的光。这真是再好不过了!

“五皇子?!”

李绒险些失声惊呼了!

“是啊,三弟如今年正领着五皇子侍读的差事呢。”杨绦以为李绒也是惊叹于杨谚的好运。

李绒确实是惊叹于杨谚的好运,但和杨绦的惊叹,根本不在同一程度好吗!

当今皇帝在位时年号‘永明’,所以话本中习惯称其为永明帝,而后来继承了永明帝的皇位者——就是五皇子啊!

现在永明帝应该是三十多的年纪,但话本后期永明帝是活到了五十多岁的。换言之,永明帝还将在位二十多年。

到那时,前面已经长成的四个皇子斗得是伤的伤、残的残——是真伤、真残疾。激烈的争斗过后,最后被五皇子捡了便宜。

当然,作为男主的杨谦和女主李络,和五皇子也是有些交情的。

结果现在这是怎么一回事?杨谚成了五皇子侍读?!

莫非杨谚才是有锦鲤属性的那个人吧?杨谚下场参加科考,就达成了百年难遇的‘六元及第’成就!入翰林院任职不久,就成了下任皇帝的侍读!

李络的锦鲤好运,那才哪到哪儿啊?

官至首辅的男主丈夫丢了,倒是好运地遇着了那一位郑姓男子。但和一朝首辅相比,那郑姓男子的‘国舅爷’身份,就虚得跟纸糊似的了。

‘好吧,这辈子早已和话本中所写的不一样了。’李绒内心震撼,无人能诉说。

最后,李绒只好说了一句:“你下次给三弟写信时,在信中叮嘱他一句……既然五皇子年幼,那便只管尽心地教导五皇子就是了,不必参与到皇子间的争斗中去,好好为官。”

只要好好教导五皇子,好好为官别犯大错,杨谚就能躺赢!

杨绦颔首:“我以前和三弟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能自傲自满,要懂得适当藏拙、适当露锋,以及心怀正义、为国为民。”

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不顾私利、全心为国为民,但他在教杨谚时,在教他要懂得藏拙露锋之道和人际交往之余,也教了他要坚持一些美好品德。

就像是大人们再如何虚伪,但在教育小孩子时也会教他们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

“我该教的都教了,三弟应该会懂得那些道理的,就算一时得意忘形,他吃过亏了就又会记牢的。他如今不在高位,犯大错也不容易,稍微犯些小错、吃几次亏也无妨。”

杨绦并不太担心杨谚,他相信自己的教学效果。

而且杨谚岳父是国子监祭酒,虽不是实权高官,但也很是清贵,平常也能为杨谚指点一二。杨谚想犯大错,也不容易。

“不过绒姐你这番话用心可贵,我下次写信时,会在信中叮嘱三弟的。”

“嗯,那好。”李绒回答着,有些心不在焉。

上辈子时、话本子里,可都没有眼前这样一个杨绦,给了杨谚一个衣食无忧、不愁科举花销的环境,又对杨谚用心教导。

所以,杨谚都没能在今年的时候,达成‘六元及第’成就。

所以,究其根本,还是杨绦带来的改变吗?

那呢难不成,杨绦也是从上辈子重生而来的?

不不,并不是。两人相处也这么久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杨绦记得上辈子的事情。

那么,就是她重生带来的改变了?上辈子,她没有在那时候去杨家送过打造织机的木材清单,之后杨二也没有找她合作彩线生意,所以之后的布匹生意也就没做成吗?再之后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发生了吗?

可既然这辈子能和话本子里不一样,谁又能保证,上辈子的人生轨迹,就一定和话本子里是一样的呢?

她上辈子死的早,之后的人事轨迹,都是从话本子里看到的,做不得准。

“……绒姐?绒姐?”

李绒回过神来:“啊?你刚才说什么?”

“你刚走神了。我说要不我们去买一辆驴车吧,以后我们要用车载人或拉货的时候,会很快多起来,有一辆驴车也能方便很多。”

“嗯,倒也可以。我们家是二进院,虽没有第三进的后罩房和后院,但后面的围墙里也有一片空地,又有后门,建一个小棚子拴驴子,出入就经后门走也行。”

“对吧?开年之后就去寻摸着,不管是牛车还是驴车,都可以。”

“嗯,马车的话,马匹就太贵了还难寻到合适的,驴或牛就好些……”

……

看在渣作者今天大肥章的份儿上,点进专栏预收一下《为地府脱贫大业,我付出太多》接档文吧,求求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3章 第 103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