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南山坡 > 第3章 豆苗

南山坡 第3章 豆苗

作者:姜姜糖汁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1 15:36:12 来源:文学城

第二天,我是被院里的鸡鸣和劈柴声吵醒的。天色刚蒙蒙亮,一层薄雾像轻纱般笼罩着村庄。

推开东屋门,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二愣子已经起来了,正光着膀子在院里劈柴。他年纪轻,身板虽不如王老二壮硕,却也结实,挥舞斧头时,背脊和胳膊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汗水顺着他年轻的肌肤往下淌,在晨光中闪着微光。

他看见我,停下动作,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哥,你醒了?俺吵着你了?”

“没有,起得正好。”我摇摇头,走过去想帮忙。

“不用不用,这点活儿俺一会儿就干完。”他连忙摆手,继续抡起斧头。斧头落下,木柴应声而裂,发出清脆的“咔嚓”声。

这时,西屋的门帘一挑,糖姑也走了出来。她显然刚梳洗过,发辫重新编过,油光水滑。脸上还带着水汽,越发显得白皙干净。她换了件月白色的夹袄,虽然旧,却浆洗得干干净净,下身是同样干净的藏蓝色棉裤,整个人像一株带着露水的栀子花,清新,却又与这杂乱的农家小院有种微妙的隔阂。

她看见我和二愣子,脸上又习惯性地飞起一抹红晕,低低地说了声:“早。”便快步走向灶间,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二愣子停下了劈柴的动作,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她的背影,直到那抹月白色的身影消失在灶房门口,才回过神来,继续埋头劈柴,只是动作似乎比刚才更卖力了些。

我站在院里,看着灶房顶上渐渐升起的、笔直的炊烟,闻着空气中开始弥漫的柴火和米粥的香气,听着劈柴声、鸡鸣声、以及灶间里糖姑偶尔传来的、细微的响动。这个石沟村的清晨,鲜活而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

王老二打着哈欠从西屋出来,一边伸懒腰一边系着褂子的扣子,看见我,瓮声瓮气地问:“兄弟,睡得咋样?俺家这破炕,硌人吧?”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目光越过他的肩膀,看向灶间门口。糖姑正端着一盆热水出来,准备给王老爹王老娘洗漱。晨光熹微中,她的侧脸柔和而安静,仿佛昨夜那无声的哭泣,只是我的一场错觉。

晨雾散尽,日头明晃晃地照下来,将夜里那点湿气蒸腾得一干二净。石沟村彻底醒了。王老二胡乱扒拉完两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把碗往桌上一撂,抹着嘴对他爹说:“爹,今儿个南坡那块豆子地得锄第二遍了,草长得快撵上苗了。”

王老爹没吭声,只是把旱烟袋在鞋底上磕了磕,慢腾腾地站起身,那动作像是生了锈的农具,每一个关节都发出无声的呻吟。他扛起倚在墙角的锄头,看了一眼王老二,又瞥了我一眼,那眼神浑浊,却仿佛什么都明白。

“这位……后生,”他终于对着我开了口,语调平直,没有什么感情,“要是没啥急事,跟着去地里搭把手?晌午管你顿馍。”

我正愁没个由头留下,更想亲眼看看这村里人是如何过活的,连忙应承:“大爷,我力气还有几分,正好跟您二位学学庄稼活。”

王老二咧嘴笑了,在我肩膀上捶了一拳,力道不小:“中!像个爷们儿!走!”

糖姑默默地收拾着碗筷,听到我们要下地,抬眸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似乎有一丝好奇,好奇我这个外乡人拿不拿得动锄头,随即又低下头,擦拭着粗木桌子。

这时,二愣子已经麻利地收拾好了碗筷,拎起靠在院墙另一把磨得锃亮的锄头,闷声不响地站到了王老爹身后。他依旧穿着那身破旧的褂子,但浆洗得干净,头发也用水抿过,不像王老二那样毛毛躁躁。他站在那里,像一株沉默的稻子苗,扎根在这片土地里。

“走嘞!”王老二一声吆喝,我们四个男人便出了院门,汇入了村道上稀疏的人流。大多是扛着农具下地的男人,有光着膀子的后生,也有像王老爹这样佝偻着背的老汉。他们看见王老二身边的我,都投来探究的目光,有善意的,有漠然的,也有带着几分看热闹意味的。

“老二,这谁啊?你家亲戚?”一个同样虎背熊腰的汉子大声问道,他叫张大牛,就住在隔壁,昨晚似乎也参与了村口的闲聊。

王老二大声回道:“莱州府来的兄弟,路过,在俺家歇个脚,帮衬着干点活儿!”

张大牛上下打量我,嘿嘿一笑:“细皮嫩肉的,能干得了俺们这粗活?”

我没说话,只是挺了挺腰杆。二愣子却在一旁闷闷地开口了:“牛哥,人家是客。”

张大牛哈哈一笑,不再多说,只是目光在我和二愣子身上转了一圈。

南坡的豆子地离村子不远,但要爬一段缓坡。地是黄土地,被日头晒得有些板结。绿油油的豆苗间,果然窜出了不少顽强的杂草。王老爹也不多话,找了个地头,吐口唾沫在手心搓了搓,便弯下腰,一锄头一锄头地刨下去,动作缓慢却极有章法,每一锄都精准地斩断草根,又不伤及豆苗。那背影,与土地几乎融为一体。

王老二有样学样,动作却比他爹狂放许多,力气也大,锄头抡得虎虎生风,泥土飞溅。二愣子则选择了一块稍远的地垄,默默地开始干活。他干活的样子很认真,甚至可以说得上虔诚,低着头,一锄一锄,不紧不慢,效率却似乎并不低,额头上很快沁出了汗珠,他也只是用胳膊蹭一下。

我学着他们的样子,挥起了锄头。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不易。力道轻了,草除不净;重了,容易伤苗。不一会儿,手心就火辣辣地疼,腰也开始发酸。汗水顺着鬓角流下来,滴在干渴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

王老二偶尔直起腰,看看我的进度,粗声笑道:“兄弟,还行不?这活儿就得慢慢来,急不得!”

二愣子偶尔也会抬头看看我,眼神里没有嘲笑,反而带着点感同身受的理解。他干活的位置,不知不觉间,离我近了些。歇晌的时候,他默默地从带来的瓦罐里倒了一碗凉开水,递给我:“哥,喝口水。”

我接过来,道了声谢。水是井里刚打上来的,带着一股土腥气,却无比解渴。我们四人坐在田埂的树荫下,王老爹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王老二四仰八叉地躺着,嘴里叼着根草茎。二愣子则抱着膝盖,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眼神有些空茫,不知在想什么。

“二愣子,”我试着和他搭话,“你老家……是哪儿的?”

他像是被惊醒了一样,回过神,憨厚地笑了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山那边,具体哪旮旯,也说不清了。闹饥荒,没吃的,就跑过来了。”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那“闹饥荒”三个字背后,是多少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惨痛,我无法想象。王老二在一旁插嘴道:“二愣子命大,跑到俺们村,差点饿死在破庙里,是俺爹心善,收留了他。”

二愣子点点头,看向王老爹的眼神带着感激:“嗯,多亏了大爷和大哥。”他没有多说自己的事,仿佛那一段苦难,已经被他深深埋进了这片接纳了他的土地之下。

“咱们这地界,靠天吃饭,”王老爹忽然开了口,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年头好,勉强饿不死。年头不好,就得勒紧裤腰带。庄户人,活的就是个耐性,跟这地里的庄稼一样,得熬。”

他的话,像这沉重的土地一样,朴实,却蕴含着最根本的道理。我看着眼前这三个男人,王老爹的沧桑,王老二的直莽,二愣子的隐忍,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挣扎、生存,构成了这里最真实、最坚韧的底色。

日头偏西,我们扛着锄头往回走。浑身像是散了架,但心里却有种奇异的充实感。回到王家院子,糖姑正懒洋洋地坐在院里的矮凳上,和金珠一起择野菜。看到我们回来,她抬起头,目光在我被汗水浸透、沾满泥土的衣裳上停留了一瞬,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弯了一下,像是想笑,又忍住了,随即低下头,继续手里的活计。

金珠倒是活泼,叽叽喳喳地问王老二:“二哥,今儿个收工早啊?活儿干完了?”

王老二把锄头一扔,大大咧咧地说:“差不多了!累死俺了!媳妇儿,晚上弄点好吃的!”

糖姑没应声,只是择菜的动作加快了些。我注意到,她择菜的姿势也有些慵懒,不像金珠那样利落,偶尔还会看着某处发一会儿呆,直到金珠推她一下,才恍然回神。那种对外人的腼腆,和对熟悉环境下意识流露出的、带着点娇憨的懒散,在她身上奇妙地融合着。

二愣子默默地把农具归置好,又去井边打水,准备冲洗。他经过糖姑身边时,脚步似乎放慢了一瞬,目光掠过她的手指和微微敞开的领口,随即像被烫到一样迅速移开,耳根却不易察觉地红了。他舀起一瓢凉水,从头浇下,水珠顺着他年轻结实的胸膛滚落,在夕阳下闪着光。

我站在院门口,看着这幅黄昏农家图景,心中感慨。这里的日子粗糙、艰苦,甚至有些残酷,但又有一种顽强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关于这个村庄的明天,都像这暮色一样,渐渐笼罩下来,模糊,却又引人探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