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墨魂引 > 第2章 第 2 章

墨魂引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疯狂的铅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2 09:56:51 来源:文学城

画斋外的青石板路被春雨浸润得发亮,檐下的铜铃随着穿堂风轻响。沈砚之握着画笔的手悬在宣纸上,笔尖的墨汁欲滴未滴。重生后的三个月里,他虽已适应这太平盛世的烟火气,笔下却总少了些魂牵梦萦的厚重感。

“在想什么?”墨魂端着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走来,素白的指尖掠过案上摊开的《洛神赋图》摹本。那是沈砚之近日的习作,线条流畅却略显拘谨,远不及他前世巅峰时期的神韵。

沈砚之放下画笔,指尖摩挲着砚台边缘的游龙纹路:“我总觉得,如今的笔墨少了些筋骨。从前在紫宸殿作画,笔下是家国山河,每一笔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可如今,眼中尽是市井繁华,反倒不知该如何落笔了。”

墨魂将茶杯递到他手中,水汽氤氲了她眼底的墨色:“画者的筋骨,从不在眼前的景致,而在心中的丘壑。你前世的笔墨藏着国破家亡的痛,如今的平和亦是一种修行。不如我们去寻一处山水,或许能找到答案。”

三日后,两人收拾好行囊,踏着晨雾离开了城郭。他们沿长江逆流而上,一路看遍两岸猿啼的峭壁,赏尽渔舟唱晚的江景。沈砚之每日写生不辍,画纸上的山水从最初的生涩逐渐变得灵动,可他心中的那点空落,依旧未曾消散。

行至巫峡时,恰逢一场暴雨。两人躲进江边一座破败的山神庙,庙内蛛网遍布,唯有墙上一幅残损的壁画依稀可辨。那是一幅《大禹治水图》,虽历经岁月侵蚀,笔触间的雄浑气魄却丝毫不减。

“你看这里。”墨魂指向壁画中波涛汹涌的江水,“画者用枯笔勾勒浪涛的棱角,又以湿墨晕染水势的磅礴,刚柔并济间,藏着对苍生的悲悯。真正的好画,从来都不只是描摹景致,而是借笔墨诉说心曲。”

沈砚之凝视着壁画,耳畔仿佛响起了千年前的涛声。他忽然想起前世为先帝绘制《千里江山图》时,先帝曾对他说:“画师当以笔为剑,以墨为甲,既要绘得出盛世繁华,也要担得起家国兴亡。”那时他只当是帝王的期许,如今想来,竟是对画者最高的馈赠。

暴雨停歇时,沈砚之铺开宣纸,以指代笔,蘸着庙外积水中的墨色(那是山壁上的松烟墨经雨水冲刷而成),在石台上疾书。他没有画巫峡的奇景,而是画了一幅《江行图》:江面之上,一叶扁舟逆流而行,船夫头戴斗笠,蓑衣上的水珠似要滴落,舟中乘客凭栏远眺,无他,唯此耳。

“这是你。”墨魂轻声说。

沈砚之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也是每一个在岁月中前行的人。从前我执着于画‘已失去’,如今才明白,画‘正拥有’与‘将追寻’,同样能赋予笔墨筋骨。”

离开巫峡后,他们一路向西,最终抵达了终南山下。山脚下有一座名为“墨隐村”的村落,村里的人世代以制墨、作画为生,民风淳朴,宛如世外桃源。沈砚之与墨魂决定在此停留,开设一间小小的画斋,名为“砚魂斋”。

画斋开张那日,村里的老画师们纷纷前来道贺。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人称“张翁”,据说他的祖上曾是宫廷制墨师。张翁捧着一方祖传的松烟墨,对沈砚之说:“听闻先生画技高超,老夫特来请教。只是我们这小地方,怕是没什么能入先生法眼的景致。”

沈砚之接过松烟墨,指尖能感受到墨块细腻的纹理:“景致无分大小,有心便能发现其美。明日清晨,不如我们一同去山间写生?”

次日天未亮,沈砚之便与张翁等人一同进山。终南山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山林,松针上的露珠折射出微光。张翁等人纷纷选好角度,勾勒起眼前的景致。沈砚之却没有急于动笔,而是沿着一条溪流缓步前行。

行至山腰处,他忽然听见一阵悠扬的笛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粗布短衫的少年坐在溪边的巨石上,手中握着一支竹笛,笛声清越,与山间的鸟鸣、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少年的身旁放着一个画板,上面画着几只正在饮水的小鹿,笔触稚嫩却充满童趣。

“你的画很有灵气。”沈砚之走上前,由衷地赞叹。

少年吓了一跳,连忙收起笛子,脸颊涨得通红:“先生过奖了,我只是随便画画玩。”

通过交谈,沈砚之得知少年名叫阿竹,是村里猎户的儿子,因自幼体弱无法上山打猎,便常常躲在山间画画、吹笛。他没有正式拜师,全凭自己的悟性摸索,画中却有着浑然天成的生命力。

“你愿意跟我学画吗?”沈砚之问道。

阿竹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黯淡下去:“我家穷,付不起学费……”

“无妨。”沈砚之笑了笑,“只要你肯学,我便免费教你。笔墨纸砚,我这里都有。”

从那天起,阿竹成了砚魂斋的常客。沈砚之不仅教他绘画技巧,还教他读书识字。墨魂则时常为他们研磨,偶尔也会指点阿竹几笔。阿竹进步神速,不到半年时间,他的画作便在村里小有名气,甚至有往来的商人主动向他收购。

然而,好景不长。这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封了山路,村里的粮食渐渐短缺。阿竹的父亲为了给家人寻找食物,冒险上山打猎,却不慎失足坠崖,虽保住了性命,却摔断了双腿。家里的顶梁柱倒了,阿竹不得不放弃学画,整日在家照顾父亲,还得抽空进山砍柴换粮。

沈砚之得知消息后,立刻带着银两和药品来到阿竹家。看着躺在床上痛苦呻吟的猎户,以及阿竹布满冻疮的双手,他心中五味杂陈。“阿竹,你继续跟我学画吧,你家里的事,我来想办法。”

阿竹摇了摇头,眼中含着泪水:“先生,谢谢您的好意。可我不能再麻烦您了,我得撑起这个家。”

沈砚之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幅自己近日完成的《寒林雪景图》:“你把这幅画拿去城里的画坊卖掉,应该能换些银两。以后,你每完成一幅画,都可以交给我,我帮你出售。这样既能补贴家用,也不用放弃学画。”

墨魂也附和道:“艺术从来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消遣,它可以成为支撑生活的力量。你有画画的天赋,不该轻易放弃。”

阿竹看着两人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开春后,山路解封。沈砚之带着阿竹的画作前往城里的画坊,没想到,阿竹笔下的乡土风情竟大受追捧,几幅画很快便被抢购一空。画坊的老板见沈砚之的画技更为高超,便力邀他定期提供画作,承诺给予丰厚的报酬。

沈砚之欣然应允。他将大部分收入都给了阿竹,自己则留下一部分用于购买笔墨纸砚,以及资助村里其他有困难的村民。砚魂斋渐渐成了墨隐村的文化中心,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前来学画,沈砚之与墨魂也乐得倾囊相授。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这日,一群身着官服的人突然来到墨隐村,为首的是一位面色倨傲的中年官员。他自称是京城来的巡按御史,听闻墨隐村有位画技高超的画师,特来征召其入宫作画。

“沈先生,陛下近日要举办赏花宴,需绘制一幅《百花图》悬挂于宫殿之中,此事非你莫属。”巡按御史语气强硬,不容拒绝。

沈砚之眉头微皱。他早已厌倦了宫廷的束缚,只想在这山水之间潜心作画,教书育人。可他也清楚,违抗圣旨的后果不堪设想。

“先生,不可!”阿竹急声道,“宫廷险恶,您若入宫,怕是再也无法自由作画了。”

墨魂走到沈砚之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但你要记住,真正的画者,心在哪里,笔墨就在哪里,即便身处樊笼,也能画出心中的天地。”

沈砚之看着墨魂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围在身边的村民和学生,心中有了决定。他对巡按御史说:“臣愿入宫为陛下作画,但臣有一个请求。”

“你说。”巡按御史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臣希望能带上我的弟子阿竹一同前往。他虽年幼,却极有天赋,或许能为《百花图》增添几分新意。此外,臣完成画作后,恳请陛下允许臣重返墨隐村,继续教书育人。”

巡按御史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应允:“好,本御史就准了你的请求。三日后,随我启程。”

入宫后的日子,远比沈砚之想象的更为繁琐。每日不仅要应付各级官员的应酬,还要按照皇帝的喜好调整画作的风格。皇帝偏爱富丽堂皇的画风,可沈砚之更擅长写意山水,两者之间的矛盾让他备受煎熬。

阿竹也同样不适应宫廷的生活。他曾因在画作中加入了乡土气息的蒲公英,被负责监工的太监斥责“有失体统”。几次碰壁后,阿竹渐渐变得胆怯,下笔也愈发拘谨。

“阿竹,你还记得在终南山溪边画小鹿时的心情吗?”沈砚之在画室里对他说,“那时你没有任何束缚,只是凭着本心作画,所以你的画才有灵气。宫廷的规矩是死的,但笔墨是活的,不要让外界的声音淹没了自己的内心。”

墨魂也从袖中取出一方小小的竹笛,递给阿竹:“这是我用终南山的竹子做的,你闲时吹吹,或许能想起山间的自在时光。”

阿竹接过竹笛,眼眶一热。他走到窗边,吹起了那首熟悉的山间小调。笛声悠扬,穿透了宫殿的高墙,也吹散了他心中的阴霾。当晚,阿竹在《百花图》的角落添了几笔:几只蜜蜂停在一朵不起眼的狗尾巴草上,生动传神,为整幅画增添了几分野趣。

沈砚之看到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也调整了作画的思路,在富丽堂皇的百花之中,加入了几株迎风摇曳的寒梅,既符合皇帝对繁华的追求,又保留了自己对风骨的坚守。

赏花宴当日,《百花图》被悬挂在宫殿的正中央,引来众人的啧啧称赞。皇帝看着画作,龙颜大悦:“沈爱卿果然名不虚传!这百花争艳之中,竟藏着寒梅傲骨,实在妙极!”

沈砚之躬身行礼:“陛下谬赞。此画亦有臣的弟子阿竹之功,是他在画中添了那几笔野趣,才让整幅画更显生动。”

皇帝看向站在一旁的阿竹,点了点头:“少年英才,难得难得。朕赏你们黄金百两,绸缎千匹。沈爱卿,你若愿留在宫中任职,朕封你为翰林画院的掌院学士,如何?”

沈砚之再次躬身:“谢陛下厚爱。但臣一心向学,只想回到墨隐村,将绘画技艺传承下去。还望陛下成全。”

皇帝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好一个一心向学!朕就准了你的请求。今后,墨隐村的砚魂斋,便是朕御封的画院,你可随意招收弟子,弘扬画艺。”

离开京城的那天,阳光明媚。沈砚之、墨魂与阿竹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致,心中充满了惬意。阿竹兴奋地说:“先生,等我们回到村里,我要画一幅《京城繁华图》,让村民们也看看皇宫的样子。”

沈砚之笑了笑:“好啊。不过,你要记住,无论画什么,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回到墨隐村后,砚魂斋的名声愈发响亮,前来学画的人络绎不绝。沈砚之与墨魂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画师。阿竹也渐渐成长为一名知名的画家,他的作品以乡土风情为特色,深受世人喜爱。

多年后,沈砚之已是满头白发。他坐在砚魂斋的窗前,看着弟子们认真作画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墨魂端着一杯热茶走来,坐在他身边。

沈砚之握住她的手,微微一笑

窗外,夕阳如血,将天空染成了一片赭红,与他初到忘川渡口时看到的景象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次,他的心中没有了空落,只有满满的安宁与幸福。他知道,墨魂随相伴,笔墨丹青中。而那方古砚,依旧静静地躺在案上,砚底的游龙纹样,仿佛在诉说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