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明朝花落知多少 > 第9章 第九节

明朝花落知多少 第9章 第九节

作者:prophet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7-28 11:37:10 来源:文学城

阕后榜华飞耀,请君连登玉堂。

入选翰林官后,张贤也是从稽山会馆搬了出来,换了个地方住。获知他金榜题名的消息后,绍兴山阴老家的张氏一族亦是十分高兴,重视不已,遣人入京送来不少银两和其他不提,更托人带了封信来。大意便是指点他得空去拜访一下朱侍郎、沈储端等浙江乡谊。(沈一贯于万历十一年起复后,调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掌府事,故称为储端。)

张贤上辈子已经习惯了这些官场交道,倒也不需要提点。但他心底对沈朱二人却没什么特别的好恶。朱赓为人世故圆滑,而沈一贯却曾在万历二年的会试里,因为故意落了他的长子张敬修之卷的事,得罪过张居正。此刻,望在眼底,倒令他颇有种“举目皆政敌、满朝尽旧仇”的感受。

且见故人意气风发,又不免添上一层昔日他屈于我下,而今却跃居部堂的物是人非之感。

算起来,张贤其实与隆庆五年的状元,绍兴山阴的张元忭有连宗之谊,只不过他属于山阴张氏的旁枝,但到底也归了宗。而张元忭之子张汝霖,则娶了朱赓之女为妻,故而攀起交情时,倒发觉都能算是自己人。想到放榜前,小皇帝曾嘲讽他考不中进士就去找朱赓谋求个主事,张贤不免心中一动,隐约觉察到皇帝语中几分埋藏的深意。

不日旨意下来令翰林学士徐显卿、礼部侍郎朱赓教习丙戌科的庶吉士。徐显卿是申时行南直隶的本家,而朱赓自不必提。既是师生,又是同乡,浙党诸人对他便添了几分热笼,颇有重视提携后进之意。

待一日张贤拜会告辞后,沈一贯用宁波方言问朱赓:“你觉得这位张孟龄如何啊?”

朱赓一笑道:“肩吾,又来与我打哑谜。他依稀像谁,你心底也清楚地很。难得,难得。可惜,可惜。”

这难得二字说的是惜才之意,如今朱翊钧在朝廷上有扶持顾宪成等言道清流的意思,迫使浙党提前有了危机感,不得不抱团起来,翰林诸生里,张贤崭露的头角,才具确实颇能称得上难得二字。而这可惜……便是说他有故人之风,终是犯了朝廷高层的忌讳。故而内阁、京堂都愿意栽培一番,但近日风头下,是绝不可能立刻受重用的。说罢,两人不由相视一眼,都是大笑。

朱翊钧打听到了张贤乔迁新居的日子后,便寻空出了宫。傍晚走到城西的这处宅院门口,发觉只是个三进三出的小宅院,此地离翰林院不远,倒是坐衙方便。也没有什么车水马龙,他走到门口的时候,陈矩先上去吩咐了一声,门房不敢拦。连忙进去通传。

朱翊钧停步转过头一望,只见门口那些卖烧饼的、担蔬菜的锦衣卫们纷纷停了下来,低头跪在地上恭敬无比地朝他行礼。

步入院中,却见张贤著着一身蓝衫儒袍,匆匆迎了出来,行礼道:“皇上御驾亲临,臣有失远迎……臣张贤,叩问圣安。”

“朕躬安,”朱翊钧收起折扇,挥了挥袖子,走在前面道:“朕今日出宫逛逛,倒不料正好见到张先生的府邸,便来讨杯茶喝。”张贤跟在他身后,见他一路如入自家之地,畅通无阻,在陈矩引领下来到正堂中摆座坐下。

“怎么今日先生的府中倒没见什么宾客?”

张贤道:“臣初到京师,交游不多,故而同僚之中也没有什么往来。”

朱翊钧不语。

陈矩开口道:“咱家倒听说,昨日张大人与一众翰林们,在琼林居里设宴贺迁,倒是热闹地很。听说连几位阁老的公子也来了?”

张贤笑笑,解释道:“不过是几位同年们互相切磋、交流诗词。臣这点乔迁的小事,本是上不得台面的。王公子和申郎中也是看在唐修撰的面子上,方才一并赴会,为大家捧场。”

朱翊钧轻轻掀着茶碗的盖子。申时行作为内阁首辅,对张贤的青眼有加也只会是暗中的事,以他的性格自然不会露在面上。但王锡爵确实是当众夸赞了他的才能,张贤当时推辞不受,而王太仓闻言亦只笑笑,不做言语。私下却引他的儿子王衡见了张贤一面,互道世兄。张贤自知因他的政治主张与王锡爵的南辕北辙,早晚要闹翻,加之上一世的恩恩怨怨,也不愿多频繁走动。但王锡爵素来以清正闻名,此举倒也颇得他的另眼相看。

“王太仓为人刚直公允,他说你具才干,朕还是相信的。”朱翊钧淡淡得说。张贤不再言语,直到朱翊钧让他坐下,他才于下首的位置上落座。

这般前倨后恭乍一看虽耐人寻味,但朱翊钧与他心里都明白的很。到底自授官之后,彼此的君臣身份便正式定下了,自此等级森严,不能越雷霆一步。这是张贤改口称臣的原因,亦是朱翊钧让他回归朝廷的一分存心。说到底,翰林院是个储才养望的地方,九年一迁转,苦苦熬着资历的前辈大有人在。入了官场,张贤便只是个小小庶常,揉搓皆由皇帝一人随心而定。而除非朱翊钧愿意,张贤与张先生,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而今朝堂自然不比昔日张江陵在位之时,满朝皆摄于他的相权独揽,唯有战战兢兢,不敢言语。于大部分人眼底,自申时行的内阁上台以来,事事屈从圣意,以柔术而行之,上下全和,阴阳相燮。风气已然大相径庭。

南京礼部的汤显祖就曾上过疏对朱翊钧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一刚一柔,道尽了时事境迁。而汤显祖虽是被天子一脚踢走,但也可见张江陵这样风格的官员,于现今已不合主流。

但朝野上下人人皆知,国朝至今已两百年,积弊已久。大明到了眼下地步,不改制是不行的。朱翊钧这几年虽不断地做铺垫,但却因见疑于朝臣,始终不愿放权。以至于一切都在发轫之始,反而分外急迫。

“多日不见,张先生又与朕一同坐着品茶了。”朱翊钧开口道,看不出神色。

张贤心底一凛,不知小皇帝言下之意是什么,似欲要继续之前的话题,又似乎不过随口一提。但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话道:“臣方才尚未来得及请罪。先前臣实为狂狷,有失言之罪。今日蒙恩简拔,唯有战战兢兢,披肝沥胆,以报国恩。曾有冒犯天颜之处,还请皇上治臣之过。”

朱翊钧侧头瞥了他一眼,嘲弄地道:“怎么先生如今当了官,胆子却小了?”

张贤神色不变,不急不缓地道:“臣一届词臣,复选翰林庶子,长于文而疏于才。虽说食君之禄米,便当针砭时弊,为国进言。然臣尚未授选官职,不在其位,不当其政。确是失状了。”

两人互相打着那套官面哈哈,倒也分外熟稔。

只是张贤言下之意细品,却有那么几分告诉朱翊钧,若他当其位时、便当其政的意思,到底还是微微刺了回去。

朱翊钧一哂,心想他倒是拿得起放得下,说道:“不尽然吧。为人君者,当广开言路。朕要听的,就是张先生的谋国之言。御史台那个海瑞讲得很好啊,他说你工于谋国。”

张贤的脸色微微变了变,海瑞的评价还有下半句话,说他是拙于谋身。

朱翊钧敲打过后,便转开似是闲扯道:“京城风沙壅积日甚,朕走在路上,见道路泥尘不堪,百姓拢面避之。想起去岁春京师的沙尘大风,有感而发,想大约世事便如同这春沙冬雪,”朱翊钧道,散了去,但是年年还会回来。

“但既是散了去,纵使再来,也不一样了。”朱翊钧突然抬起头来,牢牢看着他。见张贤虽是神色不变,身子却微微得动了一下。

朱翊钧眼底的失落,让人望去,竟然有些分外地刺目。而浮入神色里的那抹怀缅,又是否是错觉?

张贤谨慎地道:“天有四时,春夏秋冬,皆依天道而行。万物枯荣消长,大多如此。”

朱翊钧点头:“不错,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四政若四时,通类也。(注:董子春秋繁露)先生言下之意便是如此吧。前些日子,听说张先生在翰林院里,做了一篇馆课,论历代政论弊失,而先生所论劝农赋税之法,做的极好,获得诸人盛赞啊!”

张贤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始终都在锦衣卫的眼底下。如果朱翊钧不知道,倒反而奇怪。他沉声道:“臣庸末之论,并不足入皇上御耳,着实见笑。”

朱翊钧笑了笑道:“我素来听说,文臣好韬光养晦,爱博虚名架子。倒不知道,你张贤也来给朕玩这一套。”

“臣不敢。”

“那是不是要朕再三相请你才肯出山呐?”

“臣绝无此沽名钓誉之意!”张贤道,“皇上但问,臣必然知无不言。”

朱翊钧的嘴角微微一翘,却冷不丁得道:“好,那朕问你。你曾经说的一条鞭法亦要变一变了,是什么意思?”

张贤一怔,抬头却见天子的脸上带着一抹机警的冷笑,还有些得逞之意,哪里有半分落寞在。朱翊钧又道,先生但说无妨,我恕你无罪便是。

张贤沉默了片刻道:“皇上可知,‘随粮派丁、丁随地派’这八个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